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深度數(shù)字化生態(tài)下,視聽內容生產充分調動人的感官體驗,搭建起關乎技術文化創(chuàng)新的知識體系。文章從“技術—文化共生論”到“技術—文化進化論”理念革新出發(fā),深入探索數(shù)字視聽內容聯(lián)覺式生產的技術語境、實踐路徑與文化特征,認為感官聯(lián)覺作為一種跨越種族和民族的通約性體驗,在故事化敘事的框架下有助于共情與共識的構建。借由數(shù)字技術,視聽內容在復刻多種感官體驗的同時,也激發(fā)了感官間的聯(lián)覺效應,使個體化、私密性的經驗躍遷至共享性、公共性層面,進而激活了感知全球化的集體轉向。
【關鍵詞】技術進化 感官聯(lián)覺 數(shù)字視聽 感知全球化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5)2-056-08
【DOI】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5.2.007
數(shù)字時代,以大數(shù)據(jù)、云計算、算法推薦和人工智能為代表的數(shù)字技術不僅掀起了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催生了數(shù)字文化的嶄新圖景,也重塑了人與信息的關系網絡,加速推進深度媒介化社會的型構。眾多研究者關注到數(shù)字基礎設施的重要作用,其以累積性力量構建起虛實共生的媒介環(huán)境,從而激發(fā)了視聽內容生產從技術決定論到技術實踐論的觀念躍遷。當前,國內外學界基于對數(shù)字技術“可供性”和“數(shù)字—物質交纏”的通約性理解,大多認同“數(shù)字技術—文化共生”理念,并就此展開卓有成效的探討。然而,隨著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高速迭代、大語言模型繪圖工具的日趨成熟、文生視頻模型Sora的問世,人們越發(fā)意識到,人工智能正在改寫人類文化變革、選擇和傳承的進化路徑,推薦算法正在改變社會學習的動態(tài),聊天機器人正在催生一種嶄新的文化生產模式。
盡管眾多學者對數(shù)字視聽內容與數(shù)字技術文化間的依存關系進行了相對準確的把握,將注意力集體指向深度媒介化實踐對物理、生物世界帶來的深刻影響和改變方面,但較少有研究者能夠在數(shù)字視聽內容與社會成員感知覺體驗的關系譜系間建立普遍而有效的鏈接,系統(tǒng)性探索數(shù)字媒體文化的創(chuàng)新邏輯。因此,本文嘗試從文化的進化理論視角切入,以智能機器、人工智能系統(tǒng)和流行的數(shù)字視聽產品為觀照對象,探索數(shù)字“技術—文化進化論”的思想進路,并據(jù)此對數(shù)字視聽生產的感官聯(lián)覺現(xiàn)象進行深入闡釋。
一、從“技術—文化共生論”到“技術—文化進化論”的理念革新
技術生態(tài)的變革擾動和干預,雖然打破了傳統(tǒng)新聞業(yè)、影視業(yè)的發(fā)展秩序,但也點亮了數(shù)字視聽的星叢,既定的影視文化、新聞文化的構成要素、審美要素、文化慣例并未就此徹底消弭,相反,它們以雜糅的方式,通過再媒介化路徑重新補充到數(shù)字視聽生產的陣營中。在此基礎上,數(shù)字“技術—文化共生論”成為諸多研究者的共同邏輯起點?!凹夹g—文化共生論”最早可追溯至20世紀初科技決定論與社會構建論的辯論。前者認為技術發(fā)展由其內在邏輯驅動,相對獨立于社會和文化的影響,如雅克·埃呂爾在《技術的社會》一書中提出:技術發(fā)展具有一種自我增強的動力,逐漸成為社會發(fā)展的決定性因素。[1]后者則認為技術的發(fā)展受社會需求和文化價值觀的約束和塑造,社會和文化因素在技術發(fā)展中具有關鍵作用;[2]理解技術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需要采用更加細致和多元化的視角,同時考慮到技術和文化之間的互動和相互依賴性,從而全面理解技術在社會中的作用和影響。[3]
20世紀中后期,隨著電視、廣播和早期計算機技術的普及,“技術—文化共生論”在伊尼斯、芒福德和麥克盧漢等學者的著作中多有體現(xiàn),并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伊尼斯試圖闡釋傳播技術的突破如何反映文化動蕩。[4]芒福德在《技術與文明》中提出“技術體系”概念,強調技術是技能組織和文化價值觀的集合體,它們共同塑造了現(xiàn)代社會。[5]麥克盧漢則注意到技術本身在塑造文化和社會結構中的作用,強調“人們也在不斷尋找新方式修改自己的技術”。[6](45)盡管波茲曼在《技術壟斷:文化向技術投降》中聚焦技術文明的負面影響,但他的理論也為理解技術與文化之間的動態(tài)平衡關系提供了重要啟迪。林文剛在梳理媒介環(huán)境學相關理論時,將處于硬決定論與軟決定論之間的部分視為“技術—文化共生論”,即“人類文化是人與技術或媒介不間斷的、互相依存的,因而互相影響的互動關系”。[7]隨著網絡技術和數(shù)字媒體的勃興,傳播學領域的研究重點轉向如何理解技術與文化之間更為復雜的交互作用。網絡社會理論的提出和應用為“技術—文化共生論”的發(fā)展提供了豐富的土壤。曼紐爾·卡斯特爾就認為:“技術和文化是相互嵌入的,具有交互性和個性化屬性?!盵8]上述理論的發(fā)展流變提示我們:不僅要對不同技術條件下的文化配置進行跟蹤分析,也要洞察新技術與現(xiàn)有文化結構之間彼此調和的過程。[9]在這一視角下,“技術—文化共生論”被廣泛應用于對數(shù)字媒體生態(tài)下信息生產、流通與接受的批判性考察中。[10]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當代深度數(shù)字化進程不斷將高度視聽化的新型生產要素(如各種人工智能、體感設備、虛擬現(xiàn)實裝置等)引入內容創(chuàng)新,這不僅在相當程度上挑戰(zhàn)并改寫了傳統(tǒng)機構媒體高度標準化的大眾工業(yè)品特征,令數(shù)字視聽產品在屬性上日益朝著信息產品、娛樂產品與審美產品結合的方向發(fā)展,而且人工智能、數(shù)字孿生、數(shù)字交互、文生圖技術的日臻成熟倒逼人類不斷學習并適應網絡化、關系化、情感化維度的文化風格,改造自身的參與模式和行動方式。這不禁令我們對曾經引以為傲的數(shù)字技術發(fā)明產生新的困惑:究竟是人類的智識進化了技術,還是技術宰制并進化著人類?
