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永昇,字際時,號澹庵,明末清初之際淮安府安東縣(今淮安市漣水縣)人,生于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八月二十一日,清順治三年(1646)舉人、六年(1649)進士,是清代漣水第一位進士。后歷任河南郟縣、修武縣知縣,“為官六載,善政載在邑志”[1]538,“歷任善政,嘖嘖有聲”[2]。卜永昇幼承庭訓(xùn),刻苦自勵,詩文并擅,博學(xué)好古,有古仁人君子之風(fēng),是清初著名詩社“望社”成員,與同鄉(xiāng)舉人嵇宗孟交誼莫逆。卜永昇生平著作主要有《天文便覽通鑒》《斷略四書》《備觀四書》《續(xù)解性理指微》《講意樂津》《圖說歷代帝世歌》《東陽樂府注解》《澹庵文集》《講學(xué)紀(jì)言》《講學(xué)吟紉》《學(xué)圣功經(jīng)》。
一、卜永昇對家鄉(xiāng)漣水的歷史貢獻
(一)纂修〔順治〕《安東縣志》
卜永昇先世本蘇州昆山人,明洪武年間,入籍定居安東。其父卜大本,號繼津,“頎偉長髯,慷慨好義。幼治舉子業(yè),聰敏過人”,“性介直,豪猾者莫之敢犯”[2]??梢娖錇槿颂幨绹?yán)正端謹(jǐn),再加上家境豐裕,在地方上很有威望?!白謇餇幵A,質(zhì)之咸得其平”,曾督理縣役,穩(wěn)妥順帖,得到縣令楊公的稱贊。卜大本家教嚴(yán)格,教子有方,他極其注重對兒輩的文化培養(yǎng),“雖家務(wù)煩沓,必課其文藝”,“(卜永昇)每徹夜讀書,公必誨之曰:‘毋怠惰’”。同時,他還通過身體力行,感化兒輩重視仁義孝悌、正直儉樸、樂善好施等為人處世的價值觀念。卜永昇事親孝謹(jǐn),“公寢疾,澹庵侍湯藥,不豫,繼以跪泣”。而他的父親卻教誨道:“死生命也,何藥之為?爾無徒悲自損,惟免修行業(yè),以光先世,善撫若弟,吾目瞑矣。”這樣風(fēng)清氣正的家風(fēng)對卜永昇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入仕之后的所作所為都有著極大的影響。
卜永昇受父親的影響,十分熱心鄉(xiāng)邦公益事業(yè),對保存鄉(xiāng)邦文獻有著強烈的責(zé)任感和使命感?!皾i雖僻壤,實隸版圖,而史乘久缺,殊為文獻羞。鄉(xiāng)人薛浩藏明永樂間抄本一帙,中多荒略,及此不亟為考訂,壽之棗梨,恐舊本放失,后起者寧不懵然前事乎?乃即其家取之歸……”[3]因此,他十分留心并搜集鄉(xiāng)邦文獻,潛心編纂〔順治〕《安東縣志》,以存一縣之史。卜永昇還在《鐫邑志跋》中明確交代了此次編纂縣志的大致過程:
時永公車南旋,扃扉讀古……迄仲秋朔而稿本成……越戊子孟秋朔,山陰張公石臣以開府幕僚來署茲邑,贊勷厥務(wù),越己丑,予殿試歸里候選,纂修前業(yè),考訂魚魯,而志乃告成焉。
可知,他于順治三年丙戌鄉(xiāng)試結(jié)束回鄉(xiāng)后即著手編纂,到了當(dāng)年的八月,已經(jīng)完成了草稿。順治五年(1648)秋得到新任知縣張石臣的襄助,順治六年卜永昇考中進士在家候選期間,又進行了最后的考訂修正工作,這才終于完成了〔順治〕《安東縣志》的編纂工作。后來的〔雍正〕《重修安東縣志》卷10《人物》之《卜永昇傳》評價道:
