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讀《鴻門宴》,有一個問題始終無法回避,那就是占盡優(yōu)勢的項羽為什么沒有趁機殺掉劉邦?這確實讓人費解。有些人把原因歸結(jié)于項羽剛愎自用且優(yōu)柔寡斷的性格。如果從領導力的視角來分析,也許會有新的發(fā)現(xiàn)。領導力作為一種軟實力,體現(xiàn)出一個集團或組織的領導者的素質(zhì)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集團或組織能否朝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并最終實現(xiàn)目標。屢敗屢戰(zhàn)的劉邦最后能戰(zhàn)勝項羽,成就帝業(yè),其實可以從《鴻門宴》中看出一些端倪。
[關(guān)鍵詞]《鴻門宴》;領導力;人物解讀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5)04-0023-04
“鴻門宴”的故事廣為流傳,讓人津津樂道,但也給后人留下難以解開的謎團:劉邦已然成為“魚肉”,那么項羽為什么不趁機“吃”掉他呢?是項羽的“婦人之仁”還是項羽自大輕敵,抑或是項羽不屑為之?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筆者以為,僅僅從項羽性格的角度去分析是不夠的。這樣很容易忽視劉邦的影響因素。畢竟,在“鴻門宴”的故事中,劉邦也是主角之一,更非等閑之輩。他不可能坐以待斃,白白送命。換言之,劉邦之所以能虎口脫險,既有項羽的因素,又有其積極自救的原因。對此,筆者以課文《鴻門宴》(選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一單元)為例,從領導力的視角比較劉邦、項羽二人,以充分了解劉邦、項羽這兩個歷史風云人物?;蛟S,這對解開“鴻門宴”的千古之謎有一定的啟發(fā)。
什么是領導力?迄今為止,學術(shù)界還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概念。有學者認為,領導力就是將愿景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的能力;也有學者認為,領導力是一種突破權(quán)力、職位之外的東西;還有學者認為,領導力是一種特殊的人際影響力;等等。但有一點,學者們幾乎達成了共識:領導力是一個保持組織可持續(xù)發(fā)展和卓越成長的重要驅(qū)動力[1]。中國科學院“科技領導力”課題組經(jīng)過研究,提出領導力五力模型理論,即領導力包含五大要素:前瞻力、決斷力、影響力、感召力和控制力。該理論認為,作為領導者必須具備如下領導能力:1.目標和戰(zhàn)略的制定能力(前瞻力);2.吸引被領導者的能力(感召力)及影響被領導者和情境的能力(影響力);3.領導組織實現(xiàn)目標的能力,主要包括正確而果斷決策的能力(決斷力)和控制目標實現(xiàn)過程的能力(控制力)[2]。
下面,筆者從前瞻力、決斷力、影響力、感召力、控制力五個方面分別對劉邦、項羽二人進行比較,看看誰的領導力更勝一籌。
一、劉邦、項羽二人前瞻力對決
前瞻力就是在充滿不確定因素的環(huán)境中,領導者是否能夠看清組織的發(fā)展方向和路徑,有遠見地規(guī)劃組織的長遠發(fā)展,正確預測未來,從而實現(xiàn)最終目標的能力[3]。簡而言之,前瞻力就是一種著眼未來,預測未來和把握未來的能力[4]。
