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里行間的味道
讀書是要講究味道的。隱約記得宋代有個叫李淑的人,曾有“書之三味”之說,他總結(jié)道:讀《詩經(jīng)》《書經(jīng)》如品嘗太羹(肉汁),讀史書如品嘗折俎(帝王、士大夫宴饗時的一種肉食),讀子部作品如品嘗醯醢(醬醋)。
其實,人各有口味,書也無主次輕重之分,是不必強求“統(tǒng)讀”的。我以為,只要能率性捧書,看得瀟灑自在,讀得蕩氣回腸,就算有滋有味了。說白了,讀書只是尋找一種感覺。如今,在這個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時代,紙上閱讀的地位在一點點地下降。每次在公共場合,看到低頭一族,拿著手機,耳朵里塞著耳機,盯著手機里的微信、QQ,還有韓劇美劇,“滴滴”的提示音回蕩在四周。我對這種不絕于耳的聲音深感厭倦,卻又無力阻止。
在我看來,讀書是要有點意境的。而紙上閱讀,其味道醇香濃厚,是電子產(chǎn)品無法替代的,它猶如飲工夫茶,只有功夫到了,才能品出苦茶的清香來。有了這種心態(tài),多年來,我依然堅守著我的紙上閱讀。枕邊、辦公桌,乃至出差手里提著的包,放的總是我最愛的書籍。薄薄的一本書,可以子丑寅卯地讀出厚厚的一疊札記來,再細(xì)細(xì)篩濾,淘金般地留下字字珠璣。
我喜歡紙質(zhì)書,絕不僅僅是依戀舊物,而是因為實物本身對于閱讀和理解有著更多的不可怠慢。對于紙上閱讀,我是主動的。要看什么書,怎么看,我做主。捧著一本書,慢慢地翻著,思維帶著一種輕松,欣欣然游走于文字的真實與虛擬之間,悠悠然沉浸在平淡的滿足之中。只有紙質(zhì)閱讀,可以讓我感受閱讀的精細(xì)和可貴,以及與老友促膝談心的溫馨。
網(wǎng)上閱讀和我按部就班地翻閱紙質(zhì)書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偶爾,我也打開手機上線,進入網(wǎng)上閱讀。當(dāng)電子屏幕在我眼中跳躍閃動,當(dāng)手指在智能屏上劃動,每每,面對網(wǎng)上如此多的資源、如此多的頁面、如此多的選項、如此多的文章與書,我越讀越快,而真正留在記憶深處的則不多。面對快餐化、碎片化、娛樂化,潮水般涌入眼簾的信息,我就像一條蟲,游動在虛擬的世界,去看八卦新聞,去玩游戲,去聊天,這時,我是被網(wǎng)絡(luò)支配的,是被牽著走的,給我?guī)淼氖且环N疏遠(yuǎn),是一種沒有溫度的短暫性娛樂。這種閱讀,不能叫“讀書”,我稱其“瀏覽”。
紙上閱讀,給我一種淡定、從容、踏實的感覺。不像手機和網(wǎng)上閱讀,鼠標(biāo)點來點去,智能屏幕滑來滑去,看似很瀟灑,很快樂,可電腦和屏幕一關(guān),腦子里則一片空白。許多扎堆的東西,在大腦里轉(zhuǎn)瞬即逝。在一種淺象的快意中,曇花一現(xiàn)。
紙上閱讀,讓我沉穩(wěn),內(nèi)斂。思想的火花,絕不會短路。閱讀的深度也絕不會衰退,沿著文字的脈絡(luò),一點一點地深入,如同藤蔓開出花,結(jié)出果。當(dāng)我在紙上讀到一篇絕好的文章,沉甸甸的厚重感,讓我有種吃上一頓大餐的快意。而網(wǎng)上許許多多的東西,盡管讓人產(chǎn)生一時快感,但精神層面的含量太少了。很多時候,我會覺得沒有太多的意思。
