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物界里,靈長類最為聰明。《尚書·泰誓上》云:“惟人,萬物之靈。”人類乃萬物之靈,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的《尚書》已經(jīng)明確指出。大約在距今240萬年以前,人屬(Homo)便生活在地球之上,從這個時候開始,人與周遭環(huán)境的互動便成了我們恒常關心的課題。靈長類動物大部分為草食性的,雖然偶爾也會吃肉。人類便是食肉的靈長類動物,以下要說的是兩種食人的動物。
有著虎爪的猰貐(yà yǔ)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猰貐?!稜栄拧め尗F》云:“猰貐,類貙?;⒆?,食人,迅走?!敝赋霆m貐形狀似貙,爪子像老虎,吃人,跑得很快。這種動物在《山海經(jīng)》《淮南子》俱有記載。猰貐,《山海經(jīng)》寫作“窫窳”,在書中多次出現(xiàn):
1." 《山海經(jīng)·北山經(jīng)》: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2. 《山海經(jīng)·海內南經(jīng)》:窫窳龍首,居弱水中,在狌狌知人名之西,其狀如龍首,食人。
3. 《山海經(jīng)·海內西經(jīng)》:窫窳者,蛇身人面,貳負臣所殺也。
4. 《山海經(jīng)·海內經(jīng)》:有窫窳,龍首,是食人。
結合以上數(shù)段《山海經(jīng)》的描述,猰貐實在形象多變。猰貐原是一個古天神,人面蛇身;猰貐被貳負神殺死后,變成了人面牛身馬足、音如嬰兒的食人畏獸;另說猰貐并沒有多大過失,被貳負神殺死后,天帝命群巫以不死之藥救活猰貐。復活了的猰貐以龍首的面目出現(xiàn),以食人為生。由是觀之,猰貐的形象多有不同,唯有“人面”與“食人”的特點較為統(tǒng)一。
從漢字構成的特色來說,“猰貐”二字皆屬形聲字,形符為“犭”與“豸”,聲符為“契”與“俞”?!搬搿钡谋玖x同“犬”,用作偏旁,俗稱反犬旁。從此偏旁的字,多有犬相關?!磅簟钡谋玖x則是爬蟲類的總稱,指的是背隆長的獸類?!蔼m貐”既結合了“犭”與“豸”,那么便應該是有著與犬相關并背隆長的特點??墒?,不要忘記還有“窫窳”之名?!案E窳”二字皆從“穴”,大抵此動物的生活習性乃是穴居。合而言之,此獸該是與犬相關并背隆長,且又在穴而居。
西漢的典籍《淮南子·本經(jīng)》也有“猰貐”的描述。其文如下:
逮至堯之時,十日并出,焦禾稼,殺草木,而民無所食。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皆為民害。堯乃使羿誅鑿齒于疇華之野,殺九嬰于兇水之上,繳大風于青丘之澤,上射十日而下殺猰貐,斷修蛇于洞庭,禽封豨于桑林,萬民皆喜,置堯以為天子。
在堯帝之時,十個太陽并出,烤焦了農(nóng)作物,曬死了花草樹木,導致百姓無食物可吃。猰貐、鑿齒、九嬰、大風、封豨、修蛇等同出殘害百姓。于是,堯帝乃使羿在疇華之野殺死鑿齒,在兇水殺死九嬰,在青丘之澤射死了大風,射落了九個太陽,并殺死了猰貐,在洞庭斬斷修蛇,在桑林擒獲了封豨。如此,百姓十分高興,皆推舉了堯為天子。這里雖然沒有狀寫猰貐“食人”,但其有害于人類,實毋庸置疑,故為后羿所殺。猰貐如要食人的話,“虎爪”肯定是其用作獵殺人類的重要工具。
猰貐作為猛獸,也受到詩人的青睞,將其名稱入詩。例如李白《梁甫吟》云:“猰貐磨牙競人肉,騶虞不折生草莖?!痹谶@二句里,“猰貐”與“騶虞”顯然是用來做對比的。騶虞是仁獸,或說義獸,總之就是仁義并存的好動物。猰貐則不然。磨牙以爭食人肉,想起如斯場景便甚為可怖?!蔼m貐”見《爾雅》《山海經(jīng)》,“騶虞”見《詩經(jīng)》,可見李白飽讀舊典,用典如出機杼,善惡相對,言之甚為有理。
猰貐必然是傳說中的動物,種種特征合而言之,在真實的世界里并不可行。吳任臣《山海經(jīng)廣注》卷三云:“或為猰貐,或為猰窳。形狀不同,所傳亦異,實未詳也。”究竟此獸當為“猰貐”抑或“窫窳”,吳氏亦難以斷定。其實,人并非容易處理的食物,今所見食人的動物,大多是在領地備受人類入侵時才會作出反擊,并非主動食人。猰貐究竟為何物實在難以考證,但食人動物則有虎、獅、花豹、狼、熊、鬣狗、鱷魚、蛇、巨蜥、鯊魚等。
像人卻食人