順治五年,慮邑乘久佚,遍訪殘編遺跡,凡三易稿,匯緝成編,表揚賢勛,發(fā)微闡幽,雖隱逸、巾幗,一德一節(jié),必表而出之,不沒人善,至今咸賴為文獻之征。
可惜的是,由于時間久遠,這部縣志今天已經(jīng)見不到了,只能見到卜永昇撰寫的《鐫邑志跋》,這篇跋文被收入〔雍正〕《重修安東縣志》卷13《藝文》中,使我們得以幸運地一窺它的編纂體例和規(guī)模:
上考星躔,下正疆域。輿地之勝,燦如列眉。爰表建置,以識規(guī)模;載稽秩官,用昭懋績。溯學(xué)校,知作人之遠;紀(jì)壇壝,見禋祀之詳。貢賦載而義著率土,兵戎備而隙彌伏垣。河防明一縣之安危,選舉揚百代之人物。放乎叢紀(jì),理之所無者,或亦事之所有;終乎藝文,人之不朽者,故其言之可傳。先舉大綱,后臚條目。參新質(zhì)舊,心目交繕。
有清一代,漣水一共有過四次纂修縣志之舉,分別為卜永昇所修順治志、喬弘德所修康熙志、余光祖所修雍正志及吳昆田和魯蕡合修之光緒志,現(xiàn)在只能見到后三種。喬弘德于康熙三十年(1691)任安東知縣,三十四年(1695)開始纂修縣志,至三十七年(1698)書成。他在〔康熙〕《重修安東縣志·序》中說:
都人士告余曰:“縣志向有成書,屢經(jīng)修輯,綱舉目張,井井有條,可以垂之永久。不意康熙七年地震,九年又遭沖城之變,所以原版漂淌,落落星散,即間有存者,類皆斷簡殘篇,不足以備觀覽?!?/p>
可見,此時離卜永昇所修的順治志刊成行世還不到50年時間,但是由于頻繁的重大自然災(zāi)害,志書已殘缺不全。正因為此,縣令喬弘德才“正其訛舛,訂其事跡,補其缺略,務(wù)使真者傳之,偽者去之”[4]。但是,目前所見到的〔康熙〕《重修安東縣志》點校本并沒有如序中所言的那樣“訂其事跡,補其缺略”,每個章節(jié)大多簡略敘述,概其大端,是一個很簡略的本子。而后出的雍正志反而于人物事跡、藝文搜集等方面十分詳備豐贍,保存了大量古代漣水的歷史資料,后光緒朝所纂修的縣志則基本上是在雍正志的基礎(chǔ)上稍加濃縮和補充而已,其史料價值與雍正志無可比性。因此,在現(xiàn)存的三種清代縣志中,〔雍正〕《重修安東縣志》最具有地方史料價值,可以說是古代漣水的百科全書,是亟待地方文史研究者開采的一個富礦。主修者縣令余光祖在〔雍正〕《重修安東縣志·序》中說:
安東之有志,由國初以迄今,茲已一修再修矣。一修于世祖章皇帝順治戊子,進士卜君永昇、孝廉嵇君宗孟刊有成書。再修于圣祖仁皇帝康熙丙子,邑令喬公弘德,又刊有成書?![之下,竊意志經(jīng)載修,搜羅自廣,胡多缺略?既而訪諸邑人士,有告余者曰:“卜、嵇舊本頗詳。喬公再修時,刻期告竣,刪繁就簡,增者十之四五,去者十之六七,毋怪乎公之疑其缺且略也?!币耘f本進余,復(fù)加披覽,乃知舊志之詳,果不若今志之簡也?!蛟唬骸笆菚^前二志為大備矣?!逼涫鼛谉o譏缺略也乎?余曰:“見聞必?fù)裆?,善欲長余之欲求勝于前人,蓋不敢效喬公之簡而只以增卜、嵇兩君之所未詳者也?!?/p>
