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正月十五,我又回到了老家喬灣?;氐搅宋铱湛帐幨幍哪吧l(xiāng)村。
父母都不在了,兄弟姐妹、侄子侄女們也大都離開了這里,喬灣對我現(xiàn)在的生活已沒有什么,但我仍固執(zhí)地要回來。給父母先人們掃掃墓,看看鄉(xiāng)下的田野、村莊、小河、月光。我出生在那里,胎衣也埋在那里。那曾是我兒時看星星月亮,并希望飛翔上去的地方。雖然現(xiàn)在一次次縮小到幾乎陌生,甚至找不著回家的路了。但還是有絲絲牽連,仿佛要尋找一點兒什么,沉淀一點兒什么,和胸腔里的呼吸、血管里的熱血氣息呼應(yīng),量子纏繞。
喬灣是個臨河的小村莊。被蛇一樣的河堤包裹在河灣里。它曾經(jīng)很小,也不起眼,在平坦的田野里,像留在畫布上的一塊疤痕或一塊大鐵皮上的銹蝕;更像繡在一片破麻布上的一個針腳極不整齊的大補丁。道路東一條西一條,都是土路,鋪著縱橫的雜草、爛樹葉子、坑洼的車轍,人畜走過,蕩起的塵土塵埃會沾滿你的腳踝、褲腳。碰上下雨,土灰立馬被沖走,形成一股股黃泥流,匯集到低洼處,形成獨立的小小水坑和池塘。路的兩邊是擁擠的土房,面黃麻酥,褶子開裂,叫花子一樣錯亂地蝸著。夏秋的農(nóng)閑或是飯后,背陰的墻根處就蹲著一溜兒光背漢子,像粘在樹枝上的甲殼蟲。日光的體恤是有限的,變臉一樣的烏云,一陣風(fēng)過來就會遮著太陽,陰影蓋在村莊頭上。于是,一群光著膀子,提著腰繩的懶洋洋的軀體就會快速移動著,走向各自低矮的茅屋、曬場或地里。他們黑紫的脖頸上挺著瓢一樣的光頭,青筋爆亮,短茬的白發(fā)被云層猛然裂開射出的一縷陽光照耀,像黑亮的醬油上浮著一層泡沫,閃爍著混沌的光。
就是這一群人,把土地整得跟棋盤似的,四季變換著圖形和色彩,喂養(yǎng)著一茬茬無知的少年,有時會把他們的勞動糟踐得一塌糊涂。
我現(xiàn)在仍記得第一次偷瓜的情景:一群少年趁看瓜老頭提水的工夫,把一大片生瓜蛋子摔了一地。老頭回來后氣得呼天搶地,捶胸大哭,哭喊中帶著大罵:作孽呀,誰家的野孩子、小兔崽子這么造罪,把一季的血汗全毀了,這可是隊里的錢袋子??!
我們躲在草叢小樹林里,驚恐興奮得就像村莊被洪水沖了似的。不過,喬灣的小孩是不會像驚奇河水里竄出大魚那樣驚奇這點兒小小的破壞——他們捂著嘴笑一陣,魚一樣扎個猛子就跑掉了。
他們風(fēng)一樣從田野跑向村頭,跑向村尾,各自做著鬼臉鳥獸散。他們不知道他們糟蹋的是全村秋后種麥的化肥種子,更不知道是年終各家各戶的收入和口糧。他們壓根不會想到,多年以后,他們也會是那個看瓜的老頭,舉著青嫩的爛瓜心痛得吃不下飯,他們也會蹲下來顫抖著手,成為相似的一幕,讓外來的人驚詫不已。
現(xiàn)在,風(fēng)從遠處的山崗漫過來,卷著油菜花的香氣。麥苗在陽光下翻涌,如同無數(shù)綠色精靈在跳圓舞曲,起伏的波浪里藏著某種亙古的節(jié)律。我脫了皮鞋赤腳踩進麥田,濕潤的泥土一下子從趾縫間跳出,新鮮而刺激。我干脆甩了外衣,在麥壟里奔跑。青青的麥稈刺啦啦摩擦著我的褲管,忽然想起父親布滿老繭的腳掌也曾一次次踩進這土里。但他絕沒有我的快感,因為他在用過度的汗水澆灌收成,而我不是。
