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圍趙之邯鄲①。魏安釐王使將軍晉鄙救趙。畏秦,止于蕩陰②,不進。
【注釋】
① 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西南。
② 蕩陰:地名。位于趙、魏兩國交界處,在今河南湯陰。
【譯文】
秦軍圍困趙國的邯鄲。魏國安釐王派將軍晉鄙去援救趙國。他們懼怕秦國,停在蕩陰,不敢前進。
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間入邯鄲①,因平原君謂趙王曰②:“秦所以急圍趙者,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③,已而復歸帝,以齊故。今齊閔王益弱④。方今唯秦雄天下,此非必貪邯鄲,其意欲求為帝。趙誠發(fā)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逼皆q豫未有所決。
【注釋】
① 客將軍:其他國家人而在本國做將軍的。間入:悄悄地從小路進入。
② 因:通過。平原君:趙孝成王之叔,名勝,當時為趙相。
③ 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這里說的是秦昭王曾與齊閔王相約同時稱帝,秦昭王為西帝,齊閔王為東帝,但齊閔王后來取消帝號,秦昭王便也隨之取消。
④ 益:更加。
【譯文】
魏王派客將軍辛垣衍從小路潛入邯鄲,通過平原君跟趙王說:“秦國之所以加緊圍困趙國,是因為以前秦王和齊閔王爭強稱帝,不久又取消帝號,是因為齊取消帝號的緣故。現(xiàn)在齊國已更加衰弱。如今只有秦國稱雄天下,它這次軍事行動并非一定要得到邯鄲,真正意圖是求取帝號。趙國如能派遣使臣尊秦昭王為帝,秦王必然高興,就會撤兵離開邯鄲?!逼皆q豫,拿不定主意。
此時魯仲連適游趙①,會秦圍趙,聞魏將欲令趙尊秦為帝,乃見平原君曰:“事將奈何矣?”平原君曰:“勝也何敢言事?百萬之眾折于外②,今又內(nèi)圍邯鄲而不去。魏王使客將軍辛垣衍令趙帝秦,今其人在是,勝也何敢言事?”魯連曰:“始吾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請為君責而歸之。”平原君曰:“勝請為召而見之于先生。”平原君遂見辛垣衍曰:“東國有魯連先生,其人在此,勝請為紹介而見之于將軍?!毙猎茉唬骸拔崧勽斶B先生,齊國之高士也。衍,人臣也。使事有職,吾不愿見魯連先生也。”平原君曰:“勝已泄之矣?!毙猎茉S諾。
【注釋】
① 魯仲連:又名魯連,齊國隱士。因齊在趙東面,故下文自稱“東國魯連先生”。
② 百萬之眾折于外:指去年秦趙長平之戰(zhàn),結(jié)果趙軍大敗。
【譯文】
這時魯仲連恰好到趙國游歷,碰上秦軍圍趙。他聽說魏國打算叫趙國尊秦為帝,就去見平原君道:“事情怎么樣呢?”平原君說:“我還能說什么呢!百萬大軍在外受到損失,現(xiàn)在秦軍深入,包圍邯鄲而無法使他們退兵。魏王派客將軍辛垣衍叫趙國尊秦為帝,現(xiàn)在這個人正在這里,我還能說什么呢!”魯仲連說:“早先我把您看作是天下頂尖的賢公子,如今我才發(fā)現(xiàn)您不是這樣的人啊。魏國客人辛垣衍在哪里?我愿為您責備他并打發(fā)他回去?!逼皆腿ヒ娦猎?,說:“齊國有位魯仲連先生,此人現(xiàn)在這里,我請求為您介紹,讓他來見將軍?!毙猎苷f:“我聽說過魯仲連先生是齊國的高士啊。我是魏王的臣子,使臣的事,有自己的職責。我不想去見魯仲連先生?!逼皆f:“我已經(jīng)把您在這里的消息泄露給他了?!毙猎艽饝?。
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辛垣衍曰:“吾視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也。今吾視先生之玉貌,非有求于平原君者,曷為久居此圍城之中而不去也①?”魯連曰:“世以鮑焦無從容而死者②,皆非也,今眾人不知,則為一身。彼秦,棄禮義、上首功之國也③。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彼則肆然而為
