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標的深入實施,小學語文教學改革日益受到關注。其中,“教—學—評”一致性作為教學改革的核心理念,
對提升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如何在實踐中有效落實這一理念,確保教學活動與學生的學習、評價高度一致,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師亟待解決的問題。文章以統(tǒng)編教材內容為案例詳細闡述具體的教學過程,旨在深入探究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策略,以期為小學語文課堂的改革與發(fā)展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標視域;“教—學—評”一致性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1737(2025)07-0052-03
在新課標視域下,“教—學—評”一致性強調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必須緊密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借助科學的評價手段及時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確保教學目標得以順利實現(xiàn)[1]。具體而言,教師在設計教案時應緊密結合教學目標與評價標準,
確保三者一致。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形式多樣的評價活動,實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進展,并根據(jù)反饋調整教學策略。此外,教師還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從而形成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的良好氛圍。
一、營造良好氛圍,深化學生參與體驗
在新課標視域下,教師要注重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以實現(xiàn)教、學、評三者之間的一致性[2]。教學工作的推進和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都需要學生積極主動的配合。因此,教師需從教和學的關系出發(fā),注重課堂氛圍的營造,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以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落花生》為例。教師在教學時應先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通過對課文的學習,了解花生的生長過程,同時初步體會景物的動態(tài)描寫,直觀感受花生從播種到收獲的每一個階段,以及與之相伴的自然景致變化。直觀的視覺體驗能營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產生探索的熱情與好奇心,從而深化學習體驗。在此基礎上,教師可順勢引導學生展開話題討論:“你們對花生生長過程中的哪個階段最感興趣?為什么?”隨后,教師可自然過渡到課文主題“落花生”,并提出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在作者筆下,花生及其生長環(huán)境是如何被賦予獨特意義的呢?”此問題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與好奇心。為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文本,教師可先安排學生默讀課文,引導學生思考:“課文主要講述了哪些內容?作者筆下的花生及其生長環(huán)境有哪些獨特之處?”而后,教師可指導學生再次朗讀課文,并特別關注作者對花生生長環(huán)境的動態(tài)描寫,如不同季節(jié)、不同時段花生地的景致變化。為深化學生的理解,教師可組織小組討論,鼓勵學生探討作者是如何通過細膩的描寫展現(xiàn)花生生長環(huán)境的動態(tài)美(如圖1)的,以及這些描寫背后蘊含了怎樣的情
感。在小組內,學生將積極交流,通過合作與互動逐步深化對文本的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世界。
通過這一系列教學活動,學生不僅對《落花生》這篇課文有了初步了解,還激起了對花生生長的深入探究興趣。學生開始主動思考、積極發(fā)言,課堂氛圍變得愈發(fā)活躍和融洽。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不僅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氛圍,提高了學生的參與度,還實現(xiàn)了“教—學—評”一致性。
圖1 花生生長變化歷程
二、充實教學內容,打造多元豐富課堂
在新課標視域下,為確?!敖獭獙W—評”一致性,小學語文教師需不斷充實教學內容,提升課堂的多樣性和趣味性。通過引入豐富的教學資源,如有趣的歷史故事、相關的文學作品等,教師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他們的知識視野[3]。
以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將相和》為例。教師說道:“同學們,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充滿變革與紛爭的時代。在那個時代,英雄輩出,智謀涌動。今天我們要學習的這篇課文中的故事,正是發(fā)生在那段歷史時期?!苯又處熀喴榻B了戰(zhàn)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和課文涉及的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隨后,教師通過展示戰(zhàn)國時期的地圖和生動的人物畫像將學生帶入波瀾壯闊的歷史場景,引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與好奇。緊接著,教師引導學生連詞成句,
快速默讀課文,迅速把握文章大意,并提出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體會。這種互動交流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還鍛煉了學生的口頭表達和思維能力。
在默讀活動后,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深入研讀課文,探究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并設計了一系列富有啟發(fā)性的問題來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挖掘文本背后的深層含義。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適時引入相關的歷史故事和人物傳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和人物性格。
此外,教師還可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學生根據(jù)課文中的情節(jié)和人物性格自行選擇角色進行扮演,通過模擬對話和情景再現(xiàn)感受課文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節(jié)。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人物的語氣、表情和動作,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內心世界和性格特點。通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教師不僅充實了《將相和》的教學內容,豐富了課堂教學,還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掌握了知識,提升了能力,同時落實了“教—學—評”一致性理念。
三、增加自主探究,激發(fā)學生主體性
在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給予學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機會,讓學生在主動學習的過程中豐富知識儲備、提升思維能力[4]。具體來說,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注重優(yōu)化教學方式,增加學生的自主探究時間,讓學生真正發(fā)揮學習的主體作用,由此實現(xiàn)教、學、評的和諧統(tǒng)一。以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為例,教師可采用如下引入方式:
“同學們,母愛是世間最偉大、最無私的情感之一,它如同陽光般溫暖,如同春雨般滋潤。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母親總是那個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的人,她們用無盡的關懷和愛護,陪伴我們走過了一個又一個春夏秋冬。那么,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感受到母親對你們深深的情感呢?能否分享一下你們與母親之間的溫馨瞬間?”
