摘 要:在信息化時代,初中英語聽力教學面臨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本研究通過文獻分析和半結構化訪談,探討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面臨的挑戰(zhàn)、改革策略及其啟示。研究發(fā)現,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聽力方面具有顯著優(yōu)勢,但同時也面臨資源分配不均、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不足等挑戰(zhàn)。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一系列優(yōu)化策略,如加強教師培訓、開發(fā)多樣化的聽力資源、優(yōu)化教學模式等,為提高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效率提供參考。
關鍵詞:信息技術;初中英語;聽力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5)04-0084-05
信息化時代,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深刻影響了教育領域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語言教學。隨著互聯(lián)網、多媒體技術的普及和移動學習的興起,英語教育尤其是聽力教學,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方法已經難以滿足當代學生的學習需求,迫切需要融入新的理念和技術,以培養(yǎng)學生在真實情境下的英語聽力和交際能力[1]。本文圍繞教育信息化在國內外的應用研究現狀及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改革要求,通過文獻深入分析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實施現狀,以及通過個人訪談了解當前初中英語教學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及應對策略。本研究不僅關注當前教育信息化面臨的問題和挑戰(zhàn),還致力于探索信息化技術與英語聽力教學深度融合的新模式,期待為促進英語聽力教學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理論依據和實踐指導。
一、教育信息化國內外研究現狀
(一)教育信息化應用國外研究現狀
早在20世紀90年代,英國和美國就開始探索將信息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領域。英國從1995年開始要求學校為學生提供運用信息技術的機會,推動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廣泛應用[2]。英國教育部在2019年發(fā)布的《教育技術戰(zhàn)略》中進一步強化了技術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出一系列推動技術應用的措施。
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率先將信息技術引入教育,并通過多年的發(fā)展完善了教育信息化政策和實施路徑。從2000年起,美國教育技術CEO論壇開始發(fā)布相關報告,強調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重要性,并通過NETP 2010和NETP 2016等文件提出利用技術改善學習和教育公平性的具體措施[3]。美國聯(lián)邦教育部在NETP 2017中進一步提出利用技術資源縮小“數字鴻溝”的策略,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分配和普及[4][5]。
澳大利亞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自1985年起開始研究并實施相關政策。澳大利亞政府在2012年發(fā)布的《澳大利亞國家課程4.0》中明確將ICT(信息技術)能力作為學生的通用能力之一,強調學生需利用數字化技術適應不斷變化的工作方式。此外,澳大利亞還通過《國家創(chuàng)新與科學議程》等政策推動在線學習和數字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6]。此外,Rofi’i等認為信息技術(ICT)通過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習應用、多媒體教學、全球交流與合作、電子評估及自主學習等方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興趣;適當、針對性地使用ICT能夠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拓寬他們的視野,并幫助他們應對全球化時代的挑戰(zhàn)[7]。Shodiyevich等則認為現代技術的使用不僅能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效果,還有助于學生更高效地提升語言能力[8]。也就是說,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教學內容更貼合學生的需求,從而增強學習體驗和動力。這些研究表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對提升學習質量和教育公平性具有重要作用,但其有效性仍取決于技術的合理整合與應用策略的優(yōu)化。
(二)教育信息化在我國的應用及運用于英語教學領域的研究現狀
我國教育信息化的起步相對較晚。2000年10月,教育部提出了“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的戰(zhàn)略決策,推動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整合,進而變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雖然起步較晚,但我國在教育信息化的發(fā)展過程中經歷了從開始到普及再到深度發(fā)展的階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教學作為重要的學科領域,逐步引起研究者的關注和探索。2005年以來,我國學者蔣國珍[9]、余勝泉[10]等在《尋求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的根本性突破》《信息技術與課程有效整合的常見問題及其對策》等文章中,探討了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和教學整合面臨的問題與解決對策。此外,教育部發(fā)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進一步明確了支持深度貧困地區(qū)教育信息化發(fā)展的戰(zhàn)略,推動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質量[11]。
總的來看,國外早期開始了教育信息化的研究和實踐,其制度和應用技術較為成熟,并不斷進行更新和完善。相比之下,國內教育信息化研究雖然覆蓋面廣,但對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針對性探索仍有不足。因此,本研究旨在以初中英語教學為背景,并以聽力教學為例,深入探討教育信息化對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影響,并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獻分析和半結構化訪談兩種方法收集數據。首先,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和分析,了解當前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其次,對部分初中英語教師和教育專家進行半結構化訪談,了解他們在實際教學中遇到的挑戰(zhàn)和對信息技術應用的看法,并探討可能的改進措施。
(一)文獻分析
文獻綜述是研究的起點。本研究通過對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和分析,了解當前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在文獻綜述階段,研究者廣泛查閱了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研究文獻,包括期刊論文、學位論文、專著等,系統(tǒng)地收集和整理出了與研究主題相關的文獻資料,并對這些文獻進行綜合分析和歸納。
(二)半結構化訪談
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化訪談的方法,旨在深化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促進信息技術與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有效整合,推動教師教學觀念的更新和對教學實踐的反思,最終實現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訪談方案涵蓋以下主題:(1)教師教學的現狀;(2)教師對信息化技術的應用;(3)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和能力;(4)學生的學習體驗;(5)教師對教學改革的策略與建議。開放式問題包括:(1)您能描述一下您所在學校的英語聽力教學現狀嗎?(2)在您日常的英語聽力教學中,是否會使用信息技術?(3)在信息化背景下,您覺得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哪些變化?(4)您所在學校是否提供了相關的培訓來幫助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5)學生對信息技術在聽力教學中的反應如何?(6)您認為在信息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整合傳統(tǒng)教學與現代技術?
