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闡述了教師教育的工作使命,提出“要深入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南京工業(yè)大學實驗小學自建校以來,將大國良師的典型代表時鈞先生作為師德學習的楷模,引導教師傳承“時鈞精神”,在黨建引領下通過“化霖行動”凝聚先鋒力量,激發(fā)使命擔當。
【關鍵詞】時鈞精神;化霖先鋒;師德師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25)06-0018-04
【作者簡介】陳曦,南京工業(yè)大學實驗小學(南京,210031)黨支部副書記,高級教師。
黨的二十大報告對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做出新的重大部署,“要深入實施新時代基礎教育強師計劃,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培養(yǎng)高素質教師隊伍,弘揚尊師重教社會風尚?!敝泄仓醒?、國務院專門出臺了《關于弘揚教育家精神加強新時代高素質專業(yè)化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重要文件,全面部署新時代強教強師的戰(zhàn)略任務。在建設“教育強國之師”的新征程上,涵養(yǎng)一支具有高尚師德師風的教師隊伍是教育強國路上的重要基礎和保障。南京工業(yè)大學實驗小學(以下簡稱“南工大實小”)自建校以來,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用黨建引領教師隊伍發(fā)展,把師德師風建設擺在首要位置,傳承并發(fā)揚“時鈞精神”,通過“化霖先鋒”的榜樣力量不斷推進新時代師德師風建設的校本化實踐。
一、“時鈞精神”鑄師魂
時鈞先生(1912—2005年),字化霖,是我國化學工程學科的奠基人,教育家,我國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師德建設須有科學而明確的工作理念,在對“時鈞精神”的學習中,學?;跁r鈞先生的人格特質與生平事跡確立了“忠黨愛國、淡泊堅韌、求實惟先、扶掖后學”的師德師風建設理念,并以此強化師德的基本形態(tài),進一步明晰建設什么樣的教師隊伍、怎樣建設教師隊伍等關鍵議題。
1.忠黨愛國強信念
“忠黨愛國”彰顯了黨的兒女飽經滄桑、矢志不渝的永恒追求、赤誠忠心。時鈞先生一生追求真理、敬黨愛黨,積極向黨組織靠攏,在特殊歷史時期主動接受黨的教育,在跌宕起伏的人生境遇中,始終信念堅定,兩度遞交入黨申請書。2001年,在新世紀的第一個春天,時隔45載后時鈞先生以九十歲耄耋高齡加入中國共產黨。
新時代教師肩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培養(yǎng)人才的重要使命,胸懷“國之大者”。南工大實小組織教師深入研究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自覺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實踐者,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yè),自覺把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教學管理工作全過程,嚴肅認真對待自己的職責”。每學年開展“童創(chuàng)‘四有’好教師”專題研修,邀請教育專家、高校教授進校開講,將最新教育精神理念、教育政策法規(guī)、職業(yè)準則要求傳達給每位教師;通過“學時鈞 踐初心”主題沙龍研討,引領教師堅守師德師風為從教的第一標準,對師德違規(guī)“零容忍”。
2.淡泊堅韌守氣節(jié)
“淡泊堅韌”彰顯了時鈞先生淡泊名利、向道而行的人生追求和崇高境界。時鈞先生心系家國而不計個人得失,放棄海外優(yōu)厚工作環(huán)境回歸祖國投身教育;在逆境中堅守理想而不移其志,甘于平淡而不改其節(jié)。
學校將師德常態(tài)化考核納入教師管理制度,通過“走近身邊的榜樣”“點贊童創(chuàng)好教師”“童創(chuàng)教育好故事”等主題活動激勵教師靜心育人,勤奮鉆研、不慕虛名、淡看得失。從“童創(chuàng)”課堂到“繽紛營地”,從跨學科綜合實踐到校家協(xié)同育人,學校教師以德施教、以德立身,以自己的模范行為影響和帶動學生。
3.求實惟先育真知
“求實惟先”彰顯了時鈞先生治學嚴謹、追求真理和尊重科學的學術品格。他在特殊歷史時期被迫離開講臺從事日常勤雜工作,常常在掃完地后,洗凈雙手前往圖書館翻閱書籍、汲取知識。在身處逆境的二十余年里,他始終滿懷對真理、對學術的渴慕,讀書不輟、思考不輟。時鈞先生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敢為人先、勇開先河的創(chuàng)新勇氣和創(chuàng)新成就不斷激發(fā)廣大師生突破原有藩籬、開辟新領域、拓展新路徑。
學校結合“化霖行動”打造宣傳品牌“點亮‘化霖先鋒’崗——師德典型人物宣傳專欄”,通過普通教師彰顯出的優(yōu)秀師德品質喚起更多教師對自身品德塑造的關注?!巴瘎?chuàng)”教師講堂每月一主題,突出全員全方位全過程師德養(yǎng)成,以講學的形式拓寬教師文化視野,不斷提高教師綜合素養(yǎng)。師德建設要在建設過程中主動關注學校教師隊伍在文化素養(yǎng)、思想傾向、價值觀念、教育能力等不同維度上的差異性特征,通過身邊的榜樣、源于教育場景的實例呈現(xiàn),還原師德本身在教育生活中的道德指向,“經師易得,人師難求”。讓教師從一個有道德的人,不斷成長為道德高尚的人。
4.扶掖后學勇作為