通過余光祖的序言,我們得知,他也正是嫌康熙志過于簡略,懷疑其有缺漏,才“訪諸邑人士”,以一探究竟。而當(dāng)他看到卜永昇所修的舊志時,說了“乃知舊志之詳,果不若今志之簡也”這樣的話,只不過是給喬弘德一個面子而已,其內(nèi)心還是認(rèn)為康熙志太過簡率。因此他才發(fā)心重修,以綜合前二志之長處。所以,他所修的雍正志與喬弘德所修的康熙志相比,內(nèi)容詳實富贍得多,其史料當(dāng)然大多源自卜永昇的順治志。而根據(jù)上述引文,卜永昇纂修縣志的底本則是“鄉(xiāng)人薛浩藏明永樂間抄本”。因此,今天我們所見到的內(nèi)容最為豐富完備的〔雍正〕《重修安東縣志》是以順治志為根基,而遠承明初永樂年間的一部集大成之縣志。如果沒有卜永昇的及時搜羅修訂,就沒有雍正志的誕生,光緒志也就沒有了主要根基,當(dāng)今的我們也就看不到古代漣水真實的歷史風(fēng)貌了。因此,在漣水修志歷史上,卜永昇厥功至偉,他扮演著承前啟后的不可替代的重要歷史角色。
此外,卜永昇在修〔順治〕《安東縣志》過程中,根據(jù)所搜集到的材料,梳理了明代萬歷年間曾因黃河水災(zāi)而有兩次廢縣之議的過程,并撰成《議廢縣獲留記略》一文,為漣水建縣史保留下重要資料。[5]順治四年(1647),安東城隍廟左側(cè)募建玉皇閣,“蓋為闔邑祈禱雨旸,禳災(zāi)求福,立專壇也”[6]。卜永昇應(yīng)請作《新建玉皇閣記》。
(二)修〔西河堂〕《漣水卜氏族譜》
據(jù)1994年印行的〔西河堂〕《漣水卜氏族譜》,漣水卜氏于明初自昆山遷漣,至卜永昇已是第九代。他的祖父卜寵為“傳大宗子”,故世傳有一份族譜,并無正式梓行本。因此卜永昇感嘆道:
近世不修族譜,三服外者等于路人,五服而下見面不相識者,多矣。致孫犯祖諱,侄同叔伯名者,豈不善乎哉?[7]2
再加上“明季甲申三月之變,越乙酉仲夏,南北兵興,族人散去”,卜永昇更是“憂其斷梗莫為歸,而無譜可考,將為路人焉”。因此他繕寫于冊,以保存家族文獻。后來因考中進士,外出為官,族譜的進一步編修工作遂耽擱下來。直到他辭官歸里后,“老而頗康,乃將此譜訂而授梓,以久其傳”。族譜修成后,卜永昇專門作了一篇序言交代原委,文后時間署“清康熙十二年”,即公元1673年,此時卜永昇已73歲?!耙匀嗜诵⒆又模炊貍惸雷逯?,原取一家之譜,修而訂之,而卜氏之家聲為之一振矣!”[8]6
封建社會的男尊女卑觀念在族譜的纂修方面體現(xiàn)得十分明顯。一般族譜世系表只載男性,不入女性。但是,卜永昇本次所修的族譜打破了常規(guī),他不僅記錄了嫁入卜氏門族的女性之籍貫,還記錄從卜氏門族外嫁他族的女性及其婿、子之詳細(xì)信息,他說:
若母必紀(jì)其里甲,渭陽世戚,生身之難忘;女必紀(jì)其甥婿,半子傳流,外孫之家可考。此歐蘇二家之未及,尤于吾譜稱為大備者哉?[7]2
這是卜永昇纂修族譜的核心思想,體現(xiàn)出他對男女社會地位的深層思考,這在封建時代很有進步性,可以說向“男女平等”的觀念邁進了一大步。這是開啟平民修譜范式的宋代兩大代表歐陽修和蘇軾所不及的地方。
卜永昇的這一修譜思想成為卜氏家族后世重修族譜的范式,后人秉守不易。如乾隆二年(1737)卜怡在〔西河堂〕《漣水卜氏重修族譜·序》中說:
自際時先伯出,恐家教之失傳,宗誼之漸薄,解組歸田,日與族眾話桑麻,講仁讓,慨然以敦宗睦族為己責(zé)。爰取家譜,手錄而修明之,且甥婿半子,渭陽世戚,俱附載焉。[9]5
