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 水
1
海風翻覆,秋葉飄零。孤島似一葉浮木,出沒于風波間。島上有幾戶人家,幾峰丘陵,清晨還有幾聲雞鳴,夜來亦有幾聲犬吠。除此之外,這巴掌大的小島就幾無他物了。
當然,還有極少密友,知曉島上還閃爍著一道不屈不撓的忠魂,像一粒不肯熄滅的火種,期待著復燃的機會。雖然他自己也知道,這種可能幾乎不存在了。
他就是當時一度攪得清廷心驚肉跳的南明最后一位東閣大學士、兵部尚書張煌言。
張煌言號蒼水,故人多稱其張蒼水。他是抗清浪潮中最堅貞、最忠勇的一員斗士。屢敗屢戰(zhàn),從不淌一滴眼淚。直到南明永歷帝被吳三桂勒斃,砥柱李定國病死西陲,他猶不肯放棄,頻與鄭成功通信,促其一同進兵。卻不料鄭成功亦一病而亡,他這才仰天慟哭:“成功一歿,尚有何望?這明是天要亡我了!”從此他隱居深島,謝絕一切外界往來。暇時或借酒澆愁,吟詩著述,或環(huán)島徘徊,悵望南天。終日苦思的,卻仍是東山再起的企圖。
此時,東天紫霧彌漫,風起云涌。張煌言扶著竹杖,坐在臨水的青石上,癡望著翻涌的海浪上那飛升的朝陽,心中如火如荼,眼前恍然又現(xiàn)千帆縱橫、百舸廝殺、銃雨橫飛、火炮雷鳴而檣櫓灰飛煙滅的往日戰(zhàn)況。
惜乎哀哉!他失聲吶喊:“然勝敗兵家常事,王師敗得慷慨淋漓,敗得正氣浩然,縱百敗亦不枉此生!”
眼前迸出幾?;鹦?,他仿佛又看見“新亭對泣”:
過江諸人,每至美日,輒相邀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嘆曰:“風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王丞相愀然變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克復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
念此,張煌言情不自禁用竹杖使勁頓地:“好王導,真志士!方今但有一線生機,仍當戮力守護王室,克復神州!”
然而,望著空茫茫的海面,他不禁又嘆息起來:我欲守護的王室,而今安在?神州已然陸沉,“對泣者”亦不知在哪里!
罷!罷!張煌言閉上雙眼,老僧入定般默然垂首。心中又浮起蘇軾詩句“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幾片黃葉從身畔樹上飄落張煌言懷中。他睜開雙眼,輕輕拂去落葉。忽見不遠處海面上,正有只蒼鷹擦著水面上下盤旋。雙翼寬展,英姿矯健,犀利的目光則逼視著翅下的海面。倏然,它一頭扎向水面,雙爪一掠,穩(wěn)穩(wěn)地抓住一條大魚,迅即猛撲雙翼,將欲飛起。然而就在此時,從蒼鷹身側,有個黑影扁舟般從水下躥出,一條巨鯊張開血盆大口,將蒼鷹連同它爪下的大魚,一口吞沒,迅疾潛入海下。
張煌言猛地躍起,目瞪口呆,心跳怦怦,伸頭凝視海面,期盼著蒼鷹能再從水下浮現(xiàn)。然而,海面波平浪靜,仿佛什么事也沒有發(fā)生……
蒼天不公!蒼天不公哪!張煌言搖頭悲嘆。心緒稍平后,他抹去眼角清淚,吃力地調轉身,向隱居的小屋走去。忽見小徑拐彎處,閃出幾條人影,個個身著明朝服裝,迎面就問張煌言:“君莫非就是張煌言張閣部嗎?”
張煌言一驚,疑慮地打量他們。反問他們是誰,來此作甚?幾人齊聲道:“我等皆為故明遺民,因聞先生隱居于此,特來求君出山。先生不必隱匿大名,我等皆義士。”
張煌言頓時兩眼放光,喜出望外:“如此甚好!請至寒舍小坐?!闭f著,即引他們至隱居處。
他的居處真乃寒舍。三間山石砌壘的小屋,屋里別無長物,卻有一間被其書童楊冠玉收拾得窗明幾凈的書房。書房當中有張寬闊的長條幾案,一角堆滿雜書,一角鋪排著筆墨紙硯。而正面壁上,高掛一幅張煌言手書自作的詩詞,映著東窗透入的陽光,令滿堂生輝。其詞讀之更令人神往——
滿江紅·步岳忠武王韻
屈指興亡,恨南北,皇圖銷歇!更幾個,孤忠大義,冰清玉烈?趙信城邊羌笛雨,李陵臺畔胡笳月;慘模糊,吹出玉關情,聲凄切。漢苑露,梁園雪;雙龍游,一鴻滅。剩逋臣怒擊,唾壺皆缺。豪氣欲吞白鳳髓,高懷肯飲黃羊血!試排云,待把捧日心,訴金闕!
那幾個訪客吟誦之后,個個向張煌言拱手再拜,齊聲盛贊。張煌言亦覺心頭血涌,與他們再議時,那幾人更是同仇敵愾,疾呼恢復,句句如干柴沸油,將張煌言心中的火種再度引旺。于是與他們談得更加投機。
殊不知,一張大網(wǎng)已兜頭罩下。
2
明崇禎九年(1636年)初春,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浙江寧波鄞縣的操練場上,舉行了一場特別的縣試。雖然本是文試,但因時勢敗壞,朝廷著重選拔文武兼?zhèn)淙瞬牛饰呐e考試也要加試武備項目。其主要內容便是騎射。這對一班文弱書生而言,無疑是個頭疼事。卻不料考生中閃出一個氣宇軒昂的少年郎,身著一襲白袍,驅動棗紅戰(zhàn)馬,繞場急馳半圈,猛然轉過身來,張弓搭箭,瞄準遠處箭靶,喝一聲“著”,那脫弦之箭,居然就無端地射中了靶心。
“好?。 比巳罕l(fā)出連聲贊嘆,“這是誰家兒郎?這般厲害?”
話音未落,那少年已從另一側再出一箭,又中箭靶。如是者三,他居然箭箭中的!
