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紫竹調(diào)】是在我國吳語區(qū)廣為流傳的民間音樂曲牌,旋律婉轉(zhuǎn)悠揚,頗具江南風(fēng)韻,但一直以來,學(xué)界對于【紫竹調(diào)】之源鮮有關(guān)注。通過對史料及前人研究的梳理,筆者發(fā)現(xiàn)【紫竹調(diào)】的前身可追溯至明清俗曲【粉紅蓮】與【八段景】,并與明代更早出現(xiàn)的【玉娥郎】曲牌有所關(guān)聯(lián)。本文選擇【紫竹調(diào)】流傳最廣的江蘇地區(qū)為主要研究地域,結(jié)合史料梳理與研究,探討上述諸曲牌與【紫竹調(diào)】的關(guān)系,提出【紫竹調(diào)】曲牌形成的幾種可能性。
[關(guān)鍵詞] 【紫竹調(diào)】曲牌;溯源;民間音樂
[中圖分類號] J607" " " " " "[文獻標(biāo)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3-0077-03
一、【玉娥郎】與【粉紅蓮】
【玉娥郎】與【粉紅蓮】是明代已見載的兩個曲牌。張繼光曾提出二者屬同源關(guān)系,后得到了一些學(xué)者的認同。民間也有【粉紅蓮】就是【玉娥郎】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否可信,還要從兩個曲牌的起源及詞、曲關(guān)系中去探尋。
(一)曲牌源起與早期發(fā)展
【玉娥郎】又名【玉河郎】,別稱【四大景】【大四景】。關(guān)于該曲牌的起源,主要有兩說:其一認為【玉娥郎】本是一個民間小調(diào),因曾配過玉娥帶孕尋找未婚夫故事的唱詞而得名;另一說指該曲牌原為明代御制之作。從現(xiàn)存史料來看,“御制說”是比較可靠的。
明代嚴(yán)嵩《聽歌〈玉娥兒〉詞閣臣應(yīng)制作也》詩云:“玉娥不是世間詞,龍艦春湖捧玉卮。閭巷教坊齊學(xué)得,一聲聲出鳳凰池。”[1]又有清代詞人謝章鋌《賭棋山莊詞話》中【朱竹坨】條載:“〈玉娥郎〉明武宗遺曲,《金鰲退食筆記》所謂【御制四景玉娥郎】者?!保?]近代學(xué)者楊鐘義《雪橋詩話》(卷八)也云:“謂明武宗在宣府日,盤游無度,常聚樂伎數(shù)百人,騎從歌舞道路間,以絲竹按新聲,今所傳玉娥郎曲,乃御制也?!保?]就這些記載來看,【玉娥郎】原是“明武宗御制”之作。今傳【玉娥郎】的早期唱詞以寫景為主,用詞文雅,與“御制說”也是相符的。
到了清代,該曲牌已在民間廣為流傳,《萬花小曲》《霓裳續(xù)譜》等俗曲集中都收有【玉娥郎】的唱詞。因內(nèi)容多寫四季景物,該曲牌又衍生出了包括【四大景】【大四景】等在內(nèi)的別稱。清·李斗《揚州畫舫錄》載:“最先有《銀紐絲》《四大景》《倒扳槳》《剪靛花》《吉祥草》《倒花籃》諸調(diào)?!保?]這里的《大四景》指的即【玉娥郎】曲牌。另外,《霓裳續(xù)譜》中也附有乾隆《萬壽慶典》所用《四季長春》唱詞,為【玉娥郎】曲牌演唱??梢娗宕居穸鹄伞壳剖茄耖g與宮廷用樂兩種路徑繼續(xù)發(fā)展的。
【粉紅蓮】初期主要在我國北方流行,至少在明代中葉已經(jīng)盛行。據(jù)馮光鈺先生考證,該曲牌最早見于沈德符《萬歷野獲編》中的“時尚小令”:“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漸與詞曲向遠?!保?]此外,馮夢龍《太霞新奏》、王驥德《曲律》中也有相關(guān)記載。
(二)早期傳譜中的曲、詞比較
就現(xiàn)存史料來看,【粉紅蓮】見載較【玉娥郎】略晚,且【玉娥郎】產(chǎn)生后也流向了民間,不能否認【粉紅蓮】產(chǎn)生有受到該曲牌影響的可能。然而,也應(yīng)當(dāng)看到,【玉娥郎】本為“御制”之作,而【粉紅蓮】自出現(xiàn)起便為民間俗曲的形態(tài),二者在曲詞上的差異還是很大的。
