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海在中國乃至世界一直都是一個特別的存在,它是一個先進與傳統(tǒng)、本土與外來、鄉(xiāng)村與城市的融合體。在描寫上海的作家中,張愛玲是較有代表性的一位,她將視角對準了上海市民的日常生活,她熱愛著上海的每一處風景,用細膩的手法描寫了20世紀40年代的上海。到了20世紀80年代,王安憶出現(xiàn)在讀者的視野中,她是弄堂的女兒,在對上海的體察中漸漸明白了上海的分量,在寫作中時時流露出對上海的感情,她將眼光看向了上海的尋常百姓家中,書寫上海故事。香港與上海在近代的歷史走向頗為相似,這使上海與香港有了互為“鏡像”的關系,王安憶與張愛玲作品中滬港雙城現(xiàn)象的產(chǎn)生折射出上海與香港在經(jīng)濟、歷史、文化多方面的對照,以《長恨歌》與《香港的情與愛》為代表的作品共同揭示出作者的價值取向與情感認同。
[關鍵詞]王安憶" "上海" "香港" "雙城
[中圖分類號] I207.4"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04-0094-04
王安憶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跟隨母親茹志鵑來到上海,從此開啟了她在上海求學和生活的日子,其間也有到安徽省五河縣頭鋪公社大劉大隊插隊,和到江蘇省徐州地區(qū)文工團工作的經(jīng)歷,她是一個對上海生活十分熟知的人,但是生活的無常和顛沛流離也讓她洞察了許多的人間世事,她的作品中充斥著對人間煙火的熱愛。讀張愛玲作品的人都知道張愛玲對“市聲”的熱愛,比如電車聲,她也喜歡城市的味道,比如說西式糖果的味道或者臭豆腐的味道,她透過都市靚麗的表象看到人生的“底”,那是繁華過后的蒼涼,圓滿之后的散場。同樣對上海與香港感興趣的王安憶,與張愛玲相隔半個世紀,她用自己的眼光觀照著上海的形形色色,香港也時時出現(xiàn)在她的作品中,書中的人物總是以各種理由奔赴香港,這不禁讓人思考滬港雙城的聯(lián)系和王安憶的寫作有何關系。本文立足于城市之間的歷史、兩座城市之間的文化互訴以及作者的情感導向,共同分析王安憶和張愛玲筆下的滬港雙城。
一、走向邊緣:拓寬上海城市書寫的圖景
張愛玲在作品中不遺余力地向讀者展示著日常生活中的細節(jié),用細節(jié)的美來反襯主題的悲涼,對比的結果最終都指向了人生的虛無,細節(jié)重復的具體表現(xiàn)就是類似于程式化的日常生活,一天和一年、一生都沒有太大區(qū)別,被父母期盼嫁人的女兒在婚后又成了父母的翻版,如此循環(huán)往復。都市永遠是擁擠熱鬧的,但是人的內(nèi)心卻是冷漠且無望的,所以張愛玲筆下的人物或許會以愛的名義結合,但是情感終究不會是純粹的,其中一定含有雜質,也許張愛玲看到了人的劣根性——自私,所以她筆下的人物總是冷漠、迷失且痛苦的。漫長的歲月和坎坷的人生,足以使一個人善良全無。如《金鎖記》中關于月亮的描述,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歡愉的,但是三十年后不免有些凄涼,其實改變的不是月亮,而是人的心境?!斗怄i》截取上海日常生活中的一個截面,但是短短一個瞬間卻好似一生那么長,不論時間長短,都無法改變其底色的悲涼。
