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中國文化中的價值不斷凸顯,學界以及大眾對中國音樂的關注度不斷提升,與之相關的學術專著和文獻層出不窮。但想要讀懂這些資料需要有一定的知識儲備和專業(yè)素養(yǎng),它們主要面向的讀者群體是專業(yè)的音樂研究者,對于廣大音樂愛好者來說專業(yè)性較強、門檻較高。作為我國著名的音樂學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田青先生長期利用各種途徑向大眾普及和宣傳包括中國音樂在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新冠疫情期間,他梳理了自己數(shù)十年積累的研究成果,精心撰寫了這本關于中國音樂文化的、具有藝術普及功能的著作。書中的語言通俗易懂,內容豐富有趣,對于非專業(yè)人士來說這本書的壁壘相對較低。盡管涉及一些專業(yè)上的術語和內容,作者也會對其進行詳細的解釋說明。正是因為田青先生秉持著宣揚民樂的創(chuàng)作初心,才使得這本書在眾多音樂科普類讀物中脫穎而出。本文將從該書精妙的結構框架、普及化的敘事內容、風趣的文筆語言三方面對這部著作進行較為深入的剖析。
別具一格的體例結構
以往的音樂類著作大多遵循著分門別類的規(guī)則,反觀音樂科普類書籍在寫作體例上更多是仿照專業(yè)音樂書籍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的結構布局對于業(yè)余音樂愛好者來說缺乏閱讀興趣。中國音樂的寫作與當今社會對中國音樂知識的需求之間存在著供不應求的關系,尤其是同時具備綜合性、科學性和通俗性的高質量中國音樂類科普書籍稀缺較大,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而田青先生在《中國人的音樂》一書中運用較為獨特的框架和新穎的構思將中國音樂分為三個篇章向大眾娓娓道來。
一、篇章構思精巧
田青先生形象地將全書構想成一首宏大的樂曲,這使得讀者在閱讀時仿佛沉浸徜徉在樂聲當中,以欣賞音樂的順序來鋪陳整個作品的結構。首先,作者把序言部分比喻成作品的引子。在音樂中,引子往往用來鋪墊和提示全曲的內容。引子部分以一場驚艷世界的演出為開端,描述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的盛大場面以及世界各地觀眾對中國音樂的驚嘆,反復驗證了“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真理。田青先生在其中凝練了自己的創(chuàng)作目的和中國音樂的特點,提前預示了全書的主題。同時,三個樂章的設置也非常符合樂曲的結構,在音樂中三部曲式的音樂體裁較多,所以田青先生將整個作品的主體內容根據(jù)音樂的布局按照樂器與器樂、民歌與聲樂以及新音樂分為三個樂章。這也暗合了“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中國古代哲學原則。其次,每一“樂章”的開端都由一段“序曲”引入,它概括了本章所要敘述的內容,引導著讀者閱讀和思考。這一布局看似可有可無,實則是至關重要的,它將完全不同的兩部分銜接起來,從而能夠使讀者更有效地進入下一段內容。更具特色的是在每個標題的下方作者又開創(chuàng)性地增設了幾行簡短的導讀,更加引人入勝。最后,作者在全書的結尾處設置了尾聲,取名為“鳳凰之鳴”。鳳凰是中華民族的圖騰,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征。田青先生將它作為全書的總結旨在期盼中國人的音樂不僅要傳遍中華大地,更要聲播世界。
二、標題新穎別致
作者按照每個章節(jié)的整體內容將標題分為兩部分,共28大標題和70個小標題。有的命名清新脫俗,具有較強的藝術性;有的則充滿趣味性,能夠使讀者直觀地了解其中的內容。在大標題的設定中,作者用簡短的語言高度凝練了敘述對象的總體特點。例如:在第一部分樂器與器樂中,作者將吹奏樂器精煉地概括為“呼吸吐納皆是情”,將民間器樂形容為“生命的律動與喧囂的田野”。第二部分民歌與聲樂中,蒙古族民歌的標題是按照蒙古的地域特色取名為“草原上的風,天上的云”;維吾爾族的木卡姆則被稱為“綠洲之光”;朝鮮族與藏族民歌更是直接被描述為“白山黑水和世界屋脊”等。而小標題則是在大標題的概述后用形象風趣的語言對主要音樂內容進行具體闡述。