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中國考古有許多重
要的發(fā)現(xiàn),這些考古發(fā)現(xiàn)呈現(xiàn)出古人的生活方式、生活細節(jié),其中當然也包括飲食生活方面的內容。在漢代的畫像石上,非常生動、直觀地呈現(xiàn)了古人烹飪的各種場面。
廚師這個職業(yè)在古代應該出現(xiàn)得比較早。根據傳說,中國的人文始祖伏羲、黃帝在發(fā)明烹飪方法上都做出了貢獻。后來有些名人,比如最初輔佐商王建立商代的伊尹就是廚師出身。在古代,廚師的地位應該說是比較高的。在周代,食官是劃在天官里的,而天官、地官僅次于宰官,排在較高的地位。這說明古代對從事廚師行業(yè)的人是比較尊重的。
在漢代畫像石中,比較有名的一件是山東諸城前涼臺村東漢漢陽太守孫琮墓中出土的《庖廚圖》。在這幅畫中,十幾個人正忙著做飯,剖魚宰羊、汲水切菜、添柴烤肉。在燒烤區(qū),有一人在灶前添柴,另一人立于灶側操作,灶上方掛著待烹的肉禽,有豬頭、豬腿、雞、兔、甲魚之類。更為經典的是畫像石中生動再現(xiàn)了完整的燒烤過程,這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記載烤肉串全過程場面的圖畫。
有一些畫面是表現(xiàn)當時街市上的飲食店。在四川出土的畫像磚上可以看到,街道上有賣食物的人,甚至還在叫賣,非常生動。
還有畫像石表現(xiàn)野炊的場景。在山東出土的一塊畫像石上,可以看到有一棵樹,樹上掛著一些羊腿、牛腿,樹下有灶,一些廚師在烹飪。在河南密縣一座墓里出土的好幾塊畫像石上,也表現(xiàn)了豐富的野外宴飲場面,有切割的,有烹煮的,還有烤羊肉串的。
畫像石上還有一些釀造的場面,比如釀酒。但也有研究者認為,有些畫面可能是在做豆腐。雖然證據并不充足,但至少是一個重要的研究線索。
除了畫像石以外,還有一些陶制的雕塑,我們叫它陶俑。在漢代墓葬里,就發(fā)現(xiàn)了廚師的陶俑。在長江三峽一個三國時期的墓葬里,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廚師俑。他們的打扮,他們的動作,都非常具體、非常生動。
在宋代,廚娘的地位應該
說是比較高的。根據古代的文獻資料記載,技術比較高的廚娘,不是一般人請得起的,連一些太守也請不起。在元代,廚師已經有了比較標準的裝束,有專門的衣服、圍裙,還有特別的廚師帽,高高的,和現(xiàn)在的廚師帽很像。
在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有一套關于食物的竹簡。竹簡上記載了放進墓葬里的食物名稱,這些名稱非常廣泛,有肉食、飲料,有主食、點心,還有果品、酒類。從肉食制品來講,光是肉湯類的羹就有24種,原料包括牛、羊、豬、狗、雞、魚等,然后配上一些輔料來做。另外,有烤肉、涮料,有火腿、腌肉,記得非常詳細。還有調味品,調味品就有19種。
我們初步統(tǒng)計了一下,按照當時肉食烹飪方法的不同,一共可以烹飪出17種70款不同
的肉食制品。這說明當時的烹
飪水平非常高,飲食非常精細。
我們知道,人類的進食方式主要分為3種:一種是手抓的,一種是用叉子叉食,另一種是用筷子吃飯。中國人是筷子的發(fā)明人、主要使用者,這個傳統(tǒng)非常古老。但實際上,在古代,我們不僅用筷子進食,還用勺子。而且,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古人還曾經用叉子進食。
先說勺子。勺子的使用應該說是最早的。從發(fā)現(xiàn)的證據來看,勺子的使用可以追溯到7000年以前。在河姆渡文化遺址里就有典型的骨勺子,是用骨頭做的。山東沿海地區(qū)大汶口龍山文化的先民則是用木頭做勺子。在史前的時候,古人會在勺把上鉆一個孔,然后把勺子隨身掛在腰邊,到吃飯的時候拿出來用就行。
后來,出現(xiàn)了筷子以后,勺子和筷子是配套使用的。一般在餐桌上,要同時擺上這兩種餐具。比較講究的餐勺是用象牙做的,做成鳥的形狀,非常精致。在湖北曾侯乙墓里還出土了最早的金勺子,這個金勺子是個漏勺,說明它不是喝湯用的,可能是用于撈羹湯里的肉。
其實,中國古人是用餐叉
的。在距今4000年前,西北甘青地區(qū)的齊家文化遺址里出土了一些骨制的餐叉,是三齒狀的。這種餐叉跟現(xiàn)在西餐的餐叉形狀非常接近,大小也差不多。而且,這種餐叉和勺子、骨刀是配套的,跟現(xiàn)在的西餐餐具是一樣的。這種餐叉到商周以后還在使用,洛陽一個戰(zhàn)國墓里曾出土了50多件這樣的餐叉,和銅器放在一起。商代以后,餐叉逐漸變成兩齒的,而且變得小巧。
我們一般認為餐叉是隨著西餐一起傳到中國來的,但實際上,西方人普遍使用餐叉是從16世紀開始的,而我們中國人使用餐叉的歷史已經有大約4000年。
筷子毫無疑問是中國的國粹?!吨芏Y》中這樣記載:“子能食食,教以右手?!本褪钦f孩子到能吃飯的時候,你一定教他用右手拿筷子吃飯。筷子,從文獻記載來看,最早應該是在商代發(fā)明的。在殷墟一座大墓里出土了銅制的筷子頭,它只是一個套頭,銅做的。上面再接上一個木桿,就是一副完整的筷子,當然這個木桿早已腐朽不見了。
在漢代畫像石里,我們看到很多使用筷子的場景。其中有一幅《孝子圖》,一個孩子拿著筷子夾著食物送到父親的嘴里,表示孝順。在敦煌的一幅壁畫中,男男女女圍坐在一起吃飯,每個人面前除了一個勺子,還有一雙筷子。在著名的《韓熙載夜宴圖》中,參加夜宴的主客面前也都放著筷子,一人一雙。從中可以看出,古代中國人把筷子作為餐桌上必備的餐具。
筷子不僅是中國的獨特餐具,更是華夏飲食文化的標志之一,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內涵。
(摘自《解放日報》2025年1月28日,薦稿人:杲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