道光二十九年(1849)卜汝淳在〔西河堂〕《漣水卜氏三修族譜·序》中說:
內(nèi)原有母紀(jì)里甲,女紀(jì)甥婿,固為前人之大備,而今重修應(yīng)遵守前張,何敢刪修?[8]6
(三)置義田
卜永昇修訂族譜的同時,還為卜氏家族做了另一件大善事,即“置義田三頃”:
以今于四十畝集,造義井以濟行人,捐義壕以葬貧者……署祭田以贍貧族。[1]538
可知, “四十畝集”為“義田”所在地,即今漣水縣梁岔鎮(zhèn)金碼村卜莊組。這件事在之后的重修、三修族譜序言中都被特別褒譽?!参骱犹谩场稘i水卜氏重修族譜·序》里說:
又置義田三頃,為每年祭掃、修墳、植樹、立碑,并教訓(xùn)合族子弟束脩,以及貧乏之甚、婚喪無措者之用,流傳為子孫計,仁人孝子之用心,何若是其深且厚乎?
〔西河堂〕《漣水卜氏三修族譜·序》里說:
但際時公譜內(nèi)所載有置義田三頃,以遺于子孫植樹、修墳、立碑、立祠之資,及教訓(xùn)子弟讀書之用。
“義田”正如當(dāng)今很多家族設(shè)立的“家族基金”一樣,用于家族內(nèi)扶困濟貧、獎勵學(xué)子等。卜永昇的此一善舉正是他仁人孝子的有力證明,更能體現(xiàn)出他的博大胸懷、長遠眼光和進步思想。
二、卜永昇于郟縣的仕績
卜永昇于順治六年考中進士后,在家候選,次年即奉命任河南省郟縣縣令,任職至順治十一年(1654)正月,因母親去世,回鄉(xiāng)守孝。
(一)修葺城墻
郟縣在明代隆慶年間便筑有磚城,后于明末破毀,殘敗不堪。卜永昇蒞任后,“首巡城,慨然嘆曰:‘城不治,其何以衛(wèi)斯民?’”[10]于是,不動聲色,自捐俸祿,自修二百五十八丈城墻。他的這一壯舉感動了郟縣無數(shù)士民,最終通過官員捐俸、居民出力的方式開展修城之舉,這樣的方式既符合上級和他本人“毋煩里甲”的指導(dǎo)思想,保障了士民休養(yǎng)生息,又能確保修繕的高效施行,因此受到了全縣士民的熱切擁戴。大家爭相出力,還得到主事者的慰勞,“赴工者,勞以豚酒。工畢糾首,賞以花紅,榮以鼓樂,歡呼之聲盈于道路”[10]。大約用了五個月時間,修城告竣。
這是卜永昇為郟縣做的第一件大事。他不派里甲,不議金錢,持己守官,愛民奉上,躬行古仁人君子崇奉的“仁政”思想。時任都察院左副都御史登封人傅景星專門作了《郟縣重修城垣記》一文,詳細(xì)記述此事經(jīng)過及影響。
(二)修葺蘇墳
古來志士仁人,多有其相知相感之前代風(fēng)范楷模,因此對其追慕無已,更以各種紀(jì)念方式表達自身的追懷效慕之忱,卜永昇之于蘇東坡亦如是。他與蘇東坡的異代之緣有兩端:其一,二人都曾旅跡于郟縣,且郟縣尚有“蘇墳”遺跡可覓;其二,蘇東坡曾到過他的家鄉(xiāng)漣水,并寫過一首膾炙人口的詞《蝶戀花·過漣水軍贈趙晦之》,這就更激起卜永昇追懷祭奠蘇東坡的一瓣心香。蘇墳在明清易代之際,遭到大肆破壞,卜永昇所看到的景象是“祠堂賊毀,墓木斬伐,濯濯荒涼而已”[11]126。他到郟縣任職后,“瞻謁丘壟,為手植柏樹一千一百七十株”[12],在任職三年,政通人和后,以重修蘇墳事請于巡憲范公,得到范公的大力支持,并親自捐俸倡助,表率官民。不到兩月,修葺完成,“享堂三楹、神廚稱是。……祠宇五楹,立像祀之……規(guī)模宏敞,丹堊輝麗,視諸前構(gòu),為加盛矣”,并親自作《重建三蘇公餉堂記》記述原委。
