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系統(tǒng)地探討了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的解題關鍵技巧和方法,通過典型實例分析,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的解題思路,提高物理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
【關鍵詞】平拋運動;高中物理;解題技巧
平拋運動是高中物理中的重要內容,而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則增加了問題的復雜性和綜合性.多物體平拋運動涉及多個物體同時或先后進行平拋運動,需要考慮各個物體之間的相互關系以及各自運動的獨立性等特點[1].正確解決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對于學生深入理解物理規(guī)律、提高解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 多物體落在斜面上的平拋運動
例1 如圖1,兩物體M、N從同一高度同時分別以v1和v2的初速度水平拋出,經時間t均落在了傾角θ=30°的斜面上的A點,其中物體N垂直打到斜面上.求:
點評 本例中,兩物體從同一高度同時以不同的速度拋出,落在斜面上的同一點處,因平拋運動的時間與下落的豎直高度有關,可見,兩物體運動的時間相同;物體M從斜面出發(fā),最后落到斜面上,位移方向已知,可對物體M分解位移,而物體N垂直打在斜面上,速度方向已知,通過分解速度的方法即可求解.
2 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的比較
例2 如圖2所示建立坐標系,水平向右為x軸正方向,豎直向上為y軸的正方向.三個物體a、b、c分別從y軸上沿x軸正方向同時拋出,其中b和c是從同一點拋出的,忽略空氣阻力,則(" )
(A)物體a的飛行時間比物體b的短.
(B)物體a能在空中與物體b和物體c相遇.
(C)物體a的水平速度比物體b的?。?/p>
(D)物體b的初速度比物體c的?。?/p>
解析 豎直方向上的運動決定了物體的飛行時間,豎直位移越大,飛行時間越長,所以物體a的飛行時間比物體b的短,故(A)正確.同時拋出的三個物體運動到交點處的時間不相同,所以物體a不能在空中與物體b和物體c相遇,故(B)錯誤.物體a比物體b下落的高度低,則下落時間短,但物體a比物體b的水平位移大,根據x=v0t可知物體a的水平速度比物體b的大,故(C)錯誤.物體b和物體c相比較下落高度一樣,則下落時間相等,但物體b比物體c水平位移大,則表明物體b的初速度比物體c的大,故(D)錯誤.
點評 本題是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的比較,根據下落高度比較時間,再結合水平位移比較水平初速度.從同一豎直位置不同高度拋出的多個物體,在圖像相交的位置水平位移相同,但因豎直位移不同,導致運動時間不同,進而可判斷是否相遇.
3 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的解題技巧
3.1 理解平拋運動的基本特征
平拋運動是指將物體以一定的初速度水平拋出,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其運動軌跡是一條拋物線.平拋運動可以分解為水平方向的勻速直線運動和豎直方向的自由落體運動[2].
3.2 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的類型及解題技巧
對于同時平拋的多物體問題,多個物體同時從同一高度以不同的初速度水平拋出.此時,由于它們在豎直方向上的運動情況完全相同,都是自由落體運動,所以下落的時間相同.只需要根據水平方向上的運動情況分別進行分析即可.對于先后平拋的多物體問題,多個物體先后從同一高度水平拋出.這種情況下,先拋出的物體運動時間較長.同樣,豎直方向的運動情況相同,只需要根據不同的時間分別計算水平方向上的位移.
如何求解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呢?首先,要運用運動的獨立性.物體做平拋運動,其在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運動是相互獨立的,互不影響.在分析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時,可以分別對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進行分析,然后再綜合考慮.其次,要尋找時間關系和位移關系.對于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要分析多物體之間
的位移關系和時間關系,通過這些關系建立方程進行求解.再次,要利用題中隱含的幾何關系.在一些復雜的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中,可能需要借助幾何關系來求解.例如,通過勾股定理、三角函數等方法來確定物體之間的距離、角度等.最后,列方程求解.根據平拋運動的規(guī)律,列出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的位移方程、速度方程等,然后聯(lián)立方程求解未知量.
可見,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雖然較為復雜,但只要掌握了平拋運動的基本特征和解題技巧,就能夠準確地分析和解答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要多做練習題,加強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題能力.
4 結語
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是高中物理中的難點內容之一,需要學生掌握運動的獨立性和等時性、運動的合成與分解、確定物體之間的關系以及運用數學方法求解等解題技巧.通過對多物體平拋運動問題的實例分析,可以發(fā)現,只要掌握了正確的解題方法,這類問題便可迎刃而解.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應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和規(guī)律,多做練習題,提高自己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也應加強對學生的指導,幫助學生掌握解題技巧,提高物理學習的效果.
參考文獻:
[1]鄧偉.拋體運動??伎键c例析[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23,52(30):68-70.
[2]秦付平.物體平拋運動的五大考點[J].新高考(物理化學生物),2009(1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