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加拿大回來不到3個月,劉賀娟有好幾次在電梯里碰到戴著黨徽、夾著筆記本去參加黨組織活動的人。
劉賀娟當然知道,參加黨組織活動非常光榮。讀大學期間,她還遞交過入黨申請書。只是因為去德國、加拿大留學和做研究,入黨的事被耽擱了。而多年海外求學、科研的經歷,讓她覺得科研人員最重要的是專注于科研本身,心里有黨愛黨,即便成為不了共產黨員也無所謂。因此,她一度認為,黨組織活動和她不會有什么關聯(lián)。
劉賀娟是2017年12月從加拿大國家科學研究院博士后出站回國,進入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武漢巖土所”)工作的。
“咚咚咚”,打開門,只見來訪的是武漢巖土所黨委書記陸凱陽和黨辦主任丁雋?!澳銊偦貋恚ぷ魃?、生活上有什么困難嗎?有什么需要,隨時可以找我?!标憚P陽書記的話,讓她心頭一暖。剛到一個單位人生地不熟,領導主動上門關心、幫助解決問題,多好!
事實上,“黨委班子對口聯(lián)系引進人才”是武漢巖土所黨建工作的一項制度安排。對于新引進的各類人才,所黨委根據(jù)分工進行對口聯(lián)系,關心他們工作上、生活上的困難,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給予他們組織的關心。
“陸書記說,劉賀娟不錯,是個好苗子,黨委要多關心培養(yǎng)。但不要著急,讓她自己決定?!倍‰h記得很清楚,第一次登門談心談話后,陸凱陽就建議把劉賀娟列為黨員重點發(fā)展人選,在工作中邊考察邊培養(yǎng)。
對此,劉賀娟并不知情,她只知道,接下來的幾年里,身邊的一些人、一些事,深深地觸動和影響了她。
一
周輝總算松了一口氣!四川錦屏二級水電站隧洞的技術支持工作,他帶領團隊從2005年著手,整整干了12年,一直干到2017年才終于收尾。也是在這一年,劉賀娟認識了周輝。
和很多人一樣,她也有些好奇,一位二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怎么會曬得皮膚如此黝黑?這也難怪,在很多人眼里,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應該戴副眼鏡、穿著白大褂,在實驗室里做研究。武漢巖土所的科學家卻不同。
作為中國科學院系統(tǒng)里以二級學科(即“巖土力學與工程”學科)建立的研究所,這個所自成立之初就是沖著到工地上、到項目上解決實際問題去的。
1955年,33歲的青年科學家陳宗基謝絕多個國家的高薪聘請,響應號召回到祖國,組建新中國第一個土流變學和土動力學研究室,籌建、創(chuàng)立武漢巖體土力學研究所(武漢巖土所前身),并將所學應用于三峽工程、葛洲壩工程、南京長江大橋、金川鎳礦等重大項目。
今天,武漢巖土所賡續(xù)老一輩科學家的實干精神,致力于重大工程安全與災害控制、深部資源及能源高效安全開發(fā)、廢棄物地質處置和利用方面的研究,在中國許多重大工程建設、資源與能源開發(fā)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錦屏二級水電站位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錦屏大河灣上,是中國裝機規(guī)模最大、技術最復雜的引水式電站,也是西電東送戰(zhàn)略性關鍵工程。
從2005年開始,周輝團隊對錦屏二級水電站等20多個深埋巖體工程開展了系統(tǒng)深入的研究,主要是試圖解決巖爆無法預測的問題。
巖爆預測有3個要素:時間、位置和強度。位置和強度都是可以預測的,但發(fā)生時間很難預測,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工程技術難題。解決這一難題,首先需要進行大量實地調查,要冒著很大的安全風險,長時間在尚不穩(wěn)定的隧洞內工作。國內外一些研究者紛紛打起退堂鼓。
為了進行實地研究,著力解決這一難題,武漢巖土所成立黨員突擊隊。周輝、陳炳瑞、肖亞勛、豐光亮、張傳慶等黨員決心深入虎穴、背水一戰(zhàn)。當一面鮮艷的黨旗飄揚在洞口,在工程現(xiàn)場的人就知道,黨員科學家下洞了。
荒山野嶺,山陡人稀。黑黢黢的隧洞幾十公里長,下去一趟很不容易。為了不浪費時間,科學家們一度早上6點就進隧洞,到第二天凌晨三四點才出來。
巖爆還是發(fā)生了!
