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是一場偉大的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促進了社會思想文化的深刻變革。隨著社會主義思潮的逐漸興起,宣傳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流。
蘇州大學前身東吳大學自1900年正式建校以來,廣大師生秉承校訓“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以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五四運動后,學校進步學生逐漸受到新思潮以及紅色思潮影響,開始接受并關注馬克思主義,就社會主義、馬克思主義、布爾什維克主義等內(nèi)容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通過集會演講、舉辦夜校、刊發(fā)研究文章等方式,面向廣大學生和社會大眾積極宣傳紅色思想。
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礎
一、地緣優(yōu)勢
江蘇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優(yōu)良的革命傳統(tǒng),蘇州的歷史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加上蘇州毗鄰上海,以陳獨秀等人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者、傳播者經(jīng)常到蘇州宣傳新思想,向民眾提供《新青年》《共產(chǎn)黨宣言》《覺悟》等系列啟蒙書刊,積極發(fā)動和鼓勵愛國學生、進步青年。此外,他們還指導“人社”等進步團體開展工作,并通過舉辦工人夜校等方式積極傳播新思想、普及新文化。
二、學生愛國運動的推動
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fā)后,東吳大學愛國學生于9日召開“五九”國恥紀念會,各校代表舉行了環(huán)城游行。此后,蘇州學聯(lián)召開緊急會議,東吳學生代表赴會參加討論罷課事宜。5月29日,學聯(lián)在體育場舉行宣誓禮,統(tǒng)一開展有組織的罷課。為響應北京學聯(lián)罷課罷市通電,東吳大學尤敦信至蘇州總商會進行洽談,會上一致同意蘇州各商店依照上海商店辦法,一律罷市。這些轟轟烈烈的學生愛國運動更加激發(fā)了進步學生學習新思想、反對舊制度的愛國熱情。
三、東吳大學教育資源優(yōu)勢
東吳大學是知名的教會大學,通過引入西方教育制度,倡導自由、民主的學校氛圍。培養(yǎng)學生自治、民主意識也是東吳大學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章太炎、黃摩西、稽健鶴等東吳大學名師也經(jīng)常向?qū)W生宣傳民主愛國思想,學生自入學就接觸西方的社會民主、民眾自由等新思想教育。東吳大學的學生不僅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而且英語水平優(yōu)秀,用英語閱讀和寫作是學生的基本功。學校圖書館除了中文圖書報紙外,依托教會學會的優(yōu)勢,擁有大量的外文原版圖書、期刊、報紙等館藏資料,供在校師生閱讀學習,例如《THE OUTLOOK》《中國評論周報》《TIME》《密勒氏評論報》等(見圖一)。通過這些圖書資料,東吳學子們更為直接地了解到國外的學術發(fā)展、時政熱點、社會發(fā)展歷程等知識,為開展馬克思主義研究奠定了豐富的理論知識和時事政治基礎。
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式及主要內(nèi)容
一、研究方式
五四時期宣傳介紹馬克思主義的相關著作和刊物層出不窮,東吳大學的進步學生通過收集研讀這些有關馬克思主義的圖書資料,利用社團演講、聚會討論、發(fā)表專欄特色文章等途徑和方式,研究和傳播馬克思主義有關知識和基本理論。
翻譯原版著作和學術論文、相關文章也是東吳大學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途徑,這也是東吳大學的獨特優(yōu)勢,其中尤以東吳大學學生張原絜著述最多。他不僅翻譯介紹相關思想理論,更是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深入思考,結合當時中國實際情況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他也是蘇州最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之一?!稏|吳大學年刊1921》中介紹張原絜在“五四運動以后,殫心纂譯于西洋新思想,介紹甚多……日報雜志之評壇譯叢欄中常有君之名姓列其間”。(圖二所示)
二、研究內(nèi)容
第一,研究分析社會主義。
五四時期,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經(jīng)歷著劇烈的變動。隨之而來的是形形色色的新思想流派和政治思潮,難免良莠不齊。對于如何正確認識這些“主義”“思想”,東吳大學的學生提出了自己的見解。1920年12月發(fā)表在《東吳學報》上的《社會主義社會問題與社會學》一文就社會主義、社會問題、社會學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討。
文章首先批評了當時新文化運動中“問題”與“主義”互相對立、脫離的實際情況,“從前的主義熱現(xiàn)在轉了問題狂”“有一種通病——就是空口說白話”。隨后引出了社會主義及其表現(xiàn)形式:“社會主義是種哲學,是種人生觀,是種信念,是種理想標目,而有謀畫手段已達之的”,“是為社會全體謀福利,頂好的方”,“不勞動則不得食”,“各盡所能各取所需”。
在如何研究和認識社會主義方面,文章認為研究社會主義應當講求社會調(diào)查,聯(lián)系中國實際:“社會主義當以社會為大前提”,“在今日中國談吐社會主義,當以今日中國的社會做對象”,“社會主義……我國的蘇維?!抢硐肱c實際調(diào)和”。
最后,文章認為應當將社會學原理作為研究社會主義的有力工具,強調(diào)社會學在研究社會主義中的重要作用:“社會學為搜尋社會原理之唯一的科學”,“為解決社會方面之困難唯一的利器”。
第二,介紹馬克思及共產(chǎn)黨宣言。
