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話故事取代空洞的說教,在表揚孩子的同時用“而且”取代“但是”來提要求……
我和女兒果果的關系曾經處得十分擰巴,冷戰(zhàn)是家常便飯。
果果上幼兒園大班的時候,因為我向老師透露她尿床的事,她整整一周沒理我,還不時用大聲嘆氣、摔打東西來折磨我。我知道,她是在提醒我趕快向她道歉。
“媽媽向女兒道歉?休想!”我在心里無數(shù)次重復這句話,拼命維護長輩的尊嚴,同時等待她先說軟話。
這樣的冷戰(zhàn)不僅破壞家庭氛圍,還傷害母女感情。和我相處時,果果就像一只小刺猬,動不動就扎我一下,有時甚至把我的好意提醒當成惡意攻擊。
果果上學以后,我參加學校組織的家長培訓課,學到了不少家庭教育知識,用到果果身上很見效。要點如下,愿與家長朋友們共享。
經典的童話、寓言本來就有教育功能,經過數(shù)百年積累、篩選,幾乎可以囊括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家長善加利用,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各種道理
以前,果果不喜歡跟我交流,主要是因為我嘮叨,喜歡講絕對正確的大道理。
比如,果果有得寸進尺的毛病,睡前故事聽了一個還要再聽一個,說好的每天只吃一個冰激凌,她軟磨硬泡,每天總要吃三四個。我耐心地跟果果講道理:“規(guī)則制定出來就是用來遵守的,我們要守信用,不能太貪心,否則得不償失。”果果根本聽不進去,我行我素,還特別討厭我的說教,我剛張口,她就用手捂住耳朵。那油鹽不進的樣子,總讓我束手無策。
培訓課老師告訴我,果果年齡小,理解能力有限,講道理對她來說過于抽象,而且講大道理是居高臨下的、單向的信息灌輸,孩子會感覺自己被命令、被控制,會產生逆反心理。
老師建議,孩子都喜歡聽故事,不妨投其所好,多給孩子講故事,把抽象的道理轉化為鮮活的人物和生動的情節(jié),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我犯難了,因為講故事是我的短板,給果果講睡前故事都是照著書念。
老師說:“那就在講故事前做做功課,到經典童話中找找素材,或許你會有所發(fā)現(xiàn)。”
我找來《格林童話》,隨便翻翻就找到了合適的故事。晚上,我給果果講《漁夫和他的妻子》。
故事大意是:很久以前,一個善良的漁夫捕到一條會魔法的比目魚。比目魚請求漁夫放了自己,作為回報,可以滿足漁夫一個要求。漁夫沒提要求,放了比目魚。漁夫的妻子知道后罵漁夫太老實,讓他向比目魚提要求,而且三番五次,胃口越來越大,從要別墅、宮殿,到當國王、皇帝,甚至要當太陽和月亮的主人。最后,憤怒的比目魚收回了所有饋贈,讓漁夫夫婦重回骯臟的小房子居住。
故事講完,我正想總結中心思想,教果果以后不要太貪心,果果倒先開口了:“漁夫的妻子太貪心了,最后什么也得不到。以后我不再鬧著要這要那了,媽媽,你可要做耐心一點的比目魚啊!”
我大喜,沒想到講故事效果這么好!
我照方抓藥,在古今中外的經典童話中尋找素材,每次都有滿意的收獲。比如,教果果誠實待人,我講《狼來了》的故事;發(fā)現(xiàn)果果撒謊,我講《木偶奇遇記》中匹諾曹的故事;想澆滅她的嫉妒之心,我就講《白雪公主》中皇后的下場……
為什么我的運氣這么好,總能有所發(fā)現(xiàn)?老師告訴我,經典的童話、寓言本來就有教育功能,經過數(shù)百年積累、篩選,幾乎可以囊括孩子身上出現(xiàn)的所有問題,家長善加利用,可以讓孩子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到各種道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種心理營養(yǎng)—無條件的欣賞,就是單純和完全的欣賞,不帶批評和挑剔,不苛求完美
培訓課老師一再強調,孩子都是“順毛驢”,家長對孩子要多欣賞、少指責,否則教育效果一定會大打折扣。
我不服氣地說:“家長哪有不愛孩子的?愛不就是欣賞嗎?就算是批評孩子,也是為孩子好,孩子不理解家長的苦心,是孩子的錯,不是家長的錯?!?/p>
老師先設計了一個場景:早晨,果果起床疊好了被子,還把床單抻得很平整,但睡衣沒有掛到衣柜里。然后問我怎樣跟果果溝通。
我按照自己的習慣來表演:“果果今天真棒!被子疊得這么整齊,都快超過媽媽了。但是睡衣沒有歸位,如果明天把它掛回衣柜就更棒了!”
“這樣與孩子溝通,我給你打60分?!崩蠋燑c評,“先表揚后批評,比粗暴地批評強一些,及格了。但這種溝通方式不能使用三次以上,否則孩子會察覺這是一個圈套,表揚只是前奏,后面的‘但是’才是家長要說的重點,于是,前面的表揚就顯得不那么真誠?!?/p>
老師告訴我,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需要一種心理營養(yǎng)—無條件的欣賞,就是單純和完全的欣賞,不帶批評和挑剔,不苛求完美。這樣的欣賞才是純粹的欣賞,會帶給孩子自信和底氣。如果家長習慣性地把表揚作為批評的前奏,那么孩子就從心底里不自信,總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肯定。
如果家長在表揚孩子的同時還想提點要求,可以把“但是”改成“而且”。比如:“果果今天真棒!被子疊得這么整齊,都快超過媽媽了,而且,媽媽相信,明天果果會再接再厲,把睡衣掛回衣柜,是不是?”這樣,就巧妙地把批評變成了提醒,而且表揚絲毫沒有打折,還表達了對孩子的肯定和期待,孩子就很容易接受,愿意做得更好。
回到家,我現(xiàn)學現(xiàn)賣,對果果說:“今天果果真棒,放學回家先做作業(yè),不到兩小時就全做完了,晚上可以陪媽媽看兩集電視劇,而且媽媽相信,明天你能做得更好,過小區(qū)門口時幫媽媽取取快遞,怎么樣?”