帝④,過而遂正于天下⑤,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吾不忍為之民也!所為見將軍者,欲以助趙也!”辛垣衍曰:“先生助之奈何?”魯連曰:“吾將使梁及燕助之⑥。齊、楚固助之矣?!毙猎茉唬骸把鄤t吾請以從矣。若乃梁⑦,則吾乃梁人也,先生惡能使梁助之耶?”魯連曰:“梁未睹秦稱帝之害故也!使梁睹秦稱帝之害,則必助趙矣。”辛垣衍曰:“秦稱帝之害將奈何?”魯仲連曰:“昔齊威王嘗為仁義矣,率天下諸侯而朝周。周貧且微,諸侯莫朝,而齊獨朝之。居歲余,周烈王崩,諸侯皆吊,齊后往。周怒,赴于齊曰⑧:‘天崩地坼⑨,天子下席⑩。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則斮之?!醪慌唬骸赤担《告?/p>
也!’卒為天下笑。故生則朝周,死則叱之,誠不忍其求也。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p>
【注釋】
① 曷:為何。
② 鮑焦:春秋時的隱士,以砍柴拾橡果為生,后抱樹而死。一般人以為他的死純屬個人原因,其實是由于對現(xiàn)實的不滿。從容:指胸襟寬大。
③ 上首功:崇尚斬首之功。上,崇尚,看重。
④ 則:假如。
⑤ 過而:甚而。遂:竟。正:通“政”,統(tǒng)治。
⑥ 梁:即魏國。魏惠王徙都大梁,故魏又稱梁。
⑦ 若乃:至于。
⑧ 赴:同“訃”,報喪。
⑨ 坼(chè):裂開。
⑩ 天子下席:這里是說天子去世,繼位天子要在草席上守喪。
斮(zhuó):斬。
叱嗟(chì jiē):怒斥聲。
而:你。
【譯文】
魯仲連見了辛垣衍卻沒有說話。辛垣衍說:“我看住在這圍城里面的人,都是有求于平原君的?,F(xiàn)在我觀察先生的尊容,卻不是有求于平原君的人,為什么久留這被圍之城而不離去呢?”魯仲連說:“世上那些認為鮑焦是由于沒有豁達胸襟而自殺的人,都錯了?,F(xiàn)在一般人不了解情況,就認為他是為了自身一人而死。那秦國是個拋棄禮義而崇尚戰(zhàn)功的國家,玩弄權(quán)術(shù)來役使它的官員,像對待奴隸一樣驅(qū)使它的人民。如果秦王肆無忌憚地稱帝,甚至竟然統(tǒng)治天下,那么我魯仲連只有去跳東海而死了,我不能忍受做它的臣民!我所以來見將軍,是想幫助趙國。”辛垣衍說:“先生怎么樣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我準備讓魏國和燕國幫助趙國,齊國、楚國本來就幫助它了。”辛垣衍說:“燕國嘛,我愿意讓它聽從您吧。至于魏國,我就是魏國人,先生怎能讓魏國幫助趙國呢?”魯仲連說:“這是由于魏國沒有看清秦國稱帝的害處。如果魏國看清了秦國稱帝的害處,那就一定會幫助趙國了?!毙猎苷f:“秦國稱帝的害處將會怎樣呢?”魯仲連說:“從前齊威王曾經(jīng)施行仁義,率領天下諸侯朝拜周天子。周室貧窮微弱,諸侯沒有一個去朝拜的,而只有齊國去朝拜。過了一年多,周烈王去世了,諸侯都去吊唁,齊王去晚了。周國惱怒,訃告送到齊國說:‘周天子逝世猶如天崩地裂,新繼位天子移居草廬苫席守喪,東方藩臣田嬰齊竟敢遲到,應殺了他?!R威王勃然大怒,說:‘呸!你個丫頭養(yǎng)的!’結(jié)果成了天下笑柄。在天子活著的時候朝拜他,死了就叱罵,這實在是忍受不了天子的苛求啊。那周天子本來就是這樣,他隨便作威作福沒什么值得奇怪的。”
辛垣衍曰:“先生獨未見夫仆乎?十人而從一人者,寧力不勝①,智不若邪?畏之也!”魯仲連曰:“然梁之比于秦若仆邪?”辛垣衍曰:“然?!濒斨龠B曰:“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
王②?!毙猎茆笕徊徽f③,曰:“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先生又惡能使秦王烹醢梁王?”魯仲連曰:“固也,待吾言之。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紂之三公也。鬼侯有子而好④,故入之于紂,紂以為惡⑤,醢鬼侯。鄂侯爭之急,辨之疾⑥,故脯鄂侯⑦。文王聞之,喟然而嘆⑧,故拘之于牖里之庫百日⑨,而欲令之死。曷為與人俱稱帝王,卒就脯醢之地也?
