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通過分析數字繪畫藝術與計算機技術相結合的表現形式,發(fā)現數字繪畫藝術的范疇是廣泛的。在數字技術的作用下,數字繪畫藝術不僅可以模仿傳統繪畫藝術的表現形式,還可以利用數字軟件創(chuàng)造具有數字技術特點的藝術形式。不僅如此,通過數字技術之間的相互融合,數字繪畫藝術可以將其運用于各種藝術表現形式中,從而具有了多重身份和特征,這就造成了藝術家身份的多重化,同時數字藝術領域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而且觀眾的審美也發(fā)生了變化。
[關" 鍵" 詞] 數字技術;數字繪畫藝術;虛擬藝術;像素藝術;矢量畫;VR繪畫
引言
當下,我們處于一個被數字技術主導的時代,數字技術被運用在生活的各個方面,其中就包括了藝術創(chuàng)作領域。藝術家雖然可以使用數字技術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但其大部分的藝術語言表達依然是建立在傳統繪畫藝術原理的基礎上,所以數字繪畫藝術既屬于數字藝術的范疇,也屬于繪畫的范疇。因其創(chuàng)作媒介的技術特性——共通性,將數字繪畫藝術融合到數字藝術的各種形式中,使數字繪畫藝術具有了多重身份。
一、數字繪畫藝術種類的多樣性
2019年6月27日,在“首屆數字繪畫實驗藝術征集展”的新聞發(fā)布會中,被邀請的策展人一山先生將數字繪畫定義為“以繪畫性為本體,以數字技術為輔助,能產生更多的數字時代新的繪畫語言的一種新的畫種,這兩者的1+1就會交互出更多新的可能性”。在新時代下,技術與藝術的結合在藝術發(fā)展過程中是不可抵擋的趨勢。運用技術將繪畫發(fā)展成具有技術美感的藝術形式,是當代藝術家所追求的藝術表達。像素畫、矢量畫、數字拼貼藝術以及VR繪畫是數字繪畫藝術中較為常見的藝術形式。
像素藝術(Pixel Art)是一種較為常見的藝術形式?!跋袼厮囆g是依存于電腦媒介、利用新型數碼技術創(chuàng)作的具有鮮明風格和裝飾效果的藝術形式?!保?]一開始,這種藝術風格運用于電子游戲,現如今已經被延伸到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像素風格的插畫、像素風格的動態(tài)圖像等。在視覺上,畫面整體由小方塊組成,遠距離觀看時,視覺會自動模糊掉每個方塊之間的邊緣,從而形成統一的塊面?,F在的像素插畫,由專門的像素軟件進行創(chuàng)作,其不僅可以將畫面中的物體塑造得更立體,還可以通過技術使這些畫面動起來。例如,臺灣藝術家林曜恩利用像素軟件將畫面動態(tài)化,動態(tài)化突出了技術的功能性,構圖、色彩則突出了其個人的藝術風格。
“矢量圖像,在數學上定義為一系列由線連接的點,是一種基于數字運算,以點、線、面為表現方式,由輪廓和填充組成的圖像。即使任意地放大、縮小都不會產生鋸齒的現象,而降低圖像的品質?!保?]矢量圖像在表達藝術內容方面,可操作的靈活性更強。矢量圖像的邊緣光滑,畫面線條簡練、色彩簡潔,符合現代的簡約風格。例如,矢量藝術家Genna Blackburn利用Photoshophe和Procreate這兩款軟件創(chuàng)作出具有童趣的藝術作品。她的藝術作品是將日常生活中的形象藝術化,以內容簡潔、色彩飽和度高增強畫面的視覺吸引力。
數字拼貼藝術是利用電腦實現去物質化的藝術形式。作為現代藝術的重要表現語言,拼貼是一種將不同的物質材料組合起來的綜合藝術表現手法?!捌促N”(collage)源于古法語“coller”,有粘貼東西的意思。古英語中的“cliea”既是名詞又是動詞,指將紙或物體貼在一個二維的平面上。[3]拼貼藝術起源于立體主義,其通過拆解再重組的方式表達藝術家的思想和情感。數字拼貼藝術在電腦軟件上同樣使用了傳統的拼貼手法,相比傳統的拼貼藝術作品,數字拼貼藝術作品失去了材料元素的肌理感引起的明暗效果,其物質性也相對單一。藝術家理查德·漢密爾頓是拼貼藝術的偉大推進者之一,他的拼貼藝術作品非常經典。
