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娘娘灘的記載,筆者最早能找到的是明廖希顏撰《三關志》,其中說:“娘娘灘,在關西六十里,黃河中洲,有古祠址,世稱薄姬廟,云自關中之代邸經此。太子灘,在娘娘灘東二里許,黃河中,約一頃,相傳亦以文帝名。河中有花水一道,兩灘相接,其淺可(涉?字跡不清)?!蔽闹兴f的“在關西六十里”,所謂的“關”,是指偏頭關。按后此成書的苗朝陽續(xù)《河曲縣志》言:“偏關、老營、八角等皆河曲故地。舊志皆載?!币颉度P志》中記載詳悉,故苗朝陽在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據王礦嘉靖七年版本續(xù)寫縣志時,因嫌錄之徒贅,刪削了關于偏關、老營、八角等相關記載。由此可知,明時,偏頭關曾為河曲北境。“河中有花水一道,兩灘相接”一句,道出當時娘娘灘和太子灘之間尚有一道水流不大的卵石路相連,可以從河中涉水而過。
順著成書年代,我們先看明盧承業(yè)原編,清馬振文等增修,民國王有宗校訂,清道光間刊,民國4年鉛印《偏關志》。因《偏關志》原編在明朝,所以先從這一版本開始探討。其載:“娘娘灘,在關西六十里,黃河中。洲周匝石島,高十余丈。其頂有土田五頃,可耕植。上有娘娘廟。相傳漢高祖貶薄姬于此潛居,因名。太子灘,在娘娘灘東二里許。形勢與娘娘灘同,但石島差小耳。相傳漢文帝為太子時居此,因名焉。今洲中有花紋水一道,流接兩灘,其淺可涉,乃太子朝謁薄后往來之路。”從這段記載中可知,娘娘灘、太子灘是石島,這就是其千百年來雖經黃河水流晝夜侵蝕,依然傲立黃河中心的主要原因。而這里所云“漢高祖貶薄姬于此潛居”,考《史記》《漢書》后發(fā)現(xiàn),并非高祖貶薄姬,是高祖崩后,薄姬自動請求呂后獲準跟隨兒子,也就是當時的代王劉恒就藩于代地。當時的劉恒并非太子,后人稱之為太子,是由于劉恒母子遠離是非,在權力爭斗中幸存下來,在周勃鏟除諸呂之亂后,因緣際會,被擁戴為帝。后人根據劉恒為帝,便把在代地為代王這一時期的他稱為龍潛之時,也順勢稱為太子時。實際上,劉恒在現(xiàn)實中并未被冊封過太子。不是太子,最后卻被擁立為帝,緣于劉恒本人仁孝寬厚,并且其母薄姬及家族人謹良。有這兩條,便直接壓倒另外兩個競爭者齊王和淮南王劉長。而代王劉恒勝出的原因是齊王的母家姓駟,而當時駟家有個惡人叫駟鈞。大臣們因為呂氏為皇家的外家人,執(zhí)掌權柄后作惡而幾乎毀滅了大漢宗廟,駟家有惡人,假如扶立齊王,相當于重新造出一個呂氏家族?;茨贤鮿㈤L也同樣是敗在了本人年少,母家的人兇惡。
娘娘灘、太子灘留下薄太后、漢文帝蹤跡的另一個佐證是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刊本劉梅編三十二卷《山西通志》載:“娘娘灘,在縣北九十里,黃河中,相傳呂后貶薄太后、漢文帝于此。居民耕種,鋤得古瓦有‘萬歲富貴’字樣,可以作硯。夏秋多鳧雁之屬。周圍五頃?!绷碛衅P目下“娘娘灘”條載:“上有廟,相傳呂后貶薄姬于此?!薄疤訛睏l載:“相傳漢文帝為代王時居此謁薄后往來之路?!惫袍E篇又載:“太子娘娘灘在縣北九十里。相傳呂后貶薄太后、漢文帝于此。居民耕鋤,得古瓦,有‘萬歲富貴’字樣,可做硯?!毕日f明一下,“太子娘娘灘在縣北九十里”,這段記載中的縣北,是指河曲縣北,當時縣治在今天的舊縣鎮(zhèn),按當時縣治,舊縣至娘娘灘的距離,剛好九十里。