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歲月易逝,自然山水卻永恒美好。在萬古河山眼里,人類大概只是朝生夕死的蜉蝣。我們現(xiàn)在所愛所惡的一切,終將逝去。
如元曲《中呂·山坡羊》所寫:“晨雞初叫,昏鴉爭噪,那個不去紅塵鬧?路迢遙,水迢迢,功名盡在長安道,今日少年明日老。山,依舊好;人,憔悴了?!?/p>
整首曲給人一種巨大的荒涼感。悠悠的情調,似李商隱的《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紅燭賞殘花?!笔⒀绫厣?,待賓客盡去,大概是最孤獨的時刻。那一剎那,會有巨大的荒涼感席卷而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時刻呢?無從排解的荒涼感突然涌上心頭。
曠野的荒蕪帶給人們的,不是真正的荒涼,或者說只是一種感官上的荒涼。依我看,能夠直擊心靈的荒涼,是指土地被人類充分開發(fā),然后又慢慢被拋棄,因而產生的那種歷史遺棄感,那種物是人非的失落感。
比如,許多離家多年初次返鄉(xiāng)的人,往往會被自己所不能適應的陌生感擊中——再也找不到童年居住的房子,再也找不到夏天乘涼的大樹,當年的學校已被一幢幢高樓取代……空氣里飄浮著繁華的荒涼。
荒涼感,是人經(jīng)歷過繁華時世,然后有一天“客散酒醒”,發(fā)現(xiàn)生命最燦爛的年月已遙不可及,好像花都已經(jīng)敗落了,大時代的喧嘩已經(jīng)歇息了,可還是不甘心,還是會無奈,于是在孤獨中依依回望。
人老得很快,而隨著肉體衰敗的迅速到來,很多欲望會漸漸喪失。但是,余生又還那么長。想到如果沒有一件事讓自己保持勃勃興致,你是不是會有一種窮途末路的孤獨呢?漫漫長路,看不到盡頭,卻一定是看得到急景凋年、滿目荒涼的。
張愛玲在《傳奇》再版的自序中寫:“出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的話,快樂也不那么痛快?!边@句話被人們牢牢記住,并用來證明張愛玲的成名欲。為什么她會這么說呢?事實上,后面還有一句話:“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這才是重點。
什么威脅?張愛玲說得很清楚:“個人即使等得及,時代是倉促的,已經(jīng)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彼o出了一個很重要的背景,那就是荒涼感。
這種荒涼感是怎么來的?
要知道,張愛玲活在亂世,生命的黃金階段是與戰(zhàn)爭交織在一起的。亂世之下,她非常清楚:所謂文明,是會衰退的;所謂世界,是會崩壞的;戰(zhàn)爭,就在身邊。她表達的其實是一種及時而為的態(tài)度,而背后則是滿目的荒涼。
張愛玲用筆把那些人物聚在一塊,給他們一個蒼蒼茫茫的背景,然后看他們在亂世中躑躅,看他們浮沉跌宕。荒涼,有如黑色的泥土。而她坐在黑暗中,唱著歌。她還能做什么呢?她只能用文字縫合這短暫的人生,贏得一瞬間的慰藉罷了。
一個人從膚淺的陶醉中醒過來,反省生命的時候,是一定會有一種人世的荒涼感的。哪怕年紀輕輕就坐在功名利祿的巔峰之上,哪怕尚有長長的人生路等待悠然前行,當你突然看明白生老病死,生出人生無常之慨,內心就免不了會悲涼。事實上,能更早感知人世繁華的人,往往能更早看到人世的衰敗。
追逐著“荒涼”這個詞,一路綿延寫到這里。窗外,夜來香靜靜開放,遙遠的車聲讓城市顯得寂靜、荒涼。此時此刻,有多少人睡去,又有多少顆心醒來?你知道,在每一個清晨,陽光總會讓你充滿力量??墒?,在如水的深夜,一些奇怪的想法,總是突然襲來,讓你防不勝防,繼而陷入荒涼之中。
煙花萬重后面,是黑暗無邊的夜空,那種感覺就是荒涼。今夜夢里,也許你會去到一個有天空、云和荒涼的小鎮(zhèn)——天空的含義是浩瀚,云的含義是漂泊無定,荒涼的小鎮(zhèn)是內心的孤獨。在夢的某個情節(jié)里,或許你會看到空蕩蕩的街道,看到雪在黑暗中無言地落下,就像漫天的花瓣……
世間本是荒涼,你我只是偶然。
黎 荔
北京大學文學博士,西安交通大學教授、人文學院高培中心主任、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研究中心研究員。出版專著《藝術導論新編》《視覺素養(yǎng)導論》《〈紅樓夢〉與中國現(xiàn)代文學》《老子新學大全集》《易經(jīng)的智慧》《道德經(jīng)注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