“沒問題!”果果沖我比了個OK的手勢。
我不得不服氣,老師的辦法真靈驗!
孩子的社會經歷少,所以問題多,家長回答時要耐心地解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果果小時候特別喜歡問問題,我覺得幼稚可笑,懶得回答,或胡扯一通,借此取樂。比如—
果果問我什么是尊重,我敷衍她:“尊重就是講禮貌?!?/p>
果果問我分針為什么比秒針走得慢,我脫口而出:“因為它懶。”
果果問她是從哪里來的,我回答:“有一天,我取了個快遞,打開發(fā)現(xiàn)你躺在里面沖我笑。我下單下錯了,店家不給退貨,那就只好養(yǎng)著嘍。”
不知什么時候,果果知道我不肯好好解答,就不再纏著我問問題。如果我有問題去問她,她會報復性地胡扯一通。比如—
我問“C位”是什么意思,果果回答:“就是照合影時從左邊數(shù)第三個人的位置。”
我問“996”是什么意思,果果回答:“就是1999年6月出生的那批人?!?/p>
看她嘴角掩飾不住的壞笑,我知道她又在捉弄我。我不便發(fā)作,因為她的惡作劇是我親身示范的,我只好吃啞巴虧。
培訓課老師告訴我,孩子的社會經歷少,家長回答時要耐心地解釋,這樣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比如,果果問什么是尊重,我應該回答:“尊重就是在別人說話的時候認真傾聽,不打斷;別人的東西未經允許不能亂動;見了長輩要主動打招呼;得到別人的恩惠要表示感謝……”這樣,果果就能清楚地理解尊重他人的具體行為表現(xiàn),從而更好地踐行。
孩子有問題時,家長耐心解釋的過程,也是引導孩子思考的過程。孩子在聽解釋的同時,會積極地動腦子,嘗試理解和分析。相反,如果家長嘲笑、敷衍孩子,容易打擊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導致孩子產生自卑心理,陷入“我什么都不懂,真丟人”或“媽媽不肯回答我,我去問誰呢”的沮喪和迷茫中,親子關系就不那么和諧了。
我嘗試用老師教我的方法與果果交流,感覺她的眼神變溫柔了,有時我解釋完,她會說“謝謝”,有時她會笑一下,客客氣氣地說些“受益匪淺”之類的恭維話,我感覺那是發(fā)自內心的感謝。
與孩子交流的最佳策略是“啟發(fā)”,即順著孩子的想法深入挖掘,引導孩子不斷思考,幫助孩子找到成長的方向
上初中以后,果果總是冒出一些古怪的念頭,行為表現(xiàn)讓人大跌眼鏡。
一天,她表情嚴肅地對我說:“媽媽,我初中畢業(yè)后不想上高中,去上職業(yè)學校吧?!?/p>
我問她為什么要放棄上高中,她說:“上高中是為了考大學,可是,上大學能怎樣,還不是去送外賣,不如早點就業(yè),搶占一個工作崗位。”
我很生氣:“你才13歲,對社會不了解,怎么能這么早就限定自己的未來?上職業(yè)學校、送外賣沒有什么不好,但你不能聽風就是雨,人云亦云啊!如果你將來適合做金融管理、教書育人等工作,現(xiàn)在放棄高考豈不是太早?”
我苦口婆心地勸導,果果卻轉過臉去,不再理我。一場母女交流就這樣不歡而散。
我請教培訓課老師,與孩子交流重要話題時,如果孩子執(zhí)迷不悟,我該采取怎樣的策略?
老師說,與孩子交流的最佳策略是“啟發(fā)”,即順著孩子的想法深入挖掘,引導孩子不斷思考,幫助孩子找到成長的方向。
回家后,我舊話重提:“果果,你想上職業(yè)學校,對專業(yè)有規(guī)劃嗎?”
果果警惕地瞥我一眼:“我想上園藝專業(yè),將來開一家花店。”
“太好了,我也夢想開一家花店,每天在花香中上班?!蔽翼樦掝}說下去,“以后逢年過節(jié)你店里一定生意興隆,我可以去幫忙。要不這個周六我們去花市逛逛吧?看看人家是怎么經營花店的。”
周六,我和果果在花市逛了整整一天?;丶业穆飞?,她興致勃勃地跟我嘮插花藝術、花期養(yǎng)護,似乎明天就要開自己的花店似的。
快到家時,她突然神情黯然:“那個店主姐姐被難纏的客人罵了半小時,仍笑臉相迎,做生意真是太不容易了,或許我做不到……”
“你才13歲,做不到不奇怪?!蔽医舆^話頭,“你人生的路還長著呢,別那么早下結論?;蛟S你是做大生意的人,辦鮮花基地,跟講禮貌的大客戶談生意;或許你將來是女機長,開著大飛機給全國各地的店主運送鮮花;或許你是一名教師,下班回家的路上買一束鮮花……一切皆有可能。媽媽喜歡你愛花的樣子!”
果果把頭靠在我的身上,溫柔地呢喃:“謝謝媽媽!我喜歡你愛我的樣子?!?/p>
這時,我感覺果果又“變回”我的貼身小棉襖了。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