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逶迤的河堤在顛簸的視線里忽遠忽近,像被頑童拉扯的橡皮筋。那些被村莊道路剪碎的麥田,此刻竟在我奔跑的身后很快縫合,光伏板矩陣與蔚藍的天空相映。一群戴衛(wèi)星定位環(huán)的信鴿突然在我的頭頂掠過,它們盤旋的颯颯身影與噴灑農(nóng)藥的無人機巧妙偶合,表演般在空中留下時代的剪影。
像被風(fēng)箏牽著,仰著頭往前跑,不覺已大汗淋漓,內(nèi)衣已貼在背上,肺葉里急促著春天的氣息,鼻腔里灌滿青草味。我看見自己十六歲的倒影從油菜花海里浮起來,那個攥著錄取通知書奔向縣城的少年,此刻正與六十歲的自己相遇,彼此衣襟都沾著同樣的泥點與星光。
當(dāng)最后一大口熱氣從口中呼出,我倒向河岸上紫云英苜蓿草鋪就的綠毯。身下的土地帶著溫度在顫動,冰掛落水的悶響與清凌凌的水聲應(yīng)和著,一聲沉悶,一聲激越。仰望天空,噴氣式飛機劃過天穹的白煙軌跡,恰似農(nóng)人用木犁劃開的第一道墑溝。野燕麥帶翅尾的種子鉆進我的襯衫口袋,不經(jīng)意間被我?guī)Щ爻抢?,在鋼筋水泥攪拌凝聚的森林里,在某個清晨醒來,它用綿密龐大的根系頑強刺探著混凝土的裂痕,用城市體溫超季節(jié)抽芽,用尖利的穗芒刺破霧霾的天空。
奔跑的腳步倏然驚起麥田里的叫天子,“啾”的一聲,沖向天空,與遠處雪白的風(fēng)力發(fā)電機在輪葉上構(gòu)成一個翻飛的鼠標,弧形般游動著。新疏浚的灌渠里,從遠方水庫里下來的山泉水,滋潤著拔節(jié)的禾苗。風(fēng)掠過葉尖的唰唰聲里,我忽然聽見土地在說話——它既不是挽歌也不是頌歌,而是一首永遠在續(xù)寫的糧食詩——民以食為天,糧足天下安!
二
風(fēng)大起來了,卷起細碎的塵土和白沙。
河灣的風(fēng)是解了鞍座籠頭的野馬。當(dāng)它從寬闊的河道里沖出來時,整片田野村莊的筋骨都在舒展。麥苗已沒過腳踝,躥起的新綠昂首向上,在風(fēng)里擺出沖鋒的姿勢。它們推擠著、簇擁著,將積蓄了整個寒冬的力氣都化作連綿的浪涌,從我的視野一直滾向天地縫合處那遙遠的地平線。
早熟的油菜花已開得瘋狂,蜜蜂們嗡嗡叫著,羽翅扇動花蕊,小巧的身像飛機掛彈一般,散落的花粉讓空氣都成了流淌的蜜漿。那些金黃的花盞并非矜持地次第綻放,而是像太陽投射的金光,把大地燃得洶涌澎湃,烈焰熊熊。
父親說從前春荒時節(jié),油菜薹救過半村人的命?,F(xiàn)在觀光棧道從田壟間斜插而過,穿漢服直播的姑娘們正舉著自拍桿掠過花叢,驚起采蜜的菜粉蝶撲向人的發(fā)卡。有株野油菜從路邊混凝土裂縫里探出頭,它的根須在硬化路面下悄然生長,終于在某個黎明頂開了擠在石縫里的土屑和小石子,傲然地綻放著清瘦的黃花。
又想起了少年時的春天。清明剛剛過去,父親就蹲在老宅屋檐下磨鐮刀。石頭與鐵器相觸的聲響驚醒了屋檐下的燕子,它們剪開薄霧,呢喃著掠過小河、樹林。我蹲在門檻上,看父親把磨好的鐮刀浸入廢油桶里,暗紅色的木柄在晨光里泛起溫潤的光澤。他在早早地做準備,正如他的心里,已有早早的期盼。這柄鐮刀爺爺用過,父親在磨新鐮刀時,總不忘把老鐮刀也磨上一把,讓它也明光閃閃,刀刃上細密的豁口像年輪般記載著一茬一茬的時光。
到我工作后回鄉(xiāng)時,村東頭的老喬鐵匠鋪已不存在了,父親也已老得步履蹣跚,但他堅持在開鐮時開下第一鐮。鋒利的寒光中,一把麥子已攏齊在他的手中,他要扎一個麥腰子鋪在地上,卻忽然打了一個趔趄,他搖搖頭對著攢頭晃動的麥子說:“老了,老了,真是割不動了?!备舯诘陌淄揲_著嶄新的收割機從田埂上經(jīng)過,金黃的麥浪頃刻間倒下。傍晚,夕陽把父親的影子拉得很長,他彎腰拾起遺落在地上的麥穗,動作遲緩得像棵正在落葉的老樹。
