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王端毅公奏議集》系明朝中期名臣王恕所撰政治奏議集,凡十五卷。此集一經刊成,即與僅輯錄王氏早中期奏稿的六卷本《王介庵奏稿》并行流傳于世。是書現存有嘉靖刻本、正德合刻本、正德重修本、四庫本、嘉靖補刊本、靜嘉堂明抄本、岳雪樓清抄本及道光刻本等多個版本,分屬六卷本、十五卷本兩個系統(tǒng)。王恕此集錄其奏章建言,內容關涉明代中期政治局勢與社會動態(tài),今考其版本流變,以期能對深入發(fā)掘此集文獻價值有所補益。
[關鍵詞]王??;王端毅公奏議集;王介庵奏稿;版本
[中圖分類號]G256.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6041(2025)01-0039-07
1 引 言
王恕(1416—1508年),字宗貫,號介庵,三原縣人,明正統(tǒng)戊辰年(1448年)進士,一生出入內外五十年,官至太子太保,卒于明正德三年(1508年),卒贈太師,謚曰端毅。王恕歷仕英宗至武宗五朝,為官期間,對內賑災平亂,對外威懾諸夷,同時興辦書院,推行禮樂教化,乃明代理學思潮中三原學派一脈的代表人物?!睹魇贰贩Q其一生“剛正清嚴,始終如一……弘治二十年間,眾正盈朝,職業(yè)修理,號為極盛者,恕力也”[1],可謂贊譽極高。
目前,學界有關王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討其理學思想、政治智慧等方面,對其著作的梳理則停留在聊備名目之層面,具體至文集的版本源流考證工作尚未展開參見張莉《明代關學三原學派研究》,周喜存《明清陜西三原文人群體及其著述研究》,年四國《〈王端毅公奏議〉與王恕履歷》,趙爽《王恕研究》等。。有鑒于此,下文即就王恕奏議集的版本流變情況加以考辨,并結合可得見全卷的版本試作???,以期進一步發(fā)掘此集的文獻價值。
2 王恕奏議集結集刊刻
《王端毅公奏議集》是一部收錄王恕在任時進奏章疏的政治奏議集《王端毅公奏議集》,以下簡稱《奏議集》,未加書名號者,則為王恕所著奏議集之泛指,以示區(qū)別。,內容關涉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該書足本十五卷,《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敘有此書成書過程:
恕吏部奏議九卷、宏(避乾隆“弘”字諱)治四年文選郞孫交編次、李東陽序之。后兵部尚書王憲取其自大理寺左寺副至南京兵部尚書時奏議六卷、刻于蘇州。御史程啟充又刻于三原。此本則正德辛巳三原知縣王成章合二本而刻之者[2]。
由此可知,《奏議集》并非成書于同一時間,而是由王恕為官前期所進奏議六卷與其主持吏部官事時所呈奏議九卷兩部分組成,是以在此集編刻之前,王恕所撰奏稿曾分別且先后以六卷、九卷見行于世。其六卷本名《王介庵奏稿》,同著錄于《四庫全書總目》,乃王恕官南京兵部尚書時所刻,各卷以官標目,凡六卷[3]。成化十四年(1478年),王恕升任南京兵部尚書,次年正月,改兵部尚書,《奏稿》即成書于此期間[4]。吏部奏議九卷則是弘治四年(1491年)時,由文選郎孫交編次而成,關于此事始末,同年李東陽作有《王端毅奏議序》:
今天子御極之初,三原王公復召為吏部尚書,進太子太保,天下翕然望之。而公亦然以天下人才為己任,凡有會議,必手自屬稿。雖部曹所擬,官屬所具,亦親自改訂。四三年來,散于諸司者不可悉記。文選員外郎孫君交擇其關于政之大者,萃為一編,以藏于家[5]3。