劉邦的前瞻力到底如何?可以在《鴻門宴》曹無傷與范增的話語中窺知一二。劉邦攻入函谷關(guān)之后,一改過去“貪于財貨,好美姬”的形象,變成“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的正人君子。再加上他調(diào)兵遣將守住函谷關(guān),“毋內(nèi)諸侯”,可見“此其志不在小”。劉邦采取的這些措施著眼未來,為自己的集團爭取了最大利益,為未來奪取天下作準備。為此,可以說劉邦人狠話不多,說干就干,只要對自己集團有利,他可以抑制自己對財物和美色的貪欲。而項羽呢?對情況后知后覺,沒有采取有效措施積極應對。一開始項羽很生氣,打算出兵教訓一下劉邦。項羽憤怒的主要原因不是劉邦的勃勃野心,而是他認為劉邦自行其是,不把他放在眼里。項羽覺得受到了侮辱,所以要出這口惡氣。這時他也許根本沒把劉邦集團放在眼里,畢竟雙方的實力擺在眼前。從軍隊數(shù)量上看,當時“沛公兵十萬”,而“項羽兵四十萬”,雖然差距比較大,但沒有到天差地別的地步,畢竟決定戰(zhàn)爭勝負的因素有很多。兩年前,項羽在巨鹿之戰(zhàn)中就創(chuàng)造了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經(jīng)典戰(zhàn)例。當時,項羽的軍隊只有數(shù)萬人,而秦軍卻有四十萬。如今攻守勢異,項羽根本沒有料到自己最大的對手竟是處處示弱的劉邦。因此,盡管劉邦采取了如此多的舉措,再加上范增“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的嚴重警示,但項羽依然沒有高度重視。照常理說,范增的話應該會刺激到項羽,畢竟他的話就等于告訴項羽,劉邦就是未來的天子。一山豈容二虎?可惜項羽卻不以為然。這不僅是他狂妄自大、剛愎自用的性格造成的,而且與他缺乏正確預測未來的能力有關(guān)。從這里可以看出,項羽無法看清“組織的發(fā)展方向與路徑”,更無法看清未來組織面臨的危機。難怪范增發(fā)出“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哀嘆。歷史已經(jīng)證實了范增的先見之明。項羽缺乏前瞻力,不清楚誰才是真正的對手,以致于放虎歸山。最終,他只能成為劉邦奪取天下的陪跑者、歷史的悲情人物、后人詠嘆的對象——不是有“江東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的感慨嗎?
前瞻力對決,項羽敗。
二、劉邦、項羽二人決斷力對決
決斷力是一種正確而果斷決策的能力[5],也就是善于做出正確的決策,關(guān)鍵時候不猶豫。
先來看劉邦的決斷力。當他獲知項羽要對他興師問罪的情報后,雖然有些驚慌,但沒有失措,立馬咨詢張良“為之奈何”,并且當他得知是項伯透露的消息后,心里便有了主意。劉邦了解到項伯的大致年齡,立馬實施拉攏項伯的計劃,設宴熱情款待項伯。宴會上,劉邦不僅親自給項伯敬酒,還“約為婚姻”。這一招將項伯變成了“自己人”。如何籠絡人可是劉邦的強項。“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在摸清底細后,劉邦果斷選擇、立馬行動,沒有絲毫猶豫。對于項伯臨行的囑托,劉邦只回答一個字:“諾”。而后第二天一早便“從百余騎來見項王”,姿態(tài)放低,誠意滿滿,主動向項羽謝罪,解釋自己入關(guān)破秦是“不自意”的,表明無意與項羽作對的態(tài)度,還適時把責任推到小人身上,稱“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將軍與臣有郤”。劉邦不僅成功為自己辯解,表明立場,還順便給項羽下套,套出了身邊的奸細。后面的不辭而別,也充分體現(xiàn)了劉邦超一流的決斷力。他聽從樊噲馬上撤離的建議,丟棄與項羽辭別的繁文縟節(jié),留下張良善后,還不忘交代張良“留謝”的時機,即等自己差不多跑到軍營后,再面見項羽。這樣就算項羽想追也來不及了。由此可見,劉邦在危急關(guān)頭是多么清醒與果斷,行動毫不拖泥帶水。劉邦此行的收獲很大,不僅有驚無險,還揪出了暗藏在身邊的敵人,消除了隱患。