這位白袍少年,便是日后威名赫赫的張煌言。應試那年,他才16歲。但有志不在年高,張煌言從小熟讀詩書,且七歲就開始習武,滿腔報國之心。面對著清兵橫掃中原,大明崩壞的危局,他常慷慨談論兵事。因而中舉后,他便脫穎而出,成長為南明中一名既能軍也最堅定的抗清名帥。
順治二年,清軍大舉南下,連破揚州、南京、嘉定等城。寧波城中文武官員或倉皇出逃,或策劃獻城投降。唯刑部員外郎錢肅樂等率眾集于城隍廟,倡議勤王,興師舉義。并奉表到天臺請明朝魯王朱以海北上監(jiān)國。25歲的張煌言,投筆從戎,毅然參加,后被授翰林修撰。
次年五月,清征南大將軍貝勒博洛突破錢塘江,紹興、杭州、義烏、金華等城相繼失守。南明宗室樂安郡王、楚親王、晉平郡王在金華殉國。魯王則在石浦守將張名振護衛(wèi)下,自臺州出海趨達舟山。張煌言趕回鄞縣故里,與老父、繼母、妻兒訣別,旋即趕至舟山。但舟山總兵、隆武帝所封肅虜侯黃斌卿卻拒絕接納,他們只得隨魯王撤往福建長垣。不久,魯王去廈門,張煌言與張名振待局勢稍定后重返浙東與舟山地區(qū),招募擴大義軍,被魯王加授右僉都御史。
順治四年,清蘇松提督吳勝兆在蘇州反正,起事前聯(lián)絡定西侯張名振支持。張煌言勸張名振馳援吳勝兆,張名振遂命張煌言為監(jiān)軍,于四月六日自岑江出發(fā),不料在崇明島外遭遇風暴,總督浙直水師的戶部左侍郎沈廷揚、總兵蔡聰?shù)仁鄬⑹勘磺遘姺@。張煌言也因颶風吹翻船舶,陷入清軍之手七天。他佯裝癡愚,伺機脫逃到海上。途經(jīng)黃巖時,他又被追趕的清軍包圍,僅率數(shù)騎突出重圍。部眾勸他暫且隱匿,他怒斥不從,并在浙東招募義軍,于上虞縣平岡寨屯田據(jù)守。
順治八年七月,清軍分路直撲舟山。張名振和時任兵部侍郎的張煌言等,奉魯王之命出兵吳淞,牽制清軍主力。順治十年八月,兩帥又率五六百艘戰(zhàn)船向北進發(fā),進攻崇明。崇明城中的清軍不敢出戰(zhàn),被圍長達八個月。奪取崇明和附近沙洲后,魯王部下即以此為基地,接連三次進入長江抗清。
3
盡管屢仆屢戰(zhàn),畢竟黑云壓城,相對兵精將廣、橫掃大陸的清軍虎狼,張名振和張煌言痛感勢單力薄,欲圖大展,只有壯大實力一途。如何壯大?張煌言將目光瞄向了福建,向張名振提議,主動結盟鄭成功,共同抗清。
張名振點頭稱是,卻又心存疑慮:“我聞這鄭成功實力為最,但其系永歷帝所封延平郡王,對魯王不甚尊重,且似擁兵自重,無進取心。奈何?”
“不然?!睆埢脱院苡行判?,“我觀延平實乃忠臣。方今大勢日蹙,其不可能不欲壯大力量。”說著,他從行囊中抽出一信札遞給張名振:“此信系京中流傳出來,足見延平之忠堪比日月?!?/p>
原來當時清廷甚懼鄭成功軍勢,多次招降他。又派其弟鄭渡帶著其父鄭芝龍手書,親赴廈門,再三勸降仍然無效。而當鄭渡被清使挾裹將欲北回時,收到鄭成功派人送來他給父親的復信。這信后來從京中流傳出來,張煌言讀到后不禁擊節(jié)贊嘆。現(xiàn)在張名振展開鄭信抄本,但見那鄭成功言辭鏗鏘,氣沖斗牛:
兒以孤身僻居海隅,嘗欲效(陸)秀夫之節(jié),修(申)包胥之忠,藉報故國,聊達素志。不意清廷海澄公之命,突然而至,兒不得已按兵以示信,繼而四府之命又至,兒又不得已按兵以示信;談席未終,敕使乃嘵嘵以薙發(fā)為請。嗟嗟!今中國土地數(shù)萬里,亦已淪陷,人民數(shù)萬萬,亦已效順,官吏亦已受命,衣冠禮樂,制度文物,亦已更易,所僅留為殘明故跡者,兒頭上數(shù)根發(fā)耳。今而去之,一旦形絕身死,其何以見先帝于地下哉?
且自古英雄豪杰,未有可以威力脅者,今乃嘖嘖以薙發(fā)為詞,天下豈有未稱臣而輕自去發(fā)者乎?天下豈有彼不以實許,而我乃以實應者乎?天下豈有不相示以信而遽請薙發(fā)者乎?天下豈有事體未明,而遂欲糊涂了事者乎?父試思之!
兒一薙發(fā),將使諸將盡薙發(fā)耶?又將使數(shù)十萬士兵皆薙發(fā)耶?中國衣冠相傳數(shù)千年,此方人性質,又皆不樂與滿夷居。一旦盡變其形,勢且激變,爾時橫流所激,不可抑遏,兒又竊竊為滿夷危也。昔吾父見貝勒時,甘言厚幣,父今日豈盡忘之?父之尚有今日,天之賜也,非滿夷所賜也。兒志已決,不可挽矣。倘有不諱,兒只以縞素復仇,以結忠孝之局。兒成功百拜。
“壯哉!成功!”張名振拍案而起,下定了決心,“你我即日啟程,拜謁延平。倘說動他聯(lián)盟,大事有望了!”
然而,盡管已有思想準備,鄭成功的反應仍讓張名振和張煌言很為尷尬。顯然因缺乏了解,當他們謁見施禮后,鄭成功態(tài)度冷淡,并不還禮。反問他們將以何術共抗清軍?
張煌言剛剛欲回話,張名振憤然起立,扳過張煌言身體,讓他背向鄭成功,三下兩下扯開他衣袍,向鄭成功道:“有此赤心,君意可否?”
鄭成功愕然俯身,輕撫張煌言后背,但見其上刺墨昭彰,赫然刺著“赤心報國”四字,字字力透膚肌??吹媚青嵆晒α⒖坦笆郑钌钍┒Y道:“不意今日又見岳武穆,成功相見恨晚矣!”
“豈敢!”張煌言起身還禮道,“岳武穆殺得金兵叫爺爺!煌言迄無尺寸功,慚愧得緊!”
鄭成功朗聲大笑:“好男兒!殺敵報國,就在今朝!”
