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迅在多篇小說中都寫到過“月亮”這個意象。《狂人日記》中對“月光”的描寫多次出現(xiàn),引導主人公發(fā)狂或是覺醒?!栋坠狻犯侵苯右浴霸鹿狻睘轭}。魯迅小說文本中的“月亮”是處在多重結(jié)構下、具有復雜意蘊的象征體?!霸铝痢弊鳛橐庀筮M入魯迅作品是融合作者本人賞月時的心理活動和中西方文化傳統(tǒng)的二重語境生成,也體現(xiàn)了魯迅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成為魯迅文學世界中的代表性意象。
[關鍵詞]魯迅" "月亮" "意象" "生命哲學
[中圖分類號] I06" " "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2097-2881(2025)04-0007-04
“月”從古至今都是中國文人喜愛的一個意象。無論是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還是蘇軾的“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都是在借月寄托自己的情感。“月”這個意象在魯迅的散文、小說和詩歌中均有涉及,魯迅早期的兩部小說集《吶喊》《彷徨》一共收錄了25篇作品,其中運用月亮意象的就有9篇,約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本文主要選擇魯迅的《狂人日記》《白光》兩篇小說做意象分析,小說中提到的月光、月色、月亮、白光都視作本文所提到的“月亮”意象。
從目前學界對《狂人日記》中“月亮”這個意象的研究來看,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月亮具有多層隱喻,代表著一種新思想新觀念,以日本學者伊藤虎丸為代表,劉為欽、張則哲在《〈狂人日記〉中月亮意象的內(nèi)涵意蘊》一文中也闡釋了這個觀點:月亮代表了獨立自由的人道主義觀念[1];二是認為在魯迅的語境中,月亮代表著理性、希望與光明[2],持這個觀點的代表性文章有王彬彬的《月夜里的魯迅》;三是認為月夜中的“黑”“冷”象征狂人所隸屬的“常人世界”,而明朗的“月光”象征著狂人的覺醒,“月光”自然、美麗、自由,將狂人引向個人的覺醒,持這類觀點的文章有趙靜《也說“三十多年的月光”——再論〈狂人日記〉》。《白光》中的月光既是小說的題目,也是小說的主要意象?!拌F鏡般的月亮”是邪惡的化身,是幾千年來封建思想對知識分子的毒害摧殘。馬璐的《一面新磨的鐵鏡——淺析魯迅小說中的月亮意象》闡釋了這個觀點;李已堯在《魯迅〈白光〉中的象征世界》中指出,白光意象至少蘊含了兩種不同文化語境的內(nèi)涵,白光誘導陳士成瘋狂直至完全崩潰,同時也帶給陳士成出路:死亡也是一種新的出路,死亡后便能獲得新生。綜上所述,對《狂人日記》和《白光》中“月亮”的分析主要側(cè)重于從中華文化語境下進行分析,部分論文提到了從西方文化語境闡釋“月”的不同象征意味,但未進行深入分析。
一、魯迅小說中對“月亮”意象選擇的成因分析
進入魯迅視野的意象很多,但他偏偏選擇了月亮,這既有偶然因素也是必然選擇。眾所周知,《狂人日記》可以說是錢玄同“催”出來的作品,根據(jù)魯迅的日記和王彬彬的分析,1918年4月2日這一天,北京是晴天,據(jù)農(nóng)歷計算,這天的月亮是下弦月,魯迅對上弦月的評價是“月色甚美”,而上弦月與下弦月“在大小上差不多,只是一個出來較早而一個出來較晚,一個偏東一個偏西而已”[2]。由此推斷,魯迅看見這一天的月亮也應該覺得是美的。我們可以想象這樣一個畫面:日落時分,月亮升起,魯迅在窗前構思著《狂人日記》,寫作一開始肯定想到寫天氣如何,這時,一輪皎潔的明月自然而然浮現(xiàn)在他的腦海中,于是便寫下來第一句“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為什么又說對“月”的選擇是必然呢?魯迅曾對為自己治病的須藤先生說:“我最討厭的是假話和煤煙,最喜歡的是正直的人和月夜?!盵3]在與馮雪峰的談話中,魯迅就曾表示自己不喜歡寫關于戀愛和自然的話題,如果有時不得已要描寫一點自然,總是把月亮拿來寫。除此之外,魯迅在日記里也經(jīng)常記錄月亮,并且每一年都有記錄。
1912年10月30日:“夜風,見月。”
1913年10月14日:“午后雨,夜見月?!?/p>