VR數字繪畫是一種在虛擬空間進行創(chuàng)作的藝術表達形式?!癡R 繪畫實質上是一種‘虛擬沉浸式繪畫’,沉浸性是 VR 繪畫非常重要的價值,主要是通過 VR 頭顯當中視覺、聽覺、觸覺等傳感器監(jiān)測,將體驗者代入虛擬環(huán)境中,獲得直觀的感受?!保?]使用VR創(chuàng)作的并不多,因為其創(chuàng)作設備價格比較昂貴,需要高配置版本的計算機、顯示屏幕、VR頭盔、手柄等。使用VR觀看繪畫內容,在現代藝術展覽中是比較常見的。例如,藝術家Dominique Ganzalez-Foerster的首件VR藝術作品Endodrome受邀于2019年“第58屆威尼斯國際藝術雙年展”中首度亮相展出。這件藝術作品以VR為展示媒介,觀眾不僅可以體驗,還可以傳遞內在情緒。
除了以上的藝術形式,使用計算機進行創(chuàng)作的還有AI繪畫?!吧墒饺斯ぜ夹g通過學習海量數據和人類歷史經驗,結合認知科學和神經網絡技術,能夠模擬藝術家的繪畫和設計創(chuàng)作過程?!保?]它需要藝術家輸入指令,計算機根據指令與其生成軟件中存儲的大量圖片和藝術風格進行結合,然后輸出一些初始的藝術創(chuàng)作圖,藝術家根據需要進一步輸入指令進行調整,直至滿意為止。
二、數字繪畫藝術家身份的多重性
美國的簡·羅伯森與克雷格·邁克丹尼爾在他們所著的《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中講述了關于藝術家身份的流動性:“與建構身份的觀念密切相關的就是身份并非固定不變或始終如一的這一概念。當群體間交融混合時,個體之間則進行頻繁的相互交流和相互適應。影響身份建構的力量是不穩(wěn)定的,因此身份本身總是處于流變中。身份隨情境改變而具有流動性和轉化性?!保?]
根據數字繪畫的種類,藝術家會結合不同的技術手段,讓數字繪畫重新煥發(fā)出新的生命,與此同時也賦予藝術家多重身份。
數字繪畫可以與數字雕塑藝術融合,但是數字雕塑在一定意義上不屬于數字繪畫。“‘數字雕塑’是指使用計算機和數字技術創(chuàng)作、設計和制造雕塑作品,這一概念結合了藝術和科技,將傳統雕塑的手工制作過程與現代數字工具相結合,以創(chuàng)造具有獨特外觀和結構的藝術品。”[7]數字雕塑的基本步驟可以簡化為建模、布光、材質應用和渲染。它與數字繪畫藝術的繪制過程具有關聯性,數字繪畫藝術家可以通過建模軟件將數字繪畫藝術作品繪制成數字雕塑藝術作品。例如,我國女性藝術家羅比,她的藝術作品通過建模軟件與數字繪畫軟件結合進行創(chuàng)作,在威尼斯雙年展中展出的作品——《富饒之花》除了視頻展示以外,還做了3D打印實體花朵雕塑。由此看來,她既可以是數字插畫藝術家,也可以是數字雕塑藝術家。因為,她在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需要具備繪畫技能和雕塑技能,數字技術的共同性潛在性地賦予她的身份多重性。
“裝置藝術因其跨媒介性和現場感,為隱喻實踐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藝術家通過運用現成品、光效、聲音、影像等媒介,構造出可以與觀眾互動的三維空間,觀者在步入或參與過程中發(fā)現并理解作品背后的內容?!保?]裝置藝術需要在特定的現實展覽空間中布局,它的布局涉及人的視覺、聽覺、觸覺、身體以及空氣的流通性等。數字繪畫藝術通常以動態(tài)化的內容通過與裝置藝術相關的電子設備進行投放,不同的布局讓觀眾對數字繪畫藝術的觀看角度發(fā)生了變化。所以,藝術家使用裝置設備投放其二維的藝術作品時,也會考慮到裝置藝術的表達。
“動畫原素材并不是動態(tài)的,它們是由一張張靜態(tài)的圖片構成,這些靜態(tài)圖片通過連續(xù)播放形成動態(tài)影像?!保?]動畫藝術是最常見且存在于電子媒介中的藝術形式,它一般會被應用于影視劇、游戲中。數字動畫藝術構成的內容通常由原畫師使用數字軟件繪制而成,在原畫的基礎上,添加中間幀使角色動作更為流暢和自然,從而完成完整的動畫序列。作為動畫藝術家,需要同時具備數字繪畫軟件和動畫軟件的繪制技能。那么,兩種藝術領域會因數字技術藝術家身份重疊在一起。
三、數字繪畫藝術多樣化對人的審美的影響
顧平先生指出:“審美是人的心理活動,它主要表現為感性的感知過程,即使理智也參與其中表現出理性的傾向,但感性總是起主導作用?!保?0]我們在觀看藝術作品時需要調動的是我們的情感認知。作品通過形式的表現和思想的傳達,引起我們在情感上的共鳴。