孫交,字志同,鐘祥縣人,成化辛丑(1481年)年進士,其官南京兵部主事之時,時任大司馬的王恕“嘉其有志,甚愛之”[6]。弘治初,王恕起為冢宰,即將其調至吏部以自輔,可見王恕對孫交實有拔擢之恩。由孫交萃編的九卷奏稿后藏于王恕之子王承裕處。正德辛巳(1521年),三原知縣王成章“從諸生求得之”[5]4,合二本刻為全帙,凡十五卷,前六卷內容與《奏稿》對應,七卷至十五卷則與吏部奏議九卷對應。據《提要》言,《奏議集》自問世以來,始終與《奏稿》并行,是以前者雖為足本,仍存有后者之目。
查明清以來官私目錄著錄此集的具體情況如下(見表1)。
據此著錄情況可知,王恕的吏部奏議九卷似未以單部見藏于官私目錄,僅有孫交編次的一個版本,此后王成章所得到的也應是此本。相較而言,《奏稿》的刊刻歷史就復雜一些?!短嵋分洝蹲喔濉窌r,明言其乃王恕任南京兵部尚書時所刻,初刻本中,有成化乙巳(1485年)程廷珙序,成化壬寅(1482年)陳公懋后序及弘治壬子(1492年)李東陽后序。但其敘說《奏議集》成書過程時,言及《奏稿》,卻只稱其由兵部尚書王憲刻于蘇州,后由御史程啟充刻于三原。如未結合《奏稿》提要觀之,可能造成王憲主持刻本(以下簡稱“弘治刻本”)即《奏稿》初刻本的誤解。實際上,據《明史》載,王憲乃弘治三年(1490年)進士,其入仕年份較之陳公懋為此書初刻本作后序的時間還要晚上八年。又據此刻本的編次者楊循吉所作后跋可知,其編訂材料的來源是“侍御史東魯王公往使關中,……錄得疏草二百余篇”[17]3,楊氏經“微效刊正,得八十六篇,厘為六卷”。東魯王公,即東平人王憲。
綜上,基本可以推知此本絕非首刻,且就內容來源而言,也并非因襲自王恕自編刻本,而是經楊氏厘定,重新篩選、分卷的。至于《提要》述《奏議集》時何以未曾提及王恕自刻本,推其原委,很大可能是沿襲了王成章所輯合刻本中王九思在序言里的說法:“自為大理左寺副至南京兵部尚書者六卷,兵部尚書王公憲為御史時,刻于蘇州。御史程君啟充為知縣時,復刻于三原?!?sup>[5]6
此外,見載于王恕自刻本的幾篇序言中,悉未言明《奏稿》的篇卷數,程廷珙序謂“承祥間以先生奏議凡若干卷見示,奉而讀之”[5]9,陳公懋序則稱其“前后章疏余二百上”[17]10,總之,均與弘治刻本不相符。而自弘治刻本以降,正德七年(1512年)程啟充重刻本書后記有“介庵奏議六卷,舊刻之姑蘇”[17]14之語,所敘卷數與舊本刊刻地則與弘治刻本相合。現存的嘉靖二十六年謝應征重刻本(以下簡稱“嘉靖刻本”)雖僅述及“得善本刻之揚州院治”[18],但此本分六卷、凡八十五篇,卷數與篇目亦大類弘治刻本。是以盡管《奏稿》如今僅存有嘉靖刻本一種,仍可推知,“若干卷”“章疏余二百上”的王恕自刻本或因各種原因未得流傳,而此后見世的幾個《奏稿》版本,則很大可能因襲自弘治刻本,王成章所求得的六卷本《奏稿》自然也屬弘治刻本一脈。
3 王恕奏議集版本敘錄
綜覽王恕諸本奏議集,雖名稱難以統(tǒng)一,傳本卻不多,鑒于《奏稿》與《奏議集》間存在的源流關系,也將六卷本《奏稿》納入討論范疇。經爬梳搜輯,以下即將現知版本依次列舉,并對可閱全卷者試作考辨。
