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那年,我背著行囊走出鄉(xiāng)關,如今省城退休賦閑,人生有過多次轉(zhuǎn)場,去過一個又一個遠方。然而,湖南省澧縣復興鎮(zhèn)曾家峪水庫這個地標,最令我夢牽魂繞,它是我的生養(yǎng)地。
生活就是這樣,越是熟悉,往往越容易被忽略;越是親近,卻總是容易被怠慢。我曾留下些許文字,但曾家峪水庫,我人生旅程的原點,未能筆下留痕。
曾家峪水庫坐落在湘鄂邊的湖南省澧縣復興鎮(zhèn)曾家村的丘陵地帶上,是一座具有防洪、灌溉、居民飲用水供應等綜合利用的?。?)型水利工程。這座水庫1974年秋開建,1977年冬竣工。它是一座極其普通的水庫,在“農(nóng)業(yè)學大寨”,大搞農(nóng)田水利基本建設的年代,即使生產(chǎn)力水平極度低下,工程建設采用人海戰(zhàn)術,肩挑手提,全國每年也有上萬座水庫誕生。
曾家峪水庫是平凡的,平凡得在中國大地上每走幾公里便可遇見同類地標,但它又是非凡的,它光彩奪目的紅色、古色、綠色及其本土文化,與華夏文明,與中國革命,與新時代人們生產(chǎn)生活都有著深切的關聯(lián)。
古色,如此厚重
曾家峪水庫與其說是一個地理位置,倒不如說是中國歷史的坐標。
秦漢以來,這里是涔陽古道的一個重要節(jié)點。
涔陽古道古屬荊州之域,屈原曾在《九歌·湘君》中吟詠過“望涔陽兮今極浦”,是古代連接大江南北的重要官道,用以宣達命令、傳遞軍情、運輸糧餉和馳驛官員。曾家峪水庫位于古道上湖南省澧縣境內(nèi)的順林驛至湖北省公安縣孫黃驛的中間偏北位置。古代驛站之間相距最近也有60公里以上,其間每5公里設置一個鋪。曾家峪水庫西南岸的杉林鋪,就是連接南北驛站的重要一極。直到20世紀70年代,杉林鋪都還存有當年的官道遺風和市井遺味。小時候,我曾在那里賣柴購物。后來,隨著兩棵古皂果樹死亡被挖走,附近新修了縣道鄉(xiāng)道,這里便徹底敗落,杳無人跡,只剩下一地千年瓦礫。
歷史上,曾家峪水庫一帶雨水豐沛,植被極好,放眼望去,滿目蔥蘢,參天大樹遮陰蔽日,原來,這里是三國古戰(zhàn)場的隱秘后方。公元209年,劉備自封荊州牧,扎營湖北省公安縣油江口時,這里為屯兵養(yǎng)馬地。在曾家峪水庫東北岸的泄洪口下,有一片叫“死馬垱”的水域,就是當年兵士養(yǎng)馬備戰(zhàn)的地方。軍隊中安徽籍將士多,洗馬的“洗”用安徽口音說出來就是“死”,因此,2000年前的營地“死馬垱”地名傳承至今。今天的死馬垱水域不大,在兩邊山林的掩映下碧波如鏡,水流經(jīng)2公里匯入長江。
曾家峪是向著長江走向的山谷,山谷中間的低處躺著從西邊涌來的流水。曾家峪水庫是曾家峪的最高點,也是西起點,因曾家峪得名。再進一步探究,會發(fā)現(xiàn)“曾家”是古地名了,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北宋。
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jīng)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由于北方戰(zhàn)亂頻繁,大量北方人口南遷,為南方帶來勞動力的同時,還帶來了先進的生產(chǎn)技術和經(jīng)驗,促進了南方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這樣的歷史敘事,因一座古墓,在曾家峪水庫再次得到印證。