1914年3月12日:“午后雪止而風,夜見月?!?/p>
1915年2月27日:“夜風定月出?!?/p>
1917年9月30日:“晴……舊中秋也……月色極佳?!盵4]
筆者發(fā)現(xiàn),月亮早已進入了魯迅的寫作素材庫,在寫作《狂人日記》時,窗外月明的景象使月亮自然而然地跳出來成為作者筆下的意象。
二、中西方文化語境下的“月亮”意象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由于產(chǎn)生的社會條件、環(huán)境不同,對同一個事物的闡釋也有差異。在文學作品中,同一個意象的使用往往象征著不同的寓意,但相同的是中西方月亮的原始意象都起源于神話。
1.中西方對“月亮”的不同闡釋
周易講究陰陽調(diào)和,日為陽,月為陰,月神是化作女性形象出現(xiàn)的。比如大家熟知的嫦娥奔月這個神話故事,《淮南子·覽冥訓》里記載“羿請不死之藥于西王母,姮娥竊以奔月”,后羿的妻子嫦娥拿走了西王母賜的長生不老藥,升仙飛到月亮上的廣寒宮,留下后羿對月苦苦思念。從此嫦娥便成了月神的代名詞,月亮也被詩人用來思鄉(xiāng)懷親、抒發(fā)憂愁。西方關于月亮的神話中,最典型的是希臘神話月神狄安娜。她美麗高貴,是美好的象征,也是羅馬神話中的月亮女神和狩獵女神。在中國,滿月代表著團圓,花好月圓表達的就是團圓美滿的意思,中國的中秋節(jié)更是合家團聚的節(jié)日。月滿會引起潮汐,人們會在這種環(huán)境下做出沖動可怕的事情,所以西方人對滿月是十分恐懼的,滿月的出現(xiàn)常常伴隨著不幸。
2.中西方“月亮”的相同之處
月亮在中西方均是陰性、雙面且蘊含哲理的。中國文化中,月亮常被用來形容美女,如“花容月貌”“閉月羞花”,但有時也是丑陋的象征。宋代曹勛的《望太行》:“落月如老婦,蒼蒼無顏色?!蔽鞣缴勘葋喌摹吨傧囊怪畨簟分校匏贡г古f的月亮“像一個老而不死的后母或寡婦,盡是消耗著年輕人的財產(chǎn)”。月亮作為一個自然界的事物,自然有其運行規(guī)律,因此月亮在作者的筆下也是蘊含哲理的。《史記·范雎蔡澤列傳》:“語曰‘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數(shù)也?!鄙勘葋喌谋瘎 独顮柾酢分械睦顮柾醺袊@道:“各種各樣的大人物,就像月亮的圓缺變化一樣,他們的盛衰總是會變化的?!?/p>
總之,中國人眼中的月亮總體上是善的,象征著希望、美滿;而西方人眼中月亮更具邪惡的氣息,彌爾頓在《沉思的人》中說月亮在太空中如迷失方向一般地漫游?!拔鞣饺苏J為精神病與月亮的盈虧有關,認為月亮能使人發(fā)狂,有支配人類性格行為的力量。精神錯亂者就成了lunatic。Moonstruck指輕度神經(jīng)錯亂的,moony指精神恍惚的,糊里糊涂的?!盵5]
3.西方文學作品影響魯迅創(chuàng)作
魯迅作為一位飽讀中外文學作品的作家,他的創(chuàng)作自然會受到西方文學和西方文化的影響。上文分析了西方文化語境下對“月亮”意象的詮釋,這種看法也進入到魯迅的小說中。
魯迅與周作人合編《域外小說集》,作為總籌劃的魯迅主要負責這部小說集的選材,莫泊桑的《月光》就被選入其中。莫泊桑的小說《月光》諷刺了天主教對禁欲主義的膜拜,描寫了一個恪盡職守的神甫在月光下思想變化的過程:逐漸由“神性”向“人性”復歸[6]。一開始,神甫對女人是憎惡且充滿偏見的,他認為女人引誘了男人使其肉體上墮落。外甥女長大以后,他極力灌輸自己的思想想讓她做修女,卻發(fā)現(xiàn)外甥女有一個情人。他怒不可遏地走出屋子后卻被月明之夜的寧靜感動,外甥女和其男友出現(xiàn)在月光里使得月夜更有生氣。在月光中,他不斷進行反思,最后覺醒。神甫經(jīng)歷了五個階段:初醒、質(zhì)問、震撼、掙扎、皈依,一步步走向人的覺醒。莫泊桑筆下的神甫在月光下覺醒的過程與魯迅筆下的狂人在月色里覺醒的過程分外一致,魯迅在合譯《域外小說集》的時候,肯定受到過莫泊桑《月光》的影響。
日本漢語學者田村俊裕也對魯迅《狂人日記》中的月亮形象描寫是否受到西方人對月亮的看法影響進行了考證,結(jié)果是肯定的。英語中的狂人寫作lunatic和法語的狂氣lunatique的詞源就是拉丁語中的月luna[7]??袢瞬还苁窃谟X醒或是發(fā)狂,都是在月亮下發(fā)生的。在西方,人們在月光下反省、開悟、冥想,或是中邪、發(fā)狂。