清代俗曲集《萬花小曲》中收有【玉娥郎】曲詞兩套,一套名為《四季》,一套名為《十二月》。其中《四季》又被收入《霓裳續(xù)譜》,取名《春色兒嬌》,曲詞僅個別字略有變動。
《霓裳續(xù)譜》中《春色兒嬌》(節(jié)選)[6]:【玉娥郎】春色兒嬌,日永兒和,暖氣兒暄,景物飄飄美堪憐?;ㄩ_三月天,妖嬈嫩蕊鮮。草萌芽,桃似火,柳如煙,仕女王孫戲耍秋千。暗傷殘,春歸兩淚漣,恨鎖兩眉尖……
《霓裳續(xù)譜》也記錄了四首以【粉紅蓮】為曲牌的民歌唱詞[7],其中《揚子江心》的部分唱詞被保留在【八段景】中。
《揚子江心》(節(jié)選)
“(?。┬⌒◆~兒粉紅腮。/上江游到下江來。/頭動尾巴擺。(重)/小小鉤兒。掛住你的腮。/絕不該闖進青絲網(wǎng)里來。(重)”
就唱詞內(nèi)容來看,早期【玉娥郎】與【粉紅蓮】并無聯(lián)系:【粉紅蓮】多托物起興,寫男女感情,用詞通俗直白;【玉娥郎】多著墨于景物的描繪,兼刻畫景中人物,用詞偏雅化。不過,今傳民歌音樂中,二者已有互用的情況。如天津重閣有一首典型的【粉紅蓮】曲詞用【玉娥郎】曲牌演唱,名為《四大景》[8]。這也反映出兩個曲牌在民間長期流傳過程中的相互影響。
音樂方面,現(xiàn)存最早的【玉娥郎】曲譜是清乾隆至光緒年間百本張抄本版本的《大四景》。清代也傳下了少量【粉紅蓮】曲譜,分別刊載于道光元年(1821)《新刻時尚和唱絲弦簫笛合譜》及清代山西高老先生薦獻之和聚堂記的《歌樣曲兒》,旋律基本相同。
譜例1:【玉娥郎】與【粉紅蓮】清傳樂譜
百本張《大四景》[9]【玉娥郎】a樂句(上)
【粉紅蓮】[10]d樂句(下)
百本張版本的《大四景》與《歌樣曲兒》版本的《粉紅蓮》在音樂結(jié)構(gòu)及旋律上均有相當(dāng)差距,但《大四景》的a樂句旋律與《粉紅蓮》的d樂句較為相似。這是清代傳譜中二者在音樂上僅見的相似之處。
整體而言,【玉娥郎】曲牌產(chǎn)生于明代宮廷后向民間發(fā)展,【粉紅蓮】曲牌則興起于民間。早期譜本中,二者在唱詞方面并無聯(lián)系,在音樂上也相差較大,但有個別樂句的旋律是相近的,這些相似之處在之后的【八段景】與【紫竹調(diào)】中也有所體現(xiàn),成為幾個曲牌相關(guān)聯(lián)的核心樂句。
二、【八段景】與【紫竹調(diào)】
【八段景】(又稱【八段錦】)是廣泛流傳于我國南方地區(qū)的民歌小調(diào),在今江蘇地方戲曲揚劇、淮劇以及揚州清曲等曲藝音樂中也有該曲牌的使用。作為【粉紅蓮】與【紫竹調(diào)】間的橋梁,【八段景】與這兩種曲牌前后的源流關(guān)系是較為清晰的,同時也與【玉娥郎】曲牌顯示出比較密切的聯(lián)系。
(一)【八段景】與【粉紅蓮】【玉娥郎】的沿傳關(guān)系
一般認為,民歌中的【八段景】是由【粉紅蓮】在流傳中發(fā)展變化而來的:【八段景】原是揚州清曲的曲目,是由八支不同曲牌組成的套曲,因較煩瑣,藝人們就改用【粉紅蓮】一支曲牌唱八段唱詞[11],逐漸演化為今天流傳下來的【八段景】。
今天江蘇地區(qū)流傳的【八段景】音樂(譜例2),多保留了【粉紅蓮】中“小小魚兒粉紅腮”一段作為八段唱詞之一。音樂一般為宮調(diào)式,多由六個樂句組成,第4、6樂句是第2句的重復(fù)句。與清代【粉紅蓮】傳譜雖不相同,但旋律走向相似,部分核心旋律也被繼承了下來,如下舉【八段景】b樂句與上述清代《歌樣曲兒》版本【粉紅蓮】的d樂句旋律相近,這也正是【粉紅蓮】與【玉娥郎】的相似句。
譜例2:江蘇地區(qū)【八段景】
民歌《小小鯉魚粉紅腮》【八段錦】[12]b樂句(上)
將【玉娥郎】與幾首【八段景】曲譜相較,會發(fā)現(xiàn)二者在某些樂句上具有更高的重合度,具體體現(xiàn)為:
1.相較于【粉紅蓮】,【八段景】的b樂句與【玉娥郎】的a樂句更為相似(圖1)。
圖1 【玉娥郎】【粉紅蓮】【八段景】
相似旋律對比[13]
2.【玉娥郎】與【八段景】在尾句或最后兩個重復(fù)句前常有落商音的樂節(jié),長度2小節(jié),骨干音為“do、mi、re”(圖2),這在早期的【粉紅蓮】音樂中未見,在江蘇地區(qū)的【紫竹調(diào)】中也得以繼承。
