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色青青,誰人不愛。這大自然中無處不在的綠色,自然也被漢字記錄下來。古代漢字當中,有很多字描繪了草的形象,比如下面這幾種:
第一種字形像一株根、莖、葉齊全的草木的樣子;第二種字形像并列的兩棵草;第三種字形則像三株剛剛從土里鉆出來的小草的樣子。那么,它們分別是什么字呢?
第一種字形是“屮”,用一棵完整的草木的形象來表示跟今天草木的“草”相同的意思,讀成cǎo?!盾髯印じ粐罚骸氨僦翦?,枝葉必類本?!边@就像草木一樣,枝葉必定和根的種類相稱?!稘h書·晁錯傳》:“屮茅臣無識知?!辈皇亲龉僦耍瑳]什么見識。“屮茅臣”即“草茅之臣”,比喻在野無權(quán)的人?!板边€表示“草木初生”的意思,讀成chè。
第二種字形是“艸”,用并排的兩棵草來表示野草叢生的含義,讀成cǎo,最初是指草本植物?!墩f文解字·艸部》:“艸,百卉也?!薄稄V韻·晧韻》:“草,《說文》作艸,百卉也。經(jīng)典相承作草?!彪`書和繁體楷書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字形特征,后來簡化成“艸”。今天,它已經(jīng)不能再作為獨立的漢字使用,而是作為組成與草木有關(guān)的其他漢字的偏旁,比如“芒、花、茂、
落”等。
那么,今天這種字形的“草”又是怎么來的呢?實際上,
這個字很久以前就出現(xiàn)了,只不過,它最初并非表示草的意思。字形上面的“艸”表示字的意思跟草木有關(guān),下面的“早”表示字的讀音與之接近。它最初是指櫟(lì)樹或柞(zuò)樹的果實,也就是皂斗。不過,它的這種意思后來不再使用,由“皁(zào)”或“皂”來表示,而“草”則主要表示草本植物等意思了。
歸納而言,從“屮”到“艸”,再到“草”,這三個字是前后繼承的關(guān)系,先后都能表示草本植物的意思。
“草”最初是一種較為寬泛的概念,也涵蓋現(xiàn)在的農(nóng)作物。傳說中的“神農(nóng)嘗百草”,也包括麥、稻、谷子、高粱等可供充饑的農(nóng)作物,也就是后來的五谷。
沒開墾的土地大都雜草叢生,于是,“草”就有了“未開墾的土地”的意思?!俄n非子·顯學(xué)》:“耕田墾草以厚民產(chǎn)也”,耕田開荒來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墾草”是開墾荒地的意思。商鞅變法實施的第一項法令叫《墾草令》,旨在刺激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鼓勵老百姓積極參與耕作,從而提升國家生產(chǎn)力。
野草生長的地方,也就是山野、民間。李白《梁甫吟》:“君不見,高陽酒徒起草中,長揖山東隆準公?!蹦憧茨歉哧柺染频娜迳B食其發(fā)跡于草莽之中,向隆準公劉邦長揖自薦?!安荨敝该耖g。杜甫《送從弟亞赴安西判官》:“令弟草中來,蒼然請論事。”這也就幫助我們理解所謂“草根階層”“草根英雄”等說法是如何來的。
由于野草生長速度快,并且雜亂無章,于是,“草”后來就有了“快速、粗糙、草率”等含義?!稇?zhàn)國策·齊策四》:“左右以君賤之也,食以草具?!迸赃叺娜苏J為孟嘗君看不起馮諼,就讓他吃粗劣的飯菜。杜甫《送長孫九侍御赴武威判官》:“聞君適萬里,取別何草草?!甭犝f你要遠行千里,怎么告別得如此倉
促呢。
那么,“草書”的“草”跟草的意思之間有什么聯(lián)系呢?是因為草書的結(jié)構(gòu)、筆畫如野草般奔放不羈嗎?還是說,草書就是寫得很草率的字?甚至,像有些人所說的,草書是因字跡潦草而得名?的確,持這幾種意見的都大有人在。不過,主流看法是:因為“草”隱含“簡省、不精細”等意思,所以,這種筆畫簡省、書寫速度快的書寫形式就被稱為“草書”了。
既然一棵草、兩棵草都是“草”,那么,像三棵草的第三種字形又表示什么字呢?它是花卉的“卉”。古人造字,常常將三個相同的形象疊加在一起表示“眾多”的含義,比如“森”“眾”等,“卉”字的構(gòu)造顯然也符合這一規(guī)律?!盎堋弊畛醣硎靖鞣N草的總稱?!对娊?jīng)·小雅·出車》:“春日遲遲,卉木萋萋。”大意是,春天來了,白晝漸漸變長,草木蓬勃生長。
歷經(jīng)幾千年,“卉”的基本意思沒有改變,仍然統(tǒng)稱各種草,特別是那些可供觀賞的草,用在“花卉、奇花異卉”等詞語中。
不過,需要留意的是,在古代詩文當中,“卉”有時候也指花。北宋梅堯臣《寄題周源員外衢州萃賢亭》:“卉萼人未識?!薄盎茌唷笔恰盎ㄝ唷钡囊馑肌1彼瓮跤韨牎豆痍柫_君游太湖洞庭詩序》中有“奇卉怪草”的說法。如果把這兩處的“卉”理解成草的意思,就很難解釋了。
最后,問題來了:有沒有由四棵草的形象組成的字呢?答案是肯定的。這個字在篆文中寫成,后來演變?yōu)椤捌煛?,讀
成mǎng,意思是“叢生的草、草叢”。后來,同樣的意思主要用“莽”來表示?!安菝А币辉~,原本是指叢生的雜草,后來又表示偏僻的鄉(xiāng)間等意思。
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fēng),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fēng),必偃。
(《論語·顏淵》)
譯文 您治理政事,為什么要用殺戮的辦法呢?您愿意行善,人民也就從善。君子的德行好比是風(fēng),百姓的德行好比是草。風(fēng)吹到草上,草必定隨風(fēng)而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