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是生活教育理論的提出者。他提倡的生活教育以及開放性的生活教育理念,不僅在教育實踐工作中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財富,還讓教育核心發(fā)生了變化。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一定要融合生活即教育的思想,逐步為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提供幫助,真正讓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程以生活為基準、以道德為準繩,更好地實現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標準化,最終讓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變成德育的重要戰(zhàn)場,也讓這門課程深受學生喜歡。結合生活場景和實例,從生活中來,最終還是要踐行到生活中去,逐步形成生活即教育的理論目標,讓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對道德與法治課堂起到一定的輔助作用,并且聯(lián)系生活實際,建立符合課程改革發(fā)展趨勢的教育模式,明確生活教育的核心理論。結合生活教育的形式,建立與學生息息相關的事例,逐步培育學生通過感悟生活、體驗生活獲取知識,開展生活化教學,輔助學生理解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在生活中更多地踐行學到的知識。
一、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與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聯(lián)系
(一)目標具有一致性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我們強調教學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fā),利用生活中的例子逐步引導學生認識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知識點,并且將所學的知識應用在實際生活中,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新課程改革下,其教育目標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因為生活教育的理念不僅指導教師將生活的背景置于課堂中,還要將教學目的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求,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二)內容具有共通性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論主要闡明了生活是教育的充分且必要的條件。教育只有與生活相結合,才能真正為教育加持。而小學道德與法治教育中絕大多數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這門課程不僅體現了生活性,也能讓學生從生活的素材中尋找德育的影子,真正通過生活得到教育。因此,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在內容上具有共通性。
(三)價值觀具有共融性
在教育教學發(fā)展過程中,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發(fā)揮了課堂的主要陣地,還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了日常學習生活的全過程。通過正能量的事例,教師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目標,形成愛國主義思想,刻苦學習,努力付出,今后做社會主義接班人,培育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培育其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其實踐能力,逐步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新時代的好少年。而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生活教育,就體現了新時代的價值觀念。其中提到的“教學做合一”本身就是突出價值觀與實踐相融合的過程,這對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
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實踐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育主體應當是學生,因為在新型的教育模式下,教師要轉變傳統(tǒng)教育理念,讓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讓學生從傳統(tǒng)形式下的被動接受知識轉變?yōu)橹鲃蛹橙≈R,培育課堂活力,增強學生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將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逐步引入課程中,與生活相聯(lián)系,提升課堂教育效果,促進教育成果的進一步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教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一定要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逐步對學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進行引導,真正將思想性、綜合性、政治性和實踐性的特點融合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激發(fā)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創(chuàng)新意識,構建高效課堂,推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一)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實現學生自主探究生活教育內容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要摒棄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真正以學生為主體,構建知識和課堂。