畦壟
霜皮尚未從地脈褪盡時,鐵鋤已叩響沉睡的畦壟。泥土在早春的呵欠中翻過身來,露出赭石色的肋骨,那些被冰凌割裂的傷口里,正滲出蚯蚓新寫的象形文字。祖父留下的銅皮懷表躺在田埂上,表殼凝著晨霧,玻璃前表殼后銹蝕的指針永遠(yuǎn)停在驚蟄三刻。
解凍的菜畦像塊被揉皺的綠綢,我蹲下身,指甲縫里嵌著去冬的枯葉碎屑。腐殖土在掌心團(tuán)成不規(guī)則的球體,斷裂處可見銀絲般的菌絲網(wǎng)絡(luò)——這是大地的毛細(xì)血管,輸送著無名死者的饋贈。去年深秋埋下的豆藤與茄梗,此刻已化作某種介于存在與虛無之間的絮狀物,如同被時間嚼碎的往事。
種子袋傾瀉的瞬間,整個暮冬都在指間流動。胭脂蘿卜籽像凝固的血滴,芫荽籽則如同微縮的隕石,裹著鋸齒狀花紋。它們墜入犁溝時,我總有聽見細(xì)弱的爆裂聲的錯覺,像是遙遠(yuǎn)星系坍縮的余響。
春雨總在子夜造訪。瓦檐將雨簾裁成透明綬帶,菜苗便在綬帶拂拭下挺直脊梁。最先破土的是莧菜,紫紅的嫩葉如同嬰兒攥緊的拳,指縫間漏出翡翠色的光。茼蒿則矜持得多,它們像古代仕女半掩羅帕,淡綠的芽尖始終不肯卸下種殼織就的面紗。最令人心悸的是洋蔥苗,像筆直射向天空的綠箭,將積雨云戳出細(xì)小的孔洞。
我為每個菜畦編號,如同給新生兒登記戶籍。第三畦的土豆塊莖埋得太淺,某夜被野獾掘出啃食,淀粉質(zhì)的傷口在月光下泛著冷白。第二畦的蠶豆遭了倒春寒,蜷縮的嫩葉邊緣結(jié)滿冰晶,像鑲著碎鉆的喪服。唯有西墻根的香椿安然無恙,它們紫褐色的幼芽分泌著蠟質(zhì)。
最豐饒的時刻總伴隨危險。某日正午,烏云在鋤柄上投下墨漬,二十八條菜青蟲同時向卷心菜發(fā)起總攻。這些翡翠武士披著露水鎧甲,將鋸齒狀的顎刺入葉脈。我捏起蟲體時,能感受到它們腹部有規(guī)律地收縮,如同微型手風(fēng)琴在演奏安魂曲。沾滿蟲尸的指尖整夜縈繞著苦香,那是植物臨終分泌的求救信號。
五月初,第一根黃瓜垂落藤架。表皮突起的鈍刺還帶著雌花的殘骸,像未拭凈的胭脂。祖父的銅懷表依然躺在老位置,表鏈早已被蒲公英根須纏繞。我摘下黃瓜的瞬間,表殼內(nèi)突然傳來清脆的齒輪轉(zhuǎn)動聲——銹死的指針竟向前挪動了三格,驚起三只菜粉蝶。
寒江
冰層裂開一道青灰色縫隙時,我的釣竿正指向?qū)Π段葱训纳綆n。鉛墜破入水面的瞬間,碎冰相互推擠著發(fā)出琺瑯器皿相碰的脆響。
父親留下的銅制魚鉤已生出孔雀綠的銅銹,纏線輪上的紅漆斑駁如北魏壁畫。三十年前在鄱陽湖畔,他總在驚蟄前三日開竿,說這時候的鯽魚腹腔最干凈,“連苦膽都透著清甜”。那時的冰層下時常傳來悶雷般的轟鳴,仿佛有巨龍在翻身,其實是暗流在搬運冬眠的河蚌。
此刻的浮標(biāo)像枚蒼白的句號,凝滯在玻璃質(zhì)的水面。對岸化工廠的冷卻塔吞吐著白煙,卻在河灣處被春寒壓制成貼地爬行的霧靄。蘆葦殘莖間忽然掠過兩道銀弧,是白鸛在啄食去冬的葦穗。它們的長喙刺破薄冰時,我分明看見水底有暗影倏忽聚散,像八大山人畫卷中欲說還休的墨團(tuán)。
魚簍里只躺著幾枚去年的松果,鱗狀紋路里嵌著去歲的青苔。這讓我憶起普羅旺斯圣雷米修道院后的溪澗,凡·高曾在那里畫下星空般的鱒魚群。瘋癲的畫家把鈷藍(lán)與鉻黃攪成漩渦,而真正的游魚始終躲在阿爾勒的烈日之外,如同上帝故意留在世間的幾滴修改液。