近年來,作為一個新興的研究視角,文化進化理論致力于探索人類以及部分非人類(機器)的文化行為。[11]該研究范式試圖通過對微觀或宏觀進化過程的關注,描摹社會學習方面文化與認知之間的關系和規(guī)模,進而闡明跨文化或跨物種層面的共同進化或轉變模式。該理論的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能夠從認知功能的角度出發(fā),解釋包孕在工具化實踐過程中人類認知能力的進化,增進對塑造人類認知的工具力量的深層理解。
例如,數(shù)字時代的智能機器具有無與倫比的個性化學習能力,能夠通過廣泛的探索發(fā)現(xiàn)新的文化生長點。以AlphaGo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憑借自身迭代試錯的強化學習系統(tǒng),僅通過短暫探索就能發(fā)現(xiàn)諸多議題的創(chuàng)新解決方案,這大大超越了既往人類文化進化中變革、選擇和傳承的常規(guī)路徑。從這個意義上講,智能機器通過隨機和引導性探索,為現(xiàn)有的人類文化變革提供了指引,甚至有可能將文化引向新的路向。人類文化行動對機器智能的依賴正在開創(chuàng)文化進化的新紀元。
無獨有偶,神經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相繼證實了早前這樣一種假設:人類的進化不完全是生物性的,從更嚴格的意義上講,人類和他們創(chuàng)造的技術共同進化??藙谒埂ろf利特也曾就相關問題發(fā)表激進的觀點,認為人體的變化是文化和技術共同調節(jié)的產物,“技術的使用就是進化,根本不存在‘生物性’進化這種東西”。[12]受此影響,羅杰·庫克采納了技術創(chuàng)生的概念對數(shù)字內容生產加以解析。技術創(chuàng)生是指“生物人與被技術改變的外部環(huán)境的整體耦合,定義了人類的起源條件,并推動了現(xiàn)在決定物種進步的共同進化過程”。[13](35)技術創(chuàng)生的概念意味著當下的數(shù)字視聽媒體向觀眾展示的是一系列離散性圖像,且?guī)缀跬耆谌说默F(xiàn)象意識層面發(fā)揮作用。運動影像在處理情動、知覺和認知網絡方面創(chuàng)造了新可能,也提出了新要求。據(jù)此,我們可以大膽地假設,數(shù)字視聽媒體與當代人建立了一種難分難解的假體關系,這種關系超越了此前定義的簡單互動性,有望將“技術—文化共生論”延伸至“技術—文化進化論”這一認識論層級。如果說早期精神分析理論視域下的古典影像經驗通常將觀眾視為無身體的個體進行詢喚,那么在數(shù)字化時代的今天,人的感知覺器官被數(shù)字技術深度召喚并推動進化,就像是某種神經網絡深深嵌入人類身體,不僅增強了人類處理其自身與媒介關系的能力,也增強了處理感知覺功能產生的內部影像的能力。
在當下的數(shù)字視聽領域,圖像、文字、聲音、影像等傳統(tǒng)信息載體以交融匯聚的形式呈現(xiàn),盡管數(shù)字技術賦予了傳統(tǒng)傳播符碼更為豐富的體驗感、沉浸感和參與感,但經二進制的“0”“1”編碼后進行記錄、存儲、加工、傳輸、獲取、還原的視聽產品更多是對傳統(tǒng)信息的編碼、解碼、壓縮、轉譯。從技術進化論的視角來看,數(shù)字視聽產品中快速變化的復合性視聽符號不再將意識和直覺凌駕于感官體驗之上,而是通過流動的生態(tài)景觀不斷作用于人的神經系統(tǒng),促使現(xiàn)代人以更大的潛力來適應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間的斷裂感,逼迫其感官和心智得到進化。從這個意義上講,現(xiàn)代人的大腦似乎不再以思辨為主要功能,其作為一個進化中的生物系統(tǒng),需要隨時準備對數(shù)字生態(tài)下的機器行動作出實時的調適與反饋。
二、聯(lián)覺式生產:視聽內容生產的感官化取向與敘事模式的故事化
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是,數(shù)字技術的迭代更新總是指向這樣一個明確的發(fā)展目標,即具身的、嵌入的、扮演的、拓展的和情動的認知體驗,[14]這也是新認知主義的神經美學信條。事實上,來自神經科學、古人類學、社會學等領域的交叉研究已經證實了這樣一種判斷:從早期人類嘗試使用工具以來,人們的神經系統(tǒng)就不斷朝著外部媒介假體的方向無意識地延伸,這也是人類進化的重要動力源。近年來,越來越多的媒體文化研究者認識到數(shù)字時代感官體驗的重要意義,認為“當一種強大的新媒介挑戰(zhàn)當下盛行媒介的主導地位時,身體的感覺就會卷入爭論,其后果就是與媒介格局轉變相對應的重新調整”。[13](163)在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術的革命都在有意無意地調試著身體技藝,不僅創(chuàng)造了人類體驗世界的嶄新模式,也提升了社會交往的效率。