作者運用擬人化的手法將賈湖骨笛的標題命名為“8000多歲高齡的賈湖骨笛”,又根據(jù)古箏的特點將其標題取名為“既好學又好聽的樂器”等。這一系列新穎又富于文藝氣息的標題能夠快速抓住讀者的眼球,使之對中國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而第三部分新音樂雖然較之前兩部分沒有過于詩意的標題,但作者開篇將序曲命名為“革故鼎新,面向世界”,表明了我國音樂在這一時期迎來新生。除此之外,作者還采用“一條大河波浪寬”這句膾炙人口的歌詞作為標題介紹歌曲《我的祖國》,并以“身土不二”四個字呼吁業(yè)內人士以及大眾讀者為傳承中國音樂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中國人的音樂走近中國人,走向世界。
普及化的敘事內容
田青先生創(chuàng)作《中國人的音樂》一書的初衷是使音樂為大眾和社會服務,向國人傳播和弘揚我們自己的音樂文化,激發(fā)中國人的藝術覺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作為一本音樂普及類著作,它將音樂美學、音樂作品分析、民族民間音樂等多個領域的內容囊括其中,并通過人們熟悉的音樂作品和人物作為例子,再插入音像和圖片,使中國音樂多感官、立體化地呈現(xiàn)在大家面前。敘述中還夾雜著田青先生多年鉆研得出的深刻音樂見解,不僅為大眾普及了音樂文化,許多專業(yè)人士讀完后也深受啟發(fā)。
一、選曲選材貼近大眾
科普類書籍的創(chuàng)作難度在于大家都難以擺脫專業(yè)知識的運用和學術性寫作的固定框架,而田青先生卻反其道而行,選用的曲目和素材恰到好處,大多是老百姓所熟知且極具影響力的樂器和樂曲,且各個時期均有涉獵。例如:書中介紹的樂器也都是人們普遍能接觸到的,例如:古箏、琵琶、嗩吶、笛和簫等。此外,書中所選用的樂曲有琵琶曲《十面埋伏》、二胡曲《二泉映月》、陜北民歌《東方紅》、江蘇民歌《茉莉花》以及在西方影響下發(fā)展起來的一些新音樂《送別》《牧童短笛》《義勇軍進行曲》以及我國第一部成功的歌劇《白毛女》等。在人們對這些有一定了解的基礎上,少用專業(yè)術語,選用有趣史料,以樸素輕松的方式講述多方面、深層次的音樂文化內容。這本書雖然不是專門的音樂史學著作,但其中提到的每一個作品和內容都展開講述了中國這一時期的音樂發(fā)展和音樂文化,這使得該著作的內容更加豐富,更容易令讀者產生閱讀興趣。田青先生用揮灑自如的敘事手法和優(yōu)美浪漫的文字表達,向大眾證明了音樂從古至今不僅僅是人們表達情感和娛樂的工具,它更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源泉。
二、圖文并茂,身臨其境
田青先生為了讓大眾能夠更真切地體會到中國音樂之美,他將書中所提及的樂器、音樂家、歷史演出以及音樂事件等都配以紀實的圖片,共計87幅。圖片的來源包括田青先生在史料中搜集整理的圖片和他自己參加各種音樂活動的現(xiàn)場照片以及他生活中拍攝的與音樂相關的圖片等,這些圖片承載著田青先生宣揚民樂的期許和迫切希望。他并不是在以一個大師的身份向大眾灌輸枯燥的音樂歷史知識,而是在向讀者分享他所感受到的、在他心中留下深刻印記的中國人的音樂。不僅如此,作者還運用現(xiàn)代技術手段將書中的各種器樂曲、民歌、戲曲等都收錄整理成音響數(shù)據(jù),并詳細標明了演唱家、演奏家以及采錄年份,可以隨時隨地掃碼收聽。這樣不僅能方便大眾聆聽本就熟悉的樂曲,還可以為讀者普及新曲和相關知識。圖片和音響的融入使中國8000多年的音樂歷史以更加立體化、具象化的形式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通過這種方式能夠使讀者更深入地體會作者的所思所想,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屬于我們中國音樂的獨特魅力。這不應該僅僅是作者的創(chuàng)作目的,更應該是廣大音樂類普及性著作的意義。
妙趣橫生的行文語言
如今,原創(chuàng)科普類圖書在市場中所占比例較小,難以出現(xiàn)吸引大眾讀者的優(yōu)質作品。其原因之一是專業(yè)工作者參與度較低且缺乏科普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經驗,導致作品行文風格單調、裝訂封面陳舊老套等,常常出現(xiàn)“科學性足夠,趣味性不足”的問題。而田青先生用通俗且幽默的語言和生動鮮活的文筆隨心所欲地寫出自己心中的中國音樂,同時也向讀者講述了我國千百年來的音樂歷程。由此,造就了此書言簡意深、妙趣橫生的特點和追求。