3.1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謝應征刻本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謝應征刻本(嘉靖刻本,見圖1)較之王恕自刻本、王憲弘治刻本、程啟充正德刻本而晚出,卻是六卷本《王介庵奏稿》唯一可見的現存版本?,F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臺灣圖書館,日本國立公文書館、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等地。以公文書館藏本為例,是書每半葉9行,行18字,左右雙邊,版心白口,黑色單魚尾,版匡高18.4厘米、寬13.8厘米。版心刻有“王公奏稿序”“王公奏稿目錄”、卷次及“王公奏稿后序”,版心下部刻有頁碼。內容依次為謝應征序、程廷珙序、目錄、正文、陳公懋后序、李東陽書、楊循吉后跋及程啟充所書重刻始末。卷首鈐有“佐伯侯毛利高標字培松藏書畫之印”及“秘閣圖書之章”兩方,朱文,篆章。此書系豐后佐伯藩主毛利高標獻上本。毛利高標以富于藏書和精通古書鑒賞而聞名,其于日本天明元年(1781年)創(chuàng)設佐伯文庫,收納各種古書珍藏,文政十一年(1828年),其孫毛利高翰將數萬冊漢籍進獻給江戶幕府。“秘閣圖書之章”即是幕府時代的紅葉山文庫所用藏書印。
3.2 明正德十六年王成章合刻本重修本
明正德十六年王成章合刻本重修本(以下簡稱“正德重修本”)為六卷《奏稿》與九卷吏部奏議最早合刻本之重修本,現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臺灣圖書館及日本國會圖書館等地。以臺灣圖書館藏本(見圖2)為例,此本凡十五卷,分六冊,正文每半葉10行,行16、17字,部分序言每半葉8行,行18字,左右雙邊,版心白口,黑色單魚尾,版匡高17.1厘米、寬12.8厘米,版心寫有序、目錄、卷次、后序,下部標有頁碼。較之嘉靖刻本,除無謝氏序外,增有太師王端毅公小影、張元禎拜贊、王九思序、李東陽序及崔銑書等內容。是書卷首鈐有一“嘉業(yè)堂”朱文長方印,一“國立中央圖書館考藏”朱文方印,一“劉承干字貞一號翰怡”白文方印,一“吳興劉氏嘉業(yè)堂藏書印”朱文方印。劉承干,吳興縣(今浙江湖州)人,近代著名藏書家,其藏書樓因溥儀所贈“欽若嘉業(yè)”九龍金匾而得名,所庋藏圖書一度逾六十萬卷??箲?zhàn)時期,劉承干將其所藏明刊本秘密售給重慶圖書館,是以此本現今輾轉藏于臺灣。
有關此本,尤需注意新增的三篇序跋,其成文時間與此本的初刻、重修不無關系。王九思的序中記載了王成章主持合刻工作的始末:王成章求得九卷吏部奏議后,合《奏稿》而刻之,并題名為《太師王端毅公奏議》,過程中,他將此事告知了時任巡按御史的曹珪,是以書成之后,曹珪即命王九思為此集作序。此序作于“正德辛巳秋九月甲子”[5]10,正德辛巳,即正德十六年,也就是正德合刻本初次刊印的時間。而張元禎為王恕木版小影所作的贊辭雖未寫明時間,但據史料可知,張元禎卒于正德二年(1507年),遠早于正德合刻本的初刻時間[18]。推言之,張氏所據的王恕奏議集版本,應當是早期的六卷本或九卷本,后因正德合刻本而保留了下來。此外,崔銑的跋文則揭示了正德合刻本的重修情況。崔氏此文作于嘉靖甲午(1534年),較之此本的初刻時間晚近十三年。文中稱“秋日撿書,覽公奏議,擊奸守法,一介弗撓,乃籍上事”[17]16,未提及此書重印事宜。但能夠斷定的是,至早在嘉靖十三年崔銑寫成此文后,此本已經歷一次重修。
3.3 《欽定四庫全書》本
按《提要》所言,《欽定四庫全書》本(見圖3)依據的底本即是正德合刻本,因其收入了崔氏于嘉靖十三年所作的文章,可推知,此本所參版本中也有正德重修本。此本現藏于浙江大學圖書館、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及愛媛大學圖書館等地。以浙江大學圖書館藏本為例,此本凡十五卷,分七冊,每半葉8行,行21字,四周雙邊,版心白口,黑色單魚尾,版心上方寫有“欽定四庫全書”,版心寫有書名、卷數等,下部標有頁碼。卷首所鈐印章比較模糊,難以辨認,卷末鈐有一“乾隆御覽之寶”朱文方印。此本避“弘”為“宏”,避“歷”作“歴”,“玄”字缺末筆。
