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東省濟寧市汶上縣南旺鎮(zhèn),小汶河與京杭大運河在此交匯,始建于明代永樂年間氣勢恢宏的分水龍王廟古建筑群就坐落在此。這里松柏參天,綠蔭蔽日,碑碣林立,古樸典雅,分布著宋尚書祠、白公祠、潘公祠、運河分司衙門、水明樓、戲樓、螞蚱神廟等十余個院落。各個建筑雖年代不一,風(fēng)格樣式各異,卻布局協(xié)調(diào),院落交錯,巍峨壯觀,堪稱明清廟宇建筑的典范之作。這片建筑是為表彰紀念明朝永樂年間工部尚書宋禮及汶上縣農(nóng)民白英等治河功臣而修建。其中,白英治河功績卓著,明正德七年(1512年)被追封為“功漕神”。清乾隆、光緒帝分別追封他為“永濟神”和“白大王”,并蔭封其后代,受到百姓敬仰,被譽為古代“農(nóng)民水利專家”。
白英,字節(jié)之,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出生于山西洪洞縣老鴰窩。明初隨父遷于山東汶上縣汶河南岸的彩山村。他自幼聰慧好學(xué),早年以耕田為業(yè),因生活在運河岸邊,后來便一邊從事農(nóng)耕,一邊參與運河航運維護。長期的實踐使他不僅對山東境內(nèi)大運河兩岸的地理地勢及汶上水情水勢十分了解,而且對于大運河治水和行船也有豐富的實踐經(jīng)驗。
當時,在運河沿線,每隔一定距離便派駐一定數(shù)量的民夫,負責(zé)管護水利設(shè)施,引導(dǎo)過往船只順利通行。每十名民夫設(shè)置一名領(lǐng)班,稱作“老人”。白英便是汶上資歷頗深的“老人”之一。據(jù)史書載,白英不僅治水知識淵博,而且為人正直,不慕名利,老百姓親切地稱他隱逸君子。
白英治河的最大功績在于他能因勢利導(dǎo),利用“建壩和分水”方案,興建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實現(xiàn)了“引汶濟運”。這一舉措既有效地解決了運河中段水源不足的難題,為京杭大運河的全線航運暢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同時,又可排泄黃河洪水,為運河中段兩岸農(nóng)田灌溉供給充沛水源以及減輕山東災(zāi)情提供了重要保障,使黃河下游百姓免受洪水災(zāi)害的侵襲。
在中國發(fā)展史中,京杭大運河具有十分重要的戰(zhàn)略地位,它是連接南北的水運干線。唐宋以來每年有數(shù)百萬石糧食南糧北運,這對社會穩(wěn)定和經(jīng)濟發(fā)展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明朝洪武年間,由于黃河在原武(今河南省原陽縣地)決口,洶涌的黃河水漫過曹州流入梁山一帶,淤積400余里,切斷了明朝南北水路大動脈,嚴重影響京杭大運河正常通航。
明成祖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欲將京師從金陵遷往北京。永樂九年(1411年),濟寧州分管水利的同知潘叔正發(fā)現(xiàn),濟寧以北的會通河段,因水源嚴重不足,再加上黃河頻繁決口,洪水泛濫,造成會通河道泥沙不斷淤積,約100多公里左右河道不能正常通航,“?;紲\澀”,南北漕運幾乎癱瘓。于是,潘叔正便上書朝廷,請求開通會通河道。
山東會通河是大運河南來北往漕船的必經(jīng)之道,當時這段河道有三分之一淤塞,影響了朝廷的運輸,成為遷都北京的羈絆,使朝廷百官、平民百姓,無不為之憂慮。為了確保北京的物資供給,使京師順利北遷,朝廷決定解決漕運問題。
然而,京杭大運河在山東境內(nèi)的臨清到濟寧的會通河道,由于地處丘陵地帶,海拔高,水源不足,導(dǎo)致多數(shù)河段比較狹窄,而且水位較淺,影響載重船只通行。加之受黃河決口的影響,河道經(jīng)常淤塞,更使運河航運雪上加霜。