反觀項羽,其決斷力讓人不敢恭維。從沖冠一怒,馬上表態(tài)“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到當天夜晚聽從項伯建議,許諾要“善遇”劉邦,變化如此之快,令人咋舌。這也為后文項羽無視范增的暗示,默許劉邦離開做了鋪墊,其優(yōu)柔寡斷,缺乏決斷力的短板暴露無遺。當斷不斷,反受其亂。在殺伐果斷方面,項羽明顯處于下風。劉邦逃回軍營的第一件事就是“立誅殺曹無傷”。一個“立”字,將劉邦的果斷殘酷刻畫得入木三分??蓱z的曹無傷,恐怕到死都不知道是自己的主子出賣了他。
決斷力對決,劉邦勝。
三、劉邦、項羽二人影響力對決
影響力就是領導者積極主動地影響被領導者的能力[6]。影響力的其中一個表現(xiàn)就是領導者對被領導者的需求和動機的洞察與把握[7]。
《鴻門宴》中,劉邦集團、項羽集團出場的人物數(shù)量都不多。除了劉邦本人,劉邦集團出場最多的有兩個人,一是張良,另一個是樊噲。張良受劉邦影響最大。劉邦對張良最大的影響莫過于對其絕對的信任。正因為如此,張良才能充分發(fā)揮他的聰明才干,在危急時刻讓劉邦化險為夷。張良見招拆招,沉著冷靜,巧妙利用項伯,急召樊噲救主,不顧安危善后,機智果敢又深謀遠慮。如果沒有劉邦的絕對信任,張良不可能做到這些,更不會做得如此恰到好處。反觀項羽,既不能洞悉下屬項伯舞劍助興的動機,任其護劉邦周全,又未料到項伯會連夜跑去劉邦軍營泄密(雖然項伯的初衷只是救恩人張良)。最重要的是,項羽并沒有完全信任自己最得力的智嚢——范增,對于范增的建議置若罔聞,對范增的暗示“默然不應”。再加上半路殺出的樊噲,這才導致劉邦金蟬脫殼、脫離險境,氣得范增痛罵項羽為“豎子”。項羽的表現(xiàn)著實讓范增郁悶不已、失望透頂,要不也不會說出“吾屬今為之虜矣”的喪氣話。在范增眼里,此時的項羽只是一個“豎子”,而不是一個稱職的統(tǒng)帥。“豎子”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古人對童仆、小子的蔑稱??梢?,在《鴻門宴》中,項羽對被領導者范增的影響不是積極的,而是消極的,甚至是惡劣的,其后果就是集團內(nèi)部很難同舟共濟、同心同德。這也難怪,連自己的叔父項伯都死心塌地地幫助劉邦,項羽還能指望誰呢?后來項羽集團離心離德,分崩離析,下屬紛紛投奔劉邦,不是沒有原因的。在對被領導者的影響上,劉邦和項羽兩人根本不在同一級別。也許這就是帥與將的差距。當然,帥是劉邦,將是項羽。
影響力對決,劉邦勝。
四、劉邦、項羽二人感召力對決
感召力是吸引被領導者的能力[8]。具有感召力的領導,一般都懂得人心與人性,理解外部需求,感召成員參加,逐步壯大自己的力量。
在這方面,劉邦比項羽強太多。拉攏項伯可以說是劉邦極其關(guān)鍵的決定。項莊舞劍,“其意常在沛公”,劉邦命懸一線、千鈞一發(fā)之時,項伯挺身而出,以舞劍助興為由,用自己的身體“翼蔽沛公”,導致項莊“不得擊”。這無疑證明劉邦拉攏項伯的決定是多么正確。此時的項伯已經(jīng)站在劉邦集團一方。劉邦精通人情世故,自然懂得項伯的需求,不贈黃金,不賞美人,不封官許愿,而是直接提高對方的地位,與其結(jié)為兒女親家,化敵為親,把項伯牢牢綁在自己的戰(zhàn)車上,從而同氣連枝、榮辱與共。那么,項羽的表現(xiàn)又如何呢?兩個字——“拙劣”。第一是他在不經(jīng)意間出賣了自己安插在劉邦身邊的耳目——曹無傷。一句“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說得多么輕松寫意,壓根沒有考慮曹無傷的生命安危,更沒考慮由此帶來的嚴重后果。曹無傷倘若知道是自己的領導這樣出賣了他,估計會既生氣又心寒。第二是項羽對范增的態(tài)度。范增可謂竭忠盡智,用心良苦,奈何遇到的是聽不進忠言的項羽,最后也只能拔劍敲碎玉斗泄憤,發(fā)出“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哀嘆。這與劉邦對張良的絕對信任形成鮮明對比。
