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教育初體驗
我女兒是在國內上小學五年級時轉到德國上學的。后來我問她,來德國上學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她說學習上老師更看重同學間的合作,學習比較輕松,最主要的是考試輕松。
在德國上小學,2年級前跟國內一樣,也是沒有考試的,高年級開始有考試之后,成績是綜合平時課堂表現(xiàn)的成績和試卷成績,平時成績能占到50%~70%。很多時候,歷史等科目的考試只是出一道論述題,考查學生的觀點和表達能力。
德國的大部分學校是半日制,只上半天學。我女兒現(xiàn)在上8年級,每周有3天下午1點多就放學了,還有兩天3點多回家,是因為參加社團活動,而不是在學校上課。老師留的作業(yè)很少,我沒怎么看見女兒放學回家正兒八經(jīng)地寫作業(yè)。
因為學習輕松,德國孩子放學后有大量的自由時間。有的孩子會去上興趣課,我女兒每周就去家附近的游泳俱樂部上兩次游泳課。德國的運動類俱樂部特別普及,這部分的教育成本相對較低,我女兒每個月去上8次游泳課,總共收10歐元,大約相當于75元人民幣。
說到這里,你可能認為德國的教育真好,孩子們輕輕松松就能考上大學,拿到文憑,找到高薪輕松的工作,過上體面的生活,其實不然。
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大學
孩子們上到4年級就小學畢業(yè)了,接下來會進入不同類型的中學,未來的出路和工作方向也不一樣。
第一類是文理中學。上文理中學的孩子一般成績比較好,通常需要上8年或9年(我女兒的學校是9年),將來的出路是進入大學,走學術路線。
第二類叫實科中學,學制5年或6年,畢業(yè)生大多選擇接受全日制高級職業(yè)技術教育,以后成為實用技術型人才,比如銀行職員等。
第三類叫普通中學,有點類似我國的職業(yè)技校,一般學制5年,畢業(yè)生大多從事手工業(yè)、制造業(yè)等工作,比如粉刷工、收銀員等。
德國還有一類綜合中學,涵蓋上述三種類型。
在我國的很多家長看來,德國這種教育分流制度是非常殘酷的,因為只有大約40%的孩子能進入文理中學,實科中學的孩子除非成績非常好,有機會轉到文理中學,而第三類中學的孩子,幾乎與大學無緣。
即使進入文理中學,也不意味著百分之百能進入大學,因為學校會根據(jù)學生的成績隨時調劑,如果成績跟不上,就會被調劑到其他中學,或者被要求留級。我女兒的班里,這幾年從文理中學轉到實科中學的就有五六個,而能從實科中學轉到文理中學的,也就一兩個。
德國大學“寬進嚴出”,畢業(yè)非常難,而且大學生的輟學率很高。我專門咨詢一個在大學當教授的朋友,她告訴我一組數(shù)據(jù):2022年,德國全國從高中到大學的入學率是54.7%,但是有28%的文科生沒有拿到畢業(yè)證。我個人估計理科生的這一比例可能更高。
德國的大學主要培養(yǎng)理論研究型人才。我先生2000年來德國留學的時候,大學是沒有本科的,都是直接讀到碩士,難度比現(xiàn)在高很多。近些年,德國的大學才陸續(xù)有了本科學位。
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更大
來德國之前,我家生活在山東濟南,孩子就讀的小學在我們居住的區(qū)算是很不錯的。來德國之后,生活的城市是一個州的首府(類似國內的省會),兩個城市比較相似。
我本人在國內是小學老師。觀察兩個城市的教育,如果拋開環(huán)境不談,我國的教育不管是軟件還是硬件,一點都不比德國差,只是德國人的教育理念跟中國人有很大不同,讓我這個任教多年的老師有點不習慣。
比如,我們崇尚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而德國的老師在引導學生價值觀方面非常謹慎,大多是讓學生們討論。比如,個別學生穿著不得體,如果老師提醒學生注意,有可能被投訴“歧視”“干涉自由”,所以老師緘口不言。
在德國,家校溝通非常少,我沒有班主任的電話,也沒有家長微信群,有事就寫郵件,請假通過秘書處,只有在每學期的一對一家長會時才能見到老師。所以,作為家長,我無法向老師了解孩子在學校的情況,老師也沒有主動聯(lián)系過我。
我想,因為女兒讀的是文理中學,學風比較好,所以老師不需要跟家長溝通很多。當然我也聽說,前面提到的第三類“普通中學”,那里的孩子會有很多問題,比如吸煙、喝酒、打架,跟我們國內家長的擔心差不多,估計這類學校的老師干預得會多一些。
在這種教育體制和環(huán)境中,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就顯得更大。家庭對孩子價值觀的引導,在學習上給孩子的支持,直接決定了孩子的發(fā)展方向。那些所謂的本土精英階層,在經(jīng)濟能力、眼界、見識、家庭氛圍等方面都能給孩子提供更好的條件,一般不會讓孩子選擇實科中學和普通中學。很多普通家庭,尤其是這些年涌入比較多的難民家庭,他們的孩子上文理中學是比較難的,除非孩子天資超群。
沒有完美的教育
對于孩子上不上大學、上什么大學,德國家長真的不怎么焦慮。
孩子上小學時,除非成績太差跟不上,老師不會建議補習。我沒有見過家長為了讓孩子上文理中學而給孩子報補習班的,而且,選擇上哪種中學,家長主要根據(jù)孩子的意愿。有些家長認為孩子不適合上文理中學,或者不想讓孩子太累,就會給孩子選擇實科中學,或者讓孩子留級,這種情況很普遍也很正常。
德國家長也有很多抱怨,比如,有的認為半日制學習時間太短,有的說孩子小學4年級就分流太早,孩子的興趣和擅長領域都不確定,潛力還沒有發(fā)揮出來,如果被分流到實科中學或普通中學,以后發(fā)現(xiàn)不合適就很難改變,等等。
所以,我們沒必要神化德國教育,更沒有必要妖魔化國內的教育。我最大的感受是拋開環(huán)境談教育是不公平的,每個國家的教育大環(huán)境都有深刻的經(jīng)濟、歷史、文化等原因,不是短時間內或者靠某一個政策就可以改變的。真正重要的,還是家長的觀念。
我見過很多為了逃離國內的教育內卷帶孩子來到德國的家長,他們在德國反而更焦慮。因為德國學校跟國內比,管得太松了,只上半天課不說,作業(yè)還少。在我們中國家長的內心深處,還是非常希望孩子能上大學的,所以有些家長寧可讓孩子留級,也要一直留在文理中學,這樣孩子和家長的壓力都很大。
如果觀念不改變,到哪兒都逃不掉教育內卷。家長真正需要做的,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孩子最好的家庭影響,自己和孩子都能按部就班地在屬于自己的人生軌道上過好自己的生活。
(徐"暢)
【編輯:陳"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