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在發(fā)現(xiàn)孩子劃傷自己后,會感到震驚和憤怒,甚至認為孩子是在“作秀”或“博取關注”。然而,自殘行為往往是孩子內心深處痛苦的表達,可能隱藏著更嚴重的心理問題。
對這些孩子來說,自殘并不是為了嚇唬家長,而是一種特殊的情緒宣泄方式。當他們無法用語言表達內心的壓抑和痛苦時,便可能選擇讓身體感受疼痛來緩解心理上的折磨。
孩子自殘,家長首先要了解背后的原因。通常來說,原因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1.難以調節(jié)煩躁的情緒,選擇用疼痛替代心理上的痛苦。對于一些孩子來說,情緒的壓抑會讓他們感到窒息,但他們一時間又找不到可以有效緩解的方法,而自殘帶來的身體疼痛,能夠暫時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感受到一絲解脫。
2.針對自卑和內疚的事情,做出自我懲罰。部分孩子因學業(yè)壓力、家庭矛盾或人際關系問題,會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或愧疚感,甚至因此認為自己不值得被愛。他們用自殘來懲罰自己,以此緩解內心的負罪感。
3.負面情緒難以承受,傳達求救信號。有些孩子因為長期缺乏家庭關愛或社會支持,內心積累了大量的負面情緒。他們缺乏合適的情緒表達方式,便通過自殘向身邊人傳遞求救信號。
4.受同伴或網(wǎng)絡環(huán)境的影響。近年來,一些孩子可能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誤以為自殘是一種時尚或釋放壓力的方式,進而模仿他人。
5.遭遇校園霸凌或友情破裂,以此緩解壓力。被排擠、辱罵,遭受肢體攻擊或網(wǎng)絡霸凌的孩子,往往會產(chǎn)生極度的無助感和羞恥感。青少年時期,朋友關系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深遠。如果孩子遭遇朋友的背叛、被群體孤立或被忽視,他們可能會產(chǎn)生強烈的被拋棄感。這種壓力可能讓一部分孩子選擇自殘。
6.抑郁癥的征兆。自殘行為有時并非單獨存在,它往往與抑郁癥密切相關。當孩子出現(xiàn)以下癥狀時,家長需要提高警惕:情緒低落,持續(xù)數(shù)周甚至數(shù)月;對以往感興趣的活動失去興趣,不愿社交;易怒、焦慮,對小事反應過激;睡眠和食欲出現(xiàn)顯著變化,如出現(xiàn)失眠、嗜睡、食欲大增或食欲減退;精力不濟,學習或生活效率明顯下降;頻繁談論死亡或表現(xiàn)出強烈的無助感;反復出現(xiàn)自殘行為,如劃傷手臂、咬自己等。
首先,家長不要責罵或威脅孩子,而要給予孩子理解和支持。孩子的自殘行為并非故意惹事,而是他們痛苦的表現(xiàn)。家長應表現(xiàn)出接納和理解,讓孩子有安全感,而不是施加更大的壓力。
其次,家長要認真、耐心地傾聽孩子,不要急于講道理,更不要急于反駁或給建議。比如,家長可以試著問孩子:“你最近是不是有些不開心?我想了解你的想法?!?/p>
再次,家長要幫助孩子尋找適合的情緒宣泄方式,如通過跑步、瑜伽等運動來緩解壓力,用繪畫、寫作、聽音樂等方式表達情緒,或是教孩子掌握深呼吸、冥想等放松技巧。
最后,家長要及時帶孩子就醫(yī),讓孩子接受專業(yè)治療。如果孩子的自殘行為反復出現(xiàn),并伴隨前面提到的抑郁癥狀,家長就應盡快帶孩子到專業(yè)的精神科就診。
孩子的自殘行為不是“矯情”或“作秀”,而是他們內心痛苦的真實寫照。作為家長,我們要做的不是責備,而是給予孩子理解、支持,并及時帶孩子尋求專業(yè)幫助,用愛和耐心,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