【注釋】
① 寧:難道。
② 烹醢(hǎi):古代的酷刑。烹,下油鍋。醢,剁成肉醬。
③ 怏(yàng)然:不高興的樣子。
④ 鬼(jiǔ)侯:又作“九侯”。子:古時對子女的通稱。這里指女兒。
⑤ 惡:丑。
⑥ 辨:通“辯”。疾:急。
⑦ 脯:肉干。這里用作動詞,制成肉干。
⑧ 喟(kuì)然:嘆息的樣子。
⑨ 牖(yǒu)里:也作“羑里”,地名。在今河南湯陰北。庫:監(jiān)牢。
【譯文】
辛垣衍說:“先生您難道沒有看見過奴仆嗎?十個奴仆聽從一個主人,難道是力氣勝不過、智慧不如他嗎?是怕他呀!”魯仲連說:“對。那么魏國比起秦國來,就像奴仆對主人嗎?”辛垣衍說:“是的。”魯仲連說:“既然這樣,我將要讓秦王烹殺魏王,把他剁成肉醬?!毙猎芎懿桓吲d地說:“咳!先生這話也太過分了!先生又怎能讓秦王烹殺魏王把他剁成肉醬呢?”魯仲連說:“當然能啊,等我說說其中的道理吧!從前鬼侯、鄂侯、周文王是商紂的三公。鬼侯有個女兒長得美,所以就把她進獻給紂,紂認為她丑陋,就把鬼侯剁成了肉醬。鄂侯為此諫爭得急切,辯護得激烈,就把鄂侯做成了肉干。周文王聽到了這事,長嘆一聲,紂因此把周文王拘禁在牖里的監(jiān)牢中一百天,還想殺了他。為什么跟人家同樣稱帝稱王,結(jié)果反而落到被作成肉干、剁成肉醬的地步呢?
“齊閔王將之魯①,夷維子執(zhí)策而從②,謂魯人曰:‘子將何以待吾君?’魯人曰:‘吾將以十太牢待子之君③?!木S子曰:‘子安取禮而來待吾君?彼吾君者,天子也!天子巡狩,諸侯避舍,納筦鍵④,攝衽抱幾⑤,視膳于堂下⑥。天子已食,退而聽朝也。’魯人投其籥⑦,不果納⑧,不得入于魯。將之薛,假涂于鄒⑨。當是時,鄒君死,閔王欲入吊,夷維子謂鄒之孤
曰⑩:‘天子吊,主人必將倍殯柩,設北面于南方,然后天子南面吊也?!u之群臣曰:‘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什桓胰胗卩u。鄒、魯之臣,生則不得事養(yǎng),死則不得飯含。然且欲行天子之禮于鄒、魯之臣,不果納。今秦萬乘之國,梁亦萬乘之國,俱據(jù)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睹其一戰(zhàn)而勝,欲從而帝之,是使三晉之大臣不如鄒、魯之仆妾也。
【注釋】
① 之:往。
② 策:馬鞭。
③ 太牢:牛、羊、豬各一。這里代指接待諸侯的最高禮儀。
④ 筦(guǎn)鍵:指鑰匙和鎖。
⑤ 攝衽(rèn):掖起衣襟。抱幾(jī):捧著幾案。
⑥ 視膳:侍候別人吃飯。
⑦ 投其籥(yuè):指閉關(guān)上鎖。籥,通“鑰”,鎖。
⑧ 果:成為事實,常以“不果”二字連用。
⑨ 假:借。涂:同“途”,道路。鄒:戰(zhàn)國時的小國,在今山東鄒縣。
⑩ 孤:父死稱孤。這里指新君。
倍殯柩:指把靈柩掉個方向,由原來的坐北朝南,換成坐南朝北,因為天子要面向南。倍,通“背”。
北面:面向北。
飯含:在死人嘴里放粟米稱飯,放玉稱含。
三晉:指魏、趙、韓三國,是春秋時的晉國分裂而成。
【譯文】
“齊閔王要到魯國去,夷維子拿著馬鞭隨行,對魯國人說:‘你們準備用什么禮節(jié)來款待我們的國君?’魯國人說:‘我們將用十太牢款待您的國君。’夷維子說:‘你們從哪里取這樣的禮節(jié)款待我們的國君呢?我們國君,是天子。天子來視察,諸侯應離開自己居住的宮室,交出鎖和鑰匙,掖起衣襟,捧起幾案,到堂下侍候天子用膳。等天子用餐完畢,才敢告退,回自己的朝堂聽政辦公?!攪碎]關(guān)上鎖,不予接納,齊閔王不能進入魯國。齊閔王將到薛國去,向鄒國借道。當時鄒國國君剛死,齊閔王打算進去吊唁。夷維子跟鄒國國君的兒子說:‘天子來吊唁,喪主一定要背對靈柩,讓靈柩頭朝北,設在南邊,然后天子面朝南來致吊?!u國的眾臣說:‘如果一定要這樣,我們將橫劍自殺?!札R閔王不敢進入鄒國。鄒、魯?shù)某甲觽?,國君生時不能親身侍候奉養(yǎng),死后也得不到隆重葬禮,然而齊閔王想對鄒、魯?shù)某甲有刑熳拥亩Y節(jié)時,結(jié)果被他們拒絕?,F(xiàn)在秦國是擁有戰(zhàn)車萬輛的大國,魏國也是擁有戰(zhàn)車萬輛的大國,同樣是戰(zhàn)車萬輛的大國,彼此都有稱王的名分??匆娗貒蛄艘淮蝿僬?,就打算就此尊它為帝,這是使三晉的大臣不如鄒、魯?shù)呐玖恕?/p>
