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在社會基層堅持和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完善正確處理新形勢下人民內部矛盾機制,及時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tài)。習近平法治思想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之治”、推進有效化解社會矛盾、依法推動社會治理和諧向好提供了科學指引。濱州市在全國率先提出打造“心安城市”,著力推進社會治理品質從“平安”向“心安”提升,努力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濱州、法治濱州。在落地落實層面,矛盾糾紛能否有效化解是檢驗社會治理成效的重要一環(huán),濱州市立足現有社會治理網格,堅持探索矛盾糾紛一站式、多元化解機制,積極落實“心安城市”建設目標要求,社區(qū)群眾的獲得感、滿意度不斷提升。
新時代,大量的矛盾糾紛萌芽在社區(qū)、村居,其中占很大比重的是經濟糾紛,從源頭上看是村規(guī)民約、社區(qū)公約在村集體收益、鄰里關系、身份確認、相關費用的使用等方面的規(guī)定模糊不清,甚至出現空白。比如,村集體占地收益的分配、土地使用權的流轉、小區(qū)廣告費用的收支使用等,這些處理不當往往會成為信訪案件。濱州市高度重視村規(guī)民約、社區(qū)公約等自治章程的修訂,突出黨組織領導下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模式,將法治挺在前面,凡是涉及到權益分配、身份確認等與矛盾糾紛相關的規(guī)范條款,就要找到上位法,找到相應政策依據,不能想當然,克服慣性思維的影響。一是在憲法、法律、法規(guī)和國家政策的框架范圍內進行修訂,確保不與之相抵觸。二是依據各村居社區(qū)特點,結合當下矛盾糾紛的熱點難點,在文件章程中予以明確規(guī)定,避免后期出現爭議。三是強化專業(yè)指導,組織民政、政法、文明辦、司法、農業(yè)農村、婦聯等部門溝通協調,嚴格履行職責,制定切實有效管用的約定,避免流于形式。
面對新時代社會矛盾多樣化、個性化的新趨勢,濱州市已全面推開“一站式”矛調中心規(guī)范化建設,在基層鄉(xiāng)鎮(zhèn)(街道)做到全覆蓋,注重多元解紛效能,矛盾化解率保持98%以上。矛盾糾紛的化解,定分止爭、群眾信服才是最終目的,不能只追求當時的和解,為日后的信訪,甚至是矛盾升級埋下隱患。在基層的矛調中心,一般配備三支隊伍,社區(qū)工作人員、志愿者為主的勸說情理隊伍,以信訪、綜治為主的政策宣講、公理闡釋隊伍,以公檢法司為主的法治化解隊伍。群眾有矛盾,通過三支隊伍、三股力量的有效合力化解,當事人既做到明白其中政策法規(guī)依據,又在法治框架內實現自身權益的最大化,還會從公平正義角度出發(fā)照顧到弱勢群體的利益,做到口服心服。同時,“一站式”服務將綜治、信訪、人社、住建相關職能部門納入窗口服務,依法制定矛盾化解工作規(guī)章制度,強化頂層設計,整合優(yōu)化組織運行、人員配備等,切實實現“只進一扇門,服務不缺位”。
群眾對時間效率的要求越來越高,智能手機的普及又為我們線上開展工作提供了便利。濱州市依托“全科大網格”建設,把基層社區(qū)原有社會治理、綜治、信訪、環(huán)保等網格統(tǒng)籌協調成一張網,線上線下同步推進。立足于新時代社會治理的實踐基礎,搭建群眾參與社會治理的互動平臺,立足高效、精準解決群眾現實問題、貼心為群眾服務的現實需求,搭建政務服務、意見反饋、矛盾調解平臺。群眾用手機客戶端治理平臺反饋問題,平臺構建矛盾糾紛“一站式接收、一攬子調處、全鏈條解決”模式,手機操作簡便易行,實現群眾少跑腿、不跑腿,數據多跑路,把服務群眾“最后一米”做到位。制定高效便捷的工作流程,依法有序地開展工作,基于線上線下結合的數字治理平臺建設,推動矛盾糾紛化解粗放化向精準化轉變,人民群眾的個性化需求第一時間在后臺對接相關主管部門,牽扯到多個部門的,依職責按流程流轉辦理,形成部門合力。這既解決了群眾不知道找誰的難題,又方便了主管部門高效對接工作,有效避免“九龍治水”的局面。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