數字藝術領域之所以能夠相互交融,是因為計算機技術具有共通性。計算機的誕生,讓藝術產生了更多的可能性。我們在觀看數字藝術時,需要通過理性的行為去體驗藝術的發(fā)生,并調動我們的感性認知,感性與理性相結合,改變了我們以往的觀看方式。我們對藝術的審美方式也從視覺到觸覺,以至于整個身體的參與,這些方式都是為了讓藝術走近觀眾并讓觀眾參與藝術的發(fā)生過程,這符合當代大眾文化流行的主基調。
隨著藝術種類的增多,我們對數字繪畫的概念也會相對模糊。繪畫門檻降低,藝術的門檻也會降低,這也是導致我們的審美變得多樣化的原因之一。繪圖軟件的出現,為業(yè)余藝術愛好者提供了一個表達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看法的渠道,使他們能夠在網絡上傳播自己的思想、藝術風格等。
四、藝術實踐
以下三張作品是筆者在電腦上分別通過軟件所完成。
第一張作品使用的像素軟件是Pixquare,嘗試用像素軟件描繪圖像。畫面中的圖像是由顏色不同的小方塊組合而成的,根據繪畫中明暗的原理,形成了視覺上具有體積畫面的效果(見圖1)。
第二張作品是用Procreate這款軟件描繪而成的一張插畫,它的大小上限取決于我們設定的像素大小。與像素藝術不同的是,它模擬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畫筆痕跡,其創(chuàng)作優(yōu)勢是可以節(jié)省我們的時間成本、材料費用以及不受地點的限制(見圖2)。
第三張作品是使用電腦人工智能軟件Midjourney完成的。這張作品是使用兩張插圖,通過墊圖的方式,輸入墊圖的指令,讓計算機識別到兩張作品最突出的特點后組合生成的藝術作品(見圖3)。
實踐證明,筆者的身份可以是像素畫插畫師、平面畫插畫師,同時也可以是AI藝術創(chuàng)作者。數字藝術賦予我們多種藝術創(chuàng)作方式,同時也給我們帶來了多重挑戰(zhàn)。
結論
數字繪畫藝術是我們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數字圖像的表達。無論數字繪畫藝術怎么變化,它都是基于計算機創(chuàng)作的藝術形式,我們要利用計算機去創(chuàng)作出具技術性與藝術美的作品,讓計算機技術更好地服務于藝術領域。
參考文獻:
[1]陳雪迪.像素藝術在插畫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22(9):30-31
[2]唐娜.矢量圖形的藝術特征[J].電腦開發(fā)與應用,2022(11):54-56
[3]聶振羽.從拼貼藝術的當代轉變看數字藝術對藝術傳統的繼承與發(fā)展[D].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2024.
[4]郭兆瑋.虛擬現實繪畫藝術的探索[D].昆明:云南藝術學院,2020.
[5]王懿.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藝術創(chuàng)作:技術革命和合作探索[J].美術教育研究,2024(19):70-72.
[6][美]簡·羅伯森,[美]克雷格·邁克爾丹尼爾.當代藝術的主題:1980年以后的視覺藝術[M].匡驍,譯.南京:江蘇鳳凰美術出版社,2012.
[7]陳霏.參數化設計在數字雕塑創(chuàng)作中的應用[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4.
[8]馬媛媛.立場與思想:當代藝術的隱喻探析[J].美術教育研究,2024(20):51-53.
[9]段艷紅.動畫和其他藝術:對數字動畫藝術特性的再詮釋[J].當代動畫,2024(3):74-79.
[10]顧平.藝術感知與視覺審美[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0.
作者單位:江西科技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鄧銀姐(1996—),女,廣東封開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術學專業(yè)(綜合材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