“且秦無已而帝,則且變易諸侯之大臣;彼將奪其所謂不肖,而予其所謂賢;奪其所憎,而予其所愛;彼又將使其子女讒妾為諸侯妃姬,處梁之宮,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而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
【譯文】
“再說,秦國貪心不止于果真當上了皇帝的話,就會更換諸侯的大臣;它還將剝奪它認為不好的人的權(quán)力,而給予它認為好的人;剝奪它所厭惡的人的權(quán)力,而給予他所喜歡的人;它又會讓它的女兒和善于搬弄是非的侍妾來做諸侯的妃子,住在魏國的宮中,魏王還能平安無事嗎?將軍你又憑什么能夠得到原來的尊榮地位呢?”
于是,辛垣衍起,再拜謝曰:“始以先生為庸人,吾乃今日而知,先生為天下之士也!吾請去,不敢復言帝秦?!?/p>
【譯文】
于是辛垣衍站起身來,向魯仲連拜了兩拜,致歉說:“開始我以為先生是平凡人,現(xiàn)在我才知道先生是天下的高士啊!我請求離開這里,不敢再說尊秦稱帝的事了。”
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適會公子無忌奪晉鄙軍以救趙擊秦①,秦軍引而去②。
【注釋】
① 無忌:即信陵君,魏國公子,名無忌。
② 引:撤退。
【譯文】
秦國將軍聽說這件事后,為此退兵五十里。恰好趕上魏國公子無忌奪了晉鄙的軍權(quán)來援救趙國,攻擊秦軍,秦軍就撤退離開了。
于是平原君欲封魯仲連。魯仲連辭讓者三,終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為魯連壽。魯連笑曰:“所貴于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也。即有所取者①,是商賈之人也,仲連不忍為也。”遂辭平原君而去,終身不復見。
【譯文】
于是平原君打算封賞魯仲連。魯仲連再三辭讓,始終不肯接受。平原君就設下酒宴,酒喝到興頭上,平原君起身上前,獻上千金為魯仲連祝壽。魯仲連笑著說:“天下之士所以可貴,就在于能替人排憂解難,消除禍亂而無所索取。假如有什么索取,那就成了商人了,我魯仲連可不愿這樣做?!庇谑寝o別平原君離開趙國,終身不再見面。
(選自“中華經(jīng)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古文觀止》,
中華書局)
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
—讀《魯仲連義不帝秦》
本文選自《戰(zhàn)國策·趙策三》,原題為《秦圍趙之邯鄲》。公元前260年,秦趙兩國之間爆發(fā)長平之戰(zhàn),趙軍大敗,“百萬之眾折于外”,幾乎全軍覆沒。而秦軍又乘勝進兵,于前258年包圍趙國國都邯鄲而不去。
值此生死存亡之際,趙國只好向魏國求救—兩國接壤相鄰,且有姻親之好(魏安釐王異母弟信陵君之姊嫁趙惠文王之弟平原君為妻)。然而,魏安釐王睹秦一戰(zhàn)而勝趙,畏秦如虎,對是否出兵救趙首鼠兩端:救趙,則將直面強秦;不救,恐將唇亡齒寒。故其一面讓將軍晉鄙駐軍蕩陰,名為救趙,實持兩端以觀望;另一面則派辛垣衍潛入邯鄲,企圖說服趙國屈膝投降,尊秦為帝,以求秦國罷兵而去。
而趙相平原君對此猶豫不決:帝秦,趙將淪為秦仆、萬劫不復;不帝,趙將宗廟傾覆、血食不繼。而此時恰逢齊士魯仲連游歷至趙。他聽說了此事,決定挺身而出,從天下大義出發(fā),助趙斥魏,誓不帝秦。
結(jié)構(gòu):頗具小說筆調(diào)
假如說原題《秦圍趙之邯鄲》是截取首句而來,起到說明事件發(fā)生背景的作用,那么如今題作《魯仲連義不帝秦》,則點明文章是圍繞一個“義”字而作。據(jù)此全文可大致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從“秦圍趙之邯鄲”起,至“未有所決”終,交代邯鄲危局,突出以辛垣衍為代表的魏國勢力,力勸趙國帝秦的“不義”行徑。第二部分,從“此時魯仲連適游趙”起,到“辛垣衍許諾”終,交代魯仲連登場以及與辛垣衍會面的經(jīng)過,主要突出魯仲連的見義勇為、英勇無畏。第三部分,從“魯連見辛垣衍而無言”起,至“不敢復言帝秦”終,詳細記述魯仲連與辛垣衍的言語交鋒,重點突出魯仲連的大義凜然、據(jù)義力爭、機鋒百出,為全文的高潮段落。第四部分,從“秦將聞之”起,至“終身不復見”終,講述趙國“義不帝秦”獲勝的結(jié)果,以及魯仲連功遂身退、飄然而去的結(jié)局。故文章不但寫了辛垣衍的“不義”,更寫出了魯仲連挺身而出的勇義,拒不帝秦的大義,以及淡泊名利的高義。全文敘事次序井然、跌宕起伏,而最后魯仲連的灑然而去更是余味無窮,引人遐想,又頗具小說留白之筆調(diào)。
