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當說,這些舉措既符合為學生減負的政策大方向,也符合青春期的成長規(guī)律和身心健康需求。
早在2009年,教育部在《關于當前加強中小學管理規(guī)范辦學行為的指導意見》中就明確規(guī)定,不占用學生法定休息時間加班加點或集體補課。2023 年,教育部等四部門《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義務教育課后服務有關工作的通知》也提出,學校課后服務結束時間應與當地正常下班時間做好銜接。
換言之,單休或不休本身就是違規(guī)的,只不過突破規(guī)定的做法多了,甚至一定程度上成了主流,才讓雙休顯得“格格不入”。
不只是雙休,近年來,從延長課間時長、增加體育課占比,到壓縮家庭作業(yè)、保障中小學生睡眠時間,教育領域為中小學生減負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減負是大勢所趨,這個過程可能會很長,涉及方方面面的調整,但不得不走下去。減負,才能更好地讓孩子在健康成長的基礎上成才。
當然,鑒于高考選拔性考試的性質沒有變,高中課程任務及學習壓力比義務教育階段大,升學率也仍然被不少學校和地方教育部門視作最主要的政績,如果對學生、教師乃至學校的考核指標不做調整,類似雙休這樣的“反內卷”舉措就很難實質性推進。
值得關注的還有家長的心態(tài)。有家長就認為,“孩子在學校最放心”“孩子在家根本沒有自我管理能力”……家長不妨先把觀念轉變過來,以孩子的身心健康這個“1”為中心,注重培養(yǎng)孩子自立、自強、自主選擇的能力,而不是“升學考試至上”。
把雙休還給高中生,也不能明面上不去學校上課了,私下里卻把孩子送到校外輔導班,如此換個地方繼續(xù)“卷”,也有違減負的初衷。騰出來的雙休,不妨引導孩子將其用在體育鍛煉、興趣愛好、社會實踐上,讓孩子真正放松身心,去探索更多人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