除此之外,魯迅還受到莎士比亞的影響。在《雜論管閑事·做學問·灰色等》中,魯迅就提及“倘有何宜之處,就要引以為例,正如在文學上的引用莎士比亞呀,塞文狄斯呀,芮恩施呀一般”?!段膶W與出汗》中也提到莎士比亞的創(chuàng)作。魯迅提到莎士比亞及其作品之處遠不止這幾句,筆者列出部分可見魯迅確實閱讀過莎士比亞的作品并對其有很高的評價。在莎士比亞的筆下,月亮本就蘊含多重意義,魯迅受其影響為從多種角度闡釋《狂人日記》中“月”的象征提供可能。魯迅在《我怎么做起小說來》中自述:“大約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過的百來篇外國作品和一點醫(yī)學上的知識,此外的準備,一點也沒有?!备佑∽C了以上說法。
三、邪惡的“月”
王富仁曾經(jīng)精辟地歸納出《狂人日記》的整個結(jié)構形式,“將瘋子的病理過程的描寫作為小說的藝術結(jié)構,把精神叛逆者的思想歷程的表現(xiàn)作為小說的意義結(jié)構”。王富仁的論述給解析“狂人”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路,簡言之,瘋子的病理過程是寫實的層面,而精神叛逆者的思想歷程是象征的層面,狂人象征著“覺醒者”,他在月光下整個心理過程的變化象征著覺醒的過程,“月亮”則是象征中的象征。大部分研究者也是從這個層面分析《狂人日記》,揭示魯迅自我批判的精神。馬龍在《〈狂人日記〉“月光”意象生成及相關問題》一文中提到,根據(jù)王富仁的雙重結(jié)構觀點,狂人在象征型身份精神覺醒者之外,還有一層基本的寫實身份精神病患者。從寫實層面分析狂人的發(fā)病過程,“月光”象征意義也將得到不同的闡釋[8]。
1.作為邪惡的“月亮”
“月光”在《狂人日記》中共出現(xiàn)三次,分別為:
今天晚上,很好的月光。
今天全沒月光,我知道不妙。
天氣是好,月色也很亮了。[9]
在序言里,作者交代了狂人的病癥“知所患蓋迫害狂之類”[9],“月光”第一次出現(xiàn)在日記的開端,狂人在“很好的月光下”感到精神分外爽快,認為自己須十分小心,可以看出他雖患病卻也有較為清醒的時刻,不會干擾到其他人。在“月光”第二次出現(xiàn)時,狂人自覺不妙,認為一路上遇到的人都向他投來異樣的目光,“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9],隱約覺得其他人已經(jīng)準備好要吃他了。這個時候狂人的病進一步加重了,他開始臆想周圍都是要吃他的人?!霸鹿狻钡谌纬霈F(xiàn)時,狂人已然是病入膏肓的狀態(tài),他“不正?!钡乃季S邏輯嚴重影響到他人??袢速|(zhì)問一個年輕人:“吃人的事,對么?”[9]“從來如此,便對么?”[9]他向周圍的人發(fā)泄他的不滿,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他人身上?!霸鹿狻痹谖闹兴坪跸笳髦撤N邪惡的力量,刺激了狂人,他的病越發(fā)嚴重,從懷疑周圍的人準備吃他到發(fā)現(xiàn)自己的哥哥也是吃人的人,最后竟糊涂地認為自己可能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吃了自己妹妹的肉,所以現(xiàn)在輪到自己被吃??袢说木癫“Y在月光下誘導、促發(fā)、強化。序言還提到,狂人的病已經(jīng)痊愈,“赴某地候補矣”[9]??梢娺@是一個完整的從生病到痊愈的過程,日記是狂人病中的記錄而已。從這一寫實層面,“月光”確實象征著某種不好的東西、與美好相對的邪惡一面。
《白光》中的“月亮”,也是邪惡的化身。在《白光》中,“月亮”也多次出現(xiàn):
月亮對著陳士成注下寒冷的光波來
白光如一柄白團扇,搖搖擺擺的閃起在他房里了。
他爽然的站著,慢慢的再定睛,然而白光卻分明的又起來了。
而且這白光又遠遠的就在前面了。[9]
陳士成看榜,發(fā)現(xiàn)自己又落榜?!八龆e起一只手來,屈指計數(shù)著想,十一,十三回,連今年是十六回?!盵9]落榜十六次,他的內(nèi)心是失望憤怒的,偏偏這時月亮注下寒冷的光波來,照透了他的全身,在月光下,陳士成進入發(fā)狂的狀態(tài)。隨后在白光的引導下,陳士成開始挖掘?qū)毑兀骸八崎_桌子,用鋤頭一氣掘起四塊大方磚,蹲身一看,照例是黃澄澄的細沙,揎了袖爬開細沙,便露出下面的黑土來。他極小心的,幽靜的,一鋤一鋤往下掘?!盵9]卻只挖出了腐爛的下巴骨?!鞍坠庥诌h遠的就在前面了”[9],陳士成慘然奔出去,第二天,“有人在離西門十五里的萬流湖里看見了一個浮尸”[9],陳士成溺水死了。在“月光”的誘導下,陳士成瘋癥發(fā)作一步步走向死亡?!霸鹿狻笨梢韵笳鲙浊陙矸饨婆e制度對知識分子的毒害,也象征著某種邪惡,引導人發(fā)狂甚至走向死亡??袢?、陳士成都深受其害。