人物塑造:善用重復,善用對比
而文章在藝術(shù)上也相當成功,尤其是成功塑造了魯仲連、平原君以及辛垣衍的人物形象。且不必說主人公魯仲連的正氣凜然、無私無畏與灑脫不羈躍然紙上,即便是陪襯人物如平原君的驚慌失措、膽怯懦弱,以及辛垣衍的庸俗卑下、猥瑣不堪,也莫不活靈活現(xiàn),栩栩如生。
那么,文章又是如何塑造這些個性化的角色呢?
首先,文章善于運用重言疊語摹寫不同人物的“心思語氣”,讓讀者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平原君兩言“勝也何敢言事”:第一次是強調(diào)自己才疏智短,難以應對邯鄲危局;第二次則順承“今其人(辛垣衍)在是”而來,強調(diào)如今趙國有求于魏國,而自己難以主持大局。兩次“勝也何敢言事”,活脫脫勾勒出一個急切萬分,又手足無措,且俯仰由人的平原君形象。
再如,魯仲連兩言“不忍”。不忍者,不愿意也。初時,他“不忍”成為暴秦之民,展現(xiàn)出寧死不屈的剛烈;而后,面對平原君的封賞,他笑言“不忍為商賈之人”,又彰顯其不計名利的高義。這兩處“不忍”,不僅凸顯了魯仲連的“義”,更映照出他獨立自尊的光輝人格。
此外,錢鍾書先生還指出,“魯仲連曰:‘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吾乃今然后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乃今然后’四字乍視尤若堆疊重復,實則曲傳躊躇遲疑,非所愿而不獲己之心思語氣?!ā豆苠F編·史記正義》)“乃今”,強調(diào)此時此刻;“然后”,強調(diào)轉(zhuǎn)折,“乃今然后”,可理解為“如今才”。而這恰好委婉傳達出魯仲連對平原君名不副實、志氣消沮的失望之情,正面刻畫了魯仲連“說大人則藐之”的高岸品格,假如我們將此句點煩作“吾始以君為天下之賢公子也,今知非也”,或刪削為“今乃知君非天下之賢公子也”,簡則簡矣,但卻難收到通過重言疊語來傳達人物心思語氣,進而塑造人物形象的效果。
其次,文章還善于在激烈的矛盾沖突中凸顯人物的性格特質(zhì)。如,魯仲連與辛垣衍的論辯,前者曉以大義,慷慨陳詞,而后者則言語囁嚅,自比奴仆;且在最后,又因擔心失去魏王之寵而改弦更張,則更顯出他的庸俗鄙陋、自私自利。兩人所言所行針鋒相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故林云銘評點稱“篇中一人熱,一人冷;一人揚眉張目,一人垂頭喪氣。機鋒相對,曲曲盡致”(《古文析義》)。
而魯仲連與平原君之間又何嘗不是一冷一熱、機鋒相對呢?平原君兩言“勝也何敢言事”,見其志氣消沉之“冷”,而魯仲連直問“辛垣衍安在”,自請“為君責而歸之”,又足見其排難解紛之“熱”。平原君欲封仲連,又以千金為壽,又見其以市道交士之“熱”,而仲連辭讓再三,最終飄然逝去,又足見其奇?zhèn)ベ脙涟恫涣b之“冷”。
論辯藝術(shù):魯仲連如何駁斥辛垣衍
文章在藝術(shù)上的成功,還在于生動記述了魯仲連高超的論辯藝術(shù)。魯仲連與辛垣衍辯論,其核心目的便是讓他不得不放棄“帝秦”這一主張。但魯仲連要達到這一目的并不容易,擺在他眼前的便有兩道難題:一方面,長平之戰(zhàn),趙國慘敗,這讓天下諸侯莫不震懼、畏秦勝虎;另一方面,辛垣衍并非以個人身份入趙,而是“使事有職”,即為魏王意見的代表—而他自己也清楚意識到了這點—所以他一開始便對魯仲連抱有高度的警惕,明確拒絕了平原君的紹介。
那么,魯仲連要如何在這樣的局勢之下,打破辛垣衍的心理防線,讓他認識到“帝秦”的危害及“抗秦”的可能性與必要
性呢?