3.4 嘉慶十一年(1806年)補刊本
嘉慶十一年(1806年)補刊本(以下簡稱“嘉慶補刊本”,見圖4)現藏于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日本東京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等地,題名“嘉靖十三年刊嘉慶十一年補刊本”,此本正文前確寫有“大清嘉慶十一年秋八月望日補刊”字樣,至于“嘉靖十三年刊”則可能是根據前文崔銑所記時間“嘉靖甲午”推斷而來。以東洋文化研究所藏本為例,本書闕卷第二至第四,凡十二卷,五冊,版式大類正德重修本。卷首鈐有“東洋文化研究所圖書”“大木文庫”及“讀數卷殘書”三印??即竽靖梢黄淙耍巳嗽诿駠跗谝月蓭熒矸蓍L居北平,因此收藏了數萬冊圖書,“讀數卷殘書”即是其私人藏書印。后東京大學通過各方捐贈及向外購買等渠道匯集起近三十五萬冊圖書,大木干一的收藏即通過這一路徑轉藏至東洋文化研究所,列為“大木文庫”。
3.5 靜嘉堂明抄本
據《靜嘉堂秘籍志》載,靜嘉堂文庫還存有一部《王端毅奏議》明抄本,共八本,未載明卷數[20]。
3.6 明正德十六年王成章合刻本
日本國會圖書館藏有一套《太師王端毅公奏議》膠片,由美國華盛頓圖書館攝于北平圖書館,據稱乃正德刊本。中國科學院圖書館藏有一部明正德十六年王成章合刻本,此本后有葉德輝跋,葉氏《郋園讀書志》亦記有此“《太師王端毅公奏議》十五卷明正德辛巳刻本”[21]。
3.7 孔氏岳雪樓清抄本
孔氏岳雪樓清抄本系清孔氏岳雪樓抄本,凡十五卷,八冊,未見于《岳雪樓書畫錄》,現藏于中山大學圖書館。
3.8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錫齡刻本
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李錫齡刻本(見圖5)名《王端毅公奏議》,凡六卷,現藏于清華大學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據北京大學圖書館藏此書首頁書影標示,此書由清代陜西藏書家李錫齡編輯、王氏裔孫王稷???。此本每半葉10行,行20字,四周雙邊,版心白口,黑色單魚尾,版心上方有書名,版心中標記卷數、頁碼。卷首鈐有一“國立北京大學圖書館”朱文方印、一“徐石卿印”白文方印。
4 王恕奏議集版本校勘
自王恕首部奏議稿刊成以來,又經歷了數次重刻、合刻與抄寫,此間難免因客觀疏漏或主觀修改而衍生出一些異文。茲以正德合刻本之重修本為底本,《欽定四庫全書》本為校本,嘉靖刻本、嘉慶補刊本為參校本進行???,因嘉靖本與正德本等諸本所據祖本或有不同,為便比較,凡底本不誤而嘉靖本誤者,也予以列出。異體字、通假字等則酌情出校。試舉部分??苯Y果如下。
4.1 訛文
(1)卷一《申明律例奏狀》“竊照軍職中間”:竊,嘉靖本誤作“切”。
(2)卷一《區(qū)畫未完稅糧奏狀》“將已征錢糧捏作未征”:征,嘉慶本、四庫本疑誤作“完”。
(3)卷一《激勸賢能奏狀》“上司以禮相待”:禮,嘉靖本誤作“理”。
(4)卷二《言詔不可失信奏狀》“商鞅,霸者之佐”:霸,嘉靖本誤作“伯”。
(5)卷二《言管河官應否添設奏狀》“除各府州并全設縣分”:全,四庫本誤作“仝”。