(三)重修學(xué)宮
學(xué)宮,亦稱文廟,是古代培養(yǎng)人才的官方學(xué)校,是一方文教之所系,士風(fēng)之所關(guān)。因此,古來有識之士皆重視學(xué)宮之修葺和維護。郟縣學(xué)宮毀于明末,至卜永昇蒞任時,仍荒頹不堪,茂草叢生。就任三年后,他見民生狀況漸趨穩(wěn)定,便與地方士子商量重修學(xué)宮之事,得到當(dāng)?shù)厥棵窈蜕霞壒賳T的一致贊同。卜永昇本人仍親自捐俸以助其成,在他的感召下,縉紳們紛紛出資襄助,其他人則有錢出錢,有糧出糧。于是:
祭告鳩工。先廟,次廡,次齋舍,次名宦,次鄉(xiāng)賢,次儒門,次奎星樓,次土地祠,次尊經(jīng)閣。廟廡則大飾其舊,榱敝者撤,棟橈者易。余皆規(guī)畫始創(chuàng),宏麗高敞,繚以垣墉,飾以丹堊,煥乎炳如矣![13]
歷時僅四個月學(xué)宮煥然一新。對于如此“功在當(dāng)下,利在千秋”之盛事,士紳們一致認(rèn)為不可無文以記之,因此特請當(dāng)?shù)匚娜藦埍碜吨匦捺P縣儒學(xué)記》以備述原委。張表在記中對卜永昇此舉贊譽道:
孰與令君一意休養(yǎng),相時而動,工出于募,不征調(diào)于夫家,財出于勸,不支費于公帑,而立起幾百年之廢墜者乎?于以仰答右文盛典,可不謂千載一時者歟!且令君之造士有日矣,朔望集諸生,命題課藝,第其高下,飲食楮墨,不憚煩費,手自刪改,諄復(fù)講說,人人有得師之慶,宜其功成于子來,而德施不朽也。
此外,卜永昇還于順治九年(1652)重修了《郟縣志》。
(四)后世口碑
卜永昇在郟縣任職四年,廉潔奉公,勤政愛民,以致流民紛歸,全縣冊增兩千余家,功績卓著,口碑豐隆。傅景星在《郟縣重修城垣記》中評價道:
夫侯蒞郟,百廢俱興,廟而祀圣,壇而祀神,橋而利涉,館而待賓,關(guān)而設(shè)險,釁而傳命,或創(chuàng)未有,或修既墜,幽明咸秩,制度犁然,乃重以茲役不派里甲、不議金錢,功成不日,口碑作頌,是遵何道歟?惟侯素以實心行實事,郟中五尺子無不信之,且風(fēng)以節(jié)廉,倡以勤敏,感以慈惠,休養(yǎng)者三年,而興作者一旦,故不督而自趨,不戒而自奮也。
卜永昇政績卓著,“考滿給由總督、撫按、鹽、漕各院九疏,特薦郟人城野建祠,配享‘三蘇祠’,有‘眉山長不夜,漣水儼如生’聯(lián)句”。三蘇祠一直保存至今,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懊忌健奔粗柑K軾、蘇轍兄弟及其父蘇洵,“漣水”則指卜永昇,將卜永昇與蘇氏父子并列以永久奉祀紀(jì)念,可見卜永昇在郟縣人民心中的地位。
三、卜永昇于修武縣的仕績
順治十一年,卜永昇回漣水老家為母親守孝三年。順治十四年(1657)任修武縣令,“以廉感民,民逃而歸者百余家。堂刻左右箴以自警,日用儉薄,一如寒素。謝絕商人饋遺,嚴(yán)禁額外浮鹽,人得按丁食鹽,照額銷引,官民免累,至今利損焉”[14]。順治十六年(1659)歸鄉(xiāng),因此在修武任知縣約三年時間。卜永昇在修武縣任職期間續(xù)修邑志,發(fā)政施仁,既守護了一方安居和平,又致力于傳承當(dāng)?shù)匚幕瘹v史。
(一)重修縣署大堂