感召力比拼,項羽敗。
五、劉邦、項羽二人控制力對決
控制力就是控制目標實現(xiàn)過程的能力[9],也就是自我控制以及控制發(fā)展方向、過程實施等的能力。通俗來說就是為達目的,傾其所有。
在“鴻門宴”這出大戲中,劉邦、項羽二人的目標都非常明確。劉邦的目標是擺脫眼前的困境,避免與項羽發(fā)生正面沖突而過早地與項羽硬碰硬。項羽原來的目的是興師問罪,“擊破沛公軍”,追究劉邦“欲王關(guān)中”的罪責。目標都有了,但誰控制目標實現(xiàn)的能力更勝一籌呢?先看劉邦是如何做的。首先,劉邦利用項伯連夜趕來營救張良的好機會,傾情投入,拉攏項伯,找到外援與內(nèi)應。其次,依照項伯的叮囑,主動到項羽軍營謝罪,以退為進,為自己辯解開脫,試圖消除誤會。最后,抓住如廁的契機,巧奔妙逃,脫離虎口。劉邦離席時還不忘“因招樊噲出”,明擺著要開溜。他所走的每一步,所采取的每一個措施,無不圍繞著擺脫困境這個目標展開,絕不瞻前顧后,更不節(jié)外生枝。這充分顯示了劉邦不同凡響的控制力。而項羽是典型的“雷聲大雨點小”,先是怒氣沖沖做出安排,似乎是要把劉邦置之死地而后快。但當聽了項伯的一番話后,態(tài)度就有些緩和,居然答應“善遇”劉邦。在聽了劉邦的辯解之詞后,就更加動搖了,可笑的是還把責任推到曹無傷身上。不管范增如何暗示,項羽都無動于衷。樊噲的一番慷慨義正之詞,讓項羽完全失去了對目標的控制力。樊噲說出了劉邦想說而不敢說、不便說的話,那便是,別說劉邦沒有稱王,就算稱了王那也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之前楚懷王與諸將早已約好“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可是劉邦不但沒有稱王之意,反而秋毫無犯,“還軍霸上,以待大王來”,結(jié)果“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還要被項王誅殺。樊噲認為如果項羽殺了劉邦,無異于“亡秦之續(xù)”。樊噲的話有理有據(jù)、句句戳心,讓項羽“未有以應”。這是項羽自知理虧、無言以對的反應。最后,項羽坐視劉邦離開,就等同于徹底放棄追究劉邦責任的初衷。他萬萬沒有想到,此舉會給自己留下巨大的隱患。幾年之后,當他發(fā)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悲嘆時,是不是對自己這次選擇而悔恨交加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控制力對決,劉邦勝。
通過劉邦、項羽二人領導力的比較不難發(fā)現(xiàn),劉邦的成功脫險絕不是偶然,而是項羽缺乏足夠領導力造成的必然結(jié)果。實際上,僅憑《鴻門宴》是無法充分透徹地對比劉邦、項羽二人的領導力的。如果說《鴻門宴》只算一次小考,那么從劉邦、項羽二人的表現(xiàn)來看,考試成績最出色的無疑是劉邦。至于項羽,他的成績恐怕難以及格。再者,在現(xiàn)實的領導實踐中,只有杰出的領導者才能夠在前瞻力、決斷力、影響力、感召力、控制力等方面都達到極高的水準。[10]而劉邦正是這樣的領導者,因此,最后他能打敗項羽成為開創(chuàng)王朝的一代帝王,也就不足為奇了。
[" "參" "考" "文" "獻" "]
[1][3]" 汪來杰.領導力的培養(yǎng)[J].河南教育(高教),2014(1):50-51.
[2][4][5][6][7][8][9][10]" 中國科學院“科技領導力研究”課題組,苗建明,霍國慶.領導力五力模型研究[J].領導科學,2006(9):20-23.
(責任編輯" " 農(nóng)越華" " 陳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