工部尚書宋禮受命主持重開會通河道,他同督都周長、刑部侍郎金純等,帶領(lǐng)濟南、兗州、青州、東昌等4個府15萬民工及登州、萊州的1.5萬民工,共16.5萬民工及兵士1.5萬人,對會通河水系進行大規(guī)模治理。經(jīng)過一年多的努力,會通河道終于疏通。但由于水源嚴重不足,無法確保漕運正常運行,沒有根本解決漕運問題。
永樂十年(1412年),宋禮在治理會通河受挫后,便布衣微服尋訪民間治水能人,虛心求教,尋求治水良策。他來到汶上城北,適遇“博學(xué)有守、不求聞達”的白英。白英對運河的治理,早已思考了十年之久,并對運河周邊的汶上、東平、寧陽、兗州、泰安等20多個州縣的地形水勢進行過勘察,“漕路三千里,南旺居其高”,掌握了運河漕運受阻的主要原因。當時大運河淤塞后,每逢汛期,運河兩岸一片汪洋,洪水退后,斷壁殘墻,田野荒蕪,秋風(fēng)凄涼,哀鴻遍野,民眾苦不堪言。白英每念及此,常嗟嘆不已,立志要為解決水患而貢獻力量。
宋禮私訪時,白英感于其一襲布衣,虔誠有加,且“禮賢下士,治河心切”,便將十年治水思考傾囊相授:南旺是運河的“水脊”,應(yīng)在大汶河戴村修壩,引汶河水至南旺再分水南北?!睹魇贰に味Y傳》載:“宋禮乃用汶上老人白英策,筑戴村壩,橫亙五里,遏汶流……”“匯諸泉之水,盡出汶上至南旺,中分之為二道,南流接徐、沛者十之四,北流達臨清者十之六。南旺地勢高,決其水,南北皆注,所謂水脊也”。
為了確保治河成功,宋禮邀請白英一起治河,可是白英淡泊名利,不愿出山,宋禮多次登門求情都不答應(yīng)。最后,宋禮和白英結(jié)拜為異姓兄弟。白英見宋禮秉性剛直,真心誠意請教,為情義及真誠所感動,答應(yīng)出山擔(dān)任治河總師,全力協(xié)助宋禮治河。為此,白英親手繪制治水藍圖,制定修筑水壩、合理分水、有效調(diào)水、導(dǎo)泉補源、建立水柜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方案,徹底治理會通河段。
首先,在地勢比南旺更高的大汶河?xùn)|平戴村修筑一座攔水壩,長“五里十三步”,約2883米(右岸老匯河口至左岸的小汶河口),以此遏汶河水流入小汶河之路。然后,在壩的上游南岸開挖一條長達40多公里的小汶河,把汶水引到運河最高點——南旺鎮(zhèn),作為補充運河的主要水源。之前會通河疏通后無水,就是受南旺鎮(zhèn)地勢影響,此處地勢較高,是整條大運河河道海拔最高的地區(qū),成為“水脊”,自然水流難以通過。因此,必須引來汶水,西注運河地勢最高的南旺,再把大汶河的全部水量和它沿線的溪流泉水全都引到南旺后,注入會通河。
由于運河南北地形高低不一,不同季節(jié)來水量又有大小區(qū)別,所以對來水進行科學(xué)分配就顯得尤為重要。所謂“南旺分水,最宜斟酌。如春月重運盛行之時,南邊淺阻,則多放水往南;北邊淺阻,則多放水往北。若遇伏秋水長,運河水大,重運在北則水往南放;重運在南,則水往北放。蓋使水勢常平(即平衡),糧船易行也”。為了控制南北水量的分流,白英在南旺制高點設(shè)計建造了一個科學(xué)而合理的分水口,被后人稱之為“龍王分水”。具體做法是,先在小汶河與運河交匯的“T”字口處筑砌一道90丈(300米)長的石壩抵擋汶水沖擊,此后在河底部建造一個魚脊形狀的“石撥”。通過改變“石撥”的形狀、方向和位置,即可調(diào)整運河南北分流比例,徹底解決了北段斷流或水量不足的問題,形成了“七分向北朝天子,三分往南接皇糧”的壯觀景象。
為了便利航運,蓄泄洪水,白英針對地勢高差大、河道坡度陡的特點,規(guī)劃在南自沽頭北至臨清置水閘38座?!睹魇贰に味Y傳》載:“北自臨清置閘十七;南至沽頭置閘二十有一?!彼盟l,值人看守,層層節(jié)水,以時蓄泄,“分水龍王廟二閘尤重要,最易斟酌,若淺于南,則當閉北閘,使分北之水亦歸于南;淺于北,則閉南閘,使分南之水,亦歸于北?!蓖ㄟ^啟閉各閘,節(jié)節(jié)調(diào)控,以時蓄泄,延緩水勢,以利南北過往船只順利通過南旺分水脊,經(jīng)臨清直達京師。