穿沖鋒衣的年輕人騎著山地車掠過堤岸,碳纖維釣竿在他背上顫動如弦月。我們這代人還在使用竹制竿梢探聽水溫,他們已用電子探魚器掃描河床。兩種等待在河道上形成詭異的復(fù)調(diào):我的麻線釣繩下游弋著祖先的耐心,他的液晶屏里奔騰著數(shù)據(jù)化的渴望。
日影西斜時,上游漂來半融的冰排,載著不知誰家孩童的塑料玩具鴨。那只鵝黃色小鴨在冰面上旋轉(zhuǎn),經(jīng)過我的釣線時突然加速,仿佛被水下無形的漩渦捕獲。恍惚間我竟期待浮標(biāo)隨之沉沒,哪怕咬鉤的可能是波塞冬遺失的三叉戟。
對岸忽然傳來冰層斷裂的轟鳴。巨大的冰板緩緩豎起,露出被蝕刻成翡翠色的橫截面,復(fù)又重重倒扣水中。這壯麗的坍塌激起環(huán)狀波浪,我的浮標(biāo)開始跳起胡旋舞。在搖晃的視野里,河水突然變得透明——成群幼鯉正以頭撞擊殘冰,它們的脊柱在逆光中呈現(xiàn)淡金色。
收竿時發(fā)現(xiàn)鉤尖粘著一粒魚卵,透明胞衣中蜷縮著漆黑的眼點。這枚被冰水浸透的宇宙,或許會在某個漲潮的夜晚裂解出新的星河。我將它輕輕抖落水中,就像二十年前父親教我放生未夠尺寸的鱸魚。不同的是,他總對著漣漪心心念念,而我聽見的是惠特曼《草葉集》里關(guān)于循環(huán)的韻腳。
暮色自對岸的林梢傾瀉而下,河水開始分泌出靛藍(lán)色的霧。路燈亮起的瞬間,無數(shù)蜉蝣從淺灘起飛,在光暈中織就流動的幕布。那些尚未羽化的若蟲仍在水底攀爬,它們脫下的舊殼正隨波逐流,宛如微型敦煌石窟順江東去。
沒有魚獲的傍晚,我提著空簍沿河堤行走。水泥縫隙里鉆出的比米粒還小的藍(lán)花,這倒春寒中的起義者,竟與水下那些撞冰的幼鯉共享著同頻的震顫。手機(jī)在衣袋里突然振動,氣象臺推送了霜凍預(yù)警。但在更深的黑暗里,我分明聽見融雪水滲入河床的聲吶,那是貝斯手在爵士酒吧即興撥響的低音弦。
筍尖
竹林深處傳來第一聲清脆的迸裂。那是春筍頂開板結(jié)成甲的凍土,將積蓄三冬的力氣化作一道向上的閃電。祖父總說,會聽筍的人能從地底震顫的節(jié)奏里,數(shù)出清明前倒數(shù)的時辰。
我踩著浸透松針的泥徑往山坳走,竹篩碰撞鐮刀的叮當(dāng)聲驚醒了蟄伏的霧氣。布鞋底沾著的陳年竹葉,在濕潤的苔蘚上拓出模糊的印章。遠(yuǎn)處傳來斷續(xù)的啄木鳥叩擊,應(yīng)和著山谷那頭采茶女的銀鐲脆響,將整個春天敲打成青銅編鐘的韻律。
真正的挖筍人不用眼睛。祖父布滿繭子的手掌曾覆住我的眼瞼,讓指尖代替視線在竹林間游走。凸起的竹鞭是地下王國的暗河,那些微隆的土包是河面泛起的氣泡。此刻我學(xué)著他的樣子俯身,掌心貼住沁涼的地表,果然觸到細(xì)密的脈動——東南角五步外的土縫里,正有幼筍用頭顱撞擊黑暗的穹頂。
鐮刀尖刺入腐殖土的瞬間,我聞到了沉睡的冬季被劃開的味道。陳年竹葉發(fā)酵的酸澀裹著蚯蚓新翻的腥甜,混成某種類似鐵銹與乳汁交織的氣息。土層下的筍比想象中更深,它像倔強(qiáng)的鯨魚潛入地幔,只露出淺褐色的吻部。這個發(fā)現(xiàn)需要考古學(xué)家般的耐心:沿著螺旋紋路層層剝離,讓刀鋒與筍衣保持恰好的距離,如同為新生兒剪去胞衣。