1978年春,曾家峪水庫東岸一座山坡下新修鄉(xiāng)道,露出了一大片石灰土,好些天都沒人在意。我和堂弟出于好奇,用挖野菜的鏟子把那堆石灰土刨開,很快發(fā)現(xiàn)20多枚方孔銅錢,上面清晰可見“宋元通寶”“太平通寶”“淳化通寶”等字樣,均為北宋時期的幣種。不一會兒石灰土中一顆雪白的牙齒和兩個金光閃爍的精美物件奪目而現(xiàn),一眨眼一塊直徑約15厘米的圓型銅塊露出,上面刻有“曾家”二字。據(jù)后來考證,這是北宋時期一殷實人家的女墓,那兩個金質(zhì)物件是發(fā)簪,為女性用來固定發(fā)型的工具,同時也是展示個人審美和社會地位的飾品,圓型銅塊為女性照容、梳妝用的鏡子,同時也用于藝術欣賞和宗教信仰。
2015年,這里合村并鄉(xiāng),原雙龍鄉(xiāng)所屬的曾家、花廟、金荷三村合并。原來3個村名既好聽又上口,合并后取哪個村名呢?正當大家犯難時,我父親把當年發(fā)現(xiàn)刻有“曾家”二字的北宋古銅鏡事件說了出來,加上很久以前這里就叫曾家峪,大家一致同意新村名就叫“曾家”。
在曾家峪水庫東南岸,從郭家臺到崗狗彎(其實是狐貍彎,過去有許多狐貍出沒,這里的人們叫狐貍為“崗狗”,因此取名“崗狗彎”)地段,是長約1公里的松樹林帶,這里布滿了80多年前的抗日記憶。1943年冬,駐華中地區(qū)的日寇集中5個師團10萬大軍,分別從武漢等地出發(fā),兵分三路撲向湘西北的軍事重鎮(zhèn)常德,蔣介石下令從戰(zhàn)斗力最強的74軍抽調(diào)主力防守。曾家峪一帶是日寇南犯的必經(jīng)之地,兩邊的山脈是方圓10多公里內(nèi)的制高點。為了保衛(wèi)常德,國軍在郭家臺到崗狗彎這條成帶狀的山脊上修建了多條戰(zhàn)壕、防空洞進行阻擊,至今還有不少遺跡。我外婆家就在郭家臺,小時候,我和小伙伴們來這玩耍,還撿拾過不少彈殼。
紅色,令人肅然起敬
在曾家峪水庫的西岸,遠遠望去,有一對生機勃勃的桂花樹,長在一個滿地瓦礫的老屋場上。這里,是我黨早期領導人、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犧牲的湘鄂邊區(qū)游擊司令部政治指導員、中共公安縣委書記胡竹銘烈士故居原址。
提起胡竹銘及其家族,這里上了年紀的人都略知一二。其父胡再午,是清同治時期的秀才,在澧州府擔任過短暫的文林郎,清末和民國時期是家鄉(xiāng)聞名的私塾先生。
胡竹銘天資聰慧,得到父親鼎力培養(yǎng)。他飽讀詩書,上完長沙商業(yè)高專、東南大學、武漢大學后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投身革命,1927年9月犧牲時未滿24歲。他短暫的一生命運多舛,孩子出生幾個月夭折,妻子龔倫壁在丈夫犧牲前病逝,兩人沒有留下直系后代。另有遺憾的是,直到建黨100周年、烈士犧牲94年的時候,未曾見到完整紀錄其生平事跡的文章或史料。這一年,全黨開展紀念建黨100周年黨史學習教育活動,我想,作為烈士胡竹銘村上人,自己最有價值的行動就是完成一篇關于他生平事跡的文章。我通過多種形式調(diào)查訪問武漢大學、東南大學、湖南大學,湖北省和荊州市及公安縣黨史辦、澧縣檔案館,還有雙龍胡氏家族人士,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和權(quán)威考據(jù)。特別令我欣喜的是,90多年前胡竹銘烈士在武漢大學上學的學籍卡被找到了。
通過多方努力,我寫成了8000多字的《我的鄉(xiāng)賢胡竹銘》一文,至此,犧牲了94年的革命烈士胡竹銘終于有一篇較完整敘述其生平事跡的文章公諸于世。建黨100周年過后沒幾天,我將載有這篇文章的200多份報紙送到曾家村黨支部書記陳克祖的手上,讓他分發(fā)給村里的黨員干部學習。從那時開始,我也成為胡竹銘烈士生平事跡的義務宣傳員。