“扶掖后學”彰顯了時鈞先生甘為人梯的無私品格和集“經師”與“人師”于一身的大先生風范。時鈞先生一生從教躬耕杏壇,從中央大學、南京工學院、南京化工學院、南京工業(yè)大學等校一路走來,67個春秋桃李成蹊、享譽四海,培養(yǎng)了一大批杰出人才。其中,包括以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閔恩澤、張存浩等為代表的18位兩院院士和一批杰出的科學家。弟子們對時鈞先生傳道授業(yè)解惑,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宗師形象感佩不已。時鈞先生把立德樹人體現(xiàn)在了一言一行中。好老師首先是仁師,對學生的教育和引導充滿愛心和信任。學校教師把教書育人、立德樹人的責任體現(xiàn)到平凡、普通、細微的教學管理之中。晨曦初露,校門口護導教師已在迎接早到的學生,陪他們一起日有所誦;班主任們走進教室,開窗通風,檢查設備,組織晨會,開啟新一天學習的篇章;課堂上的誨人不倦,課間的游戲互動無不顯露教師的智慧與真情。傍晚時分,夜幕初垂,將最后一位學生送到家長手中,老師們又要開始自己的學習充電時光。他們深知:“好老師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教學管理實踐中、在教育改革發(fā)展中鍛煉成長起來的。”
二、“化霖行動”強師能
“師德”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實實在在地生于教育生活之中,具有強烈的崇高性和理想性,師德建設的根基在于建構良性的教育生態(tài)。在學校黨建工作的引領下,我們將“時鈞精神”轉化為以黨員先鋒力量為主體的“化霖行動”教師志愿者服務項目?!盎匦袆印比 按猴L化雨,甘霖潤心”之意,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化霖志愿者的身影。同時,“化霖”也是時鈞先生的字號,以此命名也包含著傳承時鈞精神的堅定信念。
1.“化霖”強基,助力教師專業(yè)成長
“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tài)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睂W校創(chuàng)新實踐“大谷粒”教師成長計劃(詳見圖1),以多元研修助力教師隊伍專業(yè)發(fā)展?;凇巴瘎?chuàng)”教育理念,從“大谷?!苯處煂I(yè)成長出發(fā),尊重教師在不同階段的個體差異和成長需求,以師徒結對、專家引領、自主規(guī)劃、教研融合、榜樣示范為關鍵路徑,緊密圍繞“大谷?!苯處煶砷L計劃開展多元研修實踐,激發(fā)教師自我提升的動力以及參與研修的積極性,助力教師在“青苗”“拔節(jié)”“孕穗”“豐收”等各個成長階段不斷進步。“化霖行動”以黨員教師為榜樣,積極探索學生的學習方式與教師的教學方式的轉變,將以往面向全體的統(tǒng)一教學,逐漸轉化為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和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導學式教學。大力倡導社會化學習的班本實踐,將模式化的課堂變?yōu)閹熒涣骰印⒐餐砷L的平臺。
2.“化霖”潤心,助力學生全面發(fā)展
“一個人一生遇到好老師,這是一個人的幸運;一個學校擁有好老師,這是這個學校的光榮;一個民族擁有源源不斷的好老師,是這個民族發(fā)展的根本依靠、未來依托。”師生關系是最質樸的關系,教師是學生的重要他人。積極關注學生的生命成長與發(fā)展,才能在師德方面做到為人師表?!盎匦袆印狈e極響應“全員導師制”工作號召,通過建立“學生人人有導師,教師人人是導師”的工作要求,轉變教師的育人觀念,增強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育德能力,不斷形成導師制背景下新型師生關系,為學生架起導師導學、導心、導行的護航屏障。
3.“化霖”賦能,助力校家社高效共育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良性教育生態(tài)非常重視家庭對學生的教育影響。很多家長對孩子的殷切期待已嵌入學生心中,成為教師處理與家長、學生關系的工作基礎和價值前提。
作為南京江北新區(qū)首批“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示范?!保瞎ご髮嵭〗ㄔO“鼎好未來”童創(chuàng)體驗中心,代表著校家社三方鼎力合作,為學生的美好未來保駕護航?!盎匦袆印蓖ㄟ^舉辦“校家社攜手、科創(chuàng)夢同行”科技教育家長學校,有效落實培養(yǎng)“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目標,建立校家社協(xié)同育人網絡,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做好科學教育加法。在植樹節(jié)帶領志愿者教師和家長、學生共同種下一棵棵樹苗,象征著對少年兒童的呵護與關愛;母親節(jié)之際組織志愿者老師帶領學生開展“為你讀詩——獻給我親愛的媽媽”主題詩會,在“我眼中的媽媽”和“我可愛的小孩”兩個環(huán)節(jié)中,大家表達日常所不言,傳遞日常所不言,母親與孩子間的親子情感在心心相印中不斷升華;傳統(tǒng)節(jié)日時組織志愿者教師攜手家長開展民俗體驗活動,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認識傳統(tǒng)、尊重傳統(tǒng)、繼承傳統(tǒng)、弘揚傳統(tǒng)的思想觀念,也增強了他們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從“他育”走向“自育”,從校內學習走向校外生活,教師走進學生家庭教育的過程正是師德建設的優(yōu)質化進程。
“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庇擞捎龓熓肌=處煆氖陆逃@一獨特的影響人成長的工作,身正為師,德高為范。南京工業(yè)大學實驗小學將以培養(yǎng)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態(tài)度、仁愛之心和弘道追求的新時代教師為師德師風建設目標,以教育家為榜樣,弘揚教育家精神,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以科學而明確的工作理念指導實踐,逐步探索形成系統(tǒng)化的師德師風建設新范式,助推學校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