紙上閱讀讓我屏氣凝神,一氣呵成。捧一本紙頁泛黃,墨痕淡淡,歷盡流年的書,仔細(xì)翻閱一頁頁圖文并茂的扉頁,體會手指觸摸紙的質(zhì)感,內(nèi)心會產(chǎn)生安靜和愉悅。而一旦沉醉在文字之中,更有無限的遐思涌上心頭。有些書裝幀精美,有美麗的彩色畫頁,它會讓我驚嘆攝影與繪畫的精巧構(gòu)圖。文字與畫面的完美融合令人手捧圖書欲罷不能,宛如在一個陽光明媚的午后品一頓色香味俱全的下午茶,那里有茶的芬芳,有糕點的甜美,而這所有的一切都構(gòu)成了一次心靈的旅行,一次會心的相遇與交談,一次值得珍藏的記憶。
一花一世界,一書一天地。紙上細(xì)小的文字和段落都是有意義的,網(wǎng)絡(luò)閱讀雖然也可以完成閱讀的任務(wù),但是缺乏那種親切的交流。在拖動鼠標(biāo)的同時,我們只能用疲憊的雙眼忙于掃描文字,難以體會紙質(zhì)閱讀的那份隨意和閑適,以及那份沒有隔閡的可以捕捉的感動。
我喜歡紙質(zhì)閱讀,不僅因為它的味道,更因為它的純粹,更接近閱讀的本質(zhì)。我以為閱讀的本質(zhì)就是心靈的一次凈化,一次孤獨的旅行。在這段旅行中有精美的文字,也有動人的情感,更有深刻的思想。我永遠(yuǎn)喜歡紙上閱讀的味道。
最是讀書滋味長
古人讀書,既無電燈,也沒手機,紙張更是緊俏。但一顆讀書的心,卻是虔誠、忠誠。月光為盞,螢蟲當(dāng)燈,孜孜以求,不知倦怠,忘記了時間流逝,忘記了寒來暑往,在墨香四溢中,讓自己的人生聰穎,有價值。真可謂,讀書有其樂,亦有其法。
譬如記錄或作文,不像今天的我們,電腦打開,鍵盤一動,文字便嘩嘩地寫下來。在印刷術(shù)和造紙術(shù)發(fā)明之前,得用手抄寫在竹簡或者木牘上,一片竹簡、木牘寫不了多少字,幾部書就裝滿了好幾輛車?!皩W(xué)富五車”,用今天的眼光看,其實讀的書并不多。后來人們把書抄寫在帛上,卷成一卷卷,帛很昂貴,只有極少數(shù)有錢人才抄得起。后來發(fā)明了紙,但還是得手抄,抄一部書很費事,一般人也抄不起。
夜晚讀書就更加奇葩有趣了。唐代著名文學(xué)家韓愈在自述讀書經(jīng)歷時說:“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編?!俑嘤停ǜ嘤停?點燈的油)以繼晷,恒兀兀(恒兀兀:勤學(xué)不止的樣子)以窮年?!彼x書學(xué)習(xí)時,經(jīng)常是口中不斷地吟誦著六經(jīng),手中不停地翻閱著各種典籍,從點起油燈一直學(xué)到天亮,就這樣夜以繼日,一年又一年。以后,“焚膏繼晷”就成了形容勤奮學(xué)習(xí)的典故。當(dāng)人們讀到韓愈那一系列膾炙人口的佳作,贊嘆其雄健奔放、神奇生動而又充滿藝術(shù)魅力的文辭時,是否會想到他焚膏繼晷的日日夜夜呢。
還有南齊時的江泌,家境貧窮,白天以做鞋為生,晚上才能抽空學(xué)習(xí)。點不起燈,他就拿書登上屋頂,借著月光讀書。晉代的車胤和孫康為了學(xué)習(xí),夜晚點不起燈,車胤夏日里就捉螢火蟲裝在絹袋中照明,而孫康則在冬夜下大雪時,映著雪光讀書。后《三字經(jīng)》中引用了這個典故曰:“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xué)不輟?!蔽鳚h學(xué)者匡衡出生貧窮,夜晚無燈,為了能借鄰家的燭光讀書,他在墻壁上鑿了個洞。當(dāng)?shù)匾粋€大戶人家有許多藏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工,但他不要報酬。主人很驚奇,問他為什么,他說:“我想得到主人的書,全部讀完它?!敝魅撕苁芨袆?,就用書作報酬資助他。后來,匡衡成了一個知識淵博的學(xué)者。