一、用詞緊跟時代
田青先生以一個德高望重的專家身份參與到原創(chuàng)科普類創(chuàng)作中,根據(jù)自己對于中國音樂文化的研究積淀以中國傳統(tǒng)音樂為脈絡講述中國故事。它跳出傳統(tǒng)的禁錮,拋開深奧的學術語言,而是廣泛運用年輕人的新穎詞匯來解釋冷僻的音樂內容,真正做到了趣味性與學理性兼具。在介紹宋朝歌曲《白石道人歌曲》時將它說成是中國最“靠譜”的宋朝歌曲,并解釋道中國人常說的“靠譜”和“不靠譜”就是因為祖先們習慣于把各種智慧的結晶記錄下來,為后人提供范式。由此它也演變成了日常生活中形容一個人是否可靠的形容詞。在講鼓吹樂的主奏樂器——嗩吶時,作者引用了“嗩吶一響,黃金萬兩!”這句非?!敖拥貧狻钡拿耖g俗語向大家介紹嗩吶的用樂場合,即在中國北方老百姓“鬧紅火”和“紅事”典禮上嗩吶的樂聲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作者在每一部分的引入中也加入了許多新潮的元素,并用一些吸睛幽默的簡介或問題激發(fā)讀者的閱讀興趣。如:“化妝成美女的和尚演奏家”“石峁出土:是發(fā)卡還是樂器?”“佛教音樂就是‘老和尚念經’嗎?”“你知道清朝‘圈粉’最多的‘流量明星’是誰嗎?”“沒聽過昆曲,裝啥‘時尚’?”等,這些簡短的引入不僅能讓讀者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愿意預先了解和思考下面的內容。更拉近了與讀者之間的距離,真正走進讀者的內心世界,以樂趣為引子讓讀者認識中國音樂的文化形態(tài),走近中國音樂的文化精神,最后真正熱愛中國音樂。
二、手法鮮活靈動
作者筆下的中國音樂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他運用多種寫作手法將抽象的音樂現(xiàn)象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例如:田青先生形象地將中西方的戲劇差異與“中餐”和“西餐”進行類比。西餐講“分”,肉和蔬菜常常分開采用不同的烹飪手法猶如西方的歌劇只唱不說不跳,舞劇只跳不唱不說,話劇則以說為主;中餐講“合”,各種食材放在一起烹飪,不分種類。中國的戲劇也是集唱、念、做、打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他還將復雜的古琴記譜法《碣石調·幽蘭》比喻成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中林黛玉看的“天書”,通過這樣一個輕松幽默的小片段向讀者呈現(xiàn)并舉例加以講解,讓人不禁驚嘆古代文人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此外,田青先生在介紹民歌時運用了比喻的手法對其加以修飾。他將民歌形象地比作一顆顆鉆石、民族的名片,更是不吝惜將它比作蓮花、日月,正如他所言:“民歌如蓮花不著水,如日月不著空,天真自然,無斧鑿之痕?!比绱速N近恰當?shù)念惐群捅扔髂軌蜃尨蟊姼訙蚀_地理解音樂之間的差異和內涵,從而使讀者通過這本書真正地明白中國音樂究竟好在哪兒?美在哪兒?
《中國人的音樂》從多個層面描摹了中國音樂之美,將中國音樂的意境和腔韻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許多部分不禁讓人讀來潸然淚下。中國音樂在我們生長的這片土地上誕生、繁衍;在五十六枝不同的花朵中結出果實,中國音樂的旋律早已刻入每一個中國人的心中。書中寫道:“以樂為鏡,可知中國人”,在讀完這本書后我才真切地感受到蘊藏在樂聲中賡續(xù)千年的民族精神和大國情懷。愿國人能堅定文化自信,真正地走近中國音樂,了解中國音樂,傳承和發(fā)展中國音樂。用音樂筑起中華文化的堅固堡壘,使中華之音傳遍世界,使中華之樂歷久彌新、久而不衰,一代代相守相傳。
作者簡介:
徐嘉琪,女,黑龍江省黑河市北安市人,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xiàn)代音樂史。作者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