魯仲連首先使用心理戰(zhàn)術(shù)。他初見辛垣衍時,并沒有立刻陳說觀點,反而選擇沉默相對,以此營造緊張氛圍,向?qū)Ψ绞┘有睦韷毫?。辛垣衍在無法揣測魯仲連真實意圖的情況下,最終不得不先行開口。這不僅讓辛垣衍放松了警惕,還讓魯仲連能先行了解對方的觀點,以便在后續(xù)的辯論中做出針對性的辯駁,達到以靜制動、后發(fā)制人的效果。
接著,魯仲連自比于隱士鮑焦,降低辛垣衍的敵意。相傳,鮑焦因?qū)r政不滿而遁入山林,子貢在路上遇見他,質(zhì)疑說:“您指責國君卻行走在他的國土上,非難他的行為卻采摘他的蔬菜,這樣做可以嗎?”鮑焦聽了,最終“槁死于洛水之上”。(事見《新序·節(jié)士》)因此,世俗之人往往認為鮑焦是“無從容而死”,也即認為他是因心胸不夠豁達而死,但仲連認為,這是世人誤解了鮑焦。子貢的話,恰是在提醒鮑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縱使個體對時政再不滿意,又能逃到哪里去呢?故鮑焦真正的死因,并非為向子貢爭氣而死,而是因恥居濁世而死。仲連以此自比,還是為了表明自己為天下公利而非為個人私利而來,落落大方,正氣凜然,駁斥了辛垣衍“居此圍城之中者,皆有求于平原君者”之說;同時又為接下來講述自己寧可蹈海而死,也不愿做暴秦治下的子民做足了鋪墊。
當然,心理戰(zhàn)術(shù)還不止這些。當辛垣衍流露出“力不勝秦”的恐懼以及“梁之比于秦若仆”的膽怯時,仲連當頭棒喝道:“然則吾將使秦王烹醢梁王!”這實際上是對辛垣衍“魏比秦若仆”邏輯進行了歸謬:主人對仆人有生殺予奪之權(quán),如今秦為主而魏為仆,則秦王烹醢梁王,也是情理之中、勢所必然了。而這一心理戰(zhàn)術(shù)的高妙之處在于,仲連故意不說歸謬的過程,反而直接拋出歸謬后的結(jié)論,并加一個“吾”字增強對比—只要有人能說服秦王烹醢梁王,則梁王不得不死,這個人為什么不能是仲連自己呢?—果然,“烹醢梁王”一出,辛垣衍頓時“怏然不說”,長吁短嘆,“嘻!亦太甚矣,先生之言也”此句正常的語序應為“嘻!先生之言亦太甚矣”,魯仲連的歸謬逼得辛垣衍說出倒裝句,正反映出辛垣衍心旌搖曳,大受震動。而這,也便于仲連乘勢而上,展開下一波攻勢。
而在論辯內(nèi)容上,魯仲連則善于曉以義利,而不會偏執(zhí)一端。仲連在自比于鮑焦之后,便一針見血地指出了暴秦的本質(zhì),“彼秦,棄禮義、上首功之國也。權(quán)使其士,虜使其民”。而一旦暴秦“肆然而為帝”,乃至于統(tǒng)治天下,那么天下就會變得放棄仁義、崇尚殺戮,且士民均會遭到暴秦的驅(qū)使奴役。試問又有誰愿意活在這樣的世上呢?!這里是仲連以天下福祉的大義為由,且以自身寧可“赴東海而死”,也“不忍為之民”為例,向辛垣衍曉以“不帝秦”的大義所在,希望能激發(fā)他的抗秦之志。
而在辯論最后,魯仲連又抓住了辛垣衍作為魏王寵信而擔心失寵的妾婦心理,并順著他所謂“梁之比于秦若仆”的投降邏
輯,指出若趙、魏尊秦為帝,那么秦王便能在魏國肆行予奪,還能將自己的女兒、讒妾充置魏王的后宮,如此“梁王安得晏然而已乎”?若秦之“子女讒妾”向魏王離間將軍你,縱使將軍不會落得烹醢的下場,但“將軍又何以得故寵乎”?這強調(diào)了“帝秦”將對他的切身利益造成損害,進一步動搖了他的立場,果然將他說動。
更重要的是,魯仲連在辯論時還廣泛征引史實,用事實說話,又善于將史實加以強烈的對比,以情理服人。而這又造成了文章鋪張揚厲、雄辯滔滔的論說風格。
為了讓辛垣衍目睹“帝秦”之害,魯仲連先是舉例道:昔日齊威王曾率天下諸侯朝覲貧弱之周,但換來的卻是周朝的斥責。弱周尚且敢如此苛待強齊,“彼天子固然,其無足怪”。而如今秦之強大勝于周,而暴虐又過于周,但趙卻未必有齊之強大。所以若趙國“帝秦”,那么強秦對弱趙的索求,恐怕更甚于弱周之于強齊。