三、研究結果與應對策略
(一)文獻分析結果
筆者通過中國知網和谷歌學術對信息技術優(yōu)化輔助初中英語聽力教學進行搜索后發(fā)現,大多數研究主要聚焦于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優(yōu)化和輔助應用,重點探討如何利用數字化工具提升學生的聽力和學習效果。研究內容包括信息技術支持下的聽力教學模式、教學策略、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及教學效果評估;研究范圍涵蓋國內外相關文獻,通過對比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信息技術應用情況,分析其對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影響。此外,研究還關注人工智能、多媒體資源、在線學習平臺等信息技術在聽力教學中的具體應用,以及其在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增強課堂互動、促進個性化學習等方面的作用。本研究主要聚焦于多媒體資源、教學平臺的多樣化及個性化學習等方面,具體如下。
1.多媒體資源的豐富性。文獻分析顯示,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多媒體資源的豐富與利用。傳統(tǒng)的聽力教學主要依賴于紙質教材和錄音材料,內容單調且互動性不足。隨著多媒體技術的引入,教師充分利用各種音視頻資源進行聽力教學。例如,通過播放英語原聲電影、電視劇、新聞廣播和采訪視頻,學生能夠接觸到更加生動和真實的語言材料。這種多樣化的媒體形式不僅使學習內容更加直觀和易于理解,還極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此外,多媒體資源還可以模擬真實的對話場景和文化背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的使用環(huán)境和文化內涵,從而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跨文化交際等能力。
在廣西,多媒體資源在初中英語教學中得到廣泛應用。其中,“廣西中小學云課堂”“八桂教學通”“外研U學”等是重要的數字化教學輔助平臺,如南寧市天桃實驗學校(初中部)、柳州第十二中學等都使用了以上平臺的資源。這些平臺整合了人教版、外研版英語等數字化教材,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庫、學科工具庫、教學課件工具、題庫和課堂活動庫等模塊,具備支持教師備課、授課及教學管理等功能。通過該平臺,教師可以靈活地整合課堂所需的各種素材,利用多媒體互動模式呈現教學內容,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課堂參與度。
2.教學平臺的多樣化。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各類在線教學平臺和應用軟件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這些平臺和軟件提供了豐富的聽力練習和測試資源,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學習和練習。例如,學生可通過手機或電腦訪問各種在線聽力練習題庫、模擬測試和即時反饋系統(tǒng),進行自我檢測,鞏固聽力技能。在線教學平臺還提供了互動功能,學生可以進行在線討論、語音留言和實時答疑,增強了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此外,一些平臺還支持聽力材料的個性化設置,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需求選擇不同難度、不同主題的聽力材料,進一步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自主性。
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和平臺提升教學效率的方式豐富多樣。例如,有的教師使用英語學科網來進行聽力組卷和試題分析。該平臺提供了豐富的初中英語音頻資料,包括教材同步的音頻資源、聽力模擬試題及歷年中考聽力真題等,教師可從中選擇適合的聽力材料,幫助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聽力訓練。有的教師會自主選擇一些工具進行聽力教學,如利用每日英語聽力、可可英語、喜馬拉雅等以及微信公眾號和QQ群分享聽力音頻和練習題。教師利用上述多樣化的聽力教學資源,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提升,提高了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
3.個性化學習的實現。個性化學習是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另一重要應用。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一些App進行英語聽力對話練習,如國內的“豆包”“流利說”等都具備雙向的聽說對話功能。通過指令,平臺進行數據分析,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提供個性化的聽力訓練方案。例如,平臺可以根據學生在聽力練習中的表現,分析其聽力理解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和學習進展,進而推薦適合的聽力材料和練習題目。這種個性化的學習方案不僅有助于學生針對性地提升聽力水平,還可以避免盲目學習和重復練習,提高學習效率。此外,一些智能推薦系統(tǒng)還具備自適應學習功能,能夠動態(tài)調整學習內容和難度,使學生始終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tài)。這種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不僅滿足了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激發(fā)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總的來說,信息技術在初中英語聽力教學中的廣泛應用,極大地豐富了教學資源和手段,增強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通過多媒體資源的利用、教學平臺的多樣化和個性化學習模式,初中英語聽力教學在信息化背景下取得了顯著進展。然而,要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還需要教師不斷探索和實踐,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作用,使學生擁有更加良好的學習體驗。
(二)訪談結果
