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線上、線下雙融合教育體系,能夠深化對學生邏輯思維及學習感知能力培養(yǎng)。本研究依托數(shù)字化、智能化與信息化教育體系的教育設計,通過對混合式教學模式在思政課中的應用優(yōu)勢分析、需求探究,提出高校思政教育實踐存在的教學方法單一、線上、線下教育銜接不緊密問題,并利用豐富思政課線上教學方法、加強線上、線下課程銜接緊密性等舉措,不斷完善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課程實踐體系,加速高校思政課教學成果轉化。
關鍵詞: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優(yōu)化策略;課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5)02-0157-03
引言
現(xiàn)今,混合式教學模式在高校思政課教學方面的運用,進一步將數(shù)字化、智能化等前瞻性教育概念,融入思政課教學實踐體系,增強思政課教學實踐的針對性與有效性,為高校思政教育的長效化開展夯實基礎。高校要在新時代教育發(fā)展背景下,持續(xù)加強對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有效發(fā)揮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線下多元融合教育優(yōu)勢,保持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穩(wěn)步推進,為高校思政教育質量的提升做好鋪墊。
一、高校對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教育應用優(yōu)勢
(一)加強需求導向的思政教育設計
混合式教學模式,為思政課教學多樣化教育方法的運用提供了內在支撐。高??梢曰谔嵘旌鲜浇虒W模式的教育應用靈活性、針對性,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習問題與學習不足,動態(tài)化地開展課程教學實踐,并按照教材內容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設計,保證線上、線下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內容同步,讓教師能采取多種方式開展課程教學實踐,強化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理解能力,改變以往高校機械化地思政課教學結構[1]。因此,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要進一步以提升學生學習興趣、知識運用能力為導向,持續(xù)加強課程教學引導,幫助學生適應線上、線下雙融合課程學習環(huán)境。此外,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實際上豐富了思政課知識內容的呈現(xiàn)方式,為學生更好地開展學習解析提供幫助。高校則能運用這一特點,不斷拓展思政課教學要素,把與現(xiàn)實環(huán)境息息相關的教育內容融入線上、線下課程教學實踐體系,發(fā)揮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動態(tài)化教學優(yōu)勢,強化各類教學要素與學生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的關聯(lián)性。從而為學生學習質量的提升與思政課教學有效性的強化提供保障。
(二)滿足思政課教學的多元化需求
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能夠為教師思政課教學實踐提供更多的教育選擇,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形式、運用多種方法,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任務、學習任務的布置。其中,教師可以基于對線上課程教學資料的篩選,把符合當前課程教學需求的內容,應用于線上的課程教學實踐,確保思政課教學內容的一致性,以實現(xiàn)對教育工作質量的全面提升。在線下的課程教學設計方面,高校則能借助混合式教學模式多元協(xié)同教育優(yōu)勢,在學生學習評價與教師教育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提供支持,豐富現(xiàn)階段思政課教學場景,提升學生對知識的學習感知能力,讓學生能在各類不同場景下保持穩(wěn)步向前的學習動力。因此,綜合各類要素來看。高校思政課的混合式教學模式應用,能夠滿足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多元化需求,讓思政教育能從多個角度深化教育引導,并為線上、線下思政課教學實踐的內容銜接、課程銜接提供教育支持,實現(xiàn)對高校思政教育有效性的強化。
二、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需求
2019年9月,中共教育部黨組印發(fā)了關于《“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創(chuàng)優(yōu)行動”工作方案》的通知,并在工作舉措中提到“定期遴選教學方法新、教學效果好、受學生歡迎的優(yōu)秀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項目予以資助,通過各種形式廣泛推廣,同時鼓勵有條件的高?;趦?yōu)質在線開放課程應用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講授思政課,激發(fā)思政課課堂活力[2]。”此后,北京郵電大學、北京化工大學及中央美術學院等,相繼針對混合式思政教育,圍繞數(shù)字化思政課教學體系建設、組建了網(wǎng)絡思政教育社群、開設線上思政課“云”課堂、開發(fā)手機思政APP及打造思政教育智慧課堂等方式,深化思政課混合式課程教學改革,有效提高思政課教學實踐的針對性,并加強思政課教學資源整合,實現(xiàn)了對思政教育質量的進一步提升。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同樣要基于對線上、線下雙平臺的資源運用,借助各類不同數(shù)字化、智能化與信息化教育工具、教學軟件,做好系統(tǒng)化課程教學設計,有效圍繞教育情境設計、教學評價多元協(xié)同教育管理及線上、線下課程教學一體化教育銜接等舉措,逐步地加強思政課教學引導,開拓學生的知識學習視野,提升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能力,充分將愛國主義教育、立德樹人培養(yǎng)、文化自信培養(yǎng)及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教育等內容,貫穿線上、線下思政課教學的全過程,加速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下的育人成果轉化。