因為只有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意識,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有助于開展生活教育實踐,完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因此,教師一定要轉變教育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地讓學生成為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體,逐步落實生活即教育的理念。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和我的同伴”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要研究教材應該如何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逐步引入生活教育的相關內容,其中第一部分內容是“我是獨特的”,只有學生認識到自身的唯一性,才能更加肯定自己的存在。教材講述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學習、玩耍和運動等活動來說一說自己的特點。而學生要結合生活中所實踐的相關內容,思考自身的特點。其中除了在鏡子中可以看到自己的外貌特點,其余在與人交往、運動、喜好、思想品德、興趣愛好等方面,還有怎樣的特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挖掘學生與生活結合的能力,讓學生回憶自己在生活中有怎樣的特點,逐步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逐個表達,只有通過對自身的深度認知,才能對自我進行肯定,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逐步激勵自己不斷進步、取長補短,更好地建立自己的獨特思想,形成對課程以及對自身的完整認知。
(二)培育學生的興趣,活躍道德與法治課堂
將趣味性的設計與生活教育相結合,不僅能提升課程的探索性和實踐性,同時能促進實踐教育的長足發(fā)展。教師通過培育學生興趣的形式,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生活,在生活中形成對道德與法治的認知,這更能驅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活躍課堂學習氛圍。學生能真正將教師的引導作為自身學習的方向盤,通過良好的學習氛圍,找尋生活中的答案,并且通過課程知識,提升學習效率,為新時代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與生活教育結合奠定良好的基礎。
例如,在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我和我的同伴”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有一部分的內容是“不一樣的你我他”。教材中要求學生找找我們的“不同”,即使身處在一個班級中,大家都有很多的相同之處,但是每一位學生也都有不一樣的地方。有可能是有不同的發(fā)型,有不同的書包、水杯,也可能是有不同的性格,家里住的地方不同等,這都是不同學生的不同性。俗話說:“世界上沒有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因此,要想學生認識到不同之處,教師就要設計具有趣味性的活動,首先可以在班級內分小組討論,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與小組內成員的不同之處。教師為每個小組規(guī)定一個話題,比如,第一小組要討論“運動愛好”方面的不同,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在講述不同時要聯(lián)系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有的學生會分享自己踢足球遇到對手的小趣事,有的學生會分享自己在公園和老奶奶一起跳廣場舞等,這都是不同愛好造就的不同小學生。比如,第二小組的學生可以討論“性格方面”的不同。在說到性格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針對自己與同學之間產生的矛盾或者發(fā)生的開心事進行分享,并且在分享后,通過聆聽其他人交流的形式獲取更多的生活體驗,幫助學生形成更加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tài),活躍課堂氛圍,讓課堂更加和諧、融洽,實現學生和教師的良好發(fā)展。
(三)引入案例分析,真正建立生活情境化的道德與法治課堂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只有引入生活情境,利用案例分析的形式,才能更加高效地提升教學效率,讓學生通過案例的形式,透徹地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與法治體現點,并且通過案例情境融入其中,提升學生洞察生活、處理生活問題的能力。教師引入案例分析,可以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并且針對不同案例說出自己的解決方案。在小組合作和全班討論的情況下,學生通過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對一些法律問題和道德倫理問題有了合理的認知,對生活中的瑣事以及生活中的規(guī)則有了更多的理解。
在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做聰明的消費者”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能通過讓學生學習“買東西的學問”這部分內容,引入“不合理消費”的相關案例。因為一些學生在學會花錢以后無法做到合理消費,教師就可以提供一些案例,讓學生聽取案例后說說自己的見解。比如,教師可以將某小學小李同學的案例放在大屏幕中,讓學生閱讀?!靶±钔瑢W是四年級的學生,他自從學會使用父母的手機進行網購以后,便在父母不知情的情況下,網購了一大堆沒有用的東西,總計花費了兩萬多,由于父母工作忙碌,沒有及時發(fā)現自己的銀行卡有扣款,而小李同學又不敢將實情告訴父母,買回了很多生活中其實并不需要的東西,即使不合適,也過了退貨期限,東西價格非常昂貴,但又不切合實際,父母是打工族,每天辛辛苦苦,一個月收入也只夠家庭硬性支出,父母在得知銀行卡被花光以后,非常生氣?!?/p>
通過這個案例的講述,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合理消費,讓學生根據案例說一說不合理消費的弊端,同時也可以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希望通過什么形式獲取這些東西。小學生沒有經濟來源,全部依靠父母,在學生提出一些要求時,父母就會視情況作出決定。因此,教師要讓學生自己判斷自己的愿望是否合理,在提出后父母是否會拒絕。學生通過對上述案例的分析,不僅學會了合理消費,還能將合理的要求進行歸類,通過消費達成自己的愿望,同時也能避免浪費。案例分析與生活相結合的形式,不僅讓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更加貼近生活,還能幫助學生學會分析問題和討論問題,從多方面思考問題,得出合理消費的解決方案。