如果說文字語言將人類從對口頭語言的依賴中剝離出來,創(chuàng)造了真正意義上的視覺理性,從而將去身化的視覺文化建構為延續(xù)千年的主導性文化,那么,隨著數(shù)字新媒體的全面崛起,全息化、具身化的信息內容則不再捍衛(wèi)理性主義的生存領地,也不再堅守意識和知覺的統(tǒng)攝性文化地位,而是以前所未有的破壞力來重建人類神經系統(tǒng)和外部圖像之間因循已久的對位、對應關系,“直接作用于微感官體驗,并通過各種美學媒介化間接作用于高階感官知覺和意識”。[15]這與莫里斯·梅洛-龐蒂和麥克盧漢早前倡導的原始的觸覺性、感官的相互作用高度相似,認為擺脫視覺主導的文字之影響是恢復感官之間統(tǒng)一的有效方法。[6](60)
顯然,當下數(shù)字視聽內容生產所奉行的以感官體驗為中心的技術文化大體包括短視頻、流媒體產品、VR/AR新聞、Vlog新聞、Plog新聞等多元品類,由此,主流內容生產模式也逐漸實現(xiàn)了從信息模式到故事模式的蛻變。[16]作為一種最為古老、匠氣的傳播方式,“講故事”憑借其與社會共同體日常生活的貼近性,能夠以最為平易的溝通方式實現(xiàn)情感動員效能。數(shù)字時代,數(shù)字視聽產品在技術賦能下不斷激活“情感公眾”的公共行動力,建構起數(shù)字時代日常生活與文化政治縝密對接的新常態(tài)。[17]
歷久彌新的故事化敘事能夠在數(shù)字媒體生態(tài)中與泛新聞化的視聽內容生產結緣并不斷煥發(fā)生機,這顯然與故事的本體論特征密不可分。首先,故事是對實踐知識而非理論知識的交流和分享,因此不以論證見長的故事多在取悅和吸引閱聽人方面下足功夫,逐漸形成了跌宕起伏、曲折婉轉的敘事模態(tài);其次,以故事的方式傳遞信息、分享意見符合數(shù)字媒體生態(tài)中泛娛樂化的大眾心理訴求,易于使約定俗成的道德規(guī)范自然化和習慣化,最終固化成集體偏好,塑造社會成員“理應如此”的條件反射式價值判斷,有利于維護社會的穩(wěn)定;再次,講故事具有獨特的時空屬性,[18]不僅長于追溯過去、表述現(xiàn)在、構想未來,也善于利用豐富的空間背景來鋪陳故事,補充、完善和維護意義。
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記者湯姆·沃爾夫發(fā)起和倡導的“新新聞主義”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闡釋性報道”“非虛構寫作”的勃興,故事模式的變遷成為我們理解全球新聞業(yè)變革的一把鑰匙。與此相仿,中國在20世紀80年代,也因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的持續(xù)深化而催生了報告文學這一兼具文學性和新聞性的書寫體裁。不難發(fā)現(xiàn),視聽內容生產中的故事化程度往往反映著主流社會商業(yè)化、民主化進程的發(fā)展水平。近年來,在數(shù)字優(yōu)先的技術環(huán)境下,經典新聞的生產方式及其理論范式部分失效,琳瑯滿目的數(shù)字視聽產品以圖文并茂、動靜結合、快慢咸宜的方式不斷推陳出新。無論數(shù)字生態(tài)如何變動不居,信息生產者始終秉持著同一性的價值準則,那就是“耐心地發(fā)覺那些容易被忽視的好故事,并以盡可能高的水準將它們講給大眾聽”。[19]然而,我們需要追問的是,當下數(shù)字視聽生產如何最大限度重拾感官主義的生產要素,充分調動人的感官體驗,并將其編織進生動的故事框架中,進而搭建起后工業(yè)化的生產路徑。對此,我們有必要從技術語境、實踐路徑、文化特征三方面進行遞進式考察。
其一,數(shù)字技術以生態(tài)性的力量激活了感官,也推動了感官進化。新千年以來,數(shù)字原住民因出生和成長在互聯(lián)網世界中,更善于駕馭和把握數(shù)字技術,并以此來發(fā)表、宣揚和傳播自己的文化主張,因而青年文化主流化成為一種全球化趨勢,全民擁抱“青年性”也演變?yōu)橐环N心照不宣的大眾文化風向。[20]2018年美國的一份新聞產品消費調研報告顯示,在美國不同時代的人群中,數(shù)字原住民集體追捧的新聞泛型被稱為“感官新聞”。此類數(shù)字新聞強調消費者的感官參與性,其最為重要的表達特征是虛擬現(xiàn)實和增強現(xiàn)實所營造的沉浸體驗。事實上,自2015年起,歐美傳統(tǒng)媒體機構就已經在媒體融合的大勢之下開啟了新一輪創(chuàng)新實驗。包括《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wèi)報》《金融時報》《赫爾辛基日報》等在內的歐美名刊大報紛紛嘗試以沉浸式新聞生產挽留不斷流失的用戶。2020年突發(fā)性公共健康危機使人與人被迫隔絕,這也變相激活了數(shù)字新聞的創(chuàng)新實踐。同年10月,美國記者舒爾德創(chuàng)作的在線戲劇新聞《隔間》在網絡會議平臺Zoom上一經播出,就引發(fā)了強烈的反響,來自全球各地的人們在幽閉的空間中共同體驗“正在縮小的世界”。