麥收完了,他也終于伴著他的老鐮刀倒在了地里。
去年芒種前后,我應(yīng)二哥之約回到村里。整個村莊都浸泡在月季花、梔子花的香氣里。祠堂前的曬谷場上鋪滿新麥,七十多歲的二嬸仍堅持要用連枷脫粒,她要用大麥芽踩曲釀酒。木制農(nóng)具叩擊麥穗的節(jié)奏,與遠處聯(lián)合收割機的轟鳴形成奇妙的和弦。年輕人好奇地用手機直播著傳統(tǒng)農(nóng)具在空中飛舞的風(fēng)姿,把古老和現(xiàn)代連在了一起。
我在暮色中走進廣場中間的村史館,喬姓的移民史從沙盤模型上一目了然,那些喬氏源流上有名人的官仕、奇異之人在介紹里閃著光芒。玻璃柜里的紡車、中原盆地的農(nóng)耕工具與館內(nèi)聲光電現(xiàn)代視頻音頻信息機默然相對。觸摸屏上一點,播放出童音的二十四節(jié)氣歌和即將消失的農(nóng)諺,全息投影里虛擬的老農(nóng)正在演示二十四節(jié)氣耕作圖和村莊新貌。
三
我已認不出我的村莊了。
中秋那日,我遇見從深圳回來的春妮。這個小時候曾經(jīng)扎著羊角辮愛哭的姑娘,已出落得亭亭玉立,時尚得我都認不出來了。她一聲“小叔”把我嚇了一跳。如今她帶著資金設(shè)備在村里荒蕪的校園里辦起了“春妮藝術(shù)插花”培訓(xùn)學(xué)校和工廠,把不能出去打工的留守老人、帶孩子的媳婦們聚集起來,培訓(xùn)手工插花。計件付薪,工人們可以在廠里干,也可以領(lǐng)了材料帶回家干,可以是長工,也可以是短工,一天也行,靈活自如。我看了她的學(xué)校和工廠,一朵朵仿真花在她們的手中開放,插出的花枝、花樹一件件美輪美奐,比真的還逼真。我問春妮在深圳好好的,為啥要回到鄉(xiāng)下來。她說:“在深圳給人家干,不如回來自己干。這活主要是手工,技術(shù)含量低,誰都能干。利用農(nóng)村閑散人員,用工成本低,又不耽誤他們的正常家庭生活。同時,也幫助大家有些收入甚至致富,一箭雙雕,豈不更好?!?/p>
我還要享受一下鄉(xiāng)村的月光。
岑寂的夜晚,我悄悄走向村外。白天熱鬧的麥苗似乎睡去,清亮的月光下,靜靜地泛著青光。墨海一般,那么的靜,靜得連我的背影都膽怯似的,小心翼翼地貼在我的身后。長大了,再沒有兒時躲在月光下陰影里的各種懼怕和猜想,更沒有把晃動的風(fēng)聲和暗影幻化成鬼魅魔影,自己把自己嚇得哇哇大哭,奔跑著扎入母親懷抱,無盡的淚水向外傾瀉,直到在啜泣聲中睡著。長大了,想象也大了,想象自己也是月光中的一束,和家鄉(xiāng)的月光融在了一起,和大中原的月光融在了一起。
黑發(fā)變白發(fā),我和時代一起走出了那個苦難的歲月,在春天的田野里,田埂上,我已是一個歸鄉(xiāng)不識路的游子,一個用異樣目光注視著黃土大地的城里人。那墻根乘涼曬暖的老頭已不是我,看瓜的大爺已是田野里星星掉落樣的小墳包,在白月光里黑黢黢的。
《擊壤歌》已經(jīng)遠去,父親和他的那個年代也已遠去。只有我眼前的月光,還讓我懷念。
在春天的田野上奔跑,就要像風(fēng)一樣,自由,舒暢,何苦為了那不切實際的奢望,苦苦掙扎,以命為馬。
月光是液態(tài)的青銅,銘文著麥芒的紋飾在后人的月光下顯影,定格成生命的精氣神和永恒的光芒。
光滑的肉體總是容易腐爛的,我們要珍惜。
月光漫過五千年的河圖洛書,照耀著拱衛(wèi)大地的巍巍骨架。