那天,周輝正在隧洞里邊走邊摸索,采集樣本、進行記錄。突然一陣悶響,無數(shù)大塊、小塊的石頭從巖壁上飛迸而出,像炸彈一樣噴射過來。也就十幾秒鐘的時間,整個隧洞里煙塵滾滾。發(fā)生巖爆的地方就在周輝身后——事后大家發(fā)現(xiàn),最近的巖爆點離他只有不到20米遠。當時他一條腿已經邁出去了,另一條腿“差點沒邁出來”。
在這條隧道里,黨支部書記周輝帶領黨員突擊隊對深埋巖體工程開展了系統(tǒng)研究,形成了靜力防治和動力防護的錨固設計方法與技術體系,構建了動力災害防控的“最后一道防線”。
業(yè)界普遍認為,由武漢巖土所提供技術支持建設的錦屏水電站是一個里程碑式的工程,標志著“人類對于巖爆預測束手無策的窘境”已經成為過去,中國科學家找到了一套成體系的預測方法,大多數(shù)情況下可以提前預知巖爆發(fā)生的時間區(qū)間。
二
關于武漢巖土所研究員陳衛(wèi)忠的故事,讓劉賀娟聽得最心驚肉跳的是2006年西藏墨脫那一段。
墨脫縣曾因沒有公路被稱為“高原孤島”。墨脫公路于1975年動工,但多次遭自然災難破壞,直到挖通隧道才改建成功。墨脫公路嘎隆拉隧道是世界首條跨越兩個氣候帶地區(qū)、在現(xiàn)代冰川修建的隧道,陳衛(wèi)忠?guī)ьI的黨員突擊隊負責為工程建設提供技術支撐。
“我們和陳衛(wèi)忠老師一起在墨脫待了兩個多月,沿途很危險。路邊就是懸崖,我們的車又寬,行駛時一部分輪胎幾乎懸在空中。有一次,我們的車險些滑下懸崖,差點就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了。”說起這事,年輕的研究員譚賢君仍然心有余悸。
目前,墨脫縣有了安全快速的高速公路和隧道,告別了“孤島”的歷史。陳衛(wèi)忠團隊在這條隧道的修建中首次提出強震區(qū)泡沫混凝土吸能減震技術,為工程建設提供了科學技術上的重要支持。
該團隊憑借數(shù)十年參與墨脫公路嘎隆拉隧道、新疆ABH輸水隧洞以及巴基斯坦SK水電站等工程建設的經驗,建立了一套成熟的監(jiān)測系統(tǒng),動態(tài)監(jiān)測隧道安全。該技術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有一天,一家施工單位負責人專程到武漢巖土所請專家,說他們現(xiàn)在搞施工離不開所里的專家,專家不發(fā)話,工人們就不干活了。怎么回事?原來,滬蓉西高速318國道建設過程中,宜昌到利川這段地質最為復雜,斷裂與裂隙非常多,加上山區(qū)環(huán)境氣候多變,下雨就會滑坡。
一天上午,研究員陳從新在現(xiàn)場勘查途中,發(fā)現(xiàn)山體的背面有細小破裂。他急忙對施工單位負責人說,地下水通道堵塞了,水位發(fā)生了變化,極可能發(fā)生坍塌,必須停工。
停工事關重大,施工方還在猶豫。陳從新急得沒辦法,趕緊和肖國峰、袁從華、沈強、盧海峰等黨員科學家一起,在現(xiàn)場豎起武漢巖土所黨員突擊隊的旗子。
“我們是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請相信我們的專業(yè)性;我們是黨員,說話是負責任的!”看到科學家們堅毅的態(tài)度,施工單位臨時做出調整。