《長恨歌》同樣是一個十分具有悲劇意味的故事,居住在上海弄堂中的王琦瑤,對于自己朋友的富貴生活艷羨不已,與她的朋友相比,住在弄堂的王琦瑤更加美麗奪目。一個美貌又正值青春的女孩子,她的人生或許會因美麗而成就自己,也可能因美貌招來橫禍。參加“上海淑媛”比賽并沒有拔得頭籌,但是第三名的成績也足以讓她一夜成名,她與在政界很有名望的李主任走到了一起,從弄堂搬到了公寓。從此時間變得不再分明,公寓總是拉著窗簾,不知白天和黑夜,她抑制著自己的思念,等待李主任的到來。王琦瑤明白她沒有選擇權,只能等待,最終她收到了李主任逝世的噩耗。在戰(zhàn)亂年代,李主任最后留給她的一小盒金條是王琦瑤不至于生活太凄慘的立身之本,她從上海到了鄔橋,生活悠閑散漫,人也簡單質樸。但是王琦瑤知道她不屬于這里,她自覺無法適應這里的生活,上海雖然是個傷心地,但是她覺得應該回到那個繁華之地,好像這才與她這個人相合?;氐缴虾5纳畈幌裰鞍禑o天日,但是依舊是與社會脫節(jié)的,王琦瑤和她的朋友們不問世事,在家中“圍爐夜話”,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而那盒金條卻成了她殞命的禍端。
王琦瑤的情感經(jīng)歷十分傳奇,在這層表象下其實還體現(xiàn)著王琦瑤作為上海女性的生活智慧。張愛玲筆下的女性,在上海公館中過著暗無天日的生活,一日與一年的生活無異,而王安憶筆下的王琦瑤卻十分有生活之樂,體現(xiàn)在吃穿住行的方方面面。王安憶通過對特定人物如王琦瑤的生活細節(jié)描寫,展現(xiàn)了一個時代的側面。王琦瑤一行人在政治與歷史的變遷中,以自己的方式努力生活,體現(xiàn)出上海市民獨特的生命力。王安憶的書寫也體現(xiàn)出女性看待政治和歷史的態(tài)度:在歷史的宏大敘事面前,用具有個人化的獨特視角來展開對城市的敘述。雖然王安憶沒有直接描繪社會改革的激烈場景,但她細膩地刻畫日常生活,她筆下的上海并非僅限繁華的一面,相反,她更關注繁華背后的平凡:“當天黑下來,等亮起來的時分,這些點和線都是有光的,在那光的后面,大片大片的暗,便是上海的弄堂了?!盵1]而閨閣作為弄堂中背陰的一間臥室,象征著王琦瑤作為上海無數(shù)弄堂女兒之中的一個,周遭遍布著流言。小說通過對環(huán)境的描寫便將女性的命運與上海這座城市緊緊聯(lián)系到了一起?!陡黄肌分?,王安憶將眼光投向上海更為偏遠的地方,從弄堂轉移到上海邊緣鄉(xiāng)村。這更能印證王安憶的創(chuàng)作觀念,作者十分抗拒已有的創(chuàng)作窠臼,即對上海繁華與浪漫的重復書寫,而是要寫城市的根底,上海是現(xiàn)代的,但也是鄉(xiāng)土的。富萍與其他來到上海謀生的人,她們是構成上海民眾的中流砥柱,富萍是一個“漂泊者”,是“無名氏”,在上海并未得到完全的接納,被社會邊緣化和異化,以富萍為代表的一類人也是上海城市圖景中不可缺少的一環(huán),但是她們并未取得相應的社會地位。從王琦瑤到富萍,主人公從城市的中產(chǎn)階級轉向鄉(xiāng)村的普通民眾,揭示了上海不同女性的精神困境。城市的飛速發(fā)展使城市與鄉(xiāng)村的圖景大不相同,生活在城市中的“鄉(xiāng)下人”渴望成為城市的主人,而如富萍一般的“鄉(xiāng)下人”正是使城市各個環(huán)節(jié)順利運行不可或缺的關鍵,她們承擔著重要的社會責任,做著最臟最累的活,卻并沒有換來相應的豐厚報酬與尊重,相反,她們是最被忽視的人。從王琦瑤的眼中看上海,上海是一個時尚之都、繁華之都,從富萍的眼中看上海,偌大的上海卻沒有她的立錐之地。
二、互為鏡像:戲劇性的香港城市想象
上海與香港都是江南與嶺南地區(qū)具有強大發(fā)展?jié)摿Φ某鞘?,既有?nèi)河,又瀕臨外海,在地理環(huán)境上都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兩地之間以及與世界的交往十分密切,人才流動方便且頻繁。到了近現(xiàn)代,由于歷史原因,兩座城市走上了完全不同的發(fā)展道路。自開埠以來,上海是最早接收西方經(jīng)濟和文化的城市,是接收西方思想的窗口,是東西方文化最早發(fā)生相互影響的地方,西方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在上海一一被接納。