我奔跑在春天的田野上,追逐著春天的故事和風(fēng)骨。
月光下的南陽盆地
艱難也好,幸福也罷,年,終于在密集的交際和忙碌中走到了尾聲。
正月十五的禮花漸次落幕了,我終于有機會站在八樓的樓頂,抬頭仰望清涼天空中那輪皎潔的明月。
“日子越苦,月亮越清亮?!蹦赣H說的。她說,窮人眼中沒有油膩,看東西清亮,看月亮更清亮,甚至能看到那上面的廣寒宮、嫦娥、玉兔和桂花樹。
所以,人窮不怕,就怕沒有一顆清亮的心。
母親一生清苦,月下紡花,月下勞動,月下喂養(yǎng)我們兄弟姊妹五人,熬到了我進城生活,在清亮亮的月光下,無疾而終,活了96歲。
此時,站在靜夜的樓頂,神游八方,我逡巡南陽四周的明月。
西北望,夜色如硯中化開的淡墨,悄然漫過伏牛山的脊梁。南陽盆地的輪廓在月暈里舒展,宛若一方被歷史摩挲溫潤的漢玉,靜靜地臥在伏牛山、桐柏山、大巴山和武當(dāng)山合攏的掌心。這是月光從秦嶺、黃河,漢唐一步步“南巡”的照耀,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南陽從秦時設(shè)郡,從這里走出去的張衡、庾信、岑參,把盆地的月光帶到了洛陽、長安、大唐的邊塞。
在《南都賦》里,張衡把家鄉(xiāng)南陽描繪成了天堂,一草一木,一石一鳥,都是那么親切,那么美麗,那么惹人情思?!办讹@樂都,既麗且康?!薄业募亦l(xiāng)南都,是一個名副其實的快樂之都,山川秀麗,人民安康!它的大方位在:“陪京之南,居漢之陽。割周楚之豐壤,跨荊豫而為疆,體爽塏以閑敞,紛郁郁其難詳?!贝髿獍蹴?,霸氣十足,充滿著一個帝鄉(xiāng)游子對家鄉(xiāng)的驕傲與自豪,仿佛是站在渾天儀的星空中對天下吶喊:那淯水上高懸的一輪明月,是我家鄉(xiāng)的明月啊,明亮動人得我都不敢寫了!
“七世舉秀才,五代有文集?!泵T望族出身的庾信,雖處在亂世,卻也不壓文采官運,雖作《哀江南賦》,卻終老北方。他的《舟中望月詩》:“山明疑有雪,岸白不關(guān)沙。天漢看珠蚌,星橋視桂花。”想象綺麗,比喻鮮活。月光似雪,岸白不是沙,月亮,恰似天河遺蚌。月有桂樹,光暈灰飛,落花變作星斗,天上地下,玲瓏剔透。
庾信祖居新野白河邊,東臨唐河,他舟中望月,是在白河,還是在唐河、長江,都可能吧,但故鄉(xiāng)的印象和記憶總是有的。
庾信鄉(xiāng)黨,祖籍新野的岑參,從長江邊到黃河邊,再到“大漠孤煙直”的大西北,再苦再寂寞,也不忘月下抒情:“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彎彎月兒升起,懸掛涼州城頭,城頭皎潔月光,照亮整個涼州。風(fēng)聲蕭蕭,長夜漫漫,聽胡人彈奏琵琶曲,令人肝腸欲斷,怎能不想起家鄉(xiāng)南陽、京都西安溫婉祥和的月光。
盆地的月光,從來就叫人牽掛,叫人想家。
東南望。唐河的波光最先接住了月亮。水紋揉碎了銀輝,一波波涌向長滿蘆葦?shù)陌?,驚起鷺鳥夜叫。石階上搗衣的婦人早已歸家,木槌叩擊青石的余韻卻仿佛還在粼粼的白銀碎玉間浮沉。岸邊的老柳垂下綠絲絳,蘸著月光在《水經(jīng)注》的殘頁上寫字——那或許是蘇軾路過新唐州時遺落的詩句,被流水吟誦了近千年,至今仍泛著大江東去的月夜情懷和豪放墨香。
