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時,文人雅士追尋的生活方式,被稱為四藝——點茶、焚香、插花、掛畫。和插花一樣,焚香最初源于宗教供奉,后成為一種生活美學。香器作為焚香的主要器具,發(fā)展出多種樣式。歷代下來,有博山爐、手爐、香斗、臥爐等,還有熏球、香插、香盤、香盒、香夾、香鏟等配套器具。
在漫漫的香器歷史中,宣德爐是一顆璀璨的明珠。
宣德爐真正所指,是明宣宗朱瞻基在明宣德三年(1428)參與設計監(jiān)造的銅香爐,簡稱“宣爐”。當時用的紅銅由明宣宗特令從暹羅進口,宮廷御匠和工部侍郎參考并研究了五大名瓷的器型以及《宣和博古圖錄》《考古圖》等史籍,花了三年時間,才最終制成。
因為要保證香爐的質量,用來制作香爐的紅銅在明宣宗的命令下,必須精煉十二遍。煉一遍,少一些,十二遍下來,原料大約只剩下三分之一,最后還要加入金、銀等幾十種貴金屬。所以,宣德爐不容易生銅銹,抗氧化能力非常好。若是一只保存得很好的宣德爐,留傳到現(xiàn)在,完全可以像新的一樣。
當然,更神奇的說法是,真正的宣德爐用的是風磨銅。我沒見過,現(xiàn)代人應該都沒見過。據(jù)說用風磨銅制成的宣德爐,風吹過時,都得繞道走。聽說這種銅對風會產(chǎn)生一種磁場,當風到達一定范圍內(nèi)就會呈現(xiàn)靜止狀態(tài),只能從旁邊慢慢“磨過去”。
用這種銅做出來的香爐,都是“一線天”——一支香插到香爐里面,點燃后,即使有微風拂過,香煙也不為所動,永遠呈一條直線裊裊上升。雖然這可能神化了宣德爐,但也可以看出宣德爐的好,好到風都難以靠近的程度。
作為文房首器,宣德爐的器型非常多。光大式就有十多種,算小式有二十多種。其中,敞口、方唇、圓唇是幾種最常見的形制。宣德爐的頸矮而細,身扁圓鼓腹,口沿上有可能是橋形耳,也有可能是獸形耳,三鈍錐形實足或分襠空足。最好看的是三足爐,具有與明代陶、瓷器型相似的突出特征,流暢圓潤、生動自然。
宣德爐是中國銅香爐的巔峰之作。在很長一段時間內(nèi),宣德爐甚至就是銅香爐的代稱。但其實,首批鑄造的宣德爐一共只有三千只,此后便再也沒有出品。
宣德爐問世后,仿造活動從未間斷。就連當年部分主管“司鑄之事”的官員,也依照宣德爐的圖紙和工藝程序進行仿造——也許是為了牟取暴利,也許是宣德爐實在太美了。這種情況導致鑒別真假宣德爐成為中國考古界的懸案之一——至今各大博物館內(nèi)收藏的許許多多宣德爐,可能沒有一件是公認的真正的宣德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