圖2 【玉娥郎】【八段景】相似旋律[14]
【八段景】源于【粉紅蓮】的歷史脈絡(luò)是較為清晰的,但相較于早期【粉紅蓮】與【玉娥郎】音樂的相似性,今傳【八段景】與【玉娥郎】音樂似更為接近。筆者認為其中有兩種可能:其一是【粉紅蓮】在發(fā)展傳播過程中持續(xù)受到【玉娥郎】曲牌的影響,二者相似度遞增,并將這一特征傳至【八段景】。其二是【八段景】在長期的發(fā)展中與【玉娥郎】產(chǎn)生了直接的關(guān)聯(lián),音樂也受到該曲牌的影響。就唱詞而言,二者同為寫景,【玉娥郎】又有【四大景】的別稱。此外,揚州清曲中有名為《六段風(fēng)景》的曲目,是將《八段景》的唱詞減少兩段,一些地區(qū)又有《小四景》《四小景》的曲目,也是截取《八段景》中的部分片段而成。由【八段景】與【玉娥郎】題材及名稱的相似性分析,二者在流傳過程中產(chǎn)生直接接觸及相互影響的可能是很大的。
(二)【八段景】到【紫竹調(diào)】的演變
據(jù)吳岫明先生的研究,【八段景】流傳到蘇南地區(qū)時,重新填詞,曲調(diào)上有所改動,取唱詞中“紫竹”為調(diào)名,便稱作【紫竹調(diào)】[15]。
歌曲內(nèi)容方面,【紫竹調(diào)】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八段景】對男女情感的歌詠。在對今傳【紫竹調(diào)】民歌的梳理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蘇北地區(qū)以【八段景】為曲牌的民歌中,有一首名為《小小紫竹直苗苗》[16],唱詞是節(jié)選了原【八段景】唱詞中“小小紫竹瘦苗條”一段,略加變化而成。改編后已與今天廣為流傳的【紫竹調(diào)】唱詞高度相似,但曲調(diào)仍屬【八段景】。整體來看,【八段景】到【紫竹調(diào)】之間的傳承關(guān)系是可以肯定的。
除此之外,在《集成》中所載的三首江蘇省民歌紫竹調(diào)中,蘇州市民歌《紫竹調(diào)》[17]保留了“小小金魚粉紅腮”的唱詞,而這段唱詞最早見于【粉紅蓮】曲牌。唱詞也承續(xù)了【粉紅蓮】和【八段景】的結(jié)構(gòu),大致為“7+7+5+5+7+7”。其中第三句為兩個對稱的五字句,第5、6句為帶襯詞的原樣重復(fù)或變化重復(fù)句,起到強調(diào)收束的作用。其音樂結(jié)構(gòu)與【八段景】相似,為六句體。
值得注意的是,【玉娥郎】與【粉紅蓮】【八段景】曲牌的相似樂句在【紫竹調(diào)】音樂中也得以繼承,常用于第一、四樂句(圖3)。
圖3 【紫竹調(diào)】中保留的【玉娥郎】【粉紅蓮】
【八段景】相似旋律[18]
通過對目前已知材料的分析,將【紫竹調(diào)】曲牌的前身追溯至明清俗曲【八段景】與【粉紅蓮】是可信的。至于與明代更早出現(xiàn)的【玉娥郎】曲牌間的關(guān)聯(lián),筆者認為可作兩種可能的路徑考慮:
1.明代御制曲牌【玉娥郎】流傳至民間,與【粉紅蓮】發(fā)生關(guān)聯(lián),在其后的發(fā)展過程中,二者的相互影響進一步加深,當(dāng)【八段景】作為【粉紅蓮】的支系曲牌出現(xiàn)時,呈現(xiàn)出更近似【玉娥郎】的旋律,并將其傳衍到后來的【紫竹調(diào)】中。
2.【八段景】源于【粉紅蓮】,但由于名稱和題材與【玉娥郎】相近,在流傳過程中直接受其影響,在旋律上體現(xiàn)出更高的相似度,也使得【紫竹調(diào)】當(dāng)中出現(xiàn)類似旋律。
結(jié)" "語
在以上對【紫竹調(diào)】曲牌的溯源后,我們得以清晰地看到其承襲自明清俗曲的歷史脈絡(luò)?!咀现裾{(diào)】的形成和發(fā)展,是多種音樂文化因素交融的結(jié)果。它既繼承了【粉紅蓮】和【八段景】的唱詞結(jié)構(gòu)和情感表達,又在音樂旋律上保留了與【玉娥郎】和【八段景】相似的核心樂句。這種傳承與演變,正是民間音樂在歷史長河中的生命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展現(xiàn)。(指導(dǎo)教師:申瑩瑩)