(6)卷二《申明茶法奏狀》“便欲其一一遵依”:一一,四庫本誤作“一二”。
(7)卷三《處置邊務奏狀》“具奏謹題”:嘉靖本作“具本謹題”,考同書其他用例,當為底本誤。
(8)卷三《奏解犯人及參鎮(zhèn)守官奏狀》“王遣官送下程,二十二日”:嘉靖本作“二十三日”,結合前文記載,系底本誤。
(9)卷三《乞嚴賞罰以禁盜賊奏狀》“比之他處,數加十陪”:陪,嘉靖本作“倍”,據文意為底本誤;“動輒三五十人”:輒,嘉靖本誤作“者”。
(10)卷三《請勅貴州會兵撫捕羅雄州賊人奏狀》“成化十三年十二月初七日”:嘉靖本作“十二年”,據后文所詳,此處系底本誤。
(11)卷四《南京長安右門外木廠內失火參工部官奏狀》“高儼呈報”:儼,嘉靖本誤作“嚴”。
(12)卷四《駁議聽選官王瓚建言江北五衛(wèi)免赴京操奏狀》“南京應天、龍虎、橫海、和陽、武德五衛(wèi)俱在江北浦子口”:橫海,嘉靖本誤作“黃海”。
(13)卷五《地震請停任奏狀》“饑饉流殍,南北皆然”:北,嘉靖本或因形近訛作“比”。
(14)卷五《奏報災傷因言織造進貢勞民傷財奏狀》“臣今年二月出巡到于鎮(zhèn)江常州等處”:嘉靖本“二月”作“三月”,因無前后文支撐,暫無法判斷正誤。
(15)卷六卷首“后參贊機務”條:后,因繁體形近,四庫本誤作“復”。
(16)卷九《議魯府鎮(zhèn)國將軍陳言便民奏狀》“緣奉欽依”:奉,四庫本訛作“奏”。
4.2 脫文
(1)卷一《申明律例奏狀》“充儀從、軍伴、膳夫等項囚徒”:嘉靖本脫“軍伴”。
(2)卷二《言運船前進回淮揚修理河塘壩座奏狀》“糧船已到京通州等倉上納”:嘉靖本脫“州”字。
(3)卷二《山東得雨河道疏通奏狀》“至魚臺詢訪得雨日期”:嘉靖本脫“期”字。
(4)卷三《請勅貴州[XC會.TIF,JZ]兵撫捕羅雄州賊人奏狀》“臣看得雄州已故營長那?!保杭尉副咀鳌傲_雄州”,“羅雄州”系地名,底本脫“羅”字。
(5)[JP+2]卷四《復議定襄伯乞增操江官軍奏狀》“江定西安侯蔣因操江官軍事故數多”:嘉靖本脫“安”字。
(6)卷五《乞休致奏狀》“臣下情無任激切屏營之至”:嘉靖本、四庫本“激切”前有“不勝”兩字,疑底本脫文。
(7)卷十《議長隨何鼎陳言重官爵奏狀》:四庫本此題脫“長隨”二字。
4.3 衍文
(1)卷五《奏報災傷因言織造進貢勞民傷財奏狀》“是以不知,競尋奇異之物”:四庫本“不知”后衍“畫一遵守”四字。
(2)卷十《乞給假奏狀》“午朝可不必來”:四庫本“午”字前衍一“午”字。
4.4 異文
(1)卷一《申明律例奏狀》:“法司因見不曾成奸,律不該載,止坐不應杖罪”:嘉靖本作“法司因見不曾成奸,止問不應杖罪”;“且民紙一分直銀三四兩”:直,嘉靖本作“值”。古籍中直銀、值銀用例并行不悖;“當賜軍士冬衣”:當,嘉靖本作“賞”。
(2)卷一《蝗生境內請避位因勸上去奢崇儉奏狀》“民困少舒”:舒,嘉靖本作“紓”,兩字均有排解、抒發(fā)之義,可通。
(3)卷二《蒙賜誥命謝恩奏狀》“值此曠蕩之恩”:此,嘉靖本作“茲”,意通。
(4)卷二《改南京戶部左侍郎謝恩奏狀》“麄秘閣之書”:麄,嘉靖本作“麤抽”,“麄”即“麤”之異體;,抽也。《急就篇》謂“抽引麤繭緒,紡而織之曰”[22],意即此也。
(5)卷三《參鎮(zhèn)守官跟隨人員擾害夷方奏狀》“調領本軍前來征剿”:前來,嘉靖本作“前去”,文意通。
(6)卷五《奏報災傷因言織造進貢勞民傷財奏狀》“是以不知,競尋奇異之物”:此句補刊本與底本同,嘉靖本作“是以不知陛下之意”。
(7)卷五《論中擾人因乞休致奏疏》:題中“奏疏”在四庫本中作“奏狀”,其余各本均作“奏疏”。
(8)卷六《論撥船事宜奏狀》“不勾撥用”:勾,嘉靖本作“彀”。彀,張弩也,其義類“勾”。
