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君山路(中山大道-長盛路)為具體案例,深度剖析了植物造景所發(fā)揮的關鍵作用。通過細致探索園林綠化中植物造景的藝術表現手法,對造景植物搭配、造景植物類型以及植物造景方式等進行了全面且深入地解析,力求持續(xù)提升園林植物造景的藝術魅力,進而最大程度地契合公眾對公園空間休閑利用的多元化需求。
關鍵詞:園林綠化設計;植物造景;藝術表現文章編號:2095-4085(2025)02-0064-03
0 引言
在城市發(fā)展的進程中,園林綠化設計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其先進的園林綠化設計理念不僅積極優(yōu)化了人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居住體驗,還淋漓盡致地展現了城市深厚的文化底蘊,將地方獨特的城市風貌完美呈現。然而,在園林設計實踐中,植物造景往往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傳統(tǒng)藝術手法仍在設計領域占據主導地位。面對這一現狀,在未來的植物造景設計工作中,應充分挖掘并發(fā)揮園林綠化設計中植物造景的先進效能,為人們打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環(huán)境和愜意的休閑空間。
1 工程概況
君山路(中山大道-長盛路)位于平潭綜合實驗區(qū)蘆洋組團內,規(guī)劃紅線寬度40m。路線整體呈東西走向,西起現狀中山大道,東至擬建長盛路,全長約2.464km。綠化范圍為中分帶綠化寬度4m,兩側綠化帶2m,綠化總面積33249m2。
2 綠化設計原則
2.1 適生性
綜合分析各類地質條件和氣候條件信息,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來選擇樹木種類,種植地區(qū)的生態(tài)條件要與植物自身的成長習性相吻合。在選擇樹種時,盡量選擇抗病、耐活的樹種;鄉(xiāng)土樹種要優(yōu)先考慮,不要選擇具有侵略性的植物。
2.2 生態(tài)性
在開展綠化設計工作時,要注重對生態(tài)質量的提升,做好生態(tài)環(huán)境改善工作。應進行科學規(guī)劃,盡量保留場地中原有的樹木,并重視密度,要將植物生長空間事先預留充足;對于不同的植物而言,其生長規(guī)律存在著很大差別,需詳細了解植物習性,在對植物群落穩(wěn)定氛圍進行營造時,要選擇科學的方法,以確保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取得最佳效果。
2.3 功能性
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在選擇植物種類時,要綜合分析綠地的性質和功能,科學選擇種植形式,以確保綠色植物能夠真正的發(fā)揮出凈化空氣、庇蔭綠化的作用[1]。
2.4 景觀性
在開展種植設計工作時,要將地域文化特點真實的體現出來??傮w布局力爭做到層次分明,突出主題,從而確保植物景觀的形式美和形態(tài)美得以真實的展現。對植物的季相變化要做到詳細了解,以期達到美化與彩化的高級效果,從而推動海島風景型生態(tài)園林建設的圓滿實現。
2.5 經濟性
要重點關注種植成本和養(yǎng)護成本。在選擇植物時,盡量選擇那些無需過多修建、粗放管理、維護成本比較低的植物。整形灌木的種植成本非常高,盡量不要選擇。園林公司應建立屬于自己的苗木種植基地,在種植基地中開展病害苗木養(yǎng)護和新樹種培育工作,可實現對全區(qū)綠化養(yǎng)護的統(tǒng)籌管理,將綠化養(yǎng)護經費投入控制到最低。
3 植物造景在園林綠化設計中的形式與藝術特征
3.1 植物造景的設計形式
在設計植物造景方案時,巧妙調整地形起伏,或削弱以柔和過渡,或增強以凸顯層次,旨在精心營造出開放式或郁閉式的空間體驗。通過植物與景觀元素的和諧融合,使空間形態(tài)愈發(fā)多元而豐富。至于主干路與快速路的設計,力求四季更迭皆展露獨特風情,讓每段旅程都充滿變換的美景。
3.2 植物造景的藝術特征
景觀設計的美化手段紛繁多樣,其中最為常用且效果顯著的方法,莫過于強調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統(tǒng)一,以及藝術表現的多樣性。植物景觀設計以其獨特的可變性著稱,相較于建筑景觀,植物景觀的藝術效果隨時間流轉而展現出最為鮮明的變化。植物的外貌與色彩,隨著季節(jié)的更迭與氣候的變遷,不斷演變,呈現出典型的動態(tài)美感,極大地豐富了植物景觀的視覺效果。