隨即他將兩人引入內室,促膝長議。制定了趁清軍主力在西南圍剿永歷帝,東南空虛之機,聯(lián)軍北上,謀復南京之大計。
鄭成功還撥軍兩萬助魯王軍,由他們?yōu)橄蠕h,攻崇明,破江防,直搗上游蕪湖等城。
令人扼腕的是,正欲出征前夕,張名振不幸猝死。死前遺囑命張煌言統(tǒng)領原魯王軍隊,繼續(xù)同鄭成功聯(lián)合作戰(zhàn)。
4
大江激蕩,金鼓齊鳴,帆檣如云,遮天蔽日。張煌言肅立船樓,招展令旗,百多艘戰(zhàn)船與鄭成功親率的十七萬大軍一起,鼓棹西行。
清崇明守軍企圖阻攔卻不值一掃。大軍順利攻占崇明。
張煌言并未因小勝而沖昏頭腦。他連夜拜見鄭成功道:“崇明乃江、海門戶,宜先將大軍定營于此,稍事休整打穩(wěn)根基,務使義軍進退有所據(jù)。”
然而,鄭成功擺手搖頭,堅稱應乘勝進擊。張煌言不禁有了一種不祥之感。戰(zhàn)略如何且不說,鄭成功顯露之驕心,尤令他不安。但身為輔將,又不便多說,便思自己多多拼力,盡人事,順天命罷。于是請命率本部軍船,當先突擊鎮(zhèn)江。但行至瓜洲時,卻見駐防長江的清軍,已在金、焦二山之間,橫上了攔江鐵索。且在沿江兩岸遍置西洋大炮,防守甚為堅固。
張煌言毫不畏懼。他親率本部十七條戰(zhàn)船,趁夜突擊,舉火燒斷江防鐵索。次日一早,便在后援鄭軍配合下,“剪江而渡”,一舉攻占瓜洲。
至此,張煌言又向鄭成功建議:盡快攻取鎮(zhèn)江。
可是鄭成功卻有所顧慮了,認為近在南京的清軍將趕往支援,宜穩(wěn)扎穩(wěn)打。
張煌言道:“可先派一支舟師水軍,佯攻南京北門觀音門,如此,南京清軍自無暇出援?!?/p>
見鄭成功仍在猶豫,張煌言又提議以本部水軍溯江而上,往上游及蕪湖一帶,以防阻清軍來援。
“如此甚好?!编嵆晒Σ杉{了這個意見,命張煌言先向南京方向佯攻,擇機奪取蕪湖,進略徽、寧各路。
張煌言即率所部水師一萬余眾,鼓棹而上。不久,他們便攻克儀真,并進軍六合。沿途受到民眾熱烈歡迎,“儀征吏民赍版圖迎降五十里外”。
六月二十八日,張煌言本部前軍直抵南京觀音門外江面,停留兩日卻仍不見鄭軍到來,只得派遣別將率輕舟數(shù)十艘,往攻蕪湖。他自己則率軍駐扎在浦口。待鄭成功率水師到達后,張煌言又于七月七日趕到蕪湖。在此,他部令諸軍,將義軍兵分四路,分道攻城略地,且在沿途移檄諸郡縣,大張文告。許多故明降清的舊官吏,見到文告,紛紛倒戈。于是太平、寧國、池州、徽州、廣德及諸屬縣皆請降,使義軍很快收復了四府、三州、二十四縣,城池近三十座,一時形勢大好,欣欣向榮。
但張煌言并未輕忽。他依然強化治軍,處處紀律嚴明。所過之地,對民眾秋毫無犯。“每經(jīng)郡縣,則入謁孔子廟,坐明倫堂,進長吏,考察黜陟,略如巡按行部故事,遠近響應”。以至“父老爭持牛酒犒師,扶杖炷香,望見衣冠,涕淚交下,以為十五年來所未見”。而“瀕江小艇,載果蓏來貿易者如織”,給義軍極大支持與鼓舞。
不久,張煌言得悉鄭成功已攻克鎮(zhèn)江,并登城大閱三軍,在鎮(zhèn)江駐軍三天休整。張煌言立即致信鄭成功,建議他“撫定夾江郡縣后,即應從陸路急進,直取南京”。
六月二十八日,鄭成功召開軍事會議,商議攻取南京。許多部將的意見與張煌言相同,認為兵貴神速,鎮(zhèn)江距南京只有百里,若從陸路進攻,兩天即可到達。也有一些將領認為,天氣炎熱,走水路是己方所長,將士又正好養(yǎng)精蓄銳。實際上,鄭軍艦隊以海船為主,體型巨大,在海中能抗大風浪,到了江里就有點騰挪不開。此時季節(jié)又逢逆風,逆江而上速度很慢??上У氖青嵆晒€是選擇了走水路。就這樣,艦隊頂風逆流而上,常常需要岸上纖夫挽纖而行。結果當鄭軍主力進達南京儀鳳門下,竟花去十天時間,相比走陸路,至少多出八天!
其實,南京城內清軍只有萬余人。清兩江總督一面上疏朝廷求救,一面遣使以卑辭向鄭成功求降。他謊稱清朝有法,守城過三十日者,城失則罪不及妻孥,因而乞求鄭成功寬限迎降的日期。鄭成功大喜,竟批復照準。由此鑄成大錯,給了清軍喘息之機,大好軍機稍縱即逝,最終功虧一簣!后來,張煌言在其《北征錄》中沉痛總結了鄭成功失敗的原因:“然延平(即延平王鄭成功)大軍,圍石頭城者已逾半月,初不聞發(fā)一鏃射城中。而鎮(zhèn)守鎮(zhèn)江督帥,亦未嘗出兵取旁邑,如句容、丹陽,實南畿咽喉也,尚未拒塞,故蘇、常援虜?shù)瞄L驅入石頭。余聞知,即上書延平,略謂頓兵堅城,師老易生他變,亟宜分遣諸帥,盡取畿輔諸郡邑,若留都出兵他援,我可以邀擊殲之,否則不過自守虜耳……”
結果正如張煌言所料,清軍利用鄭成功的寬限期,飛檄調來崇明總兵梁化鳳等部。這梁化鳳也很善謀,他登高瞭望,遙遙看見鄭成功兵營不整,甚至有不少因停戰(zhàn)過久而懈怠的軍士,在后湖喝酒嬉戲、捕魚捉蝦為樂。當夜,他就率領勁騎,潛出神策門,先擊白虎山,出懈怠的鄭軍之不意,沖入前鋒余新寨中。余新從夢中驚醒,倉促應戰(zhàn),不幾合便被梁化鳳生擒而去。
次晨,鄭成功痛恨清總督失信,索性令大將甘輝守營,自己率水師再攻南京。然而他剛離開,清軍已大舉出城,殺入鄭軍大本營。
此時鄭成功正在江上,見敗軍陸續(xù)奔來,方知大營已破,不禁頓足長嘆,遂命殘兵下船,自己也匆匆下艙。未待坐定,清軍水師已逼至,無數(shù)火箭火球拋擲過來。至此,鄭成功已無心戀戰(zhàn),急命艦隊東還。駛到崇明,已喪失了多艘戰(zhàn)船。于是趕緊揚帆出海,退回廈門。轟轟烈烈的一場壯舉,就此功敗垂成。
此時張煌言猶在徽寧,正欲擴大戰(zhàn)果,忽接敗報,稱鄭成功已撤回,不禁捶胸頓足,悵恨不已。而清兩江總督一面調遣水軍切斷張煌言部東退的水路,另一方面又發(fā)信向張煌言勸降。張煌言拒不回應,并率余兵道出繁昌,圖入鄱陽湖,向江西發(fā)展。但當船隊進抵銅陵時,卻與湖廣來援的大批清軍水師遭遇。激戰(zhàn)不敵后,張煌言手下僅余數(shù)百殘兵,只得焚舟登陸,從陸路至桐城,取道霍山、英山,到達東溪嶺。但清軍追騎又至,從者盡散。張煌言好不容易突圍而出,只得變服夜行。至高滸埠,有父老認出他來,將其藏匿于家數(shù)日,又引他出間道,渡江走建德、祁門亂山之間。偏偏張煌言又染上瘧疾,幾不能行,但他仍咬牙疾奔。到達休寧后,覓舟下嚴州。登岸后又獨行山路,歷盡千難萬險,繞道潛行兩千余里,沿途專走山道小徑,日夜兼程。欲繞出安徽,返回浙江。
這一路七天里,張煌言粒米未進,全憑野果、野菜充饑。他心神俱疲又怒不可遏。一夜,正倚住老松昏睡,朦朧中發(fā)覺身側幾步外,就是一危崖。他挪到崖邊下望,但見萬丈深壑、黑不見底,不禁生出一念:似這般山窮水盡、孤家寡人,又尚欲何為?便回到浙江,亦難免一死。不如就此殉國罷!神不知,鬼不覺,唯皇天知我赤心。心想著,身已站起,牙一咬,眼一閉,縱身跳將下去。天翻地覆,林木飛旋,滿天星斗紛紛壓下,他霎時失去知覺。
幸而夜風看不下去,一遍遍輕撫他身心。崖下蒼松更是直接托住他身子。待他困惑地睜開雙眼,發(fā)覺自己僥幸未死,心頭泛起的不是慶幸,而是滿腔悲憤。憶起自己先前的沖動,他抬手就抽了自己一個巴掌:煌言你但凡還是顆火星,也當令火燎原!大丈夫焉作此為?