而記載所說的居民鋤地獲得的古瓦,上面有“萬歲富貴”字樣,苗朝陽在《重修圣母祠碑記》中也有記載,并且認同此兩處有薄太后和漢文帝的蹤跡?!笆ツ胳粽?,祀漢文帝母薄太后也。祠于黃河岸邊者,河中有沙洲二曰娘娘灘、太子灘,父老相傳高祖貶薄姬于此地潛住,故名。夫薄太后生文帝,為呂后誣貶,載在野史。今壁間趙漢紀述考核甚詳,而河中二灘邑志辨疑不為無據,茲不具論。惟是二灘舊倶有廟,不審建自何時。今其遺址猶存,往往得瓦,頭隸有‘萬歲富貴’字樣,則當時為皇王圣后之廟無疑。緣河中洶涌,且北岸鄰虜,不便修復,正統(tǒng)元年,總兵李公謙,改建于此?!惫P者在偶爾翻閱民國《崇明縣志》時,在“藝文志·金石·收藏”中發(fā)現(xiàn)一段記載,“萬歲宮瓦當。文曰‘萬歲’,亦秦篆,有指為秦瓦者。按:漢有萬歲宮,見張氏《金石契》。又當文曰‘萬歲富貴’。按:山西河曲縣城外有漢太子灘,春夏成澤國,秋冬冰涸,常顯有故宮瓦當,此瓦即于是地得之?!边@是娘娘灘和太子灘出土“萬歲富貴”瓦當?shù)漠敶鷮嵶C。后又獲知河曲縣本縣博物館和個別愛好者也有收藏者,據說都得自娘娘灘、太子灘。
乾隆版《寧武府志》所載基本與《偏關志》沒有出入,大抵是修《寧武府志》時參閱了《偏關志》中信息來源。這里僅原載,不再展開論述?!捌P西六十里黃河中有石島,高十丈余。其上土田五頃,可耕。有娘娘廟遺址。土人相傳云:昔漢高祖常惡薄姬,而貶焉,使?jié)摼佑诖?。今呼其處為娘娘灘。黃河東西津渡口也。娘娘灘東二里許為太子灘渡。太子者,俗謂漢文帝為太子時常居此洲,時往朝薄后。今洲中有花紋水一道,而其灘淺可徒涉。”
另外兩條記載也可作為佐證。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保德州志》卷五載:“漢薄太后,相傳州西花園寨為薄太后看花處,其上有御道焉。豈文帝龍潛守藩于代,去此不遠,或時侍太后游幸于此,筑輦道,后人遂以御道名其焉歟?且河曲又有娘娘、太子等灘,則古老傳聞或不誣也?!鼻妪R翀所撰光緒六年(1880年)刻本《三晉見聞錄》載:“河曲縣北九十里有太子灘、娘娘灘。世傳呂后貶薄太后、漢文帝于此。居民耕鋤得古瓦,有‘萬歲富貴’字樣,可作硯。”
根據以上著述梳理,黃宅中在道光年間對娘娘灘、太子灘的考斷便更為可信。黃宅中說:“俗傳娘娘灘以漢薄太后被貶居此得名??肌稘h書》,薄姬生文帝,年八歲立為代王。自有子后希見。高祖崩,諸幸姬戚夫人之屬,呂后怒,皆幽之不得出宮,而薄姬以希見,故得出從子之代,為代太后,非貶也。漢故都長安,由長安入代,北渡黃河,路或經此,故邊人立廟祀嶼。”薄姬和代王從長安出發(fā),北渡黃河,去代王府,路過黃河之島,并有停留居住。后劉恒被擁立為帝,當?shù)厝艘詾闃s,便把兩人停留居住過的地方分別取名娘娘灘、太子灘。并在他們駕崩后,立祠廟歲時祭祀。再加上前《保德州志》又有薄姬看花處,又且文帝龍潛守藩于代,河曲保德是其屬地,時侍母親游幸,筑輦道,也非不可。
對于上述河曲為代國的屬地的說法,筆者考證如下:西漢時,代國屬地跨今晉冀蒙三地,時代國屬有代郡、雁門、定襄、太原云中等郡。具體疆域可參考清馬徵麟《歷代地理沿革圖》。
《四庫備要·歷代沿革表》中明確記載:河曲在漢時屬太原郡地。