從訪談結果來看,資源分配不均、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不足、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等是運用信息化開展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所面臨的挑戰(zhàn)。此外,部分學生在使用網絡資源進行學習時,容易受到各種娛樂內容的干擾,導致學習效率低下。教師在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特別關注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明確的學習指導和監(jiān)督機制,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和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應對策略
從訪談內容來看,盡管信息技術為初中英語聽力教學帶來了許多機遇,但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仍面臨資源分配不均、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不足和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共同努力,以及政策層面的支持和推動。只有在各方共同努力下,信息化技術才能在英語聽力教學中發(fā)揮更大作用。為此,本研究提出以下策略,旨在促進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效率的提升。
1.加強教師培訓。要解決教師信息素養(yǎng)不足的問題,學??啥ㄆ谂e辦信息技術應用培訓。這些培訓應涵蓋從基礎操作到高級應用的全方位內容,確保教師能夠熟練掌握多媒體教學技術、在線教學平臺的使用方法以及智能推薦系統(tǒng)的運作原理。培訓內容還應包括如何有效地結合課程內容與信息技術,設計和開發(fā)符合教學目標的多媒體課件,并能利用在線資源進行個性化教學。除了理論培訓,學校還需通過實際操作和案例分享,幫助教師應對信息化教學中可能遇到的挑戰(zhàn)。學校應定期評估培訓效果,根據反饋結果調整培訓內容和方法,確保教師能夠持續(xù)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2.開發(fā)多樣化聽力資源。多樣化聽力資源的開發(fā),旨在滿足不同學習層次學生的聽力需求。學校應積極尋求多方支持,建立起完善的聽力資源庫,包括各種語境和話題的聽力材料,如廣西地方特色的生活場景對話、本土新聞報道、地方特色文化(汽車產業(yè)、螺螄粉產業(yè)、廣西“三月三”等內容的介紹)等。這些資源應覆蓋不同難度和語速,還應考慮到多元文化和跨學科的特點,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語言應用能力。同時,開發(fā)適合在線教學平臺使用的互動式聽力練習,如填空題、選擇題、聽力理解題等,增強學生的參與度和學習效果。此外,還應確保聽力資源的質量和更新頻率,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教學需求和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3.優(yōu)化教學模式。為了充分利用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本研究建議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在線教學平臺提供了豐富的聽力練習和測試機會,學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練習。同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資源進行直觀生動的聽力材料展示。線下教學則強化實時互動和面對面的教學輔導,幫助學生解決聽力理解中的實際問題和困惑。在教學設計方面,教師可通過課堂上的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和案例分析等活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從而增強他們的聽力技能和語言運用能力。
4.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為了有效應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欠缺的問題,本研究建議通過教學設計和管理,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教師可設計具有啟發(fā)性和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鼓勵學生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積極探索。例如,設置個性化學習目標,引導學生制訂詳細的學習計劃,并提供技術支持和反饋機制,使學生利用在線資源進行聽力訓練。此外,教師可通過引導學生參與學習小組和在線討論,促使他們在交流合作中互相學習、分享經驗,進一步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這些策略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自我管理能力,使學生在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中獲得更好的聽力訓練。
四、保障措施
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質量的提升,需要政府、學校、教師、家長、學生的多方參與,形成合力。
(一)全面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
信息技術的應用需要全面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以確保資源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首先,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進行全面的資源評估和需求分析,根據各地區(qū)和學校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資源配置方案,避免資源分配不均的現象。其次,在實施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管理體系,對設備的使用、維護和更新進行系統(tǒng)管理,確保技術設備能夠長期穩(wěn)定地服務于教學。此外,還應建立反饋機制,定期評估信息技術應用的效果,并根據反饋結果及時調整和優(yōu)化教學策略,保證信息技術能夠持續(xù)發(fā)揮作用。
(二)注重初中英語教師培訓和專業(yè)發(fā)展