參考文獻:
[1] 高士奇.金鰲退食筆記(卷下)[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0:145.
[2] 謝章鋌.謝章鋌集[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535.
[3] 施詠.聞唱思家——《玉娥郎》音樂分析——中國民歌音樂分析之八[J].音樂生活,2018(06):57-60.
[4] 李斗.揚州畫舫錄[M].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2014:198.
[5]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南京:中華書局,1959:647.
[6] 上海古籍出版社匯編.明清民歌時調(diào)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73-274.
[7] 上海古籍出版社匯編.明清民歌時調(diào)集(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244;392;396-397;418.
[8] 《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編輯部.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集成·天津卷[M].北京:中國舞蹈出版社,1990:334.
[9]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1093-1094.
[10] 板俊榮,張仲樵.中國古代民間俗曲曲牌、曲詞及曲譜考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344-345.
[11] 吳岫明.幾首民歌的淵源及流傳[J].藝術(shù)百家,1998(02):84-87.
[12]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732.
[13] 板俊榮,張仲樵.中國古代民間俗曲曲牌、曲詞及曲譜考釋[M].南京:南京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3:344-345;《中國曲藝音樂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108;《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732.
[14]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曲藝音樂集成·江蘇卷(上)[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4:108;《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732.
[15] 同[11].
[16][17][18] 《中國民間歌曲集成》全國編輯委員會.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蘇卷(下).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88:730-731.
(責(zé)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