100年變遷,胡竹銘祖屋舊址的一對桂花樹,已成為他過往唯一的見證物??墒?,這一對看著烈士長大又目送他走出鄉(xiāng)關的古樹,卻被不法商人覬覦已久,好幾次差點挖走。一次,有個商人要用4萬元買下這對古樹,都開始刨土了,幸好胡氏家族一位有良知的媳婦向上舉報,才得以保住。為了從根本上保護好有著革命烈士氣息的古樹,我給澧縣人民政府分管縣長打電話,請她安排有關部門采取保護措施,很快,經(jīng)勘查鑒定,這兩棵150年的古桂花樹掛上了保護牌,上面寫道“湖南省古樹名木保護牌”“木犀科木犀屬”。
兩棵古樹像兩尊守護神,以鞠躬的姿勢守護著烈士的英靈和他的老屋場。
如今,這里不僅有胡氏族人前來祭掃,也有不少黨員群眾拜謁,成了一個遠近聞名的紅色景點。
胡竹銘烈士的故居,是紅色基因傳承的地方。1949年八九月間,也是烈士犧牲后的第22年,澧縣剛剛解放,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亟待社會治理秩序重建。在黨的領導下,縣鄉(xiāng)農(nóng)民協(xié)會運動如火如荼,于是在胡竹銘烈士祖屋的大門邊上,掛上了“澧縣杉林鄉(xiāng)農(nóng)民協(xié)會”的紅色匾牌。從此,一個史上無名的屋場,因農(nóng)民協(xié)會得名“農(nóng)會臺”,這個名字沿用至今。
農(nóng)民協(xié)會是因應新中國剛成立時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背景建立的農(nóng)村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旨在通過一系列的民主改革運動,如減租反霸等來解決農(nóng)民的根本問題。杉林鄉(xiāng)農(nóng)民協(xié)會工作范圍為下轄的4個村,所轄農(nóng)戶約800多戶,方圓2公里。鄉(xiāng)農(nóng)會在主席孫家海,骨干郭家義、劉繼桃?guī)ьI下夜以繼日地工作,圓滿完成了黨和政府交給的任務,為日后的鄉(xiāng)村治理打下了良好基礎。
紅色,就像這里的青松、香樟、橘樹,伸展著長長的根脈,也像這里的庫水和溪流,持續(xù)不斷地流淌著。這里,一代一代的農(nóng)家子弟,踴躍加入黨團組織,積極投身國家建設,主動報名保家衛(wèi)國,嘔心瀝血教書育人,爭當種田種地能手,模范遵紀守法。僅曾家峪水庫東岸的曾家村4組20多戶人家,健在的黨員就有10多人,其中2人已受領“光榮在黨50年”的匾牌。真可謂,身為烈士故鄉(xiāng)人,以己行動護英名!
綠色,為這方水土賦能
從二廣高速復興收費站出站,大約9分鐘車程,便進入到曾家峪水庫大堤。
最先映入眼簾的是搖曳的綠色樹林,蕩漾的綠色庫水。這里的綠色,宛如翡翠般璀璨,它以細膩的感觸,描繪著曾家峪水庫的溫柔與生機。
這里的綠色,沒有季節(jié)的差異,即便在蕭瑟的嚴冬,也以春天的樣范向人們展示著,綠得深沉,綠得泛光。
這里的綠色,不是靠植被的品類繁多起彩,而是因其純粹、獨特而生機勃發(fā)、引人注目。
在短缺經(jīng)濟時代,各家各戶的生產(chǎn)生活取火完全靠上山砍柴,砍了樹枝不夠,連樹干樹蔸都難以留住,很多地段都可見到裸露的黃土。改革開放以后,農(nóng)戶逐漸用上了燃氣,封山育林真正落到實處。青松樹、香樟樹高大挺拔,枝葉茂盛,柑橘樹枝條密集,體態(tài)豐滿。三種常青樹競相泛綠,人們給了它們永生的機會,使之成為植被中生命的長者!而它們也護佑著這里的百姓蒼生。僅就香樟樹和青松樹來說,香樟樹具有祛風除濕、殺蟲止癢、活血化瘀、理氣安神的功效,而青松樹具有驅(qū)寒濕、祛風滋潤的作用,它里面的松脂可用于治療寄生蟲,松籽則能強壯肌肉。