接下來,仲連針對辛垣衍畏秦如虎的心理,進一步征引史實,力證“抗秦”的必要性:商紂王時,鬼侯、鄂侯、文王均為一方諸侯。但面對紂王的索取,鬼侯獻女反被剁成肉醬,鄂侯激烈爭辯卻被做成肉干,而文王不過是喟嘆一番,便遭下獄囚禁,差點被殺。這論證了,若雙方同為王者、實力相當,若一方不敢奮起反抗另一方的暴行,或者反抗得不夠劇烈、不夠徹底,那么只能落得醢、脯、囚的悲劇下場。
在說完“抗秦”的必要性后,仲連再次援引弱國、小國“不帝”的史實,以證明“不帝秦”的可能性,并以此激起辛垣衍作為大國使者的羞恥之心:齊閔王當年曾自稱為東帝,準備去魯國,閔王的代表夷維子不滿魯國“十太牢”的招待之禮,以天子之禮為由,要求魯君離開居室,交出鎖和鑰匙,掖起衣襟、捧起幾案,到堂下侍候閔王用膳。魯人聽到后,干脆閉關(guān)下鎖,拒納閔王;閔王又準備去薛國,向鄒國借道,此時恰逢老鄒君新逝,閔王想入境吊喪,夷維子便要求閔王要以天子之儀吊唁老鄒君,鄒國群臣聽到后,群情激奮,說:“必若此,吾將伏劍而死!”閔王最終不敢入鄒。齊閔王身為東帝,卻接連吃了鄒、魯兩國閉門羹。魯仲連正是以此說明秦、魏同為萬乘之國,“交有稱王之名”,如今卻單單因睹秦國一戰(zhàn)而勝,便想尊其為帝,甘為奴仆,如此則三晉大臣連“鄒、魯之仆妾”都不如了。
仲連身為齊人,熟知齊史,故其征引以齊史為主:以齊威王起,又以齊閔王終。且齊閔王不為鄒、魯所尊的史實,又恰好駁斥了辛垣衍在文章開頭游說趙王的說辭,“前與齊閔王爭強為帝……趙誠發(fā)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東帝尚且可以不帝,西帝又如何呢?!進一步增強了論辯的說服力。
更有意思的是,仲連在征引史實時,還特別善于設身處地,借己口而代古人言,讓原本枯燥的史實變得生動有趣,饒有情致。如,周使說“天崩地坼,天子下席”,為天子崩亡時的婉詞,符合其使者的身份;又稱“東藩之臣田嬰齊后至,則斮之”,直呼為齊王大名,又顯示出他的倨傲無禮;只是因齊王“后至”,便要威脅“斫之”,又盡顯其殘暴不仁。故齊威王才會勃然作色,對著使者破口大罵周天子:“叱嗟!而母婢也!”“叱嗟”,發(fā)怒之聲;“而母婢也”,辱及先人。這不僅大失作為王者的風度,還意味著公開與周朝撕破臉皮。齊威王簡單的一句詈語,便反映出他的氣急敗壞、怒極喪智。而后,仲連又以鋪陳的口吻表現(xiàn)夷維子的傲慢無禮,又以假設的語氣強調(diào)鄒國群臣的寧死不屈,無不繪聲繪色,入情入理。其實,周使、威王、夷維子和鄒國群臣的原話未必如此,但經(jīng)過仲連加工之后,卻更加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特征,極大增強了辯詞的感染力和說服力。
縱觀仲連的辯論,他奇正并用,莊諧并出,義利并舉,手段層出不窮。時而酣暢淋漓,時而慷慨激昂,力陳帝秦之害,強立懦夫之志,通篇可謂鏗鏘有力,觸紙有聲,最終成功折服了辛垣衍,讓他再拜起謝,自請而去,不敢復言帝秦之實。而“秦將聞之,為卻軍五十里”,五十里雖為夸飾之辭,但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仲連論辯力量之大,給予趙、魏兩國“抗秦”信心之強。而此時又恰逢信陵君竊符救趙,邯鄲之圍遂解,而魯仲連“先信陵而卻秦軍”的論辯藝術(shù)也因之流芳千古。
影響:何為天下之士
