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闡釋
交流互鑒,是人類文明進步與發(fā)展的重要動力,它如同一條無形的紐帶,連接著不同的國家和民族,促進著文化的交融和共生。全球化時代下,交流互鑒愈發(fā)重要。它促使我們突破局限,以開放的胸懷擁抱世界,共創(chuàng)燦爛人類文明。
人物傳奇
聆聽許淵沖的文化囑托
許淵沖是罕見的能在中、英、法韻文之間互譯的翻譯家,能將義理辭章盡量滴水不漏地放入另外一種文化語境,既工整押韻,又境界全出。他富有罕見的學術生命力,在緊要處能激揚萬里、在逆境時也可豐沛綿長,到了耄耋之年仍然能高質(zhì)量、高效率的推出譯作。
許淵沖經(jīng)歷的百年人生,從文化角度看,是中西文化碰撞、激蕩交流的一世紀。中國始終面對著古今相連、中西互鑒這一巨型文化命題,曾有西化之辯、也有科玄之爭。翻譯家是最為直接面對這一問題的群體。在這個過程中,包括許淵沖在內(nèi)的中國學者最終走出了一條會通中西、守中化西之路,既秉持著強烈文化自信,又能敞懷擁抱世界文明,把握著民族性與世界性的張力。在《論語》《詩經(jīng)》《楚辭》等經(jīng)典的英譯本和法譯本中,在《莎士比亞全集》等著作的譯本中,中外讀者共同感受到了中國學者的姿態(tài):秉赤子之心、懷大同之望,立于中國的文化江河之上,前瞻“美美與共”的世界。
●解讀
許淵沖作為杰出的翻譯家,為中西文化交流互鑒搭建了堅實橋梁。他所處的時代,中西文化激烈碰撞,而他與眾多中國學者探索出的“會通中西、守中化西”之路,正是交流互鑒的生動實踐。他的譯作體現(xiàn)著“秉赤子之心、懷大同之望”的追求,促進了不同文化間的相互理解與欣賞,也推動著“美美與共”的世界文化交流格局的形成。
《龍珠》與《西游記》
日本知名漫畫家鳥山明,為世界漫畫藝術殿堂留下了精彩一筆。鳥山明的成功,不僅在于其擁有非凡天賦和卓越才華,還在于其善于吸收借鑒各國各民族藝術精華,堅持交流共融的創(chuàng)作理念。他的代表作品《龍珠》就是文化融合的經(jīng)典。從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影子,中國元素俯拾皆是?!洱堉椤返闹魅斯俏蚩?,這個名字來源于小說《西游記》。早期《龍珠》的大背景是基于野外的大冒險,鮮有城市,但也出現(xiàn)過大量中式建筑,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包子山悟飯的家,一座在中國非常常見的廟宇。為了創(chuàng)作《龍珠》,鳥山明曾專門來中國采風尋找靈感,桂林是他最喜愛的城市。在早期的龍珠故事中,我們也可以看見許多參考桂林山水創(chuàng)作的背景。
●解讀
鳥山明作為日本漫畫界的杰出代表,其創(chuàng)作歷程與作品成果是文化交流互鑒的生動例證。為創(chuàng)作優(yōu)秀作品,他專程來中國采風,親身感受中國文化的魅力,從而將這些鮮活的元素融入作品。不同文化背景的讀者在閱讀《龍珠》時,都能感受到中日文化相互交融的獨特魅力。他的創(chuàng)作促進了文化的交流與理解,推動了世界漫畫藝術的多元發(fā)展。
玻爾與愛因斯坦的學術交鋒
20世紀,丹麥物理學家尼爾斯·玻爾與德國物理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圍繞量子力學的完備性展開了長達數(shù)十年的爭論。
1927年,在第五屆索爾維會議上,愛因斯坦對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原理提出質(zhì)疑,認為“上帝不會擲骰子”,他堅信物理世界存在著確定性和因果律。玻爾則回應,量子力學的不確定性是基于實驗觀測的基本事實,微觀世界的規(guī)律與宏觀世界有著本質(zhì)區(qū)別。
此后,兩人在第六屆索爾維會議等多個場合持續(xù)辯論。愛因斯坦提出思想實驗,如“光子箱”實驗,試圖證明量子力學的不完備性。玻爾經(jīng)過深思熟慮,總能找到愛因斯坦論點中的漏洞,并加以反駁。
盡管兩人觀點對立,但他們的交流和爭論推動了量子力學的發(fā)展。愛因斯坦的質(zhì)疑促使玻爾等量子力學先驅(qū)進一步完善理論,而玻爾的回應也讓愛因斯坦對量子現(xiàn)象有了更深入的思考。這種相互交流、互相借鑒,促使雙方乃至整個科學界對微觀世界的認識更加深刻。
●解讀
玻爾與愛因斯坦圍繞量子力學完備性的爭論,堪稱交流互鑒的典范。雖觀點針鋒相對,但在持續(xù)探討中,愛因斯坦的質(zhì)疑推動玻爾完善理論,玻爾的反駁也加深了愛因斯坦對量子現(xiàn)象的思考,雙方思想的交流碰撞,客觀上深化了科學界對微觀世界的認知,助力量子力學蓬勃發(fā)展。
社會觀察
用文物講好文明交流互鑒的故事
赤金走龍、三彩胡人騎駝奏樂俑、唐更白玉帶銙……在法國舉辦的“中國·唐——一個多元開放的朝代(7至10世紀)”展覽上,200余件(套)來自中國的珍貴文物吸引了法國和歐洲其他國家的大批參觀者。
透過文物,海外觀眾看到了一個開放而包容的古老國家,親眼見證了我們千古相傳、綿延賡續(xù)的民族文化。展覽中有一塊來自甘肅省山丹縣博物館的模印彩繪胡商牽駝畫像磚,磚面上的胡商,頭戴尖頂氈帽,身穿紅色窄袖緊身胡服,腰系黑帶,足蹬長筒靴,手牽駱駝,大步前進,風塵仆仆中透露出期待與希望。畫像磚仿佛一張帶著歷史風霜的“老照片”,再現(xiàn)了當年絲綢之路上商旅往來、駝鈴聲聲的景象。還有一幅唐代壁畫《樂舞圖》,圖中演奏者所持的樂器如豎箜篌、琵琶、篳篥、鈸等,都是從西域傳來的代表當時時尚的樂器。大唐樂舞廣泛吸收天竺樂、龜茲樂、安國樂、康國樂等外來樂舞,形成百花齊放、爭奇斗艷的景象。
盛唐的長安城,萬國客商云集,奇珍異品輻輳,多元文化交融。據(jù)史書記載,長安城里有專門為外國客商開設的市坊,城內(nèi)外國人約10萬名,其中既有商人、旅客、使節(jié)、僧侶,也有來自波斯、大食、新羅、日本和安南等國的留學生。來自異域的服飾、飲食、音樂、舞蹈在大唐非常流行,受到各階層廣泛喜愛。開放包容的民族品格造就了大唐恢弘的盛世氣象。
歷史借文物告訴人們,中國的發(fā)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fā)展同樣離不開中國,世界各國只有緊密團結(jié)在一起,互相交流,彼此借鑒,才能共同發(fā)展進步。
●解讀
素材以文物展為切入點,生動展現(xiàn)了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豐富內(nèi)涵。中國文物在法國展出,讓歐洲觀眾領略到盛唐的輝煌與開放,感受到中華文明的魅力,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體現(xiàn)。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引進他國文物展,雙向互動促進交流。交流互鑒是全球一體化發(fā)展的重要基石,各國緊密團結(jié)、相互借鑒,方能共同進步。
(本報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