盡管在世界新聞史上,業(yè)界和學界早已對故事新聞中存在的震驚化、新奇化、煽情化等風格標簽發(fā)出強烈的質疑,但在今天的數(shù)字媒體中,感官主義趣味之所以能夠被重新激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當面對涉及人類共同利益、存在強烈社會沖突和倫理爭議的議題時,感官主義的動員效果是其他類型的敘事方式難以比擬的。如果我們將傳媒業(yè)態(tài)的發(fā)展看作一部技術史,那么在技術解蔽的發(fā)展進程中也時刻折射出感官演進的印記,其間,人類感官的應用方式不斷拓展,聯(lián)通世界的接合方式日益多元,“活生生的肉體戰(zhàn)線恢復了力量,它使干癟的言語戰(zhàn)線變得啞口無言”。[21]傳播技術的進化和發(fā)展只有與人類的身體進行官能性接合,才可能與文化和社會深度關聯(lián)。
其二,人工智能和虛擬技術的迭代升級使得感官與知覺彼此聯(lián)結,笛卡爾時代的身心二元論逐漸失語,感官主義的實踐路徑更加清晰。綜合感知覺的加入使我們從曾經旁觀者的位置卷入故事現(xiàn)場,成為故事化視聽內容的深度參與者甚至講述者。不僅如此,人與新聞故事的關系因官能性進化而異常敏感,反饋機制的完善也從一個側面使身體向世界全面敞開。[22]人類學、哲學和神經科學的研究表明,感官知覺并不會被編織成不純粹的預定類別。也就是說,五種基本的感官彼此之間的關系并非并行不悖,而是彼此聯(lián)動的。
今天,當我們有充分的證據(jù)證明,以感官體驗觀照媒介進化的可行性時,游戲研究、社交媒體、數(shù)碼攝影、人工智能,以及鍵盤和屏幕的觸感等,都不再與數(shù)字新聞絕緣。數(shù)字新聞的物質性和無形性、體驗性和審美性、真實性與沉浸感,都啟發(fā)和提示我們必須關注媒體意義上的身體和情感接觸的感官性議題。正如薩拉·平克所主張的,我們可以將媒體視為活動、場所和環(huán)境等更廣泛的體驗和實踐生態(tài)的一部分。[23]于是,定位媒體、數(shù)字地圖、觸摸屏、身體監(jiān)測設備以及更多的當代新興技術,在為我們創(chuàng)造和分享故事世界并拓展表征能力的同時,也成為我們身體和位置體驗的一部分。以虛擬現(xiàn)實新聞為代表的數(shù)字新聞創(chuàng)新實踐,多以第一人稱展開故事敘述,用戶感同身受般的內視角敘事得以生成。一個典型的案例是,2017年一部記錄美國緬因州監(jiān)獄中長期被單獨監(jiān)禁的犯人的監(jiān)獄生活的VR新聞——《監(jiān)禁之后》播出后,因感官體驗的震撼迅速爆紅,并獲評全美網絡新聞獎。用戶設身處地的感官體驗激發(fā)了更深層次的故事真實感,新聞報道也因此增添了感官的厚度。
其三,從數(shù)字視聽產品的文化特征來看,眾多創(chuàng)新實踐類型都緊緊圍繞著“體驗”這一中心概念得以展開。簡德林·尤金認為,“體驗”這一概念可以被理解為感覺到的感覺。[24]在日常信息處理中常常被我們所忽視和遺忘的身體感覺才是促成識別、理解、表征進而形成知識的基礎性來源。以此為邏輯起點,數(shù)字視聽產品立足于數(shù)字媒體的技術可供性條件,“塑造了一種關于生活的本真性的集體想象,并不斷激勵人們去‘真實地’體驗生活”。[25]在感官優(yōu)先的數(shù)字視聽內容產銷鏈條中,分布式生產從自發(fā)到自覺,起到了推動促進的作用。分布式生產是指數(shù)字文化生產過程中,多個參與者通過協(xié)作和共享資源的方式共同參與并完成媒介產品的整合。這種生產模式與傳統(tǒng)的信息生產方式截然不同,它依賴于互聯(lián)網和社交媒體迭代更新的技術手段,使得數(shù)據(jù)信息采集、編輯、傳播等環(huán)節(jié)可以分散進行,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分布式生產模式下,機構媒體可以利用包括專業(yè)記者、志愿者、社交媒體用戶等在內的廣泛的網絡資源,獲取信息線索和素材,實現(xiàn)Web2.0條件下去中心化、高度協(xié)作化,且實時性、交互性的生產模式演進?!跋啾冗^去媒體的權威化、封閉式生產,以及總是以‘完成時態(tài)’呈現(xiàn)給公眾的內容,今天用戶參與的生產使得很多新聞生產過程變成了開放式、進行時的生產?!盵26]眾多數(shù)字視聽產品以形態(tài)迥異的樣貌呈現(xiàn)在用戶的視野中,以互文性的方式共同建構意義,從而擺脫了既往作者中心主義和讀者中心主義的相互拉扯與糾葛,“為互文敘事提供了充分的物質基礎和實踐空間”。[27]在這一過程中,各種感官體驗彼此參照、交叉、綜合、增殖,共同編織成一個外延無限擴展的文本意義網絡,最終以復調齊唱的方式建構為不同類型的文本的全覺化敘事,聯(lián)覺式生產就此搭建成型。