本文不僅文辭上足有可觀之處,而且其中對“天下之士”精神的張揚,更是影響了歷代的志士仁人,成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何為天下之士?是魯仲連寧愿蹈海而死,也不愿成為暴秦子民的骨氣;是他以一介書生,卻敢于反抗暴秦的勇氣;更是他主張“俱稱帝王”,寧死不降的浩然正氣。他的寧死不降,不僅彰顯了個人的高潔,還是后世“田橫精神”的濫觴。當初,齊王田橫不愿接受劉邦的詔安,自稱“橫始與漢王俱南面稱孤,今漢王為天子,而橫乃為亡虜而北面事之,其恥固已甚矣”(《史記·田儋列傳》),遂自殺。而他的五百多名門客聽說了,也都慷慨赴死。田橫的高節(jié)不屈,賓客的慕義從死,這一幕幕悲壯的畫面,正是對魯仲連精神的最好詮釋—寧死不屈,勇于抗爭。
而后世轉(zhuǎn)而更多頌揚“田橫精神”。如諸葛亮便曾義激孫權(quán)抗曹,稱“田橫,齊之壯士耳,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英才蓋世,眾士慕仰,若水之歸海,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安能復為之下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而后蜀漢衰微,譙周連番勸說后主投降,東晉孫綽頗薄其的茍且,引諸葛亮的話諷刺道:“葛生有云:‘事之不濟則已耳,安能復為之下!’壯哉斯言,可以立懦夫之志矣?!睆聂斨龠B到田橫,從諸葛亮到孫綽,無不說明我們的文化崇尚不屈的抗爭,鄙薄畏葸的投降。
并且,魯仲連“赴東海而死”在后世又凝練為“蹈?!敝?,可用以表達不屈的高節(jié)與遠大的志向。如《后漢書·逸民列傳》“蹈海之節(jié),千乘莫移其情”。陸游《雜感六首·其三》:“蹈海言猶在,移山志未衰?!庇帧端ド鯐小罚骸爸臼坑械负?,儒生亦投閣?!鼻迥┟裰鞲锩谊愄烊A,為了警醒國人,留一封絕命書,稱“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從容蹈海而死。
何為天下之士?還有仲連“為人排患釋難、解紛亂而無所取”的義氣以及功遂身退、深藏功名的俠氣。戰(zhàn)國之世,以蘇秦、張儀為代表的縱橫家,他們搖唇鼓舌,游說諸侯,往往是為了取一人之尊榮,求自家之富貴,至于天下之安危,生民之福祉,道義之所在,他們其實并不關(guān)心。所以他們善于見風使舵,朝秦暮楚,傾擾天下,是以太史公稱他們?yōu)椤皟A危之士”(《史記·張儀列傳》)。而魯仲連卻與之大不相同,他俠義凜然,存趙、斥魏、卻秦,可謂“扶危之士”,最后又不圖回報,不慕名利,飄然而去,與蘇、張謀求富貴之流大不相同,自是戰(zhàn)國之中第一流人物。
魯仲連身上噴薄而出的俠義之氣,更成為后世文人俠客夢中的典范,如左思稱:“吾慕魯仲連,談笑卻秦軍。當世貴不羈,遭難能解紛。功成恥受賞,高節(jié)卓不群。”(《詠史八首·其三》)而李白亦自比于仲連,稱:“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開光曜。卻秦振英聲,后世仰末照。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澹蕩人,拂衣可同調(diào)?!保ā豆棚L·其十》)又稱:“誰道泰山高,下卻魯連節(jié)。誰云秦軍眾,摧卻魯連舌。獨立天地間,清風灑蘭雪?!保ā秳e魯頌》)還說“魯連逃千金,珪組豈可酬”(《贈崔郎中宗之時謫官金陵》),對魯仲連扶危濟困的俠氣、功成身退的灑脫以及獨立自尊的人格充滿了欽慕向往之情。
故魯仲連義不帝秦,不僅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一篇跌宕恣肆的奇文,更是一曲中國士人精神的贊歌,值得我們細品與深思。(鐘彥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