要講讀書最下狠勁的,當(dāng)數(shù)戰(zhàn)國時期的蘇秦和東漢時期的孫敬。蘇秦在年輕的時候,學(xué)問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沒有人關(guān)注,即使有雄心壯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決心發(fā)奮圖強,努力讀書。由于他經(jīng)常讀書讀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時候就用事先準(zhǔn)備好的錐子往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來,振作精神繼續(xù)讀書。孫敬到了三更半夜很容易打瞌睡,為了不因此而影響學(xué)習(xí),孫敬想出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根繩子,一頭綁在自己的頭發(fā)上,另一頭綁在房子的房梁上,這樣讀書疲勞打瞌睡的時候只要頭一低,繩子牽住頭發(fā)扯痛頭皮,他就會因疼痛而清醒起來接著再讀書,后來他終于成為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季羨林先生曾將古人讀書之樂概括為“四時讀書樂”。其一,紅袖添香夜讀書。有紅顏知己相伴,挑燈夜讀,把盞品茗,美人養(yǎng)眼,美文養(yǎng)性,其樂融融,其情怡悅,令人艷羨。其二,綠滿窗前草不除。因醉心于讀書,沉迷書中,忘記了時光流逝和季節(jié)更替,四季輪回,窗外已是綠草茵茵而不知。其三,雪夜閉門讀禁書。天寒地凍,大雪紛紛,四周靜寂,獨自一人,閉門讀書,此景此情,樂在其中,味在其里,不足與局外人道也。
在我看來,一個真正熱愛讀書的人,不是為稻粱謀或揚名于當(dāng)世,而是心靈的渴求和精神的寄托。所以,歷盡困苦而自得自適,自得其樂,一生自然豐盈也。
拾掇舊書
居所太小,而書又與日俱增,于是不得不賣掉一些舊書。
我不清楚自己到底有多少書,拾著拾著就多起來,我很奇怪自己當(dāng)初居然能拿出那么多錢,買下如此多的書,如果再買一次我是買不起了。
舊書逐漸增多,在我眼里,它們都是難得的家什。一本過時的雜志,一本模糊不清的字典,總是舍不得這本,又舍不得那本。尤其那些最破最爛,卷了又卷的舊書,最難棄去,因為那里投入最多,所以感情最深。摸摸他們,總有一種特別親近的感覺。想當(dāng)初,買書時囊中羞澀的窘境,讀書時如醉如癡的情景,心里就有一股熱流在涌動。
最難取舍的是那本泰戈爾的《飛鳥集》,它是我最初愛好文學(xué)的見證,現(xiàn)已斑駁脫落,紙葉枯黃,如垂暮的老人??吹剿彝蝗幌肫稹叭死现辄S”這句話。記得當(dāng)時見到它,一遍讀完,再讀一遍,別人是讀,而我是啃。有一天,隨身帶在身上,不想被一小孩撕了封面,為此傷痛了很長一段時間。還有一本研究生復(fù)習(xí)資料,是好友從上海寄來的。當(dāng)時為了考研,盼它盼得脖子都長了幾分,只可惜功虧一簣,現(xiàn)已失去了價值,但這樣深的友情,怎可丟棄?
最終可以處理的是一些文稿和雜志。為了寫作,我買下一本又一本雜志。這些年,寫下一些文字,吃了很多苦,可惜我沒有成為大師,這些積存的文稿就不具備價值。扔它們就像學(xué)生考試后,扔掉教科書一樣解氣。扔到最后一本,我自嘲地稱它們是“情感垃圾”。扔得最躊躇的是一本日記,那是十七八歲的秘密,里面記載的是“在僻靜處,用接吻傾訴自己的感情”。這是心跡,讓妻看見未免不好,不知怎的,又不想賣之。心中圣潔的愛,如何處理,想想還是付之一炬,讓它們成為裊裊的云煙吧!