因此,深入進行植物造景規(guī)劃,細致研究植物的生長規(guī)律,是確保設計成果盡善盡美的關鍵。要使植物造景煥發(fā)勃勃生機,就必須巧妙融合人工景觀與自然景觀。在人工景觀設計過程中,設計師應避免簡單模仿植物色彩與形態(tài),以免削弱植物造景的獨特價值與魅力。所有設計元素均需符合群體或個體的審美標準,要將園林植物種類與園林景觀群體巧妙結合,從而持續(xù)提升其視覺藝術效果[2]。
4 綠化平面布置
4.1 快速路綠化布置
在進行快速路的綠化設計時,一切活動均需在確保道路安全通行的前提下進行,旨在科學合理地分隔道路空間。若道路分隔帶的寬度超過2m,宜采用復層結構設計;而當分隔帶寬度達到或超過5m時,則應考慮采用群落式或樹叢式的配置結構,以優(yōu)化綠化效果。
4.2 其他道路綠化布置
人行道的寬度需嚴格遵循相關規(guī)定,以確保能夠滿足建設林蔭道的需求。主干道種植的行道樹為2~3排,次干道種植的行道樹數量為1~2種。行道樹要具備超強的抗風能力,在選擇樹種時,盡量選擇樹冠整齊、根系發(fā)達的樹木。如果行道樹的排數在兩道以上,應盡量選擇落葉樹種與常綠樹種搭配的方式,以實現遮陰和美化的目的。
5 園林綠化中植物造景運用的藝術手法
5.1 常用方法
植物美化包含的造景方式有自然美化和傳統(tǒng)美化。依據植物自然生長規(guī)律營造植物景觀,不僅要不斷提升其觀賞性,還需科學地進行群體間、個體間以及群體與個體間的巧妙搭配。應充分利用當地地形優(yōu)勢,高水平地完成植物園林景觀設計,從而充分展現植物造景理念的先進性[3]。
在設計實踐中,融入疏林草地的設計理念,選用高山榕、海桐、馬尼拉草等地被植物來裝點地形起伏與道路交叉口,并結合當地時令花卉,達到了視覺聚焦與引導的效果。采用植物造景理念后,園林綠化的整體美感顯著提升,視覺效果更加完美。相較于傳統(tǒng)景觀設計理念,現代設計更加注重發(fā)揮垂直結構與水平結構的功能,強調群體美感的展現,通過錯落有致的布局等方式,能持續(xù)強化視覺效果,美化環(huán)境。
5.2 選擇適合的植物
鄉(xiāng)土植物作為首選,亦可審慎選擇外來植物,但須確保其已通過苗圃培育或引種馴化,并高度適應本地氣候,擁有較強的抗逆性,同時力求維護成本最小化。截干苗是未開發(fā)地塊行道樹和周邊綠化的主要植物,選擇的喬木胸徑若要超過25cm,需要事先向交通與建設局報備,胸徑在15cm的青壯樹齡苗木是最佳選擇。
結合該項目的要求,種植苗木要求如下:(1)在設計苗木高度時,要對其做到精準管控,苗木修剪后的高度應為苗木設計高度。在修剪喬木時,要保護好頂端生長點。花、木的設計高度要互相搭配,須依托植物造景需求來完成苗木高度的修剪工作。(2)苗木的胸徑主要是指喬木與地面保持1.4m的直徑高度。在種植過程中,其胸徑不能超出設計要求的最大上限值和最小下限值。(3)在花、樹木種植過程中,使用常規(guī)修剪方式處理后,交叉垂直兩個方向上的枝冠平均直徑即為冠幅,在樹木和花草的成活率得到保證的情況下,需對樹木原有的冠幅進行最大程度的保留,以確保綠化效果達到最佳。(4)若要確?;ā淠驹谝浦埠蟮某苫盥?,需在其根莖部位留存一定量的原根部土壤,該土球最小平均直徑即為土球直徑?;淠靖苛舸娴耐燎蛞WC在植入新的樹坑中以后不會出現松散的問題[4]。假如移植的花、樹木屬于容器苗或是假植苗,需根據具體情況對土球規(guī)格進行適當保留,以確保其成活率達到最理想的狀態(tài)。在對土球高度進行確定的過程中,應全面掌握花、樹木根系的分布情況,以確保其高度能夠滿足各項要求。(5)樹冠最低分枝點與樹頂之間的距離,即通常意義上的冠高,花、樹木的冠高需符合相關規(guī)定,要與其自身高度保持適宜比例,以充分展現冠形美感。在自然配置的景觀中,樹冠的高度應力求達到最優(yōu)狀態(tài),同時具備良好的飽滿度,從而確保其呈現出最佳的裝飾效果。(6)花、樹木冠形下最低分枝與種植土面間的高度稱之為枝下高。(7)土球面上主干直徑平均值為頭徑。灌木類栽培規(guī)格見圖1。
5.3 科學搭配造景植物
應積極開展植物美化工作,并使用先進的美學原理來完成各類植物的高效融合,從而強化園林景觀的視覺美感。在植物造景的配置過程中,應傾向于采用多樣化的植物種類,充分挖掘植物的美學潛力,確保最終呈現的園林景觀擁有卓越的美學價值。設計工作應力求精益求精,充分契合園林綠化需求,著重提升植物造景設計的合理性,科學組合各類植物,并運用豐富的色彩真實展現植物的功能特性。鑒于植物隨季節(jié)更迭展現不同色彩,且植物間存在差異性,因此在植物選擇時需全面考量生長季節(jié)與類型,要依據季節(jié)變換選用適宜的植物種類進行設計,并著重強化景觀效果[5]。
5.4 增強藝術多樣性