為解決會通河道的運河水源不足問題,白英又主張在兗州、青州、濟寧州三府境內(nèi)挖泉水匯入運河,科學(xué)地解決了水運的水源問題。白英在各地尋找泉源,收集和疏導(dǎo)各山泉用于濟運,并將各地山泉登記注冊繪制成泉水分布圖,為每一個泉派1至4名泉夫看守。為加強山泉的管理,明朝還設(shè)了一個管泉分司。
濟寧河網(wǎng)密布,南旺分水口四周分布著諸多湖泊,可用作“水柜”?!睹魇贰ず忧尽份d:“宋禮、白英議設(shè)水柜,乃于汶上、東平、濟寧、沛縣并湖地設(shè)水柜、斗門。在漕河西岸者曰水柜,東者曰斗門,柜以蓄泉,門以泄?jié)q。”白英在重浚會通河時,利用安山洼建成了第一個水柜,后又修建南旺湖、蜀山湖、馬踏湖三湖圍堤,使之變成三個水柜。另把濟寧城西一片洼地也辟為水柜,名為馬場湖。這樣,在濟寧以北就有馬場、南旺、蜀山、馬踏、安山五個水柜,用以調(diào)節(jié)會通河水量。這些湖泊與引水渠、運河之間都建立斗門相互連通。夏秋水大時蓄洪,將汶河來水排入湖中;春季和夏季干旱時濟運,由湖中放水補充運河水量,既確保運河順暢通航,又可緩解旱澇災(zāi)害。
白英規(guī)劃設(shè)計的治水方案周到全面,很快被朝廷采納,白英直接參與并組織實施,親自參加勘測設(shè)計,對新辟河道、壩址進行科學(xué)選定,并劃出河線,全面指導(dǎo)施工。經(jīng)八年的辛苦勞作,在永樂十七年(1419年),終于完成了南旺分水樞紐這一舉世聞名的水利工程。白英治水抓住了“引、蓄、分、排”四個環(huán)節(jié),實現(xiàn)了蓄泄得宜,運用方便,使之河河相通,渠渠相連,湖湖相依,南接黃淮,匯成一派巨大水系,徹底疏通了會通河道,使河水四季充盈,保證了漕運,減緩了山東地區(qū)的災(zāi)情。
在治河期間,白英已年逾半百,但他事必躬親,廢寢忘食,勞苦憔瘦,罹患重病。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竣工后,白英隨宋禮坐船進京復(fù)命,船至德州桑園鎮(zhèn),不幸嘔血而歿,終年56歲。宋禮將他葬于汶上彩山之陽,讓其仍能視汶水、聽泉涌、看戴壩、望大湖,而后宋禮回京,將白英的功績奏明了皇上。
白英治水成功,使明、清兩代600余年間京杭大運河道南北貫通,帆檣如林,航運暢通無阻。當時會通河段船隊少則有幾十艘,多時上百艘,首尾相連,蔚為壯觀,特別是對當時的南糧北運發(fā)揮了巨大作用,最高年運糧米達500萬石,有力地促進了明、清時期南北物質(zhì)文化的進一步交流,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和社會的穩(wěn)定。
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順利遷都北京,北京由此被稱為“運河上漂來的京城”。隨著大運河航運的暢通,運河沿岸的臨清、濟寧、揚州、淮安等城市很快興盛起來,白英也因此得到萬民感戴。直至現(xiàn)在,汶上還流傳著頌揚白英的歌謠:“宋家運河白英泉,南旺湖里水好甜?!薄褒埻醴炙谀贤?,魯班建廟世無雙。七分向北朝天子,三分往南接皇糧?!?/p>
白英設(shè)計興建的南旺分水樞紐工程,被稱為大運河的“心臟”。他開創(chuàng)性地提出運河最高點并非濟寧城區(qū),而是西北二十多公里外的南旺,在南旺建立分水樞紐,才能根本解決會通河缺水斷流的問題。在當時的技術(shù)水平下,能從南北長1794公里的整條大運河找到這個最高點,是非常難得的。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以漕運為中心,疏河濟運、挖泉集流、蓄水濟運、泄?jié)q保運、增閘節(jié)流,科學(xué)地解決了引汶、分流、蓄水等重大復(fù)雜的技術(shù)和實踐問題,從而保證了大運河暢通無阻,有效緩解黃淮地區(qū)旱澇災(zāi)情。新中國成立后,罡城壩和戴村壩仍舊用于灌溉、防洪抗災(zāi)和河道整治等。