當上海戰(zhàn)火紛飛,許多有志有才的青年選擇南下香港求生,上海與香港以一種特殊的方式開始了文化的交流,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上海文化在香港風靡,而從上海到香港的“南來作家”們,在香港可以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作,同時也為香港的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帶來巨大的幫助,香港的寬松環(huán)境也極大刺激著作家們創(chuàng)作的欲望。進入20世紀50年代,香港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國際大都市地位的確立使香港在真正意義上有了與上海互為鏡像的實力。1949年底,劉以鬯、沈寂等離滬赴港;1950年,徐訏、曹聚仁、黃思騁、王植波等離滬赴港;1952年,張愛玲、陳蝶衣等悄然赴港,此時的張愛玲希望來到香港進行自由的創(chuàng)作。早在1939年,因為戰(zhàn)事激烈沒辦法在倫敦大學完成學業(yè)的張愛玲選擇在香港大學讀書,這給張愛玲的文學創(chuàng)作帶來了很大的機遇,《沉香屑·第一爐香》《傾城之戀》的背景都發(fā)生在香港,她的很多作品也常以上海與香港為背景,足以證明香港與上海的對照激發(fā)了她的創(chuàng)作興趣。
王安憶在采訪時曾說在她的創(chuàng)作歷程中,香港一直吸引著她進行創(chuàng)作,雖然可能會被香港作家指摘寫的不像香港,但是她認為香港是一個充滿戲劇性的城市,總是能引發(fā)她對香港的想象,不論寫得好不好,她都不會放棄寫香港。張愛玲筆下的香港,是一部上海女孩葛薇龍沉淪的血淚史,是一場傾城之戰(zhàn)對一對相互算計男女的成全。而在《香港的情與愛》中,王安憶展開了對香港的想象,她在創(chuàng)作中也將戲劇性一以貫之,老魏與逢佳的故事并不復雜,逢佳來自上海又無法融入香港,即使在上海也并不能被稱為典型的上海人,作者三言兩語就勾勒出逢佳在香港的尷尬處境,這十分明顯地體現(xiàn)在她的穿著上,她的穿著給人一種南轅北轍之感,她的妝化得也夠嗆,但遮蓋不住她的健康與活力。在上海與香港都不被接納的逢佳與在美國摸爬滾打的老魏在香港相遇了,并且產(chǎn)生了一些不期而遇的溫情,香港是一個充滿奇遇的地方,這也成就了逢佳與老魏。但是與白流蘇和范柳原不同,傾城之戰(zhàn)成全了一對貌合神離的戀人,他們中間沒有情,只有算計和博弈,但香港卻讓老魏與逢佳這兩個都不屬于這里的人生出了一點溫情,逢佳本希望老魏帶自己去美國,老魏也不是不知道她的內(nèi)心,但是在接觸中老魏逐漸接納了逢佳,最后也讓她去了澳洲開始全新的生活。他們二人之間的感情本來摻雜著其他目的,卻都收獲了期望之外的溫柔,正如王安憶形容的香港,它充滿了機遇與邂逅,是海角天涯,又是近在眼前,是熱鬧繁華,又是荒無人煙,是一個矛盾體[2]。香港的確是最繁華的所在,遺憾是這里的常態(tài),在一個城市化發(fā)展比上海還高的城市,充斥著利己主義與金錢至上原則的環(huán)境中,竟然有一點情與愛,不能不說這是一部傳奇,而這也是它戲劇性的質素所在。王安憶用香港都市中的情和愛與張愛玲的《傾城之戀》形成了對照,如果遺憾是常態(tài),總有一點例外存在,那就是逢佳與老魏,雖然他們的結局并不完美,但是在都市中已經(jīng)是不可多得的結局了,王安憶四兩撥千斤地為讀者塑造了一個有情義的香港,這點巧就在戲劇性上,豐富了香港這座城市的內(nèi)涵。
三、人文關懷:用恩義消解世俗