西南望。丹江的月是不同的。它從古都丹陽的水邊而來,裹挾著篳路藍縷的艱難跋涉,在青銅編鐘的清越聲中,北望邙山,“問鼎中原”??裣肱c浪漫,飄逸與俊美,“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豪邁,在陶罐汲水的漩渦里碎成魚鱗般的瓷片,折射大江的月光。老船工蹲在舷邊抽煙,煙鍋明明滅滅,映著巖壁上大禹斧鑿的痕跡。忽然有夜航船推開薄霧,汽笛聲驚散了水底沉眠的楚國車馬,青銅劍戈的銹跡化作藻荇,立在秋水邊的男子,月光下吟唱起:“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東北望。順著南水北調(diào)淅川渠首的鋼鐵閘門,浪花翻涌,一渠清水永續(xù)北方,一江明月映照京津。
我在盆地中央,我在水中央。
白河繞著我,水汽氤氳成紗,籠住臥龍崗上的草廬。竹影在粉壁上勾畫著《出師表》的筆鋒,露水浸潤的《梁父吟》被夜風(fēng)翻動,字句間騰起淡青的霧。忽有流螢掠過諸葛井,像是當(dāng)年羽扇輕搖時濺落的星火,驚醒了沉睡在漢畫磚上的耕牛。牛鈴叮當(dāng),搖落一地黃土夯筑的傳說,驚起丹江口水庫上棲息的雁陣,連盆地中央的獨山也醒了。
月光淌過玉雕匠人的工作臺,在黃山遺址的玉作坊里,未完成的貔貅瞳孔里凝成兩粒明珠:“卞和玉”和“大玉?!?,光滑圓潤,熠熠生輝,獨步天下!現(xiàn)在,鎮(zhèn)平石佛寺玉人兜售玉鐲的吆喝聲、社旗古鎮(zhèn)當(dāng)鋪的算盤聲、賒店老酒開壇的脆響聲,此刻都化作露水,凝結(jié)在南陽“艾”的縷縷清香里。更遠處,張仲景墓前的柏樹將影子投向蒼穹,每一根針葉都挑著《傷寒雜病論》的醫(yī)者仁心,綻放出凌霄花鮮艷的色彩。
子夜的鐘聲自府衙傳來,月已西下。白河上的彩虹橋依然披著月光,把二十四節(jié)氣的刻度印在流水之上。有人推開賒店古鎮(zhèn)的木窗,看見月光正為社旗山陜會館的琉璃照壁勾勒金邊;有人在醫(yī)圣祠的石碑前駐足,聽見《金匱要略》的字句在青苔下萌出新芽。整座盆地成了泡在月光里的仲景茶,漢風(fēng)楚韻在舒展的葉脈中蘇醒,每一口呼吸都帶著青銅鼎的包漿與麥穗灌漿的甜腥。
這是盆地南陽四周的月光啊,它清冷,深邃,不是江南的柳浪聞鶯,不是秦淮的煙波畫船,不是北方的雪封冰凍。它在八百里伏牛山巍巍的青山里,在盤古開天大禹鎖蛟的桐柏山淮瀆里,在唐河、白河、丹江交匯的漢江里,在楚長城拱衛(wèi)的召南《詩經(jīng)》里。
漢畫的線條在夜空中編織經(jīng)緯,將星宿連綴成二十四史中南陽名人的列傳評傳。那些凝固在青石白玉上的宴飲、田獵、百戲、星象,被月光雕刻成靈動的線條,留下漢民族“雄渾博大”的風(fēng)骨氣韻,注入今人的血脈。南陽人掌心的紋路里,還蜿蜒著楚人開疆拓土的堅韌勇毅,漢武帝帶領(lǐng)二十八宿橫掃天下的寶馬雄風(fēng)。睫毛上凝結(jié)的,是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誠擔(dān)當(dāng),是范仲淹代表士大夫“先憂后樂”的為民情懷。
南陽盆地的月光??!
雞鳴三遍時,月光淡成了磨砂的鄧(內(nèi))窯瓷。唐河的搗衣聲、白河的讀書聲、丹江的搖櫓聲,都沉入盆地底部,在仰韶文化的陶片上孵著新夢。唯有伏牛山的輪廓依然清晰,像一尊側(cè)臥的鎮(zhèn)宅神獸,守著這片月光如玉的大地,等著晨曦掀開下一個五千年的封泥,掀開一個如花似玉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