即使在今日,也仍不失為妙手之作,堪稱世界水利史上的一大范例,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驚人的智慧和偉大創(chuàng)造力,是大運河上最具科技價值的節(jié)點之一,亦是大運河卓越工程價值和高超工程技術(shù)的杰出代表,具有永恒的研究和借鑒價值,其科學(xué)性和技巧性可與中國古代的靈渠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相媲美,創(chuàng)造了中外水利工程史上的奇跡,影響深遠,為世代所稱譽。2014年,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建壩設(shè)閘的原理和世界上著名的巴拿馬運河以及我國興建的葛洲壩工程都有相似之處,其歷史的評價是“真令唐人有遺算,而元人無全功?!本瓦B精通水利知識的康熙帝也多次褒獎?wù)f:“朕屢次南巡經(jīng)過汶上縣分水口,觀遏分流處,深服白英相度全之妙?!薄鞍子⒎e十年精思,確有所見,定為此議,宋禮從之。因勢利導(dǎo),南得三分,北得七分,增修水閘,以時啟閉,漕運遂通,此何等膽識,后人時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準也?!鼻〉哿文涎?,每次都為南旺分水樞紐工程留詩駐詞,賦詩贊曰:“清汶滔滔來大東,自然水脊脈潛洪。橫川舛注勢非迕,濟運分流惠莫窮。人力本因天地力,河功誠擅古今功。由來大巧原無巧,穿鑿寧知禹德崇?!泵駠跄辏绹麑<曳骄S看到后也無比敬佩地說:“此種工作當十四五世紀工程學(xué)的胚胎時代,必視為絕大事業(yè),被古人之綜其事,主其謀而遂如許完善之結(jié)果者,今我后人見之焉得不敬而且崇耶?!?965年11月3日,毛澤東同志來山東視察,在接見山東省負責(zé)人時提到:“汶上分流南北,北會黃河,南入江蘇,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辈橄茸姘子①x《五律·白英治水》詩一首:“筑壩截汶泗,攔溪浚百泉。諸湖儲水柜,眾閘調(diào)河川。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長河作舸竟,兩岸秀桑田。”贊嘆白英治理運河的豐功偉績。
為紀念白英、宋禮等治河功臣,明朝永樂年間,在汶上縣南旺鎮(zhèn)建白公祠、宋公祠、潘公祠、分水龍王廟等建筑。百姓們稱白英為“白大王”。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工部主事胡纘撰寫了《白英老人祠記》,并有聯(lián)“天下無二老,泉河第一功”懸于白公祠兩側(cè),頌揚白英為大運河持續(xù)通航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2011年,南旺分水樞紐遺址被列入“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13年,南旺樞紐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列入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2014年6月,濟寧汶上南旺樞紐考古遺址公園建成并對外開放。該公園以汶運交匯口和南旺分水龍王廟為核心,北至十里閘,南至柳林閘,東至徐建口斗門,總面積達128公頃,包括6處世界文化遺產(chǎn)點和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小汶河2段世界文化遺產(chǎn)河段的部分大運河河道遺產(chǎn)。這座由古代農(nóng)民設(shè)計建造的被譽為北方“都江堰”的大運河南旺分水樞紐工程,厚植了民生福祉,將永留史冊。其遺址公園也以獨特的人文歷史魅力,成為了馳名海內(nèi)外的大運河畔的一處文化旅游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