這么一想,便覺著渾身的痛??诶镞€有濃重的血腥氣,舌頭一舔,上牙床已空了一塊。伸手再探,已然磕落了幾顆牙齒。幸好大部分牙床尚屬堅固。心下頓又釋然:但能嚼得五谷,夫復何言!
于是他扯下一邊衣袖,胡亂裹扎住摔斷的左臂,啐一口血水,咬牙爬下崖底,掉頭鉆入密林,踉蹌攢行。如此九死一生,終于回到浙江。他第一時間聯(lián)絡了鄭成功。鄭成功得到張煌言生還的消息后,又將部分兵力撥歸他統(tǒng)轄,致使義軍稍有恢復。張煌言便將義軍屯駐長亭鄉(xiāng),筑塘捍潮,辟田以贍軍。同時,他又遣使向南明永歷帝稟告兵敗消息。永歷帝敕書表示慰勉,同時又加他以兵部尚書銜。然而不多久后,突又傳來鄭成功病逝的噩耗。而清廷浙江巡撫趙廷臣則趁張煌言處境危難之際,再次寫信招降,張煌言展信,未及讀畢即扯碎拋棄。
然而噩耗接連傳來,監(jiān)國魯王又薨于金門。張煌言仰天長嘆,卻仍不死心,率殘部轉戰(zhàn)于寧海臨門一帶。但義軍此時獨懸海上,孤軍作戰(zhàn),已日漸勢單力薄。一日,又有軍士呈上清廷輾轉遞來的招降信,張煌言草草一覽,冷笑一聲,正欲扯毀,忽然瞥見身邊部眾正關注著他,個個神色剛毅,卻都面有菜色,疲憊憔悴,他頓覺五內俱焚、無比酸楚:將士非不知天時已逝,卻仍追隨于我;我非不知大勢已去,卻仍力圖逆天,所為者何?若效那洪承疇、吳三桂輩,我當不乏高官厚祿,他們亦不必毀家焚身,然則畢生信念,唯一忠義,奢華財帛,從來于我如浮云。焉可如豕犬,茍活于敵國?罷罷!且放義士圖存,我自獨善其身吧……想到此,張煌言毅然扯棄招降信,即命殘部解散。揮淚與部眾一一訣別后,他自己獨留懸岙島,從此隱居不出。唯那永不屈服的壯心,卻仍靜觀默察,蠢蠢欲動。
5
且說張煌言與幾個來者相洽甚歡,談得投機時,來人道:“島口泊有幾號義士們船只,舟中不下數(shù)百人,一遇明帥,即可成軍。務請先生隨我們登舟,訂定盟約,共圖恢復大計!”
熱心復明的張煌言毫不推辭,欣然就道。剛至島口,果然見有船舶。他拊掌歡呼,不料船中突現(xiàn)許多清兵。他本能地掉頭想跑,先前騙他的幾個人兇相畢露地堵住了他。他怒啐一口,轉身站定。幾個清兵抖開鐵鏈,要捆張煌言。張煌言厲聲喝道:“士可殺,不可辱!”同時特意解開頭上盤發(fā),往肩頭一搭,昂首登舟。那船即刻解纜,揚帆疾去。
趁著順風,清船很快駛至寧波,又由寧波轉達杭州。上岸后即雇肩輿,抬了他直奔官署。
清巡撫趙廷臣聞訊后,滿面堆笑,親出署門,拱手下階迎接張煌言。張煌言視若無睹,既不作聲,亦不還禮。趙廷臣也不介意,還將他引入上座,滿口辛苦、忠臣義士地夸個不停。話鋒一轉,又嘮叨著“良禽擇木而棲,良臣擇主而事”,勸誘張煌言降清“共享富貴”。張煌言這才答曰:“煌言原非草木,豈不惜命?如公厚待,誠亦足感;然煌言荷大明三百年綱常之重,豈以一身事二主?況甲申三月,已志一死。所以茍延至今者,冀圖恢復耳,奈何志切才疏,負恩辱國,罪已當誅,豈可茍延人世乎?”
趙廷臣起身趨近張煌言,還想再勸,不料未及啟齒,張煌言亦霍然立起,擲下一句錚錚鐵詞,旋即背轉身去:“任爾辯如蘇秦,我血性男子,百折不回,不能搖動分寸!汝又何惜一劍?還是讓我早死,完我貞心?!?/p>
趙廷臣默然呆視張煌言背影,良久,嘆息一聲,點了點頭。
九月七日,張煌言被押赴刑場時,大義凜然,面無懼色。只抬頭眺見吳山時,長嘆一聲。臨刑時,他堅拒下跪,坐而受刃。一道忠魂,就此飛升,如一顆巨星,永遠閃耀在歷史的星空。
張煌言就義時,年方四十五歲。遺骸被葬于杭州荔枝峰下,成為與岳飛、于謙同葬杭州的第三位英雄——人稱“西湖三杰”。
同樣可歌可泣的,是陪葬于張煌言墓旁的侍僮楊冠玉。楊冠玉當時亦被執(zhí),臨刑時,監(jiān)斬官見楊冠玉年幼,勸他討?zhàn)埣纯砷_脫,楊冠玉斷然拒絕:“張公為國,死于忠;我愿為張公,死于義!”慨然受刑。
張煌言受刑前,曾賦絕命詩一首:
我年適五九,復逢九月七;大廈已不支,成仁萬事畢。
后人有言曰:“煌言亡,明朝亡?!倍敶鷮W者顧誠在其《南明史》中贊曰:“在南明歷史上,最杰出的政治家有兩位,一位是堵胤錫,另一位是張煌言?!?/p>
即便作為敵方的清廷也為其高風亮節(jié)所感,以至清乾隆四十一年,追謚張煌言為“忠烈”,入祀忠義祠。
城" 府
1
宋真宗景德初年,一個天高云低的秋日。后宮中駛出一支小小車駕,不動聲色地駕臨京郊道觀。前來參謁許愿的,是真宗皇帝的寵妃劉娥。真宗本欲封她為貴妃,卻因朝臣反對,只得封她為四品美人。不過為彰顯其尊貴,真宗下令后宮嬪妃除皇后外,一律改封為五品才人。就是說,劉娥名為四品美人,實際地位仍是后宮中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貴妃”。
如是,劉美人的心境亦可想而知了。故步下車輦之際,她輕拂云鬢,有意無意地向遠山之巔眺望了一眼。山巔之上的太陽從清晨就時隱時現(xiàn),忽然展顏歡笑,忽而又被流云遮住面目,天地一時昏暗。這令劉美人的心境一路上也時陰時晴,不得舒暢。好在此時的太陽已徹底擺脫云障,高高升上南天,光芒萬丈,仿佛在向她昭示著什么。劉美人長吁一口氣,欣然步入道觀。
劉美人的心事由來已久。這與她的身世息息相關。
