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王虐a,國人謗王b。邵公告曰c:“民不堪命矣!”王怒,得衛(wèi)巫d,使監(jiān)謗者,以告,則殺之。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e。王喜,告邵公曰:“吾能弭謗矣f,乃不敢言。”邵公曰:“是障之也g。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潰h,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dǎo)i,為民者宣之使言j。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
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
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民之有口,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于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于是乎生??谥砸?,善敗于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于心而宣之于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王不聽,于是國莫敢出言,三年乃流王于彘。
【注釋】
① 厲王:西周第十位國王,姬姓,名胡,是西周末年有名的暴君,他在位期間與民爭利,禁止人民批評,結(jié)果導(dǎo)致國人暴動,被趕到彘地。
② 謗:指責(zé)別人的過失。
③ 邵公:邵穆公,名虎,為王室卿士。
④ 衛(wèi)巫:衛(wèi)國的巫師,據(jù)說衛(wèi)巫具有特殊功能,知道誰在誹謗厲王。
⑤ 道路以目:人民在道路上相遇,不敢說話,只能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
⑥ 弭(mǐ)謗:止息誹謗。弭,止息。
⑦ 障:本義是防水的堤,引申為堵塞。
⑧ 壅:壅塞。潰:潰決。
⑨ 為川者:治河的人。決:排除。導(dǎo):通暢。
⑩ 為民者:治民的人。宣:宣導(dǎo)。
列士:上士、中士、下士。獻詩:獻詩以諷?!墩撜Z·陽貨》:“子曰:‘小子何莫學(xué)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p>
瞽(ɡǔ):無目曰瞽。古代樂師多由盲人擔(dān)任。
史獻書:《周禮》,外史掌三皇五帝之書。史,外史。
師箴:小師進箴言正王得失。師,小師。箴,一種具有勸誡意義的文體。
瞍賦:瞍朗誦公卿列士的諷諫詩篇。瞍,無眸子曰瞍。賦,不歌而誦。
矇誦:矇誦讀箴諫之語。矇,有眸子而看不見叫矇,即青光眼。誦,誦讀。
百工諫:各類工匠以其執(zhí)掌技藝相關(guān)的事進諫,如《左傳》載匠師慶諫魯莊公為桓公廟丹楹刻角之類。百工,各類工匠。一說,百工指樂工。
庶人:平民。傳語:將意見傳遞給天子。
近臣:國王左右侍奉保衛(wèi)的臣子。盡規(guī):進陳規(guī)諫。盡,進也。
親戚補察:《左傳·襄公十四年》:“自王以下各有父子兄弟以補察其政?!庇H戚,與國王同宗大臣。補察,彌補督察。
瞽史:韋昭注:“瞽,樂大師。史,太史也。掌陰陽、天時、禮法之書,以相教誨者?!卑?,前文已分說過瞽、史,此處又說,當(dāng)與前不同。或曰此瞽史乃西周初年的一種史官,其源頭當(dāng)為樂師瞽,因瞽能聽風(fēng)協(xié)律而觀季,以知天時,并能誦遠(yuǎn)古歌謠史事,西周初年即設(shè)立瞽史,掌天道、記事。
耆艾:六十歲的人叫耆,五十歲的人叫艾?;蛟惠榘赐踔畮煾怠P拗盒揎唶醯恼?。
悖:逆。
原:寬闊平坦的土地。隰:低下潮濕的土地。衍:低下平坦的土地。沃:有河流灌溉的土地。
興:體現(xiàn)。
阜:增多。
成而行之:君王認(rèn)為可行就推行它。
與:幫助。一說,“與”為語氣詞。幾何:多少。
三年乃流王于彘(zhì):公元前842年周厲王被流放到彘地。彘,在今山西霍縣。
【譯文】
周厲王暴虐,國人指責(zé)厲王的過失。邵公告訴厲王說:“人民忍受不了您的政令了?!眳柾醮笈?,找來衛(wèi)國的巫師,命他監(jiān)察指責(zé)者。衛(wèi)巫將指責(zé)者告訴厲王,厲王就將其殺死。國人沒有人敢再說話,在路上遇見了,只是彼此用眼睛看看而已。厲王大喜,告訴邵公說:“我能夠止息指責(zé)了,國人不敢說話了?!鄙酃f:“這是把人民的口堵住了。堵人民的口,后果比堵塞大河還要嚴(yán)重。大河因壅塞而潰決,一定會淹死很多人,堵人民的口也是這樣。所以,治水的人要排除壅塞,使之暢流,治民的人要宣導(dǎo)人民,讓他們說話。因此,天子處理政事,要讓公卿、大夫、士奉獻諷諫詩歌,樂師向天子進獻樂曲,史官獻書,小師進獻箴言,盲人朗誦諷諫詩篇,矇者也參與誦讀,各類工匠進諫,平民托人將意見帶給天子,左右侍衛(wèi)大臣進陳規(guī)諫,天子的同宗大臣彌補督察,瞽史以天道史事教誨,師傅老臣修飭政令,而后天子對各種意見進行斟酌,因此天子的一切行事才不至于與情理相違背。人民有口,就如同土地有山川,財富用度就是從山川生產(chǎn)出來的。土地有原、隰、衍、沃,衣食才從此產(chǎn)生。人民用口發(fā)表言論,國家政事的好壞才能體現(xiàn)出來。人民認(rèn)為好的就推行,人民認(rèn)為壞的就防范,才能使人民的衣食財用大大增多。人民先在心里考慮而后說出口,君王認(rèn)為可行就推行它,怎么能夠堵塞呢?如果把他們的口堵住了,又能有多少幫助呢?”厲王不聽。于是國人沒有人敢說話。三年之后國人便把厲王流放到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