2.“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狂人與陳士成不同的是,狂人雖在月光下癲狂,但最后痊愈了;而陳士成卻在月光的誘導下直接走向了死亡。汪暉在《反抗絕望》中曾提道:“魯迅明確地意識到覺醒知識分子雖然是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的最初體現(xiàn)者,但他們無法成為這一進程的勝利的體現(xiàn)者——這正是‘中間物’意識在小說中的體現(xiàn)。”[10]知識分子便是文中所提的“中間物”,他們存在于兩個社會卻不屬于任何一個社會規(guī)范之中??袢讼扔X醒,翻開歷史一查,滿頁的仁義道德幾個字字縫里竟寫著“吃人”,然而他卻被視作異端。這類覺醒者的身份是尷尬的,他們思想上是先覺者,現(xiàn)實中出生于舊社會,與傳統(tǒng)文化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狂人的吶喊“救救孩子”,正呼應了魯迅在《吶喊》自序里提到的鐵屋中的吶喊,“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里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F(xiàn)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shù)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么”?首先覺醒的知識分子無力改變現(xiàn)實,這種孤獨的處境讓他們處于絕望的境地。筆者認為,魯迅寫狂人病癥痊愈正是表現(xiàn)先覺者無力改變現(xiàn)實,又回到原來的生活軌道?!敖^望之為虛妄,正與希望相同?!毕M€是有的,在于將來,不可以今日之絕望,來否定他日之希望。
陳士成的死不是屈服。死亡往往與新生聯(lián)系在一起,陳士成絕望的死去,同時也帶來新的希望?;綮痴J為,對陳士成研究的重點不是他死亡的因果關系,而是分析死亡后尸體的狀態(tài)。首先是“湖”,“湖”相對閉塞,形似子宮,“水”就像是懷孕時的羊水,它有“生—死—更生”的寓意,又暗喻著“凈化與贖罪”;其次,“身中面白無須,渾身沒有什么衣褲”[10],人生來赤裸,什么也沒帶來,死了仍然渾身赤裸,形成了一個閉環(huán),死亡如同新生。十指里的淤泥暗示著陳士成死前的掙扎,象征著主體對封建意識枷鎖的掙脫。汪暉認為,魯迅的小說以不同敘述方式共同體現(xiàn)了一個“掙扎”的主題,一種反抗絕望的生命哲學。
四、結(jié)語
魯迅筆下的“月亮”意象既是希望的象征,也是一種邪惡的引誘。這種希望在一步步深入中變成虛無與絕望,以此為起點,去探尋生命的意義??袢撕完愂砍稍谛皭旱摹霸铝痢钡恼T導下一步步走入瘋魔的境地,他們的掙扎正是魯迅反抗絕望哲學的體現(xiàn)。
參考文獻
[1] 劉為欽,張則哲.《狂人日記》中月亮意象的內(nèi)涵意蘊[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4).
[2] 王彬彬.月夜里的魯迅[J].文藝研究,2013,(11).
[3] 增田涉.魯迅回憶錄[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4] 魯迅.魯迅全集(第十三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5] 陳靜.月亮意象在中西方文化中的異同[J].消費導刊,2007(14).
[6] 宋新軍.馬里尼昂神甫的覺醒——莫泊?!对鹿狻分械匿亯|藝術解析[J].名作欣賞,2011(3).
[7] 楊雪瑞.日本學者對〈狂人日記〉的二則考證[J].教學與管理,1990(5).
[8] 馬龍.《狂人日記》“月光”意象生成及相關問題[J].東岳論叢,2023(5).
[9] 魯迅.魯迅全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
[10] 汪暉.反抗絕望——魯迅及其文學世界[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夏"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