因為紅層軟巖遇水軟化,當天晚上該施工段就發(fā)生了滑坡——山坡出現(xiàn)了幾百米的平移,現(xiàn)場的挖掘機全部被掩埋。好在提前做了準備,沒有發(fā)生人員傷亡。從那之后,只要武漢巖土所專家說哪里有危險,不能再繼續(xù)施工,工人們就會暫停;沒有經過科學家的檢測,他們就不開工。工人兄弟們相信科學家,相信那面插在山坡上的黨旗。
有一個場景,劉賀娟記憶猶新。那是2018年,她回國的第二年。在研發(fā)大樓里,她遠遠就瞧見陳從新的嘴巴腫得不像樣子。在走廊里見到自己時,他還用手捂著,挺不好意思。
彼時,川藏線特大橋正在開展復雜的選址工作。為了排查滑坡風險,為大橋選擇邊坡更穩(wěn)定的地質環(huán)境,55歲的陳從新決定和研究人員張偉、張朝燚一起爬上藏區(qū)的一座高峰。
他們從海拔2000多米爬到了海拔4000多米,在那里豎起黨員突擊隊的旗子。陳從新記得很清楚:“我們的東西都是讓馬馱上去的,因為需要在上面勘測好幾天,晚上要搭帳篷,大家就帶了一些面包和水,更多的還是科研設備。因為高原反應,從西藏回來后我的嘴巴里里外外全腫了?!?/p>
“科研工作開展到哪里,黨旗就插到哪里,黨員就沖鋒到哪里!”陸凱陽認為,這是武漢巖土所黨建與科研有機融合的一個重要載體。將黨支部建在科研中心,將黨小組建在學科方向組,將臨時黨支部建在科研一線,讓科研與黨建有機融合、同向發(fā)力,是武漢巖土所的一個鮮明特色。
如果問黨員科學家,是什么力量支撐他們到那么艱苦的地方去?他們會告訴你,為了保證工程安全,吃點苦算什么?怕苦還是共產黨員嗎?
你可以相信,這些話都是他們最樸素的心里話——這個研究所的科學家最擅長的就是實干,最不擅長的就是唱高調。
比如,一位叫伍國軍的年輕科研人員,剛到武漢巖土所不久,就跟著老黨員上了礦場。
安全開采煤礦需要技術支撐。為了給安徽淮南的一家大型煤礦提供技術保障,科學家們需要坐上小罐車,在黑咕隆咚的環(huán)境下,進入新修的煤礦巷道。
2009年7月某天,凌晨三四點的光景,伍國軍在巷道里測壓,突然感覺腳下一陣劇痛,抬腳一看,一根長長的釘子直接刺穿了他的腳掌。而這些事情,包括冒險下礦井的事,他們回家后肯定只字不提。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艱苦的研究,該團隊在國內外首創(chuàng)的近接工程減震緩沖層復合結構技術,有效提高了礦場工作的效率和安全性。這些技術在此后的礦場建設中被廣泛應用。
三
黃河“幾字彎”不遠處,有個烏海湖。
黃河水從上游席卷泥沙至此,慢慢沉積聚積,湖就快沒有了。而在內蒙古一帶有很多礦山需要修復。修復礦山需要土,覆土才能植綠。
在風沙漫天的工程現(xiàn)場,武漢巖土所所長、黨委委員薛強團隊創(chuàng)造性提出一個思路:能否把烏海湖的泥沙改性成土,用在礦山的修復上?這樣既解決了烏海湖的疏浚問題,又滿足了當?shù)氐V山生態(tài)修復的需要,一舉兩得??茖W家的奇思妙想很快被確認可行。一個與之相關的重大專項開始啟動。
“在外面站15分鐘,滿頭滿嘴就全是沙子?!笨茖W家們在烏海湖附近建立起幾萬平方米的示范基地,基地周邊除了漫天黃沙,什么也沒有。在這么艱苦的條件下搞研究,派誰去?黨員優(yōu)先!