費了半天時間,終于把舊書聚在一起,數(shù)一數(shù),大約有幾百本吧??纯此鼈?,我忽生一種感慨:歲月流逝了,舊物是感情的見證,仿佛老朋友分別,再豁達(dá)的人也不免黯然神傷。
手上的伴侶
手上的伴侶,是我的筆,是一支陪伴我生命旅程快樂與憂傷的筆。
幾天前,一支陪伴我近十年的“英雄”牌鋼筆,一不小心墜落地上,筆尖彎曲,再也難以修復(fù)。懷著悲傷的心情,我把損壞的筆投入書桌里邊那只大筆筒里。
鋼筆走到了使用的盡頭,讓我數(shù)夜難眠。我對它有一種親人似的感覺。親人出遠(yuǎn)門了,還可以再回來,而我的鋼筆卻再也不能了。它從此冷漠了我的手,疏遠(yuǎn)了我的心,我再也不能用我手寫我心了??此o靜地躺在書桌的一隅,我的目光,有濕潤潤的淚水涌出。
我想起了生命中用過的許多支筆,想起了隋朝人智永,他將許多用過的爛筆珍惜地收集著,莊重地埋了起來,名曰筆冢,這一定有一種感情附著于上。筆筒里的舊筆,儲存了我的生命中曾經(jīng)走過的那一段過程,或者說,許多時光在筆觸的沙沙聲中,或憂傷難過或激情澎湃地遠(yuǎn)去。
舊物,失去使用價值之后依然不忍舍棄,準(zhǔn)是另一種價值開始了它的旅程。
我想起了與使用近十年的“英雄”牌鋼筆的相識、相戀的每一個過程。盡管現(xiàn)在這樣的偶然機遇在生活中比比皆是,抓住一個,或許你就能成為一定意義上的富翁。但我感覺,遇上好鋼筆,比馬遇到伯樂還難。那是幾年前的一個傍晚,一位朋友請我?guī)退s寫一篇演講稿,走在半路上,才突然想起忘了帶鋼筆,心想若向這位朋友借,他肯定覺得我粗心,便匆匆地來到一家私人文具店。先是看到一支好的,準(zhǔn)備買時,摸摸口袋,只有幾元錢,就相中了最便宜的“英雄”牌鋼筆。拿在手上,筆桿粗粗的,深褐色,戴一大大的筆套,很古雅。我找來一張紙試一試,覺得能湊手,于是就買下了。結(jié)果用上時,發(fā)現(xiàn)它果然有風(fēng)范,既下墨水,又能帶出筆鋒,在紙上行走如飛,成了手中的良器。我也賦予它一種騎手的使命感。此后近十年間,它便成為我手中的伴侶。
當(dāng)寫作進入電腦時代,鋼筆的角色越來越不重要。當(dāng)漢字寫得越多時,字也寫得越歪。這世間的一切的確是這樣充滿了辯證。盡管我買電腦有些年頭了,卻從沒用心去練習(xí)打字,像瞎子彈鋼琴,總打得快不起來,許多時候,依然習(xí)慣面對一張白紙來思考文字,看著閃爍不定的熒屏很有點不習(xí)慣。因為那些閃爍不定的思維也很容易在此物面前轉(zhuǎn)瞬即逝。因此,這支鋼筆仍是我捆綁文字的主要武器。為防鋼筆帶在身上丟失或無意中摔壞,這支鋼筆我?guī)缀醪蛔屗叱鰰?,只放在家里的抽屜里。這時,書桌就成為它的“銅雀臺”。
使用慣了,便對它有一種戀人般珍愛的感覺。每天用它寫完文字的時候,總喜愛用一張柔軟、干凈的紙,在上面輕輕地擦一擦,再吸滿墨水。這一切如同一位老農(nóng),在用完自己的農(nóng)具后,總要保養(yǎng)保養(yǎng),以免下次耕田,非得在泥巴地里折騰半天工夫才開竅一樣。
筆與我書櫥里的每一本書,都結(jié)下了深深的緣。我愛躺在床上,手中拿起筆,一邊讀著里面精彩的內(nèi)容,一邊用筆做著記號。一本簇新的書,捧在手上,像一匹野馬,沒有被騎手馴服,我的手就一遍又一遍地翻動。筆帶著我的溫度,連同手指,在上面沙沙滑動,手澤、目光、溫度,都在柔軟的紙頁上留下情感的軌跡,直到一本新書被我吸收、消化,最終被馴服。
再次凝望那些舊筆,我的心里漫過一陣裂開的疼痛,像被誰灌滿灰色而沉重的鉛塊。為我奉獻那么多心血的筆??!我該怎樣報答你。
看看它們,我忽生一種感慨:歲月流逝了,舊筆是感情的見證,仿佛老朋友分別,再豁達(dá)的人也不免黯然神傷。
責(zé)任編輯 夏 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