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五育并舉”向“五育融合”的教育發(fā)展背景下,教師在語文教學中借助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滲透生命意識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教學《屈原列傳》意在引導學生領悟屈原和司馬遷在生死抉擇面前的激烈思想沖突,以及他們各自對生命的理解和態(tài)度。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中的“讀”“品”“說”三個環(huán)節(jié),引導學生由他人到自我、從古人至今人、由表及里地認識生命的意義,幫助學生認識生命,促使學生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熱愛生命,形成積極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從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空心病”的發(fā)生,實現(xiàn)學科育人的目標。
[關鍵詞]《屈原列傳》;生命意識;生命教育
[中圖分類號]" " G633.3" " " " "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25)04-0004-05
早在20世紀初,教育家蔡元培就提出了“五育”教育觀。近年來,全國各地大力開展基于“五育并舉”理念的教育實踐探索,“五育”并非相互分割的教學活動,而是相互融合、相互貫通、相互促進的教學活動。在語文教學中,借助歷史上各個時期的經(jīng)典作品滲透生命意識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方法,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途徑。生命意識,是每一個現(xiàn)存的生命個體對自己生命的自覺認識,包括生存意識、安全意識和死亡意識等。《中共中央" "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發(fā)布以來,上海、遼寧、湖南等地積極響應,紛紛提出了實施生命意識教育的要求。此外,從《尚書·泰誓》中的“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禮記·禮運》中的“人者,天地之心也”,到司馬遷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張載的“橫渠四句”均體現(xiàn)出生命意識的重要性。
我國人民在漫長的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感恩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發(fā)展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生命意識。中華兒女從先秦時期就開始思考“生命”的奧秘。儒家認為,“天地”如同父母,有“好生之德”,既創(chuàng)生萬物,又滋養(yǎng)萬物,因而人應該珍惜生命,修養(yǎng)心性,培養(yǎng)同理之心,以配天德??鬃痈嬲]人們“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缎⒔?jīng)·開宗明義》也寫道,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道家認為,人應該護生避害,保全生命。還有“愚公移山”“精衛(wèi)填海”“夸父逐日”等經(jīng)典神話傳說,無不體現(xiàn)了將個人生命與家庭和國家緊密相連,為家族、民族勇于獻身的崇高認識。教師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與傳承這種生命意識呢?《在民族復興的歷史豐碑上》寫道:“所有的‘重生’都在詮釋一個理念: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一個國家對生命的態(tài)度,是最有說服力的文明標尺?!苯處熃虒W《屈原列傳》意在通過“讀”“品”“說”三個環(huán)節(jié)逐步推進的方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地領悟屈原和司馬遷在生死抉擇中體現(xiàn)出來的生命意識,并最終形成“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感恩生命、創(chuàng)造生命、發(fā)展生命和超越生命”的生命意識。
一、讀——理解屈原的人生追求
司馬遷是最早給屈原作傳的史學家。《史記·屈原賈生列傳》所記錄的屈原生平比較簡略,但仍可從中梳理出幾個關鍵詞:任、疏、黜、諫、遷、死。作為一篇傳記,《屈原列傳》的篇幅并不算短,然而司馬遷將大量筆墨放在了記述楚國的遭遇上,如在描繪屈原主持楚國內政外交的場景時,詳寫了上官大夫如何“短屈原”;在用一句話交代屈原“被疏”“既絀”之后,又詳寫了楚國如何屢遭張儀的欺騙與玩弄;在寫屈原自沉汨羅后,仍用大量篇幅記錄楚國如何一步步走向滅亡。
通讀全文,可以梳理出屈原生平與楚國生死存亡的緊密關聯(lián)。屈原的人生波折伴隨著楚國的興衰變化,而屈原每遇大事時的應對方式則讓我們更清晰地讀懂了他所追求的人生價值。他以“楚之同姓”的身份,將處理楚國的政事當作自己的責任,并注重發(fā)展為政才能,最終成長為一位明于治亂、嫻于辭令的出色政治家。從楚王的“甚任之”、讓他擬定國家法令就可以看出他確實才能出眾,能將內政外交各方面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這是他心懷楚國、以楚國發(fā)展為己任的人生價值體現(xiàn)。當楚懷王治國不明、聽信讒言時,屈原“疾痛慘怛”,滿懷怨憤地寫下了政治抒情長詩《離騷》。此詩不僅表達了屈原遭遇不公的僨懣,還流露出他對楚國命運的擔憂。屈原的一生都在為楚國操勞,當再次被放逐時,他內心最牽掛的仍是楚國的危機——懷王被困。雖然屢被楚王所傷,但他仍不改其初心。他雖遭遇多重打擊,但從未萌生退隱避禍的念頭,永遠忠貞不屈。
再讀《屈原列傳》,我們注意到,作為紀傳體史書,其本應以真實記錄歷史為要,然而此作品中卻出現(xiàn)了司馬遷的大段議論,這是隨記敘而生、隨屈原遭遇而發(fā)的議論。其一是“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段,闡發(fā)了對屈原作品《離騷》的議論,其二是“屈平既嫉之”段,闡發(fā)了對臣子一腔赤誠卻不被重用的議論。紀傳體史書雖應以忠于事實為要義,但這兩段議論讀來卻合情入理,真實地呈現(xiàn)出屈原的崇高形象——品行高潔、赤誠純粹、心懷楚國、至死不