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日語中的“日語知識運用”部分不僅評估考生的語言能力,還考查其對日本社會文化常識的理解。文章通過對2001年至2023年高考日語中的日本社會文化常識考題進行分析,探討其命題特點。結果顯示,盡管此類考題數(shù)量較少,遠低于詞匯和語法題,但命題內(nèi)容廣泛,涵蓋日本地理、歷史和生活習俗等多個方面?;诖?,文章建議在以詞匯與語法為核心的高中日語教學中,適當融入日本文化常識,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感,提升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高考日語中的日語知識運用試題
根據(jù)《2019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及考試說明》(以下簡稱《考綱》),高考日語包括聽力、日語知識運用、閱讀理解和寫作四個部分。其中,日語知識運用部分主要測試考生對日語語法、詞匯和日本社會文化常識的掌握程度。近年來,隨著高考日語考生人數(shù)的持續(xù)增長,學術界對高考日語試題的關注度也逐步提升。以往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聽力和寫作部分,例如何嘉荔對2018年至2023年高考日語聽力試題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在生活、人文、社會和自然四個范疇中,生活類題目占比高達84.8%;吳婉對2010年至2023年高考日語作文題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議論文是最常見的出題體裁。然而,針對日語知識運用部分,尤其是對日本社會文化常識的考察,現(xiàn)有研究仍較為有限。梅梅、趙敏分析了2018年至2023年高考日語知識運用試題,指出考查內(nèi)容涵蓋助詞、動詞活用、外來語、授受動詞及日本社會文化常識等15個項目,但對社會文化常識的命題特點尚未進行深入探討。
語言與文化緊密相連,掌握日本文化常識不僅能幫助考生提升聽力、閱讀和寫作能力,還能夠加深其對語言深層內(nèi)涵的理解與運用。因此,文章通過對2001年至2023年間共計23套高考日語試題的系統(tǒng)分析,旨在總結日本社會文化常識考題的命題特點,探討這些特點對日語教學的啟示。選擇2001年作為起始分析年份的理由在于,這一年高考試卷中首次出現(xiàn)了以“日語知識運用”命名的考試模塊。高考日語的總分為150分,從2001年至2023年,聽力與寫作部分的分值始終穩(wěn)定在30分,而日語知識運用和閱讀理解部分的分值在2001年至2004年間為45分,2005年后調(diào)整為40分和50分。日語知識運用部分的考題為選擇題,每小題均為1分,題型和分值相對穩(wěn)定。
日本社會文化常識考題的命題特點
通過對2001年至2023年高考日語試卷的分析發(fā)現(xiàn),日本社會文化常識的考題通常出現(xiàn)在日語知識運用部分的末尾。如表1所示,2001、2002、2004、2005和2006年各出現(xiàn)兩道此類題目,其余年份僅有一道。從題量來看,盡管日語知識運用部分包含40道或45道題,但日本社會文化常識題的比例顯著低于詞匯和語法題。針對外語考試中的文化素養(yǎng)考查,高升談到了兩種觀點:一是“無文化傾向性”測試,主張盡量回避文化內(nèi)容,使考生專注于語言知識本身;二是“文化傾向性”測試,主張外語考試應關注考生對文化差異的理解。盡管高考日語試題屬于“文化傾向性”測試范疇,但日本社會文化常識考題數(shù)量較少,表明其更側重于詞匯和語法的考查。然而,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掌握日本文化常識不僅僅是為了應對一兩道考題,更在于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提升其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此外,文章參考《日本概況修訂版》對試題內(nèi)容進行了詳細分類(見表1)。選擇該書的理由在于其采用中文編寫,適用于本科一年級學生,與高中課程銜接緊密,便于高中生理解和掌握。根據(jù)《考綱》的要求,文化涵蓋物質(zhì)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大領域。