黨員們來了,武漢巖土所黨委批準在這個無人區(qū)成立臨時黨支部——內蒙古烏海重大科技專項臨時黨支部,任命研究員萬勇?lián)闻R時黨支部書記。
“把黨旗插到科技創(chuàng)新重大專項的無人區(qū)里去!”薛強、萬勇和團隊成員一起住進由集裝箱改造的房子里,攻克一個個難題,積累了巴彥淖爾等城市的礦產修復推廣經驗。更有意思的是,他們還在無人區(qū)創(chuàng)造了一套“沿途下蛋”的技術路線。
萬勇頗為得意地解釋說:“我們在把淤泥改為土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淤泥里還有很多煤矸石,我們就設法‘吃掉它’——通過技術手段把煤矸石變成土,變成生態(tài)基材去解決當?shù)刭Y源匱乏的問題。我們管這個技術路線叫‘沿途下蛋’?!?/p>
“無人區(qū)”揚塵很嚴重,臨時黨員活動室連窗戶都不敢開??蒲腥藛T利用業(yè)余時間,自主研發(fā)出一種抑塵劑,對凈化空氣頗有幫助。現(xiàn)在,這款抑塵劑實現(xiàn)了產業(yè)轉化,人們在市場上可以買到。以搞發(fā)明創(chuàng)造為樂,或許是沙塵中、無人區(qū)里,獨屬于科學家的浪漫。
“只要國家戰(zhàn)略有需要,不管是什么艱難險阻,我們都要把黨旗插上去!”年終總結大會上,陸凱陽總結認為,正是有這樣的使命感,武漢巖土所才形成了遇到急難險重的任務時,黨員科學家身先士卒、勇啃硬骨頭的精氣神;才能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始終保持苦中作樂的革命浪漫主義精神。
聽到這里,臺下的劉賀娟不自覺地瞥了瞥身邊的同事。他們衣服上別著的那枚小小的黨員徽章,此刻格外鮮亮,惹人注目。
“除了腳踏實地的研究外,我們也積極瞄準高精尖。比如,我們正在建設的‘中國地鏡’?!毖娬f的“中國地鏡”,指的是武漢巖土所牽頭建設的大科學裝置——深部巖土工程擾動模擬重大科技基礎設施。
“如果說‘中國天眼’是往上看,觀察宇宙奧秘的;‘中國地鏡’則是向下看,探究工程擾動條件下深部巖土體結構、狀態(tài)與行為演變規(guī)律的?!焙唵卫斫?,這個大科學裝置就像一臺超級檢測儀,可以給地球做CT,掌握深地的脈動和工程建造安全。事關重大,武漢巖土所專門選派以黨員為主體的7人科學家隊伍執(zhí)行技術管理和材料準備工作。
為盡快搞清楚一些關鍵技術參數(shù),保證“中國地鏡”建設進度,即便是晚上11點接到電話,科學家小組成員也會火急火燎地往所里趕,一干就是一宿。
“每個人都有困難,但組織上交辦的任務必須完成,豈能討價還價?黨員不沖到最前面,先進性怎么體現(xiàn)?”
“作為國立科研機構,我們要做國家戰(zhàn)略驅動壓力下的‘高壓鍋’,不能做自娛自樂的‘小火鍋’?!?/p>
“建成國之重器,值得自豪一輩子!”