原來劉美人本名劉娥,系四川成都郊外一介小民。雖然祖上也曾顯貴,但家道早已中落。她出生不久,父母又雙亡,成了孤女的劉娥被母親龐氏娘家收養(yǎng),十三歲便草草嫁與一個名叫龔美的銀匠。好在這劉娥天資聰穎,有一副婉轉動聽的好歌喉,還擅長播鼗——這是一種類似撥浪鼓的樂器。劉娥以此上街賣藝,加之亮麗的歌喉、眉目靈動的風采,頗有幾分市場。但是成都會此藝的賣藝者甚多,銀匠龔美便將她帶到京師汴梁,謀求發(fā)展。京師之人鮮見這般才藝,又見劉娥人美歌甜,居然名噪一時。也是劉娥運交華蓋,這才名竟然傳到了襄王府中。
襄王不是別人,正是宋太宗第三子趙元凱,后來的宋真宗趙恒。襄王此時尚年輕,還不到十六歲,然其色欲已日漸膨脹。聽得劉娥美名,便命心腹指揮使張耆前往察看,合意則收入府來。
張耆一見劉娥便大為驚艷。當下打聽找到龔美,提出要將劉娥收獻襄王,并許以重金,讓龔美另娶別妻。這龔美本亦浮浪,對劉娥并無多少愛意,一聽張耆之言,兩眼大放異彩。畢竟他許的金錢,足夠龔美再娶一打嬌娘了。于是當下答應回家與劉娥商議。
哪還用商議呢?劉娥一聽有幸攀附王公,心中早已小鹿亂撞、天花亂墜。只是憂愁自己已非處子之身,恐怕好景不長。張耆卻讓他們不必憂心,并與他倆議定:龔美與劉娥從此以兄妹相稱,他們對襄王與外界永不提劉娥已婚之事。
卻說襄王趙元凱對劉娥的好感,遠勝張耆。血氣方盛的他,就像溺水之人抱住個救星,日日與劉娥相廝相守,說如膠似漆也不足以形容。奈何好事總是多磨:先是其奶媽見襄王形容日減,看不下去便進宮向太宗報告。太宗初不以為意,皇子妃妾成群又如何呢?不料,轉天聽到傳聞的大宰相寇準也進宮切諫,聲稱襄王非凡俗之子,其與來歷不明的民女廝混,有損皇室名望。于是太宗怒起,下令將劉娥逐出王府。不久又為趙恒賜婚,新娘乃宋朝開國功臣潘美之女。趙恒豈敢違抗父皇之命,卻仍無法割舍劉娥,便與張耆密商,讓其匿于張耆家中,自己則隔三岔五去與之私會。
誰也沒想到,劉娥在張耆府上,一住竟達十三年之久!
而這漫漫歲月竟也分毫不損趙恒對劉娥之癡心。這或許也是距離產(chǎn)生美,而外在壓力,反而促使初戀之人趙恒產(chǎn)生了對劉娥的向心之力吧。
平心而論,劉娥亦非等閑之輩,從小見慣紅塵或許也令她分外早慧。天生頗富心機的劉娥,早就明白以色事人終難恒久之理。她在張耆府上的日子一天也沒有荒廢,日日向張耆學習書畫,天天請張耆教習詩書。十三年后,當她終于進得宮中,早可謂脫胎換骨,成了道地的知書達理且滿腹經(jīng)綸之頂尖才女。
2
宋至道三年,太宗駕崩,太子趙恒承繼大統(tǒng),是為真宗。甫一登基,真宗即將劉娥接入宮中。然而這還遠非劉娥出頭之時,真宗想要給劉娥好名分,依然阻力重重。此時的后宮中,雖然潘皇后早已病崩,但繼位的郭皇后和其他一眾嬪妃,都不待見出身寒微的劉娥。
面對困境,真宗雖有歉意,已然知書達理、胸有丘壑的劉娥卻并無怨艾,不僅侍奉皇后及圣眷亦隆的楊淑妃甚謹,也不與其他嬪妃爭寵。反而時常勸慰真宗,自己能有今日已是三生有幸,讓他不要太寵自己,要多禮遇皇后和眾嬪妃們,以致后來她與楊淑妃私誼日深,終其一生,都與淑妃情同姐妹。與其他嬪妃,也無嫌隙,在后宮中共同進退。
至于郭皇后,初也與朝中大臣一般,對劉娥多有輕視、排斥。然劉娥仿佛渾然無覺,讓郭皇后漸漸認為她并無野心,遂亦心安。
說起來,郭皇后雖然貴為皇后,卻也是時乖命蹇之人。她先后為真宗誕下兩兒一女,不出意外,太子必出其門。然而天不眷憐,她生的一兒一女早早夭折了。剩下心尖兒肉般的三皇子,在九歲那年,竟亦大病起來,急得郭皇后六神無主,終日拜佛、掩泣。真宗也詔令天下名醫(yī)進宮療治。
誰也不曾料到,此時竟發(fā)生一個震撼內宮的插曲——冰天雪地之夜,劉娥為示心誠,赤足站于院中,對著月亮苦苦祈禱,望上蒼垂憐皇子,挽狂瀾于既倒。
宮女和嬪妃交相傳誦,郭皇后也感動得涕淚漣漣。雖然劉娥的赤心并未奏效,最后一位皇子終于還是崩折了。但郭皇后已不自安。她向真宗明示:“陛下賜劉娥名分吧。臣妾絕無異議?!?/p>
景德四年,真宗決意冊封劉娥為貴妃。然而朝議依然洶洶。時任宰相甚至將詔旨付之一炬。不得已,真宗封劉娥為四品美人。但為泄憤,真宗下令后宮嬪妃除皇后外,一律改封為低于劉美人的五品才人。
不久之后,劉娥又接連被晉升為修儀、德妃。
再后不久,后宮又現(xiàn)驚變:因為痛失子嗣,心灰意冷、積郁成疾的郭皇后,竟于景德四年遽然薨逝。
這豈非上蒼的安排?一時間,劉娥眼前轟轟有聲,天地間霍然裂開一個大好乾坤。機遇再一次向她綻開笑顏。
然而,即便真宗有意,劉娥有幸,若想覬覦后位,他們仍只能望洋興嘆。獲悉真宗欲立劉娥為后,朝中寇準、李迪、向敏中、王旦等一干重臣,皆以劉娥“出身微賤,不可為一國之母”為由,激烈反對。
圣意擱置,劉娥亦籠于愁云慘霧之中。
3
參拜許愿已畢,劉美人登車起駕。道觀外拂來一陣清風,將濃郁的桂香送入她胸中。她偏頭一看,但見右側有幾株正在怒放的桂樹。樹下有個身材窈窕、步態(tài)輕盈的妙齡女子,正在踮腳折桂。聽見響動,這個身著道袍的小女子回頭望來,剛好與劉美人四目相對。她慌忙扔下桂枝,斂容肅立道旁,屈膝向劉美人行了大禮。劉美人又定睛打量她一眼,見她約莫十五歲樣子,生得膚白如雪,貌比西施。更兼眉宇間有一層若隱若現(xiàn)的憂態(tài),更顯其楚楚動人。劉美人不覺心頭一悸。凝眉沉吟一會兒后,她發(fā)話道:“這位道姑且上前來,待我相問幾句?!?/p>