(9)卷六《陳言山陜救荒奏狀》“俱赴陜西缺糧倉”:赴,嘉靖本作“付”,意通。
(10)卷六《救林俊張黻奏狀》“外而邊陲黠虜跳梁”:黠虜,語出《后漢書》“且漁陽之地,逼接北狄,黠虜困迫,必求其助”[23],意為狡猾的敵人,此稱呼于清朝似有未當,是以四庫本改作“外而邊陲烽煙未靖”,嘉靖本、嘉慶補刊本與底本同。
(11)卷六《同南京吏部等衙門應詔陳言奏狀》“不許勢要之家中塩”:中塩,四庫本作“屯鹽”,其余各本同底本。
(12)卷七《選用新舊進士兼懲窺避奏狀》:窺,四庫本作“規(guī)”,窺避、規(guī)避意通。
(13)[JP3]卷十二《復運使周軫等選任運鹽司奏狀》:運鹽司,四庫本作“運司官”,運司官即司鹽運使省稱。
(14)卷十五《議給事中王欽拾補治道奏狀》“如此則吏胥無雜進之途,銓選免壅滯之患矣”:此句四庫本作“如此則典吏進身不緣納賄,他年入仕亦必廉能,書算文移,州縣收臂指之效;撥京考滿,冠帶無頑鈍之徒。斯吏胥不虞雜進,而銓選不致壅滯矣”。黃訓輯《名臣經濟錄》亦采有此篇,句同正德本、嘉慶補刊本[24]。
結合上舉??鼻闆r綜而論之,作為底本的正德重修本雖部分頁面印刷較模糊,但整體而言比較精審,在其基礎上補刊的嘉慶補刊本大體與之一致。相較而言,嘉靖本則存在多處脫文、訛文、異文,缺筆的情況也較多見。四庫本比之嘉靖本舛誤稍少,但徑改異體字為正體字,或按己意增刪文句的情況時有發(fā)生。此外需厘清的是,正德重修本與嘉慶補刊本的版面上存有挖改修補的痕跡,四庫本可能根據保留原貌的正德合刻本補齊了這部分闕文,因此,四庫本較之正德重修本而衍的文句中,也有部分或系據更早的正德合刻本增補而來,并非訛誤。
5 結 語
綜合上文所述,王恕各時期的奏議集版本流變情況如下(見圖6)。
王恕最早的一部奏議集成書于明成化十四年,收錄其為官早中期所進呈奏議,由王恕本人整理并刊刻于南京,此本卷數不明,收錄奏疏可能逾二百篇。弘治十五年(1502年),王憲將早年從王恕本人那里得到的二百余篇疏草交予楊循吉刊定,楊氏將之篩選、精簡至八十六篇,厘為六卷,名之《王介庵奏稿》。正德七年,程啟充為應三原諸縉紳求書之需,又將楊氏刊本付之梨棗。嘉靖二十六年謝應征重刻時所據善本即是楊氏或程氏刊本。以上所述版本均為王恕前期奏疏。
弘治四年,孫交搜輯王恕任吏部尚書時所撰奏疏,編次成集,凡九卷,此本后藏于王恕之子王承裕寓所。正德十六年,王成章合程啟充刊定的六卷本與孫交編次的九卷本為一集,名之《王端毅公奏議集》。此本與六卷本《王介庵奏稿》并行流傳于世,至遲在嘉靖十三年又經歷了一次重修。此以降明、清兩季,先后出現了靜嘉堂明抄本、《欽定四庫全書》本、嘉慶補刊本、孔氏岳雪樓清抄本及李錫齡道光刻本等五個版本。可以確定,四庫本和嘉靖補刊本抄寫、翻刻所據之底本均為王成章正德合刻本之重刻本。岳雪樓清抄本、李錫齡道光刻本均為六卷本,則應與明季刊行的六卷本《王介庵奏稿》有一定源流關系。
實線表示版本間存在直接的傳抄、傳刻關系,虛線僅指示二者之間可能存在源流關系,因無法確定靜嘉堂明鈔本的卷數,故暫未將其置入圖中。
[參考文獻]
[1]張廷玉,等.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明史:卷182[M].北京:中華書局,1974:4837.
[2]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卷55[M].北京:中華書局,1965:497.
[3]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卷56[M].北京:中華書局,1965:504.