在設計園林綠化景觀時,應使用多樣性的藝術設計手段來實現對綠色植物的全覆蓋。設計過程中,需秉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深入剖析周圍環(huán)境的變化,以此提升園林景觀藝術的多元性與豐富性。應科學合理地搭配各類元素,強化園林綠化的綜合效能,避免設計過于單一。還需將前沿的園林設計理念融入其中,致力于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精心打造舒適宜人的生活空間。
6 植物造景藝術手法的創(chuàng)新與拓展
6.1 拓展動態(tài)藝術的時間維度
植物造景表現出了超強的空間維度特點,同時也會將時間維度的審美意蘊進行全覆蓋。園林景觀獨特的空間美學體驗,主要是借助植物生長變化的動態(tài)美來體現。因此,設計人員要對植物動態(tài)藝術潛力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可使用藝術手法來體現植物生長的美,進而實現與時間交相輝映的動態(tài)園林意境的積極創(chuàng)造。在植物造景藝術中融入時間維度以后,景觀審美的廣度和深度得到不斷地拓展,給人們創(chuàng)造出了耐人尋味的動態(tài)化景觀感受[6]。
6.2 數字技術應用
數字技術應用到園林景觀設計理念中以后,植物造景的藝術效果變得更加突出。使用虛擬現實技術和三維建模技術來展現園林景觀設計的最終效果,使得植物景觀的空間效果能夠得到更加直觀、全面的模擬,便于積極開展設計方案優(yōu)化設計工作,從而使植物景觀設計取得良好的效果。隨著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tǒng)的全面應用,植物養(yǎng)護管理與植物配置的效率與準確性顯著提升,極大地增強了景觀造型的前瞻性和功能性。植物造景藝術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不僅大幅提高了設計效果的精確度,還為植物景觀設計開辟了更為寬廣的創(chuàng)新天地。
6.3 植物藝術與當代園林文化的交融
園林景觀造型的精髓在于植物造景藝術,當現代園林文化融入植物造景設計理念后,其設計成果愈發(fā)趨于完美。園林文化以植物藝術為核心載體,植物景觀能夠充分展現傳統(tǒng)意境之美。植物造景藝術則通過汲取現代園林文化的精髓,實現了價值導向與審美需求的雙重提升,促進了現代園林文化與植物藝術的和諧共生[7]。
7 結語
綜上所述,積極開展園林綠化植物造景設計工作,對各種植物造景設計方法進行全面而細致的分析,科學選擇最佳的設計方案,可確保在園林綠化中植物造景設計能夠發(fā)揮出重要的作用,實現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積極改善,同時也會使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得更加優(yōu)美宜人。注重對城市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有效建設,可實現對人們居住環(huán)境審美需求的最大程度滿足,使得城市綠化面積得到不斷增加。人們在城市公園中散步就能感受到來自大自然的意境之美,從而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精心開展植物造景設計,致力于提升城市空氣質量,達成環(huán)境保護的最終目標,可有效緩解城市熱島效應,并促使園林綠化工作取得最佳的效果。
參考文獻:
[1]張輝.探究園林綠化設計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藝術手法[J].現代園藝,2020(4):60-61.
[2]雷楊艷.園林綠化設計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藝術手法[J].工程技術研究,2020,5(17):223-224.
[3]胡靈琪.園林綠化設計中植物造景的作用及藝術手法剖析[J].中國地名,2020(7):26.
[4]張倩文.園林綠化設計中花卉植物造景手法的回顧與展望[J].現代園藝,2024,47(12):128-129+133+136.
[5]趙筱菲.基于生態(tài)理念下的風景園林設計要點[J].現代園藝,2022,45(3):126-127.
[6]王睿.植物造景與藝術手法在風景園林綠化設計中的運用[J].農村科學實驗,2023(5):154-156.
[7]孫忠軍,孫忠雷.風景園林設計中植物造景的應用研究[J].種子科技,2022,40(14):6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