一番交談后,劉美人得知這個小道姑姓李,本是一位九品小官之女。相對于普通人來說,李氏也算得上千金小姐。奈何不幾歲的時候,其母就因病去世了。李父新娶一房夫人后,沒幾年也撒手人寰,繼母便扔下李氏改嫁了。走投無路的李氏不得不投身道觀,將余生付與青燈。
“天可憐見哪,姣好如爾的小女子,焉可將大好年華委棄荒郊?”劉美人不待李氏多言,斷然道,“且上后車,隨我進宮去吧?!?/p>
從此,李氏成了劉美人的貼身侍女。劉美人豈是缺少侍從之人?李氏進宮后,劉美人極少使喚她。只在閑暇之余,與她談幾句佛道,說幾句可謂體己的閑話,待遇其不可謂不厚。
一日晚間,李氏正在宮女們住的別室縫紉,忽有宮監(jiān)召她去為劉美人侍寢。李氏尚未踏進美人寢宮,鼻息中已灌滿奇異的熏香。室內更是銀燭高燒,所有的器具、陳設都籠在夢幻般的金碧輝煌之中。劉美人身著一襲蟬翼般透明的白紗睡袍,端坐在梳妝鏡前,兩個貼身侍女正為她卸妝。李氏忐忑地向她行禮,劉美人笑吟吟道了免禮,輕揮玉手,兩個侍女立刻低眉斂目,無聲地退了出去。李氏以為是要她接手,德妃卻指著身旁圓凳,示意她坐。李氏剛要坐下,又覺不能與娘娘平起平坐,慌忙站直。正不知說什么好,一眼看見身邊紫檀架上,一個碩大的青瓷魚缸里,養(yǎng)著六條肥滿的龍種金魚,優(yōu)哉游哉地上下浮游于水草之間。她不覺出神地觀賞了一會兒,脫口嘆道:“娘娘的魚兒也這般歡愉呢。”不料劉美人卻接了一句:“你可知惠施所言‘子非魚,焉知魚之樂乎’?”
李氏茫然地望向劉美人,點了點頭。美人斂容嘆道:“子非我,焉知我之樂乎?”
李氏頓覺不安,怔怔地望著劉美人,小心翼翼道:“莫非娘娘您,也會有何……”
劉美人微微頷首:“記得你芳齡剛逾十五吧?這般年紀,自然體悟不到,這世間何曾有無憂之人!且喜我得遇于你,已然有了解憂良方。只不知你舍不舍得為我……”
李氏霍然瞪圓雙眼,訝異地盯著劉美人,惶惑中又向她施了大禮:“娘娘待奴家恩過親娘,您若有何懿旨,肝腦涂地奴家亦不敢辭。怕只怕我一介賤奴,縱萬死也是枉然……”
劉美人伸手捂住李氏之口,并將她輕輕按坐凳上。雙手捧住她冰雪般嫩白的手臂,愛憐地撫摸著:“似你這般冰肌玉骨的美嬌娘,我見猶憐,況官家乎?”
“官家?”李氏一聽娘娘提到皇上,倏地縮回手臂,臉上霎時泛起紅暈,悠悠乎乎站起來,氣喘吁吁,半晌開不了口。
劉美人輕笑出聲,再次擺手示意李氏坐下,將身子移近她,貼著其耳畔,如此這般地將心頭謀劃和盤托出。
是夜,侍女為李氏梳洗打扮,換上劉美人賜予的新袍服,環(huán)佩亂顫地被太監(jiān)引入真宗寢宮。
4
日升月隱,月出日晦。光陰如滾滾逝水,不舍晝夜地流向無盡的幽冥。
不多日后,又是一年春媚。某日真宗忽發(fā)雅興,率著一班妃嬪,登臨樓壇賞春。極目遠眺,樓下一望千里,春色爛漫。朗朗艷陽之下,接天連地之菜花嬌黃撩人,隨風蹈舞的麥苗青綠如波,更兼那點綴其間的株株桃花,彤云也似迷人眼目。龍心大悅的真宗,不禁又將視線投向身側李氏那微微隆起的腹部。心頭暗忖:倘她能為朕誕下龍子,夫復何憂?恰在此時,探首俯瞰樓下的李氏,忽然驚叫一聲。原來她頭上一支金釵落于樓下草叢。侍從們即刻喧嘩著飛奔下去,尋那金釵。真宗俯身下望,心里恰許了一愿:倘能拾回金釵,應兆李氏懷男。不多一會兒,侍從們返上樓臺,手上高舉著的,正是那支金釵。
是時,劉娥心頭終日祝禱著的,恰如真宗一般心愿,然而來得更為熾烈。她自侍奉真宗,多年未得一兒半女。而此時中宮缺后,自郭皇后并子女盡夭后,真宗膝下再無龍子,宋家大寶亦苦于無繼。劉美人將李氏召至后宮,伺機為真宗侍寢,圖的正是李氏能誕龍子,她可秘密承繼過來。如此不僅帝位不愁后繼,自己亦可母憑子貴,理所當然登上后位。難得的是,劉娥這番苦心,并非全系私心。李氏侍寢之先,真宗已然恩準其圖謀。更緊要者,李氏為報劉娥隆恩,亦愿一切聽憑娘娘旨意。
宋大中祥符三年,僅得侍寢真宗一夕的李氏,果然誕下一位龍子。真宗為愛子取名趙受益,至登基時又更名為趙禎。此即日后賢明而宅心仁厚之大宋仁宗。大者不論,即以幾個小處,便足見仁宗之胸襟品格:
仁宗親政后,曾為一事步下龍座,至群臣間聽取諫議。千古名臣包拯,竟趨近仁宗,強項力爭,以至噴了仁宗一臉口沫。如此庭爭污圣之舉,莫說皇帝,一般貴要都或有殺其之心。仁宗則雖有不悅,唯暗中拂袖拭去面唾而已。
一夜仁宗腹中嘈雜,甚思喝幾口羊湯,卻終未傳后廚烹奉。事后得知此事者詫異道:“區(qū)區(qū)羊湯,官家奈何如此克己?”仁宗卻道:“只恐因此偶然之欲,從此廚工要夜夜宰羊備制了?!?/p>
一日仁宗游園,途中時時回望,若有所求而終于未作一聲?;貙m后即索湯牛飲。原來,他頻頻回望,是在希望攜水者能夠跟上,以解焦渴。或曰:“官家何不及時命飲?”仁宗搖首道:“但慮有司因此而責罰攜飲者耳?!?/p>
此皆后話,且不多說??滔聦τ谡孀诤痛藭r的德妃劉娥而言,第一等要事是冊封其為皇后。雖然朝臣仍有反對者如范仲淹等一干要臣,翰林學士楊億見不能阻止劉德妃為后,更憤然拒絕起草冊立皇后詔書。但終究奈何不了大局,劉德妃乃如愿于大中祥符五年被冊立為后。