綠色還是希望和新生的象征,激發(fā)積極情感,鼓勵人們朝著目標努力前行。
人們追尋綠色,喜愛綠色,通過綠色帶來財富,告別貧窮,從而改變命運。20世紀90年代,他們創(chuàng)造了響譽湘鄂的“雙龍西瓜”品牌,成為全國“一村一品”的典型。
在這里,綠色是有時代走向的。過去,各家各戶都有大小不同、品類各異的竹園。竹子負氧離子高,有益于改善人的心肺功能,還可以制作籮筐、扁擔、撮箕等生產(chǎn)生活工具,但如今,家家戶戶有車,有現(xiàn)代化生產(chǎn)生活工具和設備,竹園逐漸被柑橘園取代。
那是在“雙龍西瓜”品牌還炙手可熱的時候,他們根據(jù)本土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引種柑橘,大搞丘崗地開發(fā),幾年間,曾家峪水庫周邊除了青松樹和香樟樹,又成了柑橘樹的領地。柑橘園成了各家各戶的標配,柑橘收入占到了總收入的80%以上,農(nóng)戶存款一度成為全縣之首。每當金秋時節(jié)來臨,南來北往的車流、人流使這個原本偏僻的湘鄂結(jié)合部熱鬧非凡。
年復一年,人們練就了市場慧眼,發(fā)現(xiàn)傳統(tǒng)柑橘產(chǎn)量、價格都到了天花板,過去那種“饑不擇食”的消費者不見了。于是,品種改良成了他們開始琢磨的事。柑橘品改大致經(jīng)歷了從普通系(以溫州蜜橘為主)到優(yōu)品系(以江西南豐蜜橘為主),再到雜柑系(以日本愛媛28號即“紅美人”為主)三個發(fā)展階段。
曾家峪水庫東北岸一塊50多畝的橘園便是“紅美人”示范戶的種植基地?!凹t美人”是一種源自日本的柑橘雜交新品種,由專家團隊從雜交后代中選擇優(yōu)良株系育成。它皮薄多汁,果肉細膩,入口即化,口感似果凍,因此又叫紅美人果凍橙。它富含維生素C、胡蘿卜素、檸檬酸等營養(yǎng)物質(zhì),以及鎂、鋅、鈣、鐵、磷、鉀等礦物質(zhì)元素和無機鹽,纖維素和果膠的含量高,還具有緩解皮膚干燥、咳嗽口干、食欲不振等功效,深受遠近消費者認可。
以新品為牽引,紅美人示范戶牽頭,成立了桔香園柑橘專業(yè)合作社,主要進行柑橘新品種試種選育、種植技術培訓、苗木推廣、市場銷售,迄今為止,已舉辦技術培訓多次,品種改良上千畝。
每品改一次,就貼近市場一步,經(jīng)營收益就上一個臺階。普通柑橘每斤的價錢在一兩元之間,而紅美人每斤可以賣到8元。
這里的綠色,不僅養(yǎng)眼養(yǎng)心,還賦能產(chǎn)業(yè),結(jié)出碩果,帶來財富。
名吃,托起裊裊煙火
優(yōu)美的自然景觀、厚重的人文氣息特別是紅色的動人故事,吸引了無數(shù)游人,觀光的、考察的、研學的、采摘的絡繹不絕。
人氣往往催生業(yè)態(tài),業(yè)態(tài)又帶旺人氣。
14年前的秋天,一家名叫桔香園螃蟹城的特色餐館應運而生。
桔香園螃蟹城在曾家峪水庫的東北岸,它的主打菜品和經(jīng)營方略與眾不同。人們形象地說它是一個候鳥式的文旅品牌,因為它的經(jīng)營有明顯的周期性,每年9月中旬開張,12月底就閉店了,這是主營螃蟹菜品決定的。螃蟹味道最美的時節(jié)就是那3個多月時間。彼時,螃蟹肥美新鮮,食客們最喜歡吃的蟹黃也是這個時節(jié)最足實,早了蟹黃少,晚了蟹黃老且硬,所以,食客們與餐館老板有一個無言的約定,會在每年的這個時候來一場雙向奔赴。