上海與香港都是中國城市化發(fā)展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二者在經(jīng)濟、文化、城市建設等多個方面都成就斐然,同樣城市發(fā)展所帶來的問題也十分顯著。王安憶在書寫這兩座城市時,并沒有著重描寫上海與香港的繁華,而是將眼光投向了上海的邊緣鄉(xiāng)村和香港的外來者,用恩義情懷的視角審視上海“邊緣人”的精神困境與香港空間內(nèi)的情愛與世俗倫理,從而顯示出她于聲色之外的獨立意識。她用恩義情懷對抗上海和香港的物欲風俗,用獨到的眼光重新審視城市,寫城市中的小人物和偶然間的機緣。她的寫作觀不似張愛玲一般認為人生無望,而是相信總有一些聚沙成塔的際遇,逢佳和老魏就是轉瞬即逝的環(huán)境中偏偏成功的一對。逢佳的穿著常被描述成大多數(shù)時候總是稀奇古怪,但是也有極少數(shù)時候錯亂到極致竟成了一種風格。用逢佳的衣服暗喻她與老魏的關系,是無望到極處的一點希望。王安憶將香港視為一個“象征”,要寫“一個用香港命名的傳奇,這傳奇不是那傳奇,它提煉于我們最普通的人生,將我們普通人生中的細節(jié)凝聚成一個傳奇”[3],她希望在繁華中的最平凡處找到一點平衡,那就是物欲社會中的一點情。王安憶通過對王琦瑤和逢佳兩位女性角色的描繪,展現(xiàn)了不同人生軌跡下的情感追求與抉擇。王琦瑤是犧牲者,逢佳是幸存者,看起來,情與愛似乎比恩與義來得容易,王琦瑤的故事揭示了在追求恩與義的過程中可能遭遇的犧牲,而逢佳的經(jīng)歷則反映了個體在實現(xiàn)自我目標時所作的選擇。王安憶通過這兩個角色,深入探討了個體在特定歷史和社會背景下,如何在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尋求平衡。盡管她們的人生都充滿了遺憾,但這些故事更多的是表達作家對于人性復雜的深刻理解,以及對個體生命價值的尊重。
文學中的城市就是被作者賦予了獨特意義的空間,在不同的階段凸顯出不同的特征,上海與香港都具有強大的現(xiàn)代性,所以在這樣的主流認知下,有時候甚至可以讓大家忽視它們作為一個真實的城市而存在,而沒有看到上海與香港的豐富性。但作家必須有這樣的敏銳,所以上海被重新解讀,《富萍》寫的是蒼涼的上海,《長恨歌》寫的是遺憾的上海,《香港的情與愛》寫的是有奇跡的香港,而其背后共同指向的是作者用情義來對抗物質與世俗,與宏大敘事不同,故事的發(fā)展來自人物情感的變化,社會的大背景都被隱去,雖然遺憾是王安憶作品常有的結局,但是人物都在為那份珍貴的情感紐帶與道義價值而努力和追求。經(jīng)濟的發(fā)展導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變得隔膜,人自己內(nèi)心的困苦與矛盾也日益加劇。王安憶恰是看到了當代城市中人的精神困境,所以她作品中的人物總是守著自己的天地生活,這是一種獨特的書寫模式,也回應了如何將上海與香港的城市書寫豐富化的課題。王安憶在兩座城市強大的現(xiàn)代性之中,又超乎于現(xiàn)代性之外,脫離機器的轟鳴、社會的變革,深入尋常百姓家中,寫出了一個頗有私密性質的上海和彼岸香港的萬家燈火,不論故事中的人結局如何,但都共同指向了追求幸福和美的人類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 王安憶著.長恨歌[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4.
[2] 王安憶著.香港的情與愛[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2013.
[3] 王安憶.“香港”是一個象征[M]//獨語. 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 夏"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