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的“如畫式”風景園林是18世紀至19世紀初期歐洲園林設計中的一個重要流派,它強調風景的自然美,認為園林是表達詩意與情感的空間。
這種風格的園林設計受到18世紀啟蒙運動的影響。當時,啟蒙思想席卷歐洲,對自然的尊重和對理性的探索成為主流。在園林設計方面,人們開始質疑傳統(tǒng)的“規(guī)整式”園林,希望尋求新的變化。英國的地形復雜多變,起伏的丘陵、蜿蜒的河流、茂密的森林等,都為園林設計師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同時,畫家們對自然風景的描繪也影響了園林的設計理念,他們筆下富有詩意和美感的自然景色,促使園林設計師試圖在園林中營造出類似的畫面效果。例如,17世紀法國畫家克勞德·洛蘭的風景畫對英國“如畫式”風景園林的影響頗深。他的作品以理想化的山水景觀和點綴其間的古典建筑而聞名,藝術史家肯尼斯·克拉克贊譽其“打造了迷人的夢境”。
位于威爾特郡的斯托海德莊園是英國“如畫式”風景園林的重要代表作。上午10點,我踏入了這座園林,所見之處皆是濃郁的綠色,讓人誤以為步入了一座原始森林。這里幽靜、清涼,參天古樹隨處可見。高大的樹身裹滿了青苔和蕨類植物,常青藤在樹干上肆意纏繞,偶有幾張蜘蛛網懸掛其間,透著原始、古樸的韻味。透過枝葉間的縫隙,遠處太陽神阿波羅的神廟隱約可見。那石質穹頂穩(wěn)穩(wěn)地坐落于圓形的廟宇之上,而其最具特色之處在于那如太陽光輪般向外輻射而出的檐部。據說,設計師從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伊德》中汲取靈感,將游覽路線設計得頗具寓言意味,仿佛是一條“人生之旅”,以景觀空間的形式重新詮釋了這部史詩。當我沿著蜿蜒曲折的小徑向著森林的盡頭前行時,那舉步維艱的感受正如同經歷著人世間的種種磨難……
我順著小路走下草坡,來到湖畔,眼前豁然開朗。清透的湖水倒映著天光云影,成群的野鴨在湖中游弋,微風吹過,水波粼粼。湖中心有一座小島,島上聳立著一棵棵枝繁葉茂的橡樹。不遠處,一座小巧的白色萬神廟掩映于樹叢之中。這青翠欲滴的色彩、靜謐恬淡的氛圍,仿佛史詩中的“幸福樂土”,讓人心曠神怡。
接著,我又沿著曲曲折折的湖岸行走,沿途經過了一座希臘式神廟——花神廟。雖然這是一座供奉百花女神的神廟,但門前卻矗立了一座充滿陽剛之氣的多立克式四柱門廊,凸顯出神廟的莊嚴、神圣。告別花神廟,我繼續(xù)在林間漫游,不多時便來到了一座造型古樸的石砌五孔橋——帕拉蒂奧橋。這座橋的橋面長滿了綠草,仿佛被一條厚重的綠色絨毯覆蓋著,與周圍的環(huán)境融為一體,別有一番野趣。
再往前走便是一條上山的小徑。站在草坡之上回首眺望,遠處的石橋、湖水與白色萬神廟交相輝映,恰似洛蘭筆下的油畫一般,形成一幅極具標志性的“風景畫”,這幅“畫”經常被印制在明信片中。驀地,一座由亂石堆砌而成的假山擋住了我的去路。假山的山腳處有一個幽深的洞穴,里面漆黑一片,寂靜無聲。盡管有些害怕,但我還是鼓起勇氣,小心翼翼地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終于,我看到了出口處那明媚的陽光,這或許正隱喻了生命中必經的一場修行——只有穿越黑暗,才能迎來光明。
沿著山路繼續(xù)前行,不多時便抵達了阿波羅神廟。此處是整個園林的最高點。環(huán)繞著那圓形的科林斯式柱廊漫步一周,便能將整個園林的美景盡收眼底。柱廊的石材歷經歲月的洗禮,已經因風化而變得斑駁,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美感。那黝黑的石面上冒出點點綠苔,滄桑與生機相互交織,透著自然、和諧的韻味。
在穿越一連串長滿青苔與蕨類植物的石洞之后,我終于來到了白色萬神廟。這是古羅馬萬神廟的縮小版本。我懷著敬畏之心,緩緩踏入廟內,只見陽光透過穹頂的天眼傾灑而下。站在門廊里,透過那六根希臘混合式圓柱的空隙向遠處眺望,山下的湖水、湖心的小島以及島上的橡樹共同構成了一幅絕美的畫卷,猶如嵌在畫框中的一幅風景油畫。
離開萬神廟,轉過一道彎,眼前便出現了一座哥特式風格的農家小屋。這是一座十分樸素、溫馨的農舍,它有著厚厚的草皮屋頂,大面積的玻璃凸窗,窗外是清澈的湖水與蔥郁的綠植。走進小屋,室內陽光明媚,呈現出一片明快而安寧的氛圍。之前在園林中見到的那些古典建筑,總顯得嚴謹有余而活潑不足。唯有這座農家小屋,洋溢著濃郁的生活氣息。此情此景,不禁讓我聯(lián)想到《紅樓夢》中大觀園里的稻香村,同樣也是在園林之中以素樸的茅屋來營造出田園牧歌般的意境。這種做法是通過營造差異化的氛圍,使園林的整體設計更加具有節(jié)奏感與多樣性。由此可見,中西方的審美理念有著相通之處。
再繼續(xù)向前,一路沿著下坡路前行,就進入了一片幽暗潮濕的假山石窟之中。石窟的頂部有一個由圓洞形成的天窗,陽光透過天窗傾灑而下,光線如同輕柔的水霧一般彌漫在整個石窟之中。在左邊的石窟中,一座高舉右手的海神雕像安坐于一個橫臥的罐子之上,罐口有涓涓細流緩緩流出;而右邊的石窟中則是沉睡的美人雕像,在美人雕像之下的臺基處,有水流奔涌而出。在石窟中穿行是一種很神奇的體驗。從那嶙峋的石洞口向外望去,湖對岸的石橋恰好位于由洞口框出的不規(guī)則形狀畫框的中央,形成了一種完美的對景效果,設計得極為精妙。這不禁讓人產生疑惑:到底是先有石窟,然后依據石窟洞口的方位確定石橋的位置呢?還是先有石橋,再根據框景的要求確定石窟洞口的位置呢?無論如何,這般絕妙的設計都讓人由衷地贊嘆。石橋與石窟遙遙相對,就像是兩位惺惺相惜的老友,相看兩不厭。
不知不覺間,我已經在莊園里漫步了三個多小時?;厥走@一路的經歷,仿佛一場獨特的修行,每一段路程都像是人生中的不同境遇,充滿了未知、挑戰(zhàn)與驚喜,如同一場跌宕起伏的“人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