三、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優(yōu)化面臨的困境
(一)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教育方法單一
目前,混合式教學模式雖然在高校得到廣泛應用,但思政教育的混合式教學課程體系建設未能進行多元融合。從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來看,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學設計,主要依賴傳統(tǒng)的多媒體工具開展教育布局,視頻演示或微視頻教學,是思政課混合式教學中線上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教學實踐框架上,思政課教學實踐工作的開展,未能基于數(shù)字化、智能化教育手段做好教學實踐創(chuàng)新,教師所采用的教育方法也相對較為滯后。譬如,通過線上視頻演示的方式,把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思想教育等相關內容,機械化地遷移到線上教育平臺。導致教育內容呈現(xiàn)缺乏生動性。從學生的學習視角來看,視頻演示雖能更多地幫助學生加強思政課知識儲備,但無法有效地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學生對知識內容的學習未能通過深入思考進行實踐探究。從而,使得學生的思政課知識學習,更多依靠個人記憶強化知識積累,學生未能對所學知識內容充分理解,同樣,也無法對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思想教育傳遞的人文價值、實踐價值有效認同。最終讓高校思政課教學質量大打折扣。
(二)思政課混合式教學的線上、線下課程銜接不緊密
近年來,部分思政教育研究提到的對學生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理想信念、文化自信與社會責任的培養(yǎng),都建立在完善的知識體系之上。其中學生需要對思政課知識內容充分理解,并確保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法治建設發(fā)展等具有正確認知。而部分高校的思政課混合式教學,則未能加強對學生知識體系的完善,只是單方面地基于理論性的教育內容輸出,推進課程教學實踐工作。從而使學生難以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法治建設發(fā)展等內容形成正確學習認知。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在教師在線上、線下課程教學設計方面,未能實現(xiàn)有效同步。線上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傾向于以宏大敘事作為基礎的教育切入點。線下的課程教學引導,則重點基于教材內容,從微觀敘事角度進行教育設計。進而導致學生知識錯位,降低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理解能力,讓線上思政課教學內容與線下教育實踐的關聯(lián)性下降,無法形成緊密地教育銜接。
(三)學生思政課學習評價未能實現(xiàn)線上、線下雙向協(xié)同
思政課教學評價,無法針對學生理論知識學習情況進行學習的結果量化。所以,教師要從學生學習感知、學習認知水平、邏輯思維能力、思辨能力與知識運用能力等多個方面,綜合性地開展教育評價分析。但從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學現(xiàn)狀來看,多數(shù)高校的思政課教學評價,僅從學生學習感知、知識體系及學習認知水平三個層面開展教育評價分析,學習考核也主要從以上三個方面進行內容選擇。從而導致對學生的課程教學評價缺乏客觀性。雖然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運用,為教師提供開展線上課程評價的教育支持,但教師在學生學習評價管理方面,未能采用線上、線下雙協(xié)同教育評價模式,開展教學評價方法、評價策略與評價標準的優(yōu)化。最終降低了學生思政課學習評價的客觀性、針對性,不利于教師優(yōu)化思政課教學實踐體系,限制混合式教學模式線上、線下雙協(xié)同教學評價優(yōu)勢的發(fā)揮[3]。
四、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優(yōu)化的實踐策略
(一)豐富思政課線上教學手段與方法
新時期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設計,要借助數(shù)字化、智能化教育手段,構建多場景融合的線上課程教學平臺,根據(jù)各個單元教材內容、教學需求的不同,加強線上的教學場景轉換,提高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道德思想教育等內容教育呈現(xiàn)的立體性、生動性,要讓學生充分理解思政課知識內容的人文思想內涵,提升學生對思政知識人文價值、實踐價值的認同感,把強化學生知識獲得感與學習感知能力,作為提升混合式教學模式教育應用有效性的內在支撐。如,教師可以先用Labster線上AR實驗室,進行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把湘江戰(zhàn)役、萬里長征及遵義會議等場景移植到線上課程教學。再運用Adobe Connect視頻錄制軟件,采用分組討論的方式開展學習互動,并對學生各小組學習動態(tài)進行記錄。而后使用Classcraft課程管理軟件,根據(jù)線上課程教學內容發(fā)布學習任務、學習作業(yè),檢驗學生的學習成果。同時Classcraft課程管理軟件,能通過插件植入拓展在線問答工具,幫助教師與學生開展學習互動,并讓學生借助Classcraft課程管理軟件進行學習表達,發(fā)表學生的個人學習看法與學習觀點[4]。教師則可基于學生的學習觀點、學習看法,糾正學生部分知識學習錯誤、思想錯誤,并利用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的在線教學資料,有的放矢地做好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文觀、價值觀與學習觀。從而有效通過思政知識的立體化呈現(xiàn)、學生知識學習的表達與教師與學生實踐互動等多種方式,提高學生對思政知識內容的學習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強化對愛國主義教育、法治教育等內容的價值認同,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踐質量。