東吳大學進步學生充分利用學校豐富的圖書館館藏資源,閱讀和翻譯了許多有關新思想的西方經(jīng)典原著,是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的特有途徑。張原絜于1920年7月翻譯完成了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歷史學家J.Salwyn Schapiro的著作《革命的勞工運動史》。該文開篇分析了資本主義生產(chǎn)方式的不足,“資本主義之無能為力且腐敗”,進而介紹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性質(zhì)——“德莫克拉西的猛進”“動作程序”“將來目的為公有公治”等內(nèi)容,隨后專門介紹了馬克思生平及其偉大著作《共產(chǎn)黨宣言》的誕生過程,這些內(nèi)容是蘇州最早全面介紹馬克思以及馬克思思想的文字材料。其詳細介紹了馬克思出生家境、求學過程、婚姻狀況、日常生活、工作經(jīng)歷、與恩格斯友誼等,介紹了在馬克思加入共產(chǎn)黨后創(chuàng)作的“現(xiàn)代社會主義之呱呱墜地聲”的《共產(chǎn)黨宣言》和“為頂馳名的著作”《資本論》,并成為“各國社會黨人所敬奉的圣經(jīng)”。這些文字材料使馬克思的形象更加具體和生動,有助于社會進一步宣傳和關注馬克思主義。
文章還深入分析了“馬克思之性質(zhì)和影響”,稱贊馬克思“為十九世紀大人物,有鞭策世界的能力”,“最合宜做個十九世紀極端革命的思想發(fā)言者”,充分肯定了馬克思在西方社會政治經(jīng)濟發(fā)展中的地位和作用??v觀當時江蘇地區(qū)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宣傳和研究,這樣詳細介紹馬克思、馬克思著作及其意義的研究資料屈指可數(shù)。
第三,馬克思主義基本內(nèi)容。
在《革命的勞工運動史》這本譯作中,更為難能可貴的是系統(tǒng)全面地闡述了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基本內(nèi)容,包括唯物史觀、階級斗爭、剩余價值論等諸多方面。文章首先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最大成果——“唯物歷史觀”,認為“經(jīng)濟的情境決定歷史完全過程”,“唯物的歷史觀為打開一切過去秘密的惟一通用鑰匙”,“是這時代之歷史惟一的觀察”。其次介紹了“階級奮斗”,認為“現(xiàn)在的舞臺上將有資本家與工人相爭的一出新劇”,“全社會漸漸分裂為有產(chǎn)階級和無產(chǎn)階級兩個對壘的軍營,相仇的黨派”。并且提出“無產(chǎn)階級的生死關鍵為階級自覺”,“階級自覺為無產(chǎn)階級推翻有產(chǎn)階級資本系統(tǒng)最重要的精華要素”。在介紹剩余價值論時,認為這是“馬克思經(jīng)濟系統(tǒng)重要道理,資本論中堅命意”,闡述了“勞動為一切價值的泉源”,工人“只獲得一小部分是為工價”,“其余或剩余價值為資本家所支取”。并指出在社會主義“工人可完全收獲所生產(chǎn)的價值”。
譯作還分析了“社會主義不能逃避”,即社會主義必然性,認為“社會黨人革命是第一真正德莫克拉西的革命”,“敲起資本主義之喪鐘”;在介紹國際主義時,認為“階級利益應該放在國家的利益之上”,“提倡組合世界,做個萬國聯(lián)合會,建設永遠的和平”。
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社會意義,文章認為“馬克思主義稱為科學的社會主義”,是“引導人民,為無產(chǎn)階級奮斗的明星”,是“解放無產(chǎn)的人之哲學”,是進攻資本主義的“精壯武器”。
第四,俄國革命道路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研究。
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讓中國進步人士深受鼓舞,以李大釗為首的先進知識分子開始著手對十月革命進行宣傳和研究,東吳大學進步學生也深受影響。1921年9月,東吳大學??峡l(fā)了《布爾薩維克之研究》一文。不同于當時其他研究者對于十月革命的狂熱追求和贊揚,該文章結合了俄國實際社會情況,比較理性地分析了列寧領導的俄國無產(chǎn)階級專政和革命道路的實際情況。
文中指出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俄皇”“農(nóng)村”“官僚”三種舊社會制度,是“布爾薩維克黨專政之起點”,并詳細介紹了俄國政治組織形式,即“蘇維埃議會為政治上最高機關”,選出“中央行政委員會,組織人民委員會”,各級蘇維埃議會“由人民代表組織而成”。雖然俄國在十月革命后社會經(jīng)濟遇到一些困難,但文章認為“這是過渡時代應有的現(xiàn)象”,“是革命后不曾恢復的結果”,將原因歸結為“布爾薩維克特意創(chuàng)造的”,“那就不成話了”。政府雖然貧困,但管理高效,在教育改革、提升女性社會地位、規(guī)范婚姻制度、保護孕婦兒童權益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變革。
文章分析了俄國布爾薩維克主義不同于馬克思提出的共產(chǎn)主義之處,即“不能實行田地公有”和“改變公有生產(chǎn)機關的政策”,并認為這是“社會進化的原理,社會改變的心理”?!案鞣N要素……流入一軌道,成一大綜合,才有真正進步”?!安紶査_維克是俄國的社會革命運動”,是馬克思主義適應俄國國情體現(xiàn)的進步與變化。
一百多年前,東吳大學的先進知識分子在大學校園開啟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先河。一批批進步青年學生冒著生命危險積極地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火種,用先進思想啟迪著世人,用社會實踐引領著民眾信仰,使馬克思主義的偉大光輝照耀著姑蘇大地。一百年來,東吳學子堅守大學之道,堅定理想信念,始終做馬克思主義堅定的信仰者、科學的研究者、積極的傳播者、忠實的踐行者,不斷攀登智慧和思想之高峰,服務于民主、科學和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作者簡介:
韓靜嫻,1979年生,女,安徽省靈璧縣人,本科,任職于蘇州大學圖書館,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圖書館史圖書館學史、閱讀推廣、書目史;徐云鵬,1981年生,男,河北邢臺人,研究生學歷,蘇州大學檔案館館長,副研究館員,研究方向:檔案開發(fā)利用研究。作者單位:蘇州大學圖書館,蘇州大學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