特殊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特有的秘制技術決定了人們對這里的向往。餐館所用螃蟹全來源于2公里外長江邊上的牛浪湖。這種螃蟹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氨基酸、脂肪酸n-3,有益于心臟康健,豐富的礦物質(zhì)、維生素又有益于視力和骨骼保護。
這里的螃蟹主要有清蒸和蒜香濃味兩種吃法。清蒸做起來相對簡單,吃起來清淡純正,而蒜香濃味是相對于清蒸的,有秘方管著,烹飪制作上分為選、刷、悶、蒸、煮、收共6道工序,配料方面除基本的油鹽外,還要按照比例放入姜、蒜泥、辣椒節(jié)、芝麻油和臘菜籽油。每一次的烹飪時間得花上兩小時。
來這消費,大家都是沖著螃蟹來的,其他配菜也大多是曾家峪水庫邊上的野菜,還有水庫里的野生魚。食畢,每一批食客都會來個二次消費,再另行打包帶走已制作好的螃蟹,回家繼續(xù)享用或是饋贈親友。
品償螃蟹的男女老少,和傳說中的上海人吃螃蟹得用上10多種工具、耗上幾個小時的場景比,那真是差別巨大。他們上桌簡直就是上賽場,生怕吃慢了會被淘汰出局,有爭分奪秒的感覺。有的來不及用上擺在面前的專用塑料手套,抓起滴著汁水的螃蟹就開干,有的一手握著螃蟹,一手捏著紙巾,左右開弓,邊吃邊擦去沾滿手和嘴的蒜蓉和汁水,還有的吃起來發(fā)出快節(jié)奏的“吱吱吱”聲響。看著他們的吃相,你的食欲頓時會被激發(fā)出來。
面對那些忠誠度極高的食客,我想起一本叫《成癮》的書,是專門研究產(chǎn)品、品牌如何讓目標客群消費上癮的。不知這里的餐館老板是否研究了“成癮”的理論和方法論,但我知道,幾家螃蟹餐館的老板都是土著,沒有讀過烹飪專業(yè),更沒有學過營銷學一類,全憑祖上秘傳加自己的感悟,當然還有食客的味覺取向。
在中國大地上,各地各民族的名吃,至少數(shù)以萬計,但像如此火爆的曾家峪水庫的螃蟹主題餐,在兩省邊緣的接合部,在一個遠離城市的自然村落,這是極其罕見的。
多少世事,幾許繁華,都在人間煙火中!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
生活的美,有很多種,唯獨這人間裊裊煙火,能纏繞大千世界!
每當金秋時節(jié),桔香園螃蟹城就像一個煙花引信,一下子點爆曾家峪水庫,食客們從湖北武漢、荊州、咸寧涌來,從湖南長沙、常德、岳陽涌來。這里車水馬龍、游人如織,跟城里的中心街市有得一比。
在候鳥式螃蟹主題餐的帶動下,大家賞景、采摘、研學、聚會等等,立體的、疊加的、多元的享受著這里的一切,來這一趟,成了復合型的旅行,用當?shù)厝说乃自捑徒小皫讏鳆溩右黄鸫颉薄?/p>
這里,沒有專業(yè)機構(gòu)和專業(yè)人士策劃包裝,沒有開發(fā)商和運營商駐入,沒有鋼筋混凝土林立,是隨心所向的文旅目的地。這里,在遠離城市的世外桃源,是集觀光農(nóng)業(yè)、休閑農(nóng)業(yè)、體驗農(nóng)業(yè)于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或許,這就是人們心目中的詩和遠方!
宋代詞人周紫芝寫道:“西風滿眼莫登樓,回望鄉(xiāng)關去末由?!彼肫鹱约旱泥l(xiāng)關,有孤獨與凄涼,也有無奈與痛苦;而我回望鄉(xiāng)關,當然也有些許惆悵,但更多的是憧憬、期盼與祝愿!
從歲月深處走來的鄉(xiāng)關,承載著我少兒時代氣息以及生命回響的鄉(xiāng)關,你若安好,便是晴天!
作者簡介:
王承英,男,退休公務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現(xiàn)專注于中華文化主題文獻搶救保護、故土文化研究。
責任編輯/張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