(二)提升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內容銜接緊密性
高?;诨旌鲜浇虒W模式的思政課教學實踐,要保證教育內容、教育節(jié)奏的一致性,通過加強線上、線下課程教學內容同步及統(tǒng)一課程教學發(fā)力點,靈活地做好思政課教學設計。譬如,在線上課程教學內容的選擇方面,教師應避免直接基于宏大敘事場景進行教育設計,而是要采用由近及遠的教學思路,先從微觀視角進行教育引導,讓學生逐步地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法治建設等內容的思想內涵,并從現(xiàn)實環(huán)境出發(fā)進行教育鋪墊,把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中踐行初心、擔當使命的人物事跡、堅守底線、不碰的紅線人物故事、立德為先、修身為本的高尚道德等一并融入思政課教學體系。再面向民族、黨和國家發(fā)展,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培養(yǎng)、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教育等進行內容延伸。基于循序漸進的教育思路,推進系統(tǒng)化地思政課教學實踐工作。從而,提高混合式教學模式下,思政課線上、線下教學內容銜接的緊密性,解決學生知識錯位的問題,幫助學生理清思政課知識學習脈絡,強化學生知識結構的完成性,為思政課教學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使命擔當、理想信念等做好教學鋪墊。
(三)深化線上、線下雙協(xié)同的學習評價管理
深化線上、線下雙協(xié)同的學習評價管理,要求教師建立學生學習感知、學習認知水平、邏輯思維能力等多位一體的學習評價模型,有效將線上實踐評價、線下學習評價的內容進行區(qū)分,并在學生學習考核方面,將更為豐富地教育考核要素、內容融入考核項目。如,以提高學生知識運用能力為例。教師應在考核題目的設置方面,將如何提高民族身份認同、文化認同作為題目選擇的內容參照,再選出網(wǎng)絡自媒體發(fā)表的涉及民族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的爭議性話語,讓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對網(wǎng)絡自媒體反對民族身份認同、文化認同的言論進行駁斥與批判[5]。其中這一題目的設計,不僅對學生學習思辨能力、知識運用能力、邏輯思維能力進行檢驗,同時,也讓學生基于模擬情境知識運用,持續(xù)加強學習感知與學習認知水平,幫助學生豐富看問題的角度。在完成第一階段成績測驗之后。教師應通過線上課程題目設置,以反對民族分裂、維護民族團結為題進行第二階段題目選擇,并把與第一階段考核題目具有相關性的輿論熱點話題、涉及民族團結的網(wǎng)絡議題,作為線上課程知識學習考核的主要內容。而后學生可以通過在輿論熱點話題、涉及民族網(wǎng)絡的政治議題中發(fā)表評論,加強對思政課知識的運用。教師則可根據(jù)學生評論的內容,結合線下課程成績考核結果指出學生的學習問題。以此實現(xiàn)線下課程評價與線上學習評價的雙向融合,有效幫助學生從線下理論知識學習場景向線上學習實踐場景進行過渡,保證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的客觀性、針對性,讓混合式教學模式,能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發(fā)揮雙向協(xié)同的教學評價優(yōu)勢。
結語
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yōu)化,是以強化學生學習理解能力、學習表達能力及學習認知水平為導向進行的。旨在提升課程教學內容的滲透能力,增強高校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高質量推進與多元化開展提供保障,實現(xiàn)對高校教育引導能力、學習實踐水平的雙向提升。通過這種改革可以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進而為高素質人才培養(yǎng)提供系統(tǒng)化的教育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淑芳.“互聯(lián)網(wǎng)+”背景下高職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構建的研究[J].江西電力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3,36(07):43-45.
[2]陳亞楠,許敬輝.終身教育視閾下普通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改革研究[J].大學,2023,(21):57-60.
[3]武慧俊,梁宇嫣.混合式教學模式下高校思政課“三維度”教學評價優(yōu)化研究[J].高教論壇,2023,(10):56-60.
[4]賀艷彬,李春雙.高校思政課混合式教學模式實踐探索與優(yōu)化提升[J].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22,30(02):55-60.
[5]何正玲,王鍶釩.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探究[J].遼寧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25(02):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