作為近年來認知心理學和神經生理學領域的熱點議題,聯(lián)覺是指由一種感覺誘發(fā)另一種感覺的心理現(xiàn)象。[28-29]誘發(fā)物通過誘發(fā)刺激,激發(fā)出伴隨聲音、色彩、氣味、觸碰等產生的不同體驗。自然科學研究表明,聯(lián)覺的形成與生物個體發(fā)展過程中的語言、文化等諸多環(huán)境因素有直接關系,[30]經由后天訓練或誘發(fā)物的持續(xù)刺激可能會導致行為和大腦結構的變化。[31]對此,人類學家蒂姆·英戈爾德也發(fā)表了相似的主張,他認為,人類的感覺器官作為一個整體具有同一性,但這種同一性應該被理解為一個有機系統(tǒng)而非集合系統(tǒng)。器官之間彼此刺激、誘導、聯(lián)動,最終促成人類行動的實現(xiàn)。[32]上述研究進一步證實了當下數(shù)字視聽研究領域中“技術—文化進化論”的理論主張。如果說文學領域的隱喻和美學領域的通感可以被納入視覺文明下的聯(lián)覺范疇,那么,數(shù)字時代全感文明的彼此介入、滲透和影響則會誘發(fā)更大規(guī)模、更深層次的伴隨體驗。
三、數(shù)字視聽內容聯(lián)覺式生產的具身體驗
在前數(shù)字時代,視聽傳播被視為一種與身體無涉的精神交往活動,而傳播理論工作者大多對此達成共識。[33]隨著數(shù)字用戶在技術的推動下不斷進化,其對大眾傳播活動的認知觀念也在更新。正如新聞正在從曾經“作為產品的知識”轉變?yōu)椤白鳛檫^程的知識”,[34]身體器官的要素以及文化、社會、藝術等非新聞要素不斷在分布式生產的鏈條中匯聚,不僅媒體因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的加盟而演化為“混合媒體”,[35]長久以來恪守著專業(yè)主義法則的新聞生產也在數(shù)字化浪潮中與審美文化結緣,進化出關于數(shù)字視聽文化的全新理論觀察場域。如在虛擬現(xiàn)實新聞中的具身性技術體驗日益完善的今天,媒體用戶也正式實現(xiàn)了從離身在場到具身在場的轉向。
在以具身關系為紐帶的感官聯(lián)覺式的信息文化生產實踐體系中,真實是反本質主義的,是建構性的,也是敞開的、多元的,具有流動性特質。因而從用戶感官經驗出發(fā)而形成的體驗真實才是需要創(chuàng)作者把握的關鍵。從具身效應所帶來的體驗真實切入,我們可以更為深入地理解數(shù)字視聽產品樣態(tài)審美新變的關鍵維度。
其一,日益訴諸感官的視聽產品,與私人日常生活經驗的關系更為緊密,這削弱了傳統(tǒng)新聞的集體理性和文化疏離感。就信息傳播的效果而言,同為數(shù)字視聽產品的感官新聞似乎比人工智能產品更具生活美學和大眾文化意義。因為相較于后者的自動化、高效率,前者更關注普通人的情感世界、官能體驗和閱聽趣味。從本質上講,文化的終極意義在于對幸福的承諾。韓炳哲認為,真正的幸福來自放縱、發(fā)泄、奢侈、無厘頭,也就是與基本需求相脫離。[36]它是生命免于被強制的那種溢滿、盈余。當下數(shù)字視聽產品的感官化生產實踐使用戶在隨意、隨性和無憂無慮的心理狀態(tài)下接受信息,逐漸在感官聯(lián)覺的帶動下建構起習以為常的娛樂烏托邦。不可否認的是,數(shù)字視聽產品所搭建起的文化框架與人類歷史上任何一種文化體系、美學思潮都不盡相同。因為在自娛和他娛的深度捆綁下,數(shù)字文化顯然不以“美”或“丑”為參照標準,用戶感官具身體驗中的舒適感才是生產者追求的核心目標。
其二,“聯(lián)覺”作為一種主導性的創(chuàng)新思路,對數(shù)字視聽內容生產機制的變革提出了新的要求,這既包括對一系列基本審美原則的引入,也包括更加開放的生產平臺。今天,相較于傳統(tǒng)的機構媒體文化,數(shù)字技術的普及將材料載體轉變?yōu)橛嬎銏D形、數(shù)字影像等靈活多變的非物質化質料,將技術載體轉變?yōu)橛嬎銠C編程和軟件應用,將呈現(xiàn)載體轉變?yōu)橐苿咏K端、可穿戴設備、虛擬劇場和沉浸展館,將形式載體轉變?yōu)橄袼?、手勢、聲波、神經腦電等。知識生產自此不再局限于人的物理能力而得以無限展開。近年來伴隨著數(shù)字技術、數(shù)字文化和數(shù)字藝術的交融,數(shù)字視聽內容感官在場的聯(lián)覺化建構已經在諸多數(shù)字平臺上獲得實踐的合法性,從而激活了“審美體驗的根本改變”。[37]琳瑯滿目的數(shù)字視聽產品不斷逼催著用戶主動走出客體感知的支配性身份認知,日益邁向以情感體驗為中心的具身化參與模式。從生產機制的維度來看,數(shù)字媒體正在推動人類的感官機能一步步進化,使其在人類身體內部充分聯(lián)動、運動,并進一步證實了人類創(chuàng)造力的本質。在我們?yōu)閿?shù)字視聽生產感官聯(lián)覺機制的發(fā)展而歡呼的同時,也應該深刻意識到,“感官互不相同,也有別于智力活動,因為每一種感官本身都帶有一種不能完全轉換的存在結構”。[38]作為一種常識和慣例,我們會發(fā)現(xiàn),數(shù)字視聽產品中訴諸視覺的色彩和聽覺是最容易聯(lián)動的,而觸覺和聽覺卻很難搭建起聯(lián)系。這就給生產者提出了新的啟示,即在具身化的聯(lián)覺生產設計中,我們須承認并尊重感官間的相通性和差異性、聯(lián)動性與排異性。