卜永昇到修武縣上任后,便對縣署大堂進行修葺。修好后,在大堂兩側(cè)刻上做人、為官的箴言:
左箴曰:
人生百年內(nèi),立德、立功、立言,皆可以與天地共垂不朽。士君子能從有用處著精神,卻是過一日實大受用一日。若只營營于富貴及昏昏于醉飽,清夜捫心,將與草木同腐,竟是過一日虛度了一日。人品成就只在數(shù)十年內(nèi),慎勿當(dāng)下錯過。
右箴曰:
士君子一行作吏,可以為所欲為。乃古人不愿為第一品官,惟愿為第一品人者,以官秩及身而止,人品與天地?zé)o極也。然能愛官品方成人品,若貪殘昏惰,獵取功名,無補于世,不成官品便不成人品矣!堂堂七尺,百年內(nèi)正有無窮作用,切勿向一官中錯作。
兩則箴言俱見〔道光〕《修武縣志》卷4《建置志》。這樣的箴言既是他對自己為人為官的“自警”,更是他追求的一種典型的古士君子立身處世的人生理想。
(二)賑災(zāi)濟貧
卜永昇在修武縣任職期間,值農(nóng)田需水之時,而天氣大旱,農(nóng)作物幾乎顆粒無收,民不聊生,多外出逃荒,卜永昇無比急切,以虔誠恤民之心祈禱上蒼施降甘霖,以保一方平安,并作《龍?zhí)抖\雨》詩紀(jì)事。不久霈霖普降,農(nóng)田得潤,民生漸蘇。卜永昇又惦念逃荒外出者生計維艱,于心不忍,于是又作《憂旱得雨招逃亡》詩,命人張貼傳布,讓在外乞討者早日歸來,安居樂業(yè)。詩曰:
惟天曰好生,修民何不祿?兵戈蹂躪余,河伯旋為毒。月露泣飛鴻,荊蓁沒頹屋。新舊理追呼,官民累相逐。痛定方歇肩,旱魃虐更酷。一冬雪未霏,三春雨吝滴。二麥盡焦枯,充饑無半菽。比戶約逃荒,糊口趁饘粥。游魂何所之?飄零漫不惜。下氣役傭奴,含羞見子媳。日防里長來,夜望先塋哭。夢在家園行,醒傍他檐宿。幾悔離鄉(xiāng)賤,欲歸歸不得。長吏心燭明,當(dāng)照逃亡屋。我作逃亡歌,下筆增嗚唈。吾民即吾兒,掌珠豈忍擲!今幸甘雨旋,秋禾猶可卜。乘時急歸來,疾苦應(yīng)為恤。蒼天鑒我心,愛養(yǎng)籌纖悉。看我招亡詞,字字淚痕漬![15]
此詩直承杜甫的現(xiàn)實主義詩歌傳統(tǒng),不惜筆墨來描繪當(dāng)時貧苦農(nóng)民顛沛流離、日不聊生的凄慘景象,而作者的憐憫之情又何等之深切,讀來凄酸苦楚!當(dāng)時農(nóng)民不僅生活困苦,還有充軍任務(wù),這些凄慘的景象并不是區(qū)區(qū)一個知縣所能扭轉(zhuǎn)的,卜永昇唯有用他的詩筆記錄下所見所聞:
行軍糧,我心傷。舊谷已付軍橐去,新麥青青未上場。民乎欲斷腸。行軍糧,我心傷。他人妻子安家室,爾獨荷戈在他鄉(xiāng)。軍乎欲斷腸。[16]
這首《行軍糧》是模仿古樂府而作,秉筆直書,表達了他對貧苦農(nóng)民的無比同情之懷。
(三)重修漢獻帝陵
漢獻帝陵是修武縣的一處名勝古跡,位于縣境北部,由于年久失修,荒頹不堪,且被人侵占,墾作農(nóng)田。順治十五年(1658),卜永昇親為勘察,重新規(guī)劃陵園四至,將四至位置刻于石柱之上,并在縣城東關(guān)外設(shè)立禪陵碑,從此每歲九月初九日,邑令偕同官至碑下望陵遙祭。后來乾嘉時期的著名詩人張問陶作《漢獻帝陵》詩,詩題后有小序曰“修武令卜永昇立碣表之”。
此外,卜永昇在修武縣任職期間還主持編修《修武縣志》,惜已佚。