[4]張世民.王恕年譜(下)[J].華夏文化,2022(3):23-28.
[5]王恕.太師王端毅公奏議:序[M].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原知縣王成章刻本.
[6]雷禮.國朝列卿紀:卷33[M].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徐監(jiān)刻本:36.
[7]徐圖.行人司重刻書目[M].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鉛印本.
[8]晁瑮.晁氏寶文堂書目:卷2[M].明抄本.
[9]祁承?.澹生堂藏書目:卷12[M].清光緒十三年至十九年(1887—1893年)會稽徐氏鑄學齋刻紹興先正遺書本:3.
[10]徐乾學.傳是樓書目:卷4[M].清道光八年(1828年)味經書屋抄本:10.
[11]張萱,孫能傳,編.內閣藏書目錄:卷5[M].民國二至六年(1913—1917年)烏程張氏刻適園叢書本:43.
[12]朱睦?.萬卷堂書目:卷2[M].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上虞羅氏刻玉簡齋叢書本:19.
[13]焦竑,輯.國史經籍志:卷5[M].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南海伍氏刻粵雅堂叢書匯印本:17.
[14]丁丙,輯.善本書室藏書志:卷8[M].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錢塘丁氏刻本:39.
[15]丁立中,編.曹?;?,點校.八千卷樓書目:卷4[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6:1996.
[16]莫友芝,撰.傅增湘,訂補.傅熹年,整理.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卷5[M].北京:中華書局,2009:301.
[17]王恕.太師王端毅公奏議:跋[M].明正德十六年三原知縣王成章刻本.
[18]王恕.王介庵奏稿:序[M].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謝應征刻本:3.
[19]陳建,撰.高汝栻,訂.吳楨,增刪.皇明通紀法傳全錄:卷27[M].明崇禎九年(1636年)刻本:30.
[20]河田羆.靜嘉堂秘籍志:卷17[M].日本大正六年(1917)東京靜嘉堂刻本:64.
[21]葉德輝,撰.湖南圖書館,編.郋園讀書志:卷3[M].長沙:岳麓書社.2011:172.
[22]史游,撰.顏師古,注.王應麟,補注.急就篇:卷2[M].清同治元年(1862年)至光緒十年(1884年)福山王氏天壤閣刻天壤閣叢書本:29.
[23]范曄,撰.李賢,等,注.中華書局編輯部,點校.后漢書:卷26[M].北京:中華書局,1965:894.
[24]黃訓.名臣經濟錄:卷17[M].《欽定四庫全書》本:108.
[作者簡介]周蘇瑜(2000—),女,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專業(yè)2023級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