當(dāng)完整的黃泥筍終于出土?xí)r,朝陽恰好漫過東側(cè)山梁。裹著棕麻纖維般外衣的筍體,在光線下顯露出象牙白的基色,折斷處滲出的汁液凝成琥珀珠,讓人想起松脂包裹的史前昆蟲。祖父總在此時用山泉洗凈筍根,讓清冽的水流沖走最后一絲土腥,他說這是新筍與大地作別的凈身儀式。
最珍貴的往往是那些未破土的盲筍。有經(jīng)驗的挖筍人能根據(jù)竹鞭走向,在完整土層下尋到鼓脹的寶藏。去年谷雨前,我曾見祖父跪在地上,用竹管對著可疑的土縫吹氣。那些沉睡的筍會在氣流中輕輕顫動,如同嬰兒在夢中踢動薄被。他稱此為“問筍”,仿佛土地深處藏著能與之對話的精靈。
竹籃漸滿時,林間的光影已換了三回臉色。晨霧化作金線穿梭葉隙,將每根竹竿鍍成豎琴的銀弦。風(fēng)掠過時,整片竹林便成了共振的腹腔,發(fā)出類似陶塤的低鳴。這是只有挖筍人聽得懂的訊號——當(dāng)陽光開始炙烤筍尖的絨毛,便是收簍歸家的時辰。
歸途總比來時沉重。竹簍壓著肩胛的疼痛,混合著草木汁液染綠的指縫,都成了春天的刺青。溪邊浣衣的婦人朝我的竹簍張望,她們能從筍殼顏色判斷出土?xí)r辰,如同水手觀測星象。最壯碩的那顆毛筍被討去,換來一塊用荷葉裹著的酒釀糕,溫?zé)岬拿紫憷镅ツ旯鸹ǖ幕昶恰?/p>
廚房飄出腌篤鮮的香氣時,父親正在院中劈開最后一塊筍根。刀刃楔入纖維的脆響,驚飛了檐下筑巢的燕子。乳白的筍肉在砧板上層層綻開,恍若凝凍的晨霧被切成薄片。在滾水里沉浮的筍塊漸漸透明,這讓我想起敦煌壁畫里飛天褪色的飄帶。
暮色四合時,挖空的筍殼已在墻角堆成小山。母親用細(xì)繩將它們串成風(fēng)鈴,掛在西窗下晾曬。夜風(fēng)經(jīng)過時,空心的筍衣會發(fā)出嗚咽般的哨音,與后山竹林的新生兒們遙相呼應(yīng)。月光下,那些被取走心臟的軀殼輕輕搖晃,如同大地豎起的無數(shù)耳廓,傾聽星辰墜落的聲響。
而今祖父的鐮刀已生出紅斑,像凝固的血跡滲進(jìn)鐵紋。但每年清明挖出的頭茬春筍,仍要供在他長滿青蒿的墳前。供品邊擺著那個用來“問筍”的竹管,管口結(jié)著蛛網(wǎng),仿佛土地公抽旱煙落下的灰燼。濕潤的南風(fēng)掠過時,我總產(chǎn)生一種錯覺,聽見地下傳來熟悉的咳嗽聲,混著筍節(jié)拔高的細(xì)響,在滿山新綠中蕩開漣漪。
前日暴雨后,竹林里冒出幾株異色的筍。紫褐相間的斑紋沿著筍體盤旋而上,宛如出土的青銅器裹著銅綠。我蹲守整日,終于在它裂開第三片鱗葉時,看見淡青的竹身從裂縫中探頭——那竟是棵罕見的湘妃竹,淚痕般的斑點里,或許凝結(jié)著某個朝代守林人的嘆息。
最驚心動魄的剎那發(fā)生在破曉前。當(dāng)你徹夜觀察某個筍苞,會見證它如何在露水中膨脹,直至外層硬殼承受不住生命的張力,在某個神秘的刻度轟然炸裂。伴隨著類似瓷器開片的細(xì)碎聲響,翡翠色的竹枝以肉眼可見的速度刺向天空,仿佛大地向宇宙射出的綠色箭矢。此時整片竹林都在顫動,每根竹子都在為新生的兄弟讓路,它們的根系在地下緊緊纏繞,傳遞著古老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