順治十六年,卜永昇卸任修武縣令,回鄉(xiāng)歸隱,嚴(yán)正寡交,設(shè)帳講學(xué),門徒甚眾,多有成就者。他仍熱心義舉,曾“捐資改建欞星門,以培風(fēng)氣……議建護城堤,預(yù)防河患,后城陷,全城賴之”,“年七十余,容貌豐健,安貧樂道,四方學(xué)者稱‘西河夫子’”[1]538。
縱觀卜永昇的一生,他博雅好古,見賢思齊。他雖然仕途只有短短六七年時間,而且官級不高,只是地方一令而已,但他處處以古士君子的為人為官之道要求自己,施展自己的“仁政”方略,受到兩縣士民的感念擁戴。可以說,卜永昇實現(xiàn)了自己當(dāng)初刻在修武縣衙大堂內(nèi)的箴言目標(biāo)。
(作者簡介:魯家用,漣水縣漣州高級中學(xué)教師。)
欄目編輯:計欣然
參考文獻
[1]卜九謨.〔西河堂〕漣水卜氏族譜:卜永昇傳[M].1995.
[2]余光祖.〔雍正〕重修安東縣志:卷10" 卜永昇傳[M].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
[3]卜永昇.鐫邑志跋[M]//余光祖.〔雍正〕重修安東縣志:卷13.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
[4]喬弘德.序文[M]//〔康熙〕重修安東縣志.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刻本.
[5]余光祖.〔雍正〕重修安東縣志:卷13" 藝文中[M].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
[6]卜永昇.新建玉皇閣記[M]//余光祖.〔雍正〕重修安東縣志:卷12.清雍正五年(1727)刻本.
[7]卜永昇.卜氏族譜序[M]//卜九謨.〔西河堂〕漣水卜氏族譜.1995.
[8]卜汝淳.漣水卜氏三修族譜:序[M]//卜九謨.〔西河堂〕漣水卜氏族譜.1995.
[9]卜怡.漣水卜氏重修族譜:序[M]//卜九謨.〔西河堂〕漣水卜氏族譜.1995.
[10]傅景星.郟縣重修城垣記[M]//張熙瑞,茅恒春.〔同治〕郟縣志:卷11.清同治四年(1865)刻本.
[11]卜永昇.重建三蘇公餉堂記[M]//王興亞.清代河南碑刻資料:7.北京:商務(wù)印書館,2016.
[12]郟縣檔案館.三蘇墳資料匯編[M].河南: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86:31.
[13]張表.重修郟縣儒學(xué)記[M]//王昕.〔康熙〕郟縣志:卷4.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刻本.
[14]穆彰阿.〔嘉慶〕大清一統(tǒng)志:卷240[M].四部叢刊續(xù)編影印舊鈔本.
[15]馮繼照.〔道光〕修武縣志:卷4" 建置志[M].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
[16]馮繼照.〔道光〕修武縣志:卷7" 秩官考[M].清道光二十年(1840)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