教師是教學改革的關鍵,其信息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直接影響改革的成效。因此,需要重點關注教師培訓和專業(yè)發(fā)展。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制訂系統(tǒng)的教師培訓計劃,計劃應涵蓋信息技術的基本操作、教學資源的開發(fā)與利用、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與應用等內容;應鼓勵教師參加各類專業(yè)培訓和學術交流活動,提升他們的信息素養(yǎng)和教學水平;應建立教師支持系統(tǒng),提供技術咨詢和專業(yè)指導,幫助教師解決信息化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確保他們能夠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有效教學。
(三)應培養(yǎng)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是信息化教學成功的基礎。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提高學生的自我管理和學習能力,幫助學生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進行高效學習。首先,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時間管理能力,指導學生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并提供有效的學習方法。其次,應通過在線平臺和應用軟件,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包括聽力練習和測試題目,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自我評估。此外,學校應加強信息素養(yǎng)教育,提高學生在信息化環(huán)境中的學習能力和信息檢索能力,引導學生合理利用網絡資源進行有效學習。
(四)強化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
為了更好地推動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改革,政府應強化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出臺有針對性的政策,提供必要的資金和技術支持,鼓勵和支持學校進行信息化教學改革。同時,應加強對信息化教學的監(jiān)督和評估,確保各項政策和措施能夠落到實處,真正惠及每一所學校和每一名學生。
(五)加強家校合作
信息化教學不僅需要學校的努力,還需要家長的支持和配合。家校合作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造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進一步提升信息化教學的效率。學校應加強家校合作,讓家長了解信息化教學的優(yōu)勢和方法,使家長理解和配合學校開展信息化教育,并在家里為孩子提供信息化學習的條件。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背景下,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改革需要全面規(guī)劃和科學管理,重點關注教師的培訓和發(fā)展,以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同時,政策支持和資源投入的強化,以及家校合作的增強,也是實現信息化教學成功的關鍵。這些策略為未來的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了方向和依據,有助于推動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效率的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程林.互聯(lián)網背景下的初中英語教學改革的策略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17:1-41.
[2]王敏.英國《教育技術戰(zhàn)略:釋放技術在教育中的潛力》探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9,17(32):21-27.
[3]陳瑩.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教育信息化政策變遷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1-26.
[4]陳松云,何高大.新技術推動下的學習愿景和作用:2017《美國國家教育技術計劃》及啟示[J]. 遠程教育雜志,2017,35(6):21-30.
[5]王麗珍,蔣仁木.美國教育信息化政策分析及啟示[J].教學與管理,2021(5):120-124.
[6]吳玥.澳大利亞中小學ICT素養(yǎng)課程研究[J].世界教育信息,2020,33(8):64-70.
[7]Rofi’i,A.,Siska,W.,Yunus,N.,et al.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integr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English:A systematic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2024,2(3):782-794.
[8]Shodiyevich,R.S.,Ug’LI,X.S.O.,Ug’LI,J. L. G. O. The Rol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in Teaching Foreign Languages[J]. Gospodarka i Innowacje,2024(43):74-84.
[9]蔣國珍.尋求信息技術進入課堂的根本性突破[J].中國電化教育,2005(3):47-51.
[10]余勝泉.推進技術與教育的雙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發(fā)展規(guī)劃(2011—2020年)》解讀[J].中國電化教育,2012(5):5-14.
[1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fā)《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的通知[Z].教技〔2018〕6號,2018-04-13.
注: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年度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研究專項課題(2022ZJY1523)的階段研究成果。
(責編 黎雪娟)
作者簡介:王小紅,1985年生,貴州石阡人,博士研究生在讀,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英語教育;曾海珠,1988年生,廣西桂林人,碩士研究生,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初中英語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