文化墻上,黨員科學家們的心聲激動人心。他們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干的——目前,“中國地鏡”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未來幾年內有望與世人見面。到那時,中國科學家在深部工程技術研究上,將進一步占據(jù)科技制高點。
四
“誰還在所里?”“書記在!黨委班子在!”工作群里,大家打聽著消息。
那是2020年2月,新冠疫情來襲,武漢進入臨時管控狀態(tài)。武漢巖土所黨委決定科研人員居家辦公,黨委成員到崗值班。
科學家需要電腦,值班的黨員干部馬上打包好,盡量送上門;科學家需要一些試驗數(shù)據(jù)、研究資料,黨員干部想辦法一一找到,傳送過去;干部職工生活上有困難,黨員干部設法提供保障……
為確保武漢巖土所抗“疫”工作指揮的靈敏性,陸凱陽每天都值守在點位上,確保凡有所需迅速反應。
那天,看到自己心心念念的實驗資料真的被送到了家門口,劉賀娟吃驚不已——整個城市都停擺了,真不知道他們是怎么做到的。
在武漢巖土所黨委身先士卒的帶動下,科研人員把家里的臥室當成研究室,有條不紊地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技術研究,形成科研報告。數(shù)據(jù)顯示,疫情3年,武漢巖土所各項科研指標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增長了兩成。
“研究所黨建工作要以科研人員為核心,科研人員在哪里,黨的建設就在哪里,服務就在哪里?!闭潜诌@樣的認識,在武漢巖土所,黨委是為新引進人才操心住房問題、為青壯年科學家操心小孩入學問題、為困難職工操心生活問題、為科研工作提供堅強保障的服務團隊。
黨建不僅沒有耽誤科研人員的時間精力,反而為他們解決了很多問題,為他們的科技創(chuàng)新提供指引、持續(xù)賦能。
因為黨建引領科技創(chuàng)新取得了突出成績,武漢巖土所獲評湖北省黨建示范單位。2020年11月,第六屆全國文明單位名單揭曉,武漢巖土所獲得文明創(chuàng)建的全國最高榮譽——“全國文明單位”稱號。獲知這一喜訊,微信群炸了鍋,大家真高興啊。
“三峽工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川藏公路、核電建設等重大工程,為我們提供了無可比擬的研究機遇。在巖土力學領域,我們的科學家深度參與了許多‘國字號’工程,在施工中做研究,做到世界第一,理所應當?!秉h的二十大代表、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分黨組書記、院長李海波常常這樣勉勵黨員科學家。他的另一個身份是武漢巖土所研究員、我國巖石力學和工程爆破領域領軍科學家。
在核電工程建設領域,李海波這個名字代表的是“科學可靠”。國內外核電工程建設都面臨著一個重大難題——核電工程基礎爆破損傷和臨近運營核電站振動控制難題。簡單理解就是在工程建設實施爆破過程中,既要達到爆破的目的,保證建設效率,又要保護好基巖,確保核電安全。因為核能源的特殊性,這無異于“懸崖上走鋼絲”。
在廣東嶺澳、廣西防城港、遼寧紅沿河等核電工程建設中,李海波帶領黨員科學家團隊對巖體爆破振動特征進行準確分析,研發(fā)出一套評估預警分析系統(tǒng)和有效控制手段,以科學技術確保了效率和安全的“平衡”。目前,這項技術在我國建成或在建的所有核電工程中都得到了推廣應用,創(chuàng)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支部書記就是科研中心負責人,把支部建到工程技術第一線,是武漢巖土所的一大特色?!痹诶詈2磥?,和平年代雖然沒有硝煙,但很多艱苦卓絕的科研工作依然考驗著科學家的意志和精神,比如武漢巖土所奉命參加某島礁相關研究項目??蒲腥藛T一上島就是四五個月,乃至半年。茫茫大海、與世隔絕、日曬風吹,條件雖然艱苦,大家卻從無怨言,一心只想出色完成組織交辦的任務。