文化涵蓋飲食、服飾、建筑、交通等方面,精神文化則涉及科學、文學、藝術和習俗等內(nèi)容。《日本概況修訂版》全書分為六個單元,共三十六章,內(nèi)容涵蓋地理地貌、各地簡介、古代日本、近代日本、戰(zhàn)后日本和日本生活,基本囊括了《考綱》中提到的文化范疇。文章按照每道考題在《日本概況修訂版》中的對應章節(jié)進行分類,表1分類欄中的第一行為該書的單元標題,后續(xù)為具體的章節(jié)標題,確保分類的完整性。
通過對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高考日語中的日本社會文化常識考查范圍廣泛,涵蓋了《日本概況修訂版》的五個單元。其中,“日本生活”單元的考題占比最高,達到10道題,占總題數(shù)28題的36%。具體而言,第一單元“地理概貌”包含3道題,涉及日本的四個大島、火山與地震、日本國土面積等地理知識。第二單元“各地簡介”也有3道題,考查了日本的都道府縣、魯迅先生在仙臺的留學經(jīng)歷以及關西的城市。第三單元“古代日本”共有4道題,涉及江戶幕府的建立、奈良的歷史、鑒真東渡以及唐招提寺的建立等歷史事件。第四單元“戰(zhàn)后日本”包含2道題,考查了日本中學的入學時間和中日邦交正?;臅r間。第六單元“日本生活”內(nèi)容最豐富,共10道題,涵蓋了日本的新年、成人節(jié)、春分日等法定節(jié)日,以及七五三等年中行事,同時涉及日本的飲食習慣、榻榻米等生活方式及茶道等內(nèi)容。此外,還有6道題未在《日本概況修訂版》中直接涉及。其中,第15、16、22題與日語語言知識相關,第14、27題涉及日本的年號,第24題則考查了2020年奧運會的舉辦地。這些題目顯示出高考試題在日本社會文化常識之外對語言知識與當時熱點話題的關注。
教學啟示
雖然高考日語中日本社會文化常識題目數(shù)量相對較少,但其考查范圍十分廣泛。通過對高考日語知識運用試題中日本社會文化常識的分析,得出以下高中日語教學的啟示。
首先,教師應在詞匯和語法教學的基礎上,適當融入日本的地理、歷史及日常生活等文化元素。例如,在講授《普通高中教科書日語必修第二冊》第6課“新年”和《普通高中教科書日語必修第三冊》第9課“餃子”等涉及節(jié)日、飲食、傳統(tǒng)習俗的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比中日兩國的文化異同,幫助學生建立更加立體的語言認知。這種跨文化比較不僅能夠增加課堂的趣味性,還能提升學生的全球視野與跨文化交際能力。
其次,高中日語教學應通過文化教學強化學生的中華文化認同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日本文化中的中華文化元素,使學生認識到中華文化對日本歷史和文化發(fā)展的深遠影響。例如,在講授《普通高中教科書日語必修第三冊》第10課“鑒真精神的傳承”時,教師可以系統(tǒng)講解奈良時代與唐朝的文化交流,闡述唐朝文化如何通過阿倍仲麻呂、吉備真?zhèn)涞惹蔡剖箓魅肴毡?,并對日本的文化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同時,可以介紹鑒真和尚及其弟子在奈良主持建造唐招提寺的歷史背景,展示唐代寺院建筑對日本建筑的影響。這種將中華文化元素融入高中日語教學的策略,不僅能提升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理解,還能增強他們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認同。
盡管高考日語知識運用試題中涉及日本社會文化常識的考題數(shù)量相對較少,但其重要性不可忽視。掌握日本文化常識有助于學生深入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語境,提升其日語綜合應用能力。因此,在高中日語教學中,教師應融入文化元素,將語言學習與文化常識有機融合,幫助學生拓寬國際視野,增強跨文化交流能力。這種教學模式不僅有助于學生在高考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還能在全球化背景下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自信與認同,培養(yǎng)具有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日語人才。
本文系2023—2024學年廣州工商學院校級質(zhì)量工程“融合CLIL模式和POA理論的日語專業(yè)《中華文化概要》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項目(編號:JXGG20231032)研究成果。作者單位:廣州工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