其三,正如早年間傳統(tǒng)媒體中感官主義的肆虐遭到來自知識界的強烈聲討,美學話語和新聞話語在核心認識論上的沖突使得感官化的視聽內容創(chuàng)新面臨著新的倫理挑戰(zhàn)。創(chuàng)新,歷來被認為是媒體發(fā)展的關鍵。即便如此,世界新聞業(yè)也從未放棄創(chuàng)新理念下對新聞質量的承諾和對更高的倫理標準的堅守。數(shù)字生態(tài)下,感官化的替代性媒體在與傳統(tǒng)媒體的競合關系中節(jié)節(jié)勝出,但其引發(fā)的復雜倫理矛盾也逼催著我們進行深度思考。其中首要的問題就是真實觀的沖突。于整體而言,美學與新聞學這兩大領域都以求真為終極目標。即便是以感性顯現(xiàn)為研究對象的美學也始終將真實作為美感的認知基礎。正如黑格爾所說:“內容必須首先本身是真實和具體的,然后才可以找到真正的美的形象?!盵39]與此相仿,馬克斯·韋伯也認為,求真實“實在是一場日常的智能”。[40]我們需要承認的是,真實的事物未必是美的,但美的事物卻一定有真實的根基。不可否認,感官優(yōu)先的大眾文化領域確實存在著“重影像而輕實在,重副本而輕原件,重表現(xiàn)而輕現(xiàn)實,重外表而輕本質”[41]的創(chuàng)作弊端,與此相生相伴的是網絡謠言、虛假信息、以偏概全現(xiàn)象的滋生。在感官聯(lián)覺的超真實世界里,“在通向一個不再以真實和真理為經緯的空間時,所有的指涉物都被清除了,于是仿真時代開始了”。[42]
就生產主體而言,數(shù)字視聽內容的創(chuàng)作者早已不局限于媒體機構,各種商業(yè)組織、生產型消費者都可以在數(shù)字技術賦權下參與信息生產。這一“大眾自傳播”[43]形態(tài)的普及,使得信息傳播和新聞報道被數(shù)字媒體還原為更加鮮活的人際交往模式,客觀信息被嵌入審美化、生活化的關系網絡中。這不僅催生了次生口語文化,強調具體的情景、移情、參與以及日常生活的體驗,也動搖了信息生產者與用戶之間的力量平衡,考驗著信息客觀性的成色。
總之,倫理道德不僅作為一把內在標尺衡量著內容生產者的職業(yè)品格和職業(yè)素養(yǎng),也作為一種約定俗成的社會責任規(guī)范著大眾傳播的組織行為。更為重要的是,唯有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在倫理規(guī)范方面達成默契和平衡,才能贏得公眾對媒體長久的信任,而這也是數(shù)字視聽內容生產最為重要的無形資產和品質擔保。
結語
當前,不斷迭代升級的數(shù)字技術正潛移默化地推動著用戶的體驗、趣味乃至習慣不斷進化,數(shù)字技術本身也因此被認為是有意義的文化符號。正是因為豐富的開源工具和應用程序使得普羅大眾得以通過數(shù)據(jù)處理的方式躋身視聽內容生產的陣營,內容生產理念的整合更多發(fā)生在趣緣社群和商業(yè)組織內部,來自全球的大型私營公司正在悄無聲息地搶占數(shù)字視聽內容的高地,因而建基于網絡基礎設施的視聽生產呈現(xiàn)出顯著的去中心化、流動性特征。服膺于技術導向、多元主體的數(shù)字新聞日益沿著故事化、審美化、關系化、情感化的路徑發(fā)展,一方面建構起龐大的生態(tài)性網絡,另一方面也表現(xiàn)為感官聯(lián)覺的體驗文化樣態(tài)。
首先,數(shù)字視聽內容的感官化呈現(xiàn)不同于傳統(tǒng)新聞生產的感官主義,其繼承了“數(shù)字畫筆”的繪畫經驗,更為形象、直觀、生動地映射世界,并將這種思維方式傳導至用戶的體驗邏輯層面,進一步驗證了“技術—文化進化論”的合理性。
其次,在感官聯(lián)覺的視聽生產理念作用下,審美趣味與信息真實在碰撞中融合,賦予大眾具身化的閱聽感受,引導著傳受主體在協(xié)商中共建意義,這也成為數(shù)字時代視聽文化、新聞文化領域一道獨特的靈韻。
再次,感官聯(lián)覺最大限度地激發(fā)了大眾信息共享的意愿,卻也使其容易在紛繁復雜、目不暇接的官能性沖擊下,產生綜合感覺體驗的眩暈感乃至感性至上的非理性判斷。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擠壓了理性思辨的生長空間。長此以往,數(shù)字視聽內容的體驗價值將全面覆蓋新聞價值,感覺邏輯將僭越客觀邏輯。
