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我也時常會向往著那片父輩們所稱道的胎河出神?!?/p>
我不自覺地看向講臺之上老師的臉,明明看起來不大的年紀卻仿佛早已歷經世間的種種滄桑變故——昏黃而無神。上一刻歡聲笑語的課堂在這時間似乎被人無情地丟進了一攤遍是淤泥的死水之中。
粉筆灰簌簌落在講臺邊緣,老師的聲音突然卡在某個微妙的高音區(qū)。我下意識抬頭,正撞見他看向我們的眼神——那像是兩枚被歲月打磨得發(fā)渾的玻璃彈珠,嵌在青灰色眼瞼里。三十歲的面容上爬滿六十歲的皺紋,每道褶皺里都藏著說不清道不明的故事。
沉默良久,我身旁的同桌文遠口齒不清地小聲詢問:“老,老師,胎河到底長什么樣子呢?”
教室忽然陷入詭異的寂靜,連空調出風口的嗚咽都清晰可聞。文遠的口水“啪嗒”滴在課桌夾縫里,他慌忙用袖口去擦,布料摩擦聲在沉默中炸開。
老師的喉結在松垮的領口下滑動,像是要把某個哽住的東西咽回去。他轉身時帶起一陣消毒水味的風,白大褂下擺蹭過講臺邊緣的積灰:“文遠,怎么會突然想到這個問題?”
小胖子突然挺直脊背,像是受到了什么莫大的鼓勵和獎賞,后頸疊起三層肉褶,他顫顫巍巍地站起身,背上的輻射監(jiān)測儀隨著動作搖晃,暗綠色熒光在教室后墻仿佛投下一個鬼影:“爺爺說……那條河像系在大地腰間的冰綢子……”結結巴巴的聲音在“綢”字上打了個死結, “可、可那么多的干凈、自然的水,我從來沒見過……”
竊竊私語像病毒般蔓延。前排一個女生攥緊防護面罩的系帶:“媽媽說水會腐蝕皮膚?!?/p>
“我爸的電子相冊里好像是有……”一個男同學的話還沒說完,就被另一同學打斷。
“騙人。現(xiàn)在哪還有液態(tài)水?”
各種版本的說辭像是在白大褂與防輻射服之間彈跳,撞碎在教室四壁的凈化濾網上。
我見文遠晃晃悠悠地坐下來,急不可耐地問道:“哎,你爺爺真這么說的???”
他胖乎乎的臉上堅定的神情讓我不得不對這所謂的“河”的現(xiàn)實概念滿心好奇。
“河”,究竟是什么樣子呢?
下課鈴刺穿喧鬧時,同學們的討論聲隨著腳步慢慢地如風飄散在走廊上,我使勁兒搗了搗文遠那肥嘟嘟的肚腩。
“哎,咱們放學后一起去找胎河吧?!?/p>
不料文遠拼了命似的搖頭,隨著他的動作飛濺出來的口水一類的液體險些噴了我一臉。
“不,不行,我爸肯定不會讓我出門的?!?/p>
但當我失望地轉身要走時,他突然抓住我的白大褂:“去。”他說這個字時噴出的水霧在面罩上凝成白斑,“我也一直想看看胎河,但你要記得拿上你爸的那些藥瓶……”
地鐵通道的告示屏上循環(huán)播放著一段警示紀錄片:戰(zhàn)爭、污染、核廢料等等字眼配合著一張張圖片,讓人觸目驚心,紀錄片以倒敘的方式不斷回溯著造成這一切的原因。
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我摸到書包夾層里偷來的藥瓶,玻璃壁沁著冰涼的觸感。爸爸實驗室總彌漫著這種一股味道,像是把整個春天的腐葉都濃縮在這些小瓶里。文遠在第三節(jié)車廂和我接頭,他防護服里鼓鼓囊囊塞著一個老式蓋革計數(shù)器——那是他爺爺?shù)倪z物。
終點站的出站口懸著“輻射危險指數(shù):深紅”的電子屏。文遠踮腳刷卡時,計數(shù)器突然發(fā)出垂死般的哀鳴。穿全封閉防護服的行人匆匆掠過,面罩上映出我們扭曲變形的倒影。階梯盡頭的閘門像道生銹的傷口,黃沙正從裂縫里汩汩滲入。
當閘門終于在我們面前呻吟著張開時,二十二世紀的陽光劈頭蓋臉砸下來——如果這團裹著沙礫的昏黃光霧還能稱作陽光的話。文遠的計數(shù)器瘋狂旋轉,指針在紅色區(qū)域痙攣。我們踩著沒踝的灰白色粉塵前進,防護服接縫處很快積起厚厚的“雪”。
“你看!”文遠突然一腳踏進灰堆里。順著他顫抖的殘指望去,地平線上蜿蜒著一條漆黑的綢緞。那是比虛擬屏保更魔幻的景象:泛著彩虹色油污的河面漂浮著一個個巨型變異體,像是無數(shù)腐爛的月亮。塑料瓶與金屬殘骸在黏稠液體中沉浮,河岸瘋長的刺藤上掛著鳥類的骨架——如果那些長著三對翅膀的東西還能稱作鳥的話。
文遠的面罩突然蒙上粉紅色霧氣。他蜷縮成團的樣子讓我想起實驗室的小白鼠,那些被注射藥劑后抽搐的小東西。我慌亂中擰開偷來的藥瓶,紫色液體順著他的呼吸閥滲進去。當大人們得到警報帶著消毒艙趕來時,我正盯著河面某處反光——半截玻璃嬰兒瓶卡在變異蘆葦叢中,折射出虛假的晶瑩。
多年后,我站在同樣的講臺上。全息投影在窗外循環(huán)播放著藍天碧水的假象,有個孩子指著屏幕上的河流圖案舉手:“老師,我們城市邊的這條胎河真的像傳說中那么美嗎?”
消毒系統(tǒng)的嗡鳴突然變得震耳欲聾。我望著自己映在鋼化玻璃上的倒影,那張被輻射斑和歲月共同雕刻的臉,無數(shù)涌到嘴邊各種窮盡惡毒的形容詞在此刻蒼白無力,我又能做什么呢?
屏幕上虛擬的河流波光泛起溫柔的漣漪:“那時候啊,老師也像你們一樣,向往著那條胎河……”話尾消散在空氣凈化器的轟鳴里,如同多年前那攤黑水上破裂的泡沫。
王志榮,2002年生,洛陽文學院第六屆簽約作家,現(xiàn)就讀于洛陽師范學院。作品見于《中國作家》《鄭州日報》等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