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指出:努力實現殘疾人“人人享有康復服務”目標。肢體殘障人士的康復,除卻肢體康復,社會康復也同樣重要。社會康復,是從社會學角度依靠社會幫助和殘疾人自身力量,采取有效措施以減少和消除不利于殘疾人進入社會的各種障礙,使殘疾人充分參與社會生活并為社會發(fā)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
據2023年度統(tǒng)計數據,虎門肢體殘障人數762人,占全鎮(zhèn)殘障人數40.9%,在具有一定康復價值20~50歲的年齡段為131人。社工需求調研訪談發(fā)現,這部分人群中已經接受過社區(qū)康復治療的人數極少。而肢體殘障群體進入到社會的回歸過程,目前面臨著心理療愈手段匱乏、社會交往局限、家庭及社會接納程度不足、社區(qū)融入困難等多種問題。
本項目以促進殘障人士發(fā)展為工作目標,運用“四大主題”藝術手法為療愈模式,組建“社工+藝術療愈師+志愿者”專業(yè)服務力量,并以賦能形式搭建社區(qū)探訪、公益義賣的社會實踐平臺,探索促進虎門肢體殘障人士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獲得情緒舒緩、實現群體交流,通過平臺更好融入社區(qū)事務中,實踐“健康增能、技術增能、社交增能”三大目標內核服務,推動虎門肢體殘障人士的身心健康發(fā)展的無障礙工作。
藝術工作坊助力三大增能
通過鏈接藝術特長志愿者,圍繞繪畫、音樂、園藝、手作四大主題,開展了包括曼陀羅畫、涂鴉、香薰制作、馬克杯制作等主題的藝術工作坊及作品展銷20期,吸引了41戶虎門殘障家庭,服務人次達654人次。以園藝促進手部康復訓練,以曼陀羅繪畫促進情緒舒壓,以舞動音樂促進互動交流,以手作促進技能學習。一方面,藝術創(chuàng)作為殘疾人提供了一種表達情感的方式,這種方式有助于釋放情緒、緩解身體及心理的壓力及緊張情緒。另一方面,藝術創(chuàng)作讓殘疾人體驗到自我實現的成就感,這有助于提高他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時,殘疾人也從中學會了創(chuàng)作各種的藝術作品,促進了殘疾人的技術增能。
培養(yǎng)康復榜樣,發(fā)揮朋輩效應
項目通過培養(yǎng)積極的康復榜樣,讓他們化身為殘障人士的志愿者,向其他殘障人士發(fā)揮朋輩效應,積極鼓勵其他受障者尋求幫助、主動參與,逐步融入社區(qū)生活。
曾參與項目的飛姐,在社工的推動下,化身成為項目的志愿者,協(xié)助社工籌備工作,積極在社區(qū)宣傳服務。在服務中,她更以同路人的身份協(xié)助參與者完成創(chuàng)作,用她的笑容影響更多的受障者,向他們傳遞更多的正能量。
家庭參與促進群體社交增能
“社工+殘疾人家屬”的參與模式,主要是了解到家屬因為長期陪護本身會存在極大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考慮到家庭是服務對象生活成長最親密的環(huán)境,也是服務對象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在三期的同樂日團體輔導服務中,以集體座談、集體繪畫、手工創(chuàng)作形式,共邀請24戶曾接受項目服務的家庭參與?,F場除了“社工+藝術導師”帶領服務對象、家屬一同互動交流,也邀請服務對象家庭積極展現藝術才能,促進服務對象的自我價值感提升的同時,建設同伴式支持力量的形式,強化其社會交流的動力及能力。
參與者小雨便是這樣的家庭,一家三口積極參與多項服務,過程中父母也不斷給予小雨及其他參與者支持鼓勵。在幾場工作坊下來,父母的積極性也帶動了小雨。小雨漸漸會主動協(xié)作其他參與者,感想環(huán)節(jié)也主動舉手,自信地闡述自己參與的快樂。
服務成效:個人層面
項目讓服務對象釋放了情緒,以藝術創(chuàng)作達到康復的效果,讓殘疾人借非言語工具將潛意識內壓抑的情感與沖突展現出來,并于體驗中獲得精神的舒緩與滿足。以曼陀羅繪畫工作坊為例,服務人次36人,而參與評價打分的12人全部表示:此種形式能感覺到壓力釋放、內心的和諧寧靜。
同時借助藝術創(chuàng)作,搭建殘疾人的社交網絡,項目聯合多社區(qū)宣傳推廣,讓更多服務對象參與進來,促進他們融入社區(qū)生活。以舞動工作坊為例,服務人次118人,而參與評價打分的23人中100%通過服務認識1~2位新朋友,并且能感受到良好互動。
此外,項目促進藝術療愈在服務群體中的普及。結合服務經驗,項目形成藝術療愈繪畫體驗手冊,有助于參與者家庭通過手冊鞏固“自愈”效果,也有助于社區(qū)殘障康復服務拓展新方式、新手法,能為更多需要殘障人士提供接觸和學習藝術療愈的機會。
服務成效:社會層面
項目通過挖掘服務對象的藝術潛能,并向社會展示和展銷的形式,開展了殘障人士工作坊成品展銷活動,不僅讓服務對象的自我價值得到實現,也加深公眾對該群體的認識,為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共融環(huán)境。
對于無法踏出家門、無法參與社會事務的重度肢體殘障人士,項目聯合社區(qū)力量,結合端午、重陽等重點節(jié)日,帶領我們助殘志愿隊走進22戶重度肢體殘障及其他殘障人士家庭,讓更多外界人員理解他們的同時,也使得他們獲得更多社會支持力量和社會慈善資源。
項目也形成了五社聯動模式,服務匯集社工、社會各界專家、志愿人士、社會組織、社區(qū)力量,打造了“殘障人士+藝術療愈師+社工”13人的志愿隊伍力量,累計參與志愿者達76人次,提供了182小時志愿服務。同時,通過與公益組織的合作交流,項目將藝術療愈推廣給更多有需要的特殊群體。末期訪談,我們的兩大合作方均反饋:藝術療愈形式為殘障人士提供了一個獨特的社交平臺和交流方式,促進他們在自然互動中成長改變,也為他們后續(xù)服務提供更多探索創(chuàng)新思路,以更好地運用在殘障領域中。
(作者單位:東莞市心益社會工作服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