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廢太原郡,以郡21縣置韓國。同年韓王信投降匈奴,遂廢韓國,分其地置太原、雁門二郡。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太原與雁門二郡合并為代國,立子劉恒為代王。
關于代國的疆域,考《四部備要·史部·歷代疆域表》有詳細記載。在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以云中、雁門、代郡五十三縣立兄喜為代王,都代?!逼吣辏ü?00年),匈奴攻代,代王劉喜“棄國自歸”,因此改立“子如意為代王”。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199年,又改如意為趙王?!傲⒆雍銥榇?,兼有韓王故地,都晉陽。后徙中都(今汾州介休縣)。”至于有資料所載河曲為西河郡地,考西河郡置郡時為西漢元朔四年(前125年),已經是文帝的孫子漢武帝劉徹時候的事了。
綜上可知,河曲在西漢初期至劉恒為代王時期,屬于代國疆域。這樣推斷,娘娘灘、太子灘有薄太后、漢文帝的蹤跡就符合常理了。
考古發(fā)掘證明,文字瓦可能出現(xiàn)于漢景帝時期(前156—前141),普及于武帝時期(前140—前87),鼎盛于西漢中晚期。而近代在娘娘灘、太子灘發(fā)現(xiàn)現(xiàn)存“萬歲富貴”瓦和“人面紋”陶飾,據推測,似為漢末至北魏時期物品。
按此推測,娘娘灘、太子灘并不是當時的行宮。應該是后人因薄姬(薄太后)和劉恒(漢文帝)曾有蹤跡留在此處,便紀念性地按皇家規(guī)模建祠廟,并引以為榮。前文中有苗朝陽言,“圣母祠者,祀漢文帝母薄太后也”,“二灘舊倶有廟”,足證之。并且根據發(fā)現(xiàn)的瓦當推斷在漢末至北魏時期進行過重修。而之所以有重修這樣的推斷,是緣由另一個證據,據河曲博物館馬福善先生稱在娘娘灘“灘頭場面西北方小廟附近,曾于八十年代中期發(fā)現(xiàn)漢代建筑遺址的夯土層”。而到了明朝,正統(tǒng)元年(1436年)重修時,原來在島中的圣母祠,因黃河中水流洶涌,并且北岸鄰套虜虎視,不便修復,總兵李公謙做主,索性改建到了黃河岸邊。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河保營參將王懷邦重修。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當時河保營參將林桐巡邊時建議于娘娘灘中恢復重建,由縣衙興作,次年(1597年)三月完工。這樣,圣母廟又回歸娘娘灘中。此后,在入清后,分別在康熙五十年(1711年),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咸豐十一年(1861年)次第修補。同治九年(1870年)不慎火毀。同治十一年(1872年)四月修復。到20世紀60年代,祠廟坍毀。直至2000年春,河曲縣政府投資于舊址新建,2001年竣工。
從歷代修、毀、重建的過程,可以理出圣母祠從祠到廟的轉化過程。也可以看出,在古代,祠廟作為人們安慰自我心靈、追求生活圓滿與安穩(wěn)的精神場所,在特定的時期中的重要意義。也可以體現(xiàn)出,當代人敬畏歷史與傳統(tǒng),為了更好的文明傳承,在保護歷史遺存方面所作的不懈努力。
(作者系河曲縣政協(xié)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