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我們把為民辦實事的工作做好了,群眾的幸福感就會提升,人民群眾與黨委、政府心相系、情相連,構建和諧社會的基礎就會更加扎實。
—習近平2007年1月7日《之江新語·為民辦實事成于務實》
【釋義】
以百姓的快樂為快樂的人,百姓也會以他的快樂為快樂;以百姓的憂愁為憂愁的人,百姓也會以他的憂愁為憂愁。
【解讀】
《孟子》一書多記錄諸侯向孟子問政的對話。這句話出自《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見孟子于雪宮。王曰:‘賢者亦有此樂乎?’孟子對曰:‘有。人不得,則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為民上而不與民同樂者,亦非也。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君民關系就被我國的統(tǒng)治者所重視。晉悼公曾向師曠詢問衛(wèi)國國君被趕出國的事情,師曠認為,如果國君養(yǎng)護民眾如愛護其子,百姓自然會擁戴君主。他提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即君主治理民眾的權力來源于天,而天之所以要將權力交給君主,是希望其能養(yǎng)牧民眾,使民眾保持天性。公元前614年,邾文公決定遷都于繹,也就是今天的嶧山之陽。問卜于史官,史官占卜后說:“利于民而不利于君?!臂ノ墓卮鹫f:“命在養(yǎng)民,死之短長,時也。民茍利矣,遷也。吉莫如之”。意思是:“君主的使命就是讓百姓得到將養(yǎng),讓人民幸福。至于我個人的生命長短,都是上天給的時運。百姓如果有利,那就遷都吧,沒有比這更吉利的了?!庇谑沁w都于繹。邾文公將民眾的利益放在君主之上,體現(xiàn)了我國社會早期的民本思想。
在君與民的關系上,孟子的思想要更為進步,他不光勸誡統(tǒng)治者愛惜民力,更提出“民貴君輕”的觀點。“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認為民眾是最重要的,國家次之,君主最輕。只有統(tǒng)治者使民以時,人民才會富足安康,天下的人民自會來歸順,而不是靠戰(zhàn)爭和殘暴奪取土地。孟子還描繪了他眼中的理想社會:“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p>
“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笔澜缟蠜]有一個政黨像中國共產(chǎn)黨這樣,從誕生開始就把“人民”鐫刻在自己的旗幟上,并且自成立以來櫛風沐雨、歲月崢嶸,一以貫之、持之以恒。黨的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能夠傾心為民,樂民之樂、憂民之憂,這樣就能贏得人民群眾發(fā)自內心的擁護和支持,實現(xiàn)黨群關系的良性互動。在新時代重敘魚水情誼,以人為本、執(zhí)政為民,最終要落實在一件一件的實事之中。(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