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蓮說》是周敦頤的名篇,文章通過贊美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貴品格,表達了自己堅持美好節(jié)操的堅定決心,也表現了作者潔身自愛的高潔人格和灑脫胸襟。
《愛蓮說》的寫作是源于好友的邀請。北宋仁宗嘉祐八年,也就是公元1063年,周敦頤與沈希顏、錢拓一起游覽雩都羅巖,寫詩刻在石頭上。后來沈希顏在雩都善山上建了濂溪閣,請求周敦頤在上面題詞,于是周敦頤作了《愛蓮說》贈送給他,表明了自己對蓮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的美好品行的贊賞。
他為什么能夠寫出這么高潔的文章呢?這與他個人的修養(yǎng)有關。
周敦頤原名周敦實,字茂叔,謚號元公,是道州營道樓田保人,道州營道樓田保就是現在的湖南省道縣。因為他號濂溪,后世尊稱他為濂溪先生。周敦頤為“北宋五子”之一,宋朝儒家理學思想的開山鼻祖,文學家、哲學家。
周敦頤是一個修養(yǎng)極高的人,他廉潔自律,文如其人,這是他能夠寫出《愛蓮說》這種高品格文章的重要原因,可以說,他本身就是一朵潔白的蓮花。
周敦頤的父親曾經做賀州桂嶺縣知縣,桂嶺縣就是現在的廣西賀州市,周敦頤就出生在當時的桂嶺縣縣衙。周敦頤的父親周輔成為官清正廉潔,深受當地人民的愛戴。這種良好的家庭風氣深刻地影響著周敦頤,他天資聰穎,從小就熱愛讀書,有過目成誦的本領,在賀州桂嶺縣有很高名氣。相傳桂嶺縣衙前是一大片荷塘,周敦頤出生前一年的臘月, 塘里的荷花一反夏季開放的常規(guī),不僅開出了滿塘的五色之花,還整個冬天盛開不敗。當然,傳說只是傳說,其真實性有待考證,但這足以說明在人們心目中,周敦頤與蓮花是緊密相連的。
周敦頤非常喜歡蓮花,在南康軍任職的時候,專門在府署東邊挖了一個池子種蓮,還給它起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愛蓮池”。這個池子有十多丈寬,中間有一個石臺,石臺上有一個六角亭,周敦頤經常在其間欣賞荷花,品味荷香。碧綠的荷葉,潔白的荷花,悠遠的荷香,這一切美好的東西滌蕩著周敦頤的靈魂,幫助他消除私心雜念,保持靈魂的高貴。
周敦頤小時候就“信古好義,以名節(jié)自砥礪”,長大后更是如此。雖然他名氣很大,但他并不是沽名釣譽之徒,而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心里,潔身自好是自己應該做的,而不是外在要求,更不是求名求利。宋代潘興嗣在《濂溪先生墓志銘》中說他:“君奉養(yǎng)至廉,所得俸祿,分給宗族,其余以待賓客。不知者以為好名,君處之裕如也。”意思是周敦頤的生活起居十分廉潔,所獲得的俸祿,都是分給親戚,剩下的也用來宴請賓客。不了解他的人認為他是貪圖名氣,他面對這些話卻從容自如。這段文字很好地表現了他對美好理想的憧憬,對高尚情操的崇奉,對庸劣世態(tài)的憎惡。潘興嗣還舉例說:“在南昌時,得疾暴卒,更一日一夜始蘇。視其家,服御之物,止一貢獻,周敦敝篋,錢不滿百,人莫不嘆服。此予之親見也?!币馑际?,周敦頤在洪州南昌做官時,得了一場大病,同僚潘興嗣去看望他,見他所有家中衣物,只能裝滿一破筐,錢不過百文。如此廉潔的官吏,在封建社會確實是鳳毛麟角。
北宋文學家黃庭堅很崇拜周敦頤,可以稱得上是周敦頤的“迷弟”。黃庭堅不僅僅崇拜周敦頤的文章,更深深地被周敦頤的人格折服,稱贊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币馑际钦f周敦頤的人品很高,胸懷灑脫,像雨后日出時的風,萬里晴空中的月,不貪圖獲取名聲而銳意實現理想,淡于追求福祿而重視得到民心,自奉微薄而讓孤寡獲得安樂,不善于迎合世俗而重視與古人為友。當然,佩服周敦頤人品的不止黃庭堅,還有很多。
周敦頤被譽為清廉的典范,他本身的清廉是能夠寫出《愛蓮說》的思想基礎。
周敦頤能夠寫出《愛蓮說》還與他對儒學的癡愛有關。周敦頤是宋明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周敦頤生活的時代,儒、佛、道思想互相滲透,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周敦頤改造了《老子》的“無極”思想、《易傳》的“太極”思想、《中庸》的“誠”思想,再雜以陰陽五行學說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開創(chuàng)了理學。
現在我們提到理學時往往說“程朱理學”,但理學是周敦頤創(chuàng)立的,當時周敦頤的地位并不高。后來在朱熹的大力倡導下,理學開始興旺發(fā)達,作為理學的開創(chuàng)者,周敦頤的地位開始越來越高。潘興嗣在給周敦頤作銘時還在說“道之不行,斯謂之病”,等到朱熹為周敦頤作畫像贊時,理學已經大行于天下 ,達到了“風月無邊,庭草交翠”。
周敦頤學養(yǎng)深厚,還是著名的文學家,在文學理論上周敦頤也有自己的建樹。周敦頤主張“文以載道”,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詞歌賦來實踐自己的理論主張。遺憾的是周敦頤流傳下來的作品并不是很多,主要有31首詩歌及《太極圖說》《通書》《拙賦》等。
總之,周敦頤能夠寫出《愛蓮說》這樣的文章既與其道德操守有關,又與其深厚的學養(yǎng)有關,是有多方面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