至于仁宗生母李氏,雖因產(chǎn)子而被封為崇陽縣君,但外界及宮中,直至其崩逝,幾無人知曉其生子之事,且其至死未能與親子仁宗彼此相認?;首右唤?jīng)誕世,即已依約秘密抱給劉德妃,聲稱為其所誕。所幸劉德妃即后來的劉皇后,亦不失為厚,終李氏一生,能善待李氏,更未為守密而加害于李氏。這在動輒你死我活的歷朝后宮,亦可謂絕無僅有了。
難能可貴者還在于,劉娥位尊皇后之后,不但處置后宮諸事有理有據(jù),井井有條,從未有大疏失,而且平日真宗退朝之后,閱覽天下奉章多至深夜,劉皇后始終陪伴左右,參酌國事處理。劉皇后之治國理政“周謹恭密”,日益為真宗信賴。以至真宗賓天之后,因新皇仁宗年甫十二齡,此時的劉太后即垂簾聽政,直至她崩逝不久之前,方讓仁宗親政。而國柄在握之于劉太后,權欲不可謂不熾,卻尚能明章法、得民心。后世譽其為“有呂(雉)武(則天)之才,無呂武之惡”。而且,仁宗趙禎雖非劉太后親生,劉太后向來視若己出,對皇子關愛備至,亦調教嚴謹,動輒以禮法約束。少時仁宗常為風痰之疾困擾,劉太后嚴令不得給小皇帝蝦蟹海鮮食用。同樣對仁宗恩勤備至的楊太妃不忍,曾私下讓人給仁宗嘗鮮。因而少時仁宗一度親近楊太妃而怨怪“親娘”劉太后。但不可不說,劉太后對仁宗的調教管束,乃是他終成宋史所贊“為人君,止于仁”之明君的一大內因。
更應大書一筆的是,劉太后長期執(zhí)掌家國,生殺予奪乃至臨朝稱制幾可為所欲為,卻從未有謀朝篡位之想。曾有朝臣方仲弓為討好劉太后,上書請依武后故事,立劉氏宗廟,程琳亦獻《武后臨朝圖》于劉太后,劉太后怒擲其于地曰:“吾不作負祖宗事!”
5
是時候請出呂夷簡了。他與劉太后關系非同一般。
呂夷簡出身官宦世家。其祖父呂龜祥曾任壽州知州。其父呂蒙亨官拜大理寺丞。而其堂叔呂蒙正更是顯赫,乃北宋初年之名相。
呂夷簡二十二歲即中進士,從此官運亨通,累官至內閣首輔,足見其能力之卓異。其性深謀老滑且獨出機杼,其心未雨綢繆且算無遺策,深得劉娥太后賞識并倚為干城,直至崩逝,任呂夷簡執(zhí)相位達十二年之久。
史乘所載呂夷簡為相行跡,多有堪值玩味之例。
宋天圣年間,皇宮突發(fā)大火。煙焰沖天,連皇太后及宋仁宗亦險乎葬身火海。次日早朝,劉太后與仁宗依例垂簾視朝。不意群臣皆參拜,唯獨呂夷簡不拜。仁宗詫異道:“群臣皆參拜,為何宰相獨不參拜?”呂夷簡道:“昨夜突發(fā)大火,宮廷有變,臣望一睹圣顏?!币饧醋蛞箤m廷發(fā)生亂象,誰也不能保證宮中是否生何變故。太后和陛下應讓群臣看看,是否安然?仁宗醒悟,即命人打開簾幕。見到太后和仁宗安然無恙,呂夷簡方和群臣一起參拜。
有回宋仁宗大病多日,初愈后首次臨朝問政。百官皆早早入班,唯獨呂夷簡姍姍來遲。好性子如仁宗者,不禁也為之怨艾,責問呂夷簡何故輕慢。呂夷簡從容再拜道:“官家病久,朝野謠諑紛紛,傳為政局不穩(wěn)。若臣上朝急如星火,勢將加劇猜疑。優(yōu)游緩行者,正為平息臆傳、安定人心耳?!?/p>
仁宗之郭皇后性暴且善妒。仁宗早有怨恨。一日,郭皇后竟又當仁宗之面,怒斥仁宗特寵之尚美人,且出手打向尚美人。不意失手打在上前解勸的仁宗臉上。仁宗大怒,乃至決意廢后。而朝中大臣絕少贊同。仁宗乃召呂夷簡,指給他看臉上傷痕,要其草詔廢后。呂夷簡垂首認同,卻建議仁宗將廢后詔令改以郭皇后名義頒發(fā)。讓其自稱因為無子,深為內疚,故愿辭去后位,入道觀修行云云。如此,既遂了仁宗心意廢卻郭皇后,又保全她一點顏面。朝中亦因而語塞。
仁宗新皇后知道仁宗愛食糟淮白魚,而呂夷簡老家安徽,正是糟淮白魚產(chǎn)地。于是,皇后詢問呂夷簡夫人,如有糟淮白魚可進獻陛下。呂夫人滿口應諾,并備就十份糟淮白魚,擬獻進宮。不料呂夷簡聞訊,只允夫人進獻兩條白魚。夫人詫道:“陛下愛食之物,進獻十份,我尚慮不足,官人緣何只準進獻兩份呢?”呂夷簡道:“陛下愛食之魚,本可輕易向民間索求,而陛下不欲擾民。我身為臣子,卻能一下進獻十份,夫人不思陛下將作何感想乎?”
6
宋明道二年初,仁宗生母突染重疾。此時皇太后亦覺不豫,聞訊乃往探視,并下旨將此時已位居順容之李氏,擢為宸妃。然不幾日,便傳來李宸妃崩逝消息。如何處置其喪儀,令劉太后一時躊躇。如盛儀安葬宸妃,恐引發(fā)朝野疑慮而泄露內幕。故沉吟良久后,劉太后決意秘不發(fā)喪,囑內官以一般嬪妃之儀,從側門出宮,盡早將宸妃安葬。
卻不料消息已然泄露。次日劉太后垂簾聽政之時,呂夷簡起身奏對道:“臣聞宮中有妃子病逝,敢問太后將如何安葬她?”
劉太后頓覺不快:“宰相意欲干涉后宮事務嗎?”
呂夷簡正色再道:“身為宰相,無論內外之事,臣皆應參議?!?/p>
此言一出,滿朝文武面面相覷,皆不敢出聲。不知內情者茫然不知所措,少數(shù)知情者惶恐萬分,唯恐呂夷簡惹怒太后,牽連自身。而天資聰慧之劉太后,心下已是明白,呂夷簡定已知悉了內情,才欲干預。她急忙偷覷一眼身邊的仁宗,擔心再議會令其生疑,即刻宣布退朝。將仁宗領回內宮后,即命人召來呂夷簡私議。
呂夷簡剛進內宮,太后劈面喝道:“宰相今日系有所指乎?”
呂夷簡深施一禮道:“臣有耳聞。”
太后大怒:“既如此,宰相尚欲為一介妃子,離間我和官家嗎?”