(四)開展生活性的實踐活動,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的生活化
豐富教育實踐,讓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生活化的認知,并且將道德與法治內容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教師要通過加強課內實踐和課外延伸的形式,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保證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擁有健康的身心。因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獨特性和實踐性的特點,教師就可以給予學生更多實踐和走出課堂的機會,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動力,還能讓學生認識到思想道德的品質踐行于生活中。通過規(guī)范自身的行為習慣,增強自身的法治觀念和維權意識,學生才能在今后的學習和生活中有更強的規(guī)則性,以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
例如,在四年級下冊第四單元“感受家鄉(xiāng)文化,關心家鄉(xiāng)發(fā)展”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就能對當地的風俗習慣進行匯總,讓學生自主討論當地的風俗習慣,使當地的民間藝術更好地傳承和發(fā)展。教師要引導學生從身邊觀察,每個地區(qū)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和相應的民間藝術,這既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藝術見證。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去,到當地博物館或者民間藝術采風館進行鑒賞和發(fā)掘,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聘請專業(yè)的講解老師對民間藝術進行講解,讓學生理解藝人的智慧和辛苦,在傳承中發(fā)揚中華文化。
在三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我們的公共生活”中,學生需要理解規(guī)則意識,建立規(guī)則行為,因為生活中處處有規(guī)則,小到一項游戲,大到各項制度,我們都生活在規(guī)則中,也被規(guī)則所保護。因此,教師要帶領學生走出課堂,尋找生活中的規(guī)則。學生會各抒己見,有的學生說過馬路要走斑馬線這是一項規(guī)則,有的學生說每天要遵守上下課的制度這是一項規(guī)則,有的學生說我們要愛護花草樹木禁止踩踏和采摘這是一項規(guī)則,有的學生說開車要遵守交通規(guī)則,有的學生說我們做事要遵守法律這也是一項規(guī)則等。生活中處處有規(guī)則,人們生活在規(guī)則中,在受規(guī)則約束的情況下也被規(guī)則所保護,只有大家都共同遵守規(guī)則,才能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社會發(fā)展秩序,才能讓我們的社會更加完善。
由此看來,教師要求學生聯(lián)系實際,發(fā)現生活中的規(guī)則意識,通過生活中的所見、所聞,融合所學的知識,對自身的思想進行改進,這才是讓教、學、做真正融為一體的模式。
(五)營造道德與法治生活化的良好氛圍
學生在學習中不僅是主要探索者,也是課堂的主體;而教師是課堂的引導者,同樣也是課堂的共同參與者。因此,教師一定要讓課堂回歸生活,營造良好的生活化氛圍,在不斷提升自身素質的同時,也能保障課堂的順利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多學、多做、多看,通過對優(yōu)秀課例的學習,營造生活化的教育氛圍,無論是在課堂中還是在課堂外,都要讓學生在生活化情境中逐步耳濡目染,提升學生的德育素養(yǎng)和思想道德修養(yǎng),真正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新時代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不僅要推動課堂改革,還要借助學校廣播站、宣傳欄和宣傳屏幕的模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這才能促進道德與法治課程更好地開展。
例如,在小學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這部分內容的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學校宣傳的形式,讓學生都能勇敢地面對成長中的新問題。比如,現在很多學生在小學階段就能接觸到煙酒等,這與整個社會的進步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但是煙酒有危害。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行動起來,不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將煙酒的危害通過視頻或者宣傳畫的形式展示在學校的各個角落,通過一些科普數據、圖片的展示,讓學生認識到煙酒的危害。因為煙酒不僅會危害青少年的身體健康,還會誘發(fā)其產生不良行為。因此,教師要通過學校宣傳欄、學校廣播站和宣傳屏幕等多種模式,讓學生認識到煙酒的危害,幫助學生理解。
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的年齡比較小,在學習知識上有欠缺,自制力不足,生活經驗上有所缺乏,因此他們在辨別是非方面有障礙,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一定要通過生活化的教育氛圍,促進學生對煙酒的深度認知,從而拒絕煙酒,幫助小學生遠離第一支煙和第一口酒。
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是一門以社會生活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性學科,同時,它有非常強的實踐性和靈活性,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課程與學生生活緊密結合的典范,通過生活能逐步認知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相關內容,也能通過課堂的驅使,讓學生將學習到的內容踐行于生活中。這不僅符合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改革趨勢,也能促使道德與法治課程邁上新臺階。因此,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師要不斷提升自身能力,利用多種形式將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融入課堂,促進課程的進一步發(fā)展。
(作者單位:貴州省桐梓縣花秋鎮(zhèn)中心學校)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