總之,感官聯(lián)覺作為一種跨越種族和民族的通約性感受,便于共情與共識的搭建。數(shù)字視聽內容在數(shù)字生態(tài)中借由技術革新,一方面復刻了多種感官體驗,另一方面也激發(fā)了感官間的聯(lián)覺效應,使個體化、私密性的經驗躍遷至共享性、公共性層面,進而激活了感知全球化的集體轉向。然而,問題的關鍵仍然在于理解和駕馭這種文化雜交所帶來的挑戰(zhàn)和機遇。隨著智能機器的烙印越來越深,當務之急是確保文化的和諧共創(chuàng),讓人類和機器相互促進,而非被技術宰制。對這一思路的明確不僅將拓寬文化探索的視野,還將優(yōu)化智能機器時代的人類體驗。
參考文獻:
[1] Ellul J. The Technological Society[M]. New York: Vintage Books, 1964: 85-87.
[2] Pinch T J, Bijker W E.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Facts and Artefacts: or How the Sociology of Science and the Sociology of Technology might Benefit Each Other[J].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 1984, 14(3): 399-441.
[3] Bruce B. Three Faces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M]//Merritt R S, Leo M. Does Technology Drive History?: The Dilemma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Cambridge: MIT Press, 1994: 79-100.
[4] 哈羅德·伊尼斯. 傳播的偏向[M]. 何道寬,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25.
[5] 劉易斯·芒福德. 技術與文明[M]. 陳允明,王克仁,李華山,譯.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9:321-324.
[6] McLuhan M. Understanding Media: The Extensions of Man[M]. Cambridge: MIT Press, 1994.
[7] 林文剛. 媒介環(huán)境學:思想沿革與多維視野[M]. 何道寬,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32.
[8] Webster F. Theories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M]. London: Routledge, 2006: 106.
[9] 常江. 數(shù)字時代新聞學的實然、應然和概念體系[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21(9):39-54,126-127.
[10] 常江. 技術失控與文化風險:數(shù)字媒體生態(tài)的三重悖論[J]. 當代傳播,2024(1):39-44.
[11] Morin O. How Traditions Liveand Di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341.
[12] Klaus Theweleit. Circles, Lines, And Bits[M]//Jonathan C, Sanford K. Incorporations: zone 6. New York: Zone Books, 1992: 260.
[13] 羅杰·F. 庫克. 后電影視覺:運動影像媒介與觀眾的共同進化[M]. 韓曉強,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
[14] Protevi J. One more \"next step\": Deleuze And Brain, Body And Affect In Contemporary Cognitive Science[M]//Braidotti R, Pisters P. Revisiting Normativity With Deleuze. London: Bloomsbury, 2012: 25-26.
[15] Hansen M B. Feed-forward: On The Future of Twenty-First-Century Media[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15: 38.
[16] 常江,王雅韻. 作為故事的新聞:觀念、實踐與數(shù)字化[J]. 新聞大學,2023(1):16-27,118-119.