“我們常說‘共產黨員是特殊材料制成的’。這個‘特殊’,是因為有信仰、有堅持、有責任、有擔當!”李海波總結說。
“科研機構的黨建工作要少些虛頭巴腦的形式,多些調動黨員科學家集中攻關、解決國家‘卡脖子’問題的務實作為?!绷钗錆h巖土所黨委班子倍感驕傲的是,10多年來,武漢巖土所始終引領著該領域的世界一流水平。早在2009年,武漢巖土所研究員馮夏庭當選國際巖石力學學會主席,成為該學會成立半個多世紀以來首位當選學會主席的中國人。后來,武漢巖土所已有能力主辦《巖石力學與巖土工程學報》(英文版)、《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巖土力學》等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的學術刊物。
2019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后,楊春和辭掉了很多頭銜、職務。唯獨有一個職務他一直視若珍寶——武漢巖土所黨委委員。
每次黨委開會,他總會認真佩戴好黨員徽章,早早來到會場,認真學習文件、認真領會精神、認真發(fā)言、認真做記錄,認真得像個小學生。他說,沒有什么身份重得過“中國共產黨黨員”這個身份。
近些年,楊春和專注于地下鹽穴儲氣研究。
2003年,我國西氣東輸工程需要建設配套儲氣庫。楊春和團隊提出第一座鹽穴儲氣庫應選址在江蘇金壇,利用金壇鹽礦開采后留下的溶腔建庫,可節(jié)約建設成本1.25億元。2007年,江蘇金壇儲氣庫正式投產注氣,成為我國乃至亞洲首座地下鹽穴儲氣庫。這背后,凝聚著楊春和的大量心血。
2015年,金壇儲氣庫發(fā)現(xiàn)微滲層,出現(xiàn)氣體漏失問題。事關重大,身體有恙的楊春和坐不住了,他不顧尚未完全恢復的身體,臨危受命,帶領黨員科學家開展技術攻關。
反復分析研判問題后,他和團隊提出一種全新技術——利用鹽巖重結晶對儲氣庫進行封堵,并迅速開展相關研究。最終,微滲層封堵難題被成功解決。
每每遇到有人問及“科研路上的艱難”,楊春和總是大手一揮,“沒覺得有什么,我是一名黨員,搞巖土力學研究是組織交給我的工作,一個人一輩子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就是了,沒什么特別的”。
還記得那個海歸博士劉賀娟嗎?回國后,她一開始做干熱巖開發(fā),后來做模擬月壤研究,都取得了不錯的成果。讓她喜出望外的是,在武漢巖土所黨委的關心下,她加入了楊春和院士團隊,跟著這位戰(zhàn)略科學家一起做鹽穴儲能研究,目前已取得不俗的成績。因為表現(xiàn)優(yōu)秀,她還被評為“湖北省三八紅旗手”,并晉升為研究員,干勁越來越足。
與之相伴的是,她的一個愿望越發(fā)強烈了。
2021年6月18日,楊春和又一次認真地佩戴好黨員徽章,準備和周輝、陳衛(wèi)忠、陳從新、萬勇、伍國軍、薛強、陸凱陽等黨員一起參加主題黨日活動,剛走出辦公室就被劉賀娟喊?。骸皸钤菏浚蚁肴朦h?!?/p>
楊春和爽朗一笑:“我支持呀,但這事還需與陸凱陽討論一下?!?/p>
“咚咚咚”,當天下午,陸凱陽打開門,見是劉賀娟,迎客讓座,給她泡上一杯茶。還不等他開口,劉賀娟就直截了當?shù)卣f出來意:“陸書記,正好薛所也在,這是我的申請書,我申請入黨。我做科研也不怕艱苦,請黨委考驗我!”陸凱陽和薛強相視一笑——哈哈,組織等你很久了。
2024年初,海歸科學家劉賀娟在楊春和、陸凱陽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
(原載于2024年9月13日《中國科學報》,原標題《科研一線黨旗飄》)
作者簡介:
李思輝,中國科學報湖北記者站站長,時事評論員,報告文學作家。在《中國報告文學》《人民日報》等報刊發(fā)表報告文學作品20余部。短篇報告文學《你是一座山——記深藏功名的老英雄張富清》(合著)獲2020年中國新聞獎二等獎。
責任編輯/雨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