學生A:“我每次生病,媽媽都會守在床邊照顧我,直到我好起來。我覺得這就是母愛,很深沉?!?/p>
學生B:“我有一次考試沒考好,心情很低落。媽媽沒有責怪我,反而耐心地聽我傾訴,鼓勵我重新振作。她的理解和支持讓我感受到了母愛的溫暖和力量?!?/p>
教師:“非常感謝大家的分享。大家都從不同角度體會到了母愛的深沉和偉大,母愛是世界上最純粹而無私的愛。它給予我們力量,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勇往直前。今天就讓我們來學習一篇描寫母愛的課文——《慈母情深》,一起深入感受那份深情,進一步理解母愛的偉大。”
之后,教師可讓學生自主閱讀課文并做好預習筆記。教師也可走到學生中間,巡視學生的自主預習情況。在學生完成自主閱讀后,教師提問:“通過預習,大家對《慈母情深》這篇課文有了哪些初步的認識?課文中哪些地方讓你深刻體會到了‘慈母情深’?有沒有特別觸動你的場景或細節(jié)?”
學生C:“通過預習,我了解到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我’想買一本《青年近衛(wèi)軍》,于是去母親工作的地方找她要錢的故事。在預習過程中,我被母親工作的環(huán)境所觸動,文中描述的低矮、陰暗、潮濕的廠房,還有七八十臺破舊的縫紉機發(fā)出的震耳欲聾的噪聲,讓我感受到了母親工作的艱辛不易,這樣的環(huán)境讓人難以忍受,但母親卻為了掙錢養(yǎng)家,日復一日地在這里辛勤工作。這種堅韌和無私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和深沉?!?/p>
學生D:“我被母親對‘我’的深情所打動,文中寫到‘我’向母親要錢時,母親沒有責備,而是關心地詢問‘我’要錢做什么,當母親知道是為了買書時,毫不猶豫地把錢塞給‘我’。文中‘誰叫我們是當媽的呀!我挺高興他愛看書的!’這句話充滿了母愛,讓我深受感動。后來,‘我’用那一元五角錢給母親買了一聽水果罐頭,想要表達對她的感激和愛意,但母親卻責備‘我’亂花錢,她的話語中充滿了對我的關愛和期望。這些細節(jié)和場景讓我深刻體會到了母愛的偉大和無私。”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認真聽取了學生的回答,并表示了肯定,認為學生抓住了課文中的關鍵點和細節(jié),深入理解了母愛。教師可以特別提到學生對母親工作環(huán)境的描寫以及母親毫不猶豫支持“我”讀書的情節(jié)的體會,展現(xiàn)了對課文內容的深入探究和感悟,希望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能更深入地體會這份母愛,珍惜母親的付出,并以此為動力,努力學習,回報母親的養(yǎng)育之恩。
此外,教師還可以結合課文內容設計一些拓展性的探究活動,如讓學生搜集與母愛相關的故事或詩歌進行主題閱讀和分享,或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寫一篇關于母愛的作文。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實現(xiàn)了“教—學—評”一致性,還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提升了學習能力。
四、實施多元評價,促進評價互動深化
在基于“教—學—評”一致性的小學語文課堂上,優(yōu)化評價體系的核心在于實施多元多向的評價,強調評價的互動性。這種評價方式旨在打破傳統(tǒng)單一、單向的評價模式,引入更多元的評價主體與評價形式,形成多維度、多視角的評價體系[5]。同時,“教—學—評”一致性強調評價過程中的互動性,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評價過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與教師、同學進行深入的交流和討論。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yǎng)他們的自我反思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例如,在統(tǒng)編語文五年級(下冊)《軍神》的教學結束后,教師為學生布置了一項別出心裁的作業(yè),讓學生站在沃克醫(yī)生的視角,以第一人稱重新講述這個故事,在講述過程中可以適時地加入表情、動作描寫和內心獨白,使人物形象更加鮮活立體。為確保學生能高效地完成這項作業(yè),教師結合教學目標制訂了相關的評價標準(見表1),方便學生在講故事前進行對照和準備。
評價表中的每個評價項目都對應一個具體的評價標準,采用五星評定方式進行量化評分。學生可根據(jù)自己在各個方面的表現(xiàn)進行自評,也可邀請同學進行互評。教師則可根據(jù)學生的作業(yè)情況和課堂表現(xiàn)給出相應的評價和建議。這樣的評價方式不僅有助于教師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的自我反思能力,真正實現(xiàn)了“教—學—評”一致性,使教學更高效、更有針對性。
五、結束語
通過對新課標視域下小學語文“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教學策略。這些策略不僅有助于優(yōu)化小學語文教學理念、方式和評價體系,還能促進教學、學習與評價的有機統(tǒng)一,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李志強.新課標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一致性分
析[J].讀寫算,2024(2):23-25.
林友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評一致性”的實踐探索[J].試題與研究,2023(13):147-149.
徐超.小學語文單元整體教學和“教學評”一致性的課堂實踐探索[J].讀寫算,2022(30):138-140.
林洪.“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教育,2024(22):92-94.
莊藝.“教·學·評”一體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實踐與反思[J].試題與研究,2024(22):141-143.
作者簡介:尹榕(1991.1-),女,甘肅武威人,
任教于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皇臺九年制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