[17] Papacharissi Z. Affective publics: Sentiment, Technology, And Politics[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5: 125-136.
[18] 康在鎬. 本雅明論媒介[M]. 孫一洲,譯.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9:29.
[19] Greenberg S. Slow Journalism: Why Doesn't Britain Have A Culture of Serious Non-Fiction Journalism Like The US[EB/OL].[2024-02-25].https://www.prospectmagazine.co.uk/opinions/57661/slow-journalism.
[20] 戰(zhàn)迪. 以迎合的姿態(tài)的規(guī)訓:當下中國影視劇中的青年性建構[J]. 華夏文化論壇,2018(2):272-278.
[21] 雷吉斯·德布雷. 媒介學引論[M]. 劉文玲,譯.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4:47.
[22] Geurts K. Culture And The Senses: Bodily Ways of Knowing In An African Community[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3: 227-250.
[23] Pink S. Approaching Mthrough The Senses: Between Experience And Representation[J]. Media International Australia, 2015, 154(1): 5-14.
[24] Gendlin E T. Experiencing and the creation of meaning: A philosophical and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the subjective[M]. Evanston: 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 1997: 10-12.
[25] 常江. 從本質真實到體驗真實:論數(shù)字時代紀實文化的流變[J]. 現(xiàn)代傳播,2020(2):113-117.
[26] 彭蘭. 新媒體用戶研究:節(jié)點化、媒介化、賽博格化的人[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29.
[27] 張麗,劉念. 互文敘事與感官重塑:融媒體時代的新聞文本特征[J]. 現(xiàn)代傳播,2021(9):91-97.
[28] 黃希庭. 心理學導論[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300.
[29] Simner J. Defining synaesthesia[J].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103(1): 1-15.
[30] 李佳源. 聯(lián)覺的發(fā)展與習得[J]. 心理科學進展,2015,23(1):41-50.
[31] Draganski B, Gaser C, Kempermann G, et al. Temporal and Spatial Dynamics of Brain Structure Changes During Extensive Learning[J].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2006, 26(23): 6314-6317.
[32] Ingold T. Culture And The Perception of The Environment[M]//
Croll E, Parkin D. Bush Base, Forest Farm: Culture,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London: Routledge, 2002: 316.
[33] 劉海龍. 傳播中的身體問題與傳播研究的未來[J]. 國際新聞界,2018(2):37-46.
[34] Matheson D. Weblogs And The Epistemology of The News: Some Trends In Online Journalism[J]. New Media amp; Society, 2004, 6(4): 443-468.
[35] Mitchell W J. There Are No Visual Media[J]. Journal of Visual Culture, 2005, 4(2): 257-266.
[36] 韓炳哲. 娛樂何為[M]. 關玉紅,譯. 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9:64.
[37] 羅伯特·威廉姆斯. 藝術理論:從荷馬到鮑德里亞[M]. 許春陽,汪瑞,王曉鑫,譯.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264.
[38] 莫里斯·梅洛-龐蒂. 知覺現(xiàn)象學[M]. 姜志輝,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388.
[39] 黑格爾. 美學:第二卷[M]. 朱光潛,譯. 北京:中華書局,1979:6.
[40] 馬克斯·韋伯. 學術與政治[M]. 錢永祥,等,譯. 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79.
[41] 蘇珊·桑塔格. 論攝影[M]. 黃燦然,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8:153.
[42] 讓·鮑德里亞. 仿真與擬象[M]//汪民安,陳永國,馬海良. 后現(xiàn)代性的哲學話語——從??碌劫惲x德.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330.
[43] Castells M. Communication, Power And Counter-Power In The Network Societ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2007, 1(1): 29.
The Sensory Synesthesia of Digital Audiovisual Produc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chnology-Cultural Evolution\"
ZHAN Di1,2, FANG Jie-yun1(1.School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2.Glob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 China)
Abstract: In the deep digitization ecology, audiovisual content production fully engages human sensory experiences, constructing a knowledge system that concerns technological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echnological context, practical paths, and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udiovisual content synesthetic production, starting from the new concept of \"technology-culture symbiosis\" to \"technology-culture evolution\". It argues that synesthetic experiences, as a universally accessible experience transcending race and ethnicity, facilitate empathy and consensus-building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narrative storytelling. Through digital technology, audiovisual content replicates various sensory experiences, and it also triggers synesthetic effects between senses, transitioning individualized and intimate experiences to a shared and public level. This, in turn, activates a collective shift towards the globalization of perception.
Key words: techno-evolution; sensory synesthesia; digital audio-visual; perceived globalization
基金項目:深圳市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媒體融合與國際傳播研究中心成果;2024年廣東省教育科學規(guī)劃課題“大學生媒介素養(yǎng)教育的數(shù)字生態(tài)觀建設研究”(2024GXJK284)
作者信息:戰(zhàn)迪(1981— ),男,吉林長春人,深圳大學社會科學部副主任,深圳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大學全球傳播研究院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視聽傳播、數(shù)字媒體文化;方杰云(1990— ),男,貴州遵義人,深圳大學傳播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視聽傳播、數(shù)字媒體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