除了傳說中的猰貐以外,《爾雅·釋獸》還記載了另一種食人的動物,那便是狒狒了。《爾雅·釋獸》云:“狒狒,如人,被發(fā)迅走,食人。”狒狒形狀像人,披頭散發(fā),跑得很快,乃是吃人的動物。能夠“迅走”,可能是它可以食人的關鍵。跑得是否快,自當決定是否能夠捕得到獵物。我們不知道古代的狒狒究竟跑得有多快,但肯定較諸人類為快?,F(xiàn)代科學表明:狒狒奔跑速度極快,時速可達50公里;相較而言,人類的跑步速度只有時速13公里。以此言之,狒狒要捕捉人類來吃,一點也不難。
《山海經(jīng)》里有兩次狒狒的記載,但沒有提及食人的事情?!渡胶=?jīng)·海內南經(jīng)》云:“梟陽國在北朐之西,其為人,人面長唇,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左手操管。”此言梟陽國位處北朐國的西面,此地之人,長有人的面孔和長長的嘴唇,黑黑的身子并有長毛,腳跟在前而腳尖在后,一看見人就張口大笑,左手握著一根竹筒。如此描述,可見梟陽國的人甚為友善,見人即笑,并無食人之事。不過,在《爾雅音圖》里看見的狒狒,雖然面帶笑容,手里卻似乎拿著武器,與原文寫的“管”相異。這個“管”有說是竹筒,有說是樂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要言之,旨在說明狒狒可以操作簡單的工具。作為靈長類動物,狒狒智商較高,能有此舉亦屬正常。又《海內經(jīng)》云:“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見人笑亦笑,唇蔽其面,因即逃也。”此處指出南方有一種贛巨人,長著人的面孔而嘴脣長長的,黑黑的身上長滿了毛,腳尖朝后而腳跟朝前反著長,看見人就發(fā)笑,一發(fā)笑而嘴脣便會遮住他的臉面,人便趁此機會立即逃走。在這段描述里,雖然沒有指出贛巨人會吃人,但說到“因即逃也”,可見這個巨人還是甚為可怖的。然則,梟陽國人與贛巨人的“見人笑亦笑”,是不是因為得見獵物,喜上心頭故笑之,亦未可知。在上引《爾雅·釋獸》之文,郭璞注有引《山海經(jīng)》以釋,但其文與以上兩則《山海經(jīng)》,皆有合、有不合。大抵是郭注時以意約引,未有全然呼應本文。
狒狒體型龐大,是僅次于山魈的猴子?,F(xiàn)存有六種,大多分布于非洲地區(qū)?!稜栄拧贰渡胶=?jīng)》屬我國先秦古籍,當時所記乃中土得見之物,自不可能遠赴非洲以采得其物并加以描述。不過,據(jù)近世以來的考古發(fā)現(xiàn),我國云南香格里拉市曾經(jīng)發(fā)現(xiàn)在晚更新世(約公元前9700年)的狒狒化石,則先秦時期如有狒狒可見,亦不當為奇。
《說文解字·厹部》載有“”字,即“狒”之異體字。其云:“,周成王時,州靡國獻。人身,反踵,自笑,笑即上唇掩其目。食人。北方謂之土螻?!稜栄拧吩疲骸?,如人,被發(fā)?!幻麠n陽。從厹,象形。”周成王的時候,州靡國貢獻狒狒,身體似人,足跟在前,自己喜歡笑,一笑就上嘴唇翻起掩蓋自己的眼睛,吃人。北方人稱它為土螻。《說文》復援引《爾雅·釋獸》之文,指出狒狒長得像人,披散著頭發(fā)。另有一個名稱是梟陽?!啊笔窍笮巫?,上象其頭部及四肢,下從厹,象示其足蹂地?!墩f文》的解說,提供了狒狒來源的線索—它是由州靡國進貢給周天子的貢品。州靡國所在,今無所考,然此處既謂獻予周成王,則必屬中土本無之物。
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就狒狒多有論述,指出其有如、梟羊、野人、人熊等的別稱,并為此略作解說。李時珍云:“按《方輿志》云:狒狒,西蜀及處州山中亦有之,呼為人熊。人亦食其掌,剝其皮。閩中沙縣幼山有之,長丈余,逢人則笑,呼為山大人,或曰野人及山魈也?!边@里解釋了人熊、野人、山魈等幾個名稱的由來。西蜀即四川盆地一帶,處州則在今浙江省麗水市與金華市,兩處之山區(qū)皆有狒狒蹤影。閩中即福建中部,亦有見之。這里又帶出了一個可怕的現(xiàn)象。人類會吃狒狒的手掌,以及將狒狒的皮膚剝掉。如此殘酷,自不可取。今天,人類絕少食用靈長類動物,物傷其類是也?!稜栄拧め尗F》《說文解字》俱載狒狒食人,《本草綱目》所載剛好相反。人與動物理當和平共處,不應如此相互殘害,如何共融,確實有著一番大道理。
雄性狒狒性情兇猛,在野生的環(huán)境下,甚至敢于與萬獸之王獅子對峙。古書多載狒狒“食人”;今考之,狒狒屬雜食類動物,除了吃植物以外,更會捕食其他哺乳類動物,也為“食人”舉動下了最佳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