呂夷簡不卑不亢辯曰:“此誠非臣下本意。敢問太后,曾否慮及宸妃葬議之盛簡,關乎太后百年之后并宗族之運乎?”
劉太后霍然立起,怔怔地逼視著呂夷簡,半晌未再出言。
呂夷簡默默行禮,悄然退出內宮。
但他并未放心。劉太后明顯有所醒悟,但其態(tài)度仍為曖昧。雖然明白逼太后過甚可能不利于己,但他心中的聲音卻不停地敦促他:劉太后春秋已高,恐時不我待,此事決不可掉以輕心。于是他奮筆疾書,連夜草就奏章,再三陳述厲害,明確要求太后,須以最高禮儀,公開隆重辦好李宸妃葬儀。次日大早他即將奏章呈入內宮。所幸此時的太后,早已是明智而純熟之政治家??催^呂夷簡奏章,她拍案而起,大罵呂夷簡逼人太甚,然而轉眼之間,她那正欲撕毀奏章的手卻停了下來,頹然跌坐,埋頭再三思量。終于長嘆一聲,命人即傳呂夷簡來。
她面沉似水,卻相當誠懇地對呂夷簡道:“宸妃葬儀,就以宰相之意辦吧。宸妃以一品嬪妃規(guī)格下葬。輟朝三日,舉國哀悼?!?/p>
她滿以為呂夷簡該滿意了,孰料他仍垂首不言。太后不禁又動了肝火:“宰相你……”
呂夷簡這才抬起頭來,語氣平和卻十分堅定道:“請?zhí)笙⑴?,務請恕我再進一言:發(fā)喪之時,朝野俱應白袍孝帽,為宸妃服喪三日。太后并官家亦不例外?!?/p>
“什么?你竟要孤與官家為一介妃子服喪?萬萬不能!”
呂夷簡毫不畏懼地迎著太后的目光,道:“非如此不能絕后患。臣所慮者,宸妃非一般嬪妃,而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一旦日后官家聽聞,太后料其作何感想?”
霎時間,太后滿面緋紅,語無倫次。最終她想通,自己終究要走在仁宗前面,一旦他日后明白真相,難保不會怨自己未善待其生母。良久,她抬起頭來,抹卻眼角淚滴,輕聲道:“若非宰相明鑒,險誤我宗族大事。罷了罷了,即依宰相之言便是?!?/p>
呂夷簡伏地叩首,起身離去。然而他仍未就此罷休。轉身又親自去找太后選定之主葬儀者羅崇勛,嚴詞吩咐:“宸妃入殮之時,務請為其著太后袍服。棺內亦應灌注水銀?!?/p>
羅崇勛大驚:“太后旨意乃……”
呂夷簡不待他說完,厲聲道:“卿但依言做去!否則,你且思量一下,太后百年之后,一旦官家追責,你可吃罪得起?”
說罷,拂袖而去。
羅崇勛趕緊入奏劉太后。劉太后倒也未再異議,且命將李宸妃棺房厝于皇家洪福寺中,以防日后勘驗。
7
此后不到一年,即宋明道三年,年逾六十五歲之劉太后,因病不起,竟至薨逝。
至此,劉太后臨朝已逾十一年。后人評其“政令嚴明,恩威并用。左右近侍,不稍假借。內外賜予,亦有節(jié)制”。
但仁宗為“大娘娘”操辦葬禮之際,八王爺趙元儼忽來陛見道:“治天下莫大于孝?;噬吓R御十余年,連本生母親尚不知曉,這也怪我輩臣子,未敢盡職呢?!?/p>
仁宗驟聞此訊,五雷轟頂,驚疑不敢相信。八王爺便詳述事實原委,言語中還有暗示仁宗生母可能曾受虐待之意。仁宗未待聽畢,早已涕淚交下、捶胸頓足,甚至撕扯龍袍,一把摘下皇冠要往地上摔,幸好被侍衛(wèi)捧住。仁宗仍聲嘶力竭道:“不仁不孝,朕還有何面目戴這皇冠!”
眾人亂作一團,呂夷簡卻不慌不忙拱手道:“請陛下務必節(jié)哀,免傷龍體。陛下雖系宸妃所生,向由劉太后與楊太妃親自撫育,她們視陛下一如己出……”
仁宗仍悲號不已。細思更怒從中起,隨即下令頒布罪己詔,并將劉太后宗族,全部軟禁待審——此時劉太后宗族中,已有任至節(jié)度使者。一時間朝野震怖,群情大嘩。
呂夷簡依然鎮(zhèn)定,又向仁宗諫道:“宸妃現(xiàn)厝洪福寺,陛下何不親往開棺,驗明宸妃生前曾否受虐?”
仁宗頓時醒悟,即刻命駕前往。
所幸呂夷簡先見之明,待開棺之后,仁宗目睹生母因得水銀之利,面色安詳如生,冠服亦與皇太后相等,心下頓時稍安。以至回宮后,向皇后嘆息道:“人言究不可盡信哩?!贝稳毡阒羷⑻箪`前上香致歉,從此待遇劉太后與其宗族一如既往。
是夕,向來遲歸的呂夷簡,早早從朝中回府。夫人頗覺訝異,詢其緣故,則呂夷簡只笑了一笑,吐出“不出所料”四字。略飲幾口夫人親自端來的香茶后,即命用餐。而平日他極少在府中飲酒,今晚卻破例滿飲了三盞。雖仍并未多言朝中事務,夫人察其神色,心已落定。
忽有下人在廊下說:“下雨了呢?!眳我暮喡勓孕廊黄鹕?,向夫人道了聲“待我去園中走走”,擺手拒絕打傘,且屏退隨從,倒背雙手,獨自向后園里漫步。舉頭望天,果然已冥蒙幽深。零星細雨但聞其聲,不見其形。涼亭側畔,溪流潺潺,似作絮語?;緟查g,簌簌雨聲,亦似與枝葉呢喃。有幾滴落在呂夷簡微醺發(fā)燙的面龐上,但覺清新怡心。
呂夷簡湊近一樹怒放的梨花,深深嗅了一下,吟出幾句詩來:
好雨知時節(jié),
當春乃發(fā)生。
隨風潛入夜,
潤物細無聲。
轉過身來,他情不自禁拊掌一笑:“果不其然,果不其然哪,不亦快哉!”
自然快哉。朝局結果,對于劉太后及其宗族,固然是好事。對于他而言,則更是快事。畢竟,國柄興替之際,他仍值壯年;而他還將侍從的仁宗,春秋更是富得很哩……
不幾日,仁宗頒下圣旨,追封生母李宸妃為皇太后,謚章懿;同時謚養(yǎng)母劉太后為章獻明肅皇太后。有宋以來,皇室謚號都是兩字,仁宗破例恩謚,令劉太后尊榮無兩。
一榮俱榮。深得劉太后倚重多年之呂夷簡,則仍執(zhí)宰輔之牛耳。
責任編輯:崔健
姜琍敏,創(chuàng)作一級。在《人民文學》《當代》《十月》等發(fā)表作品,部分作品被《小說月報》等選載并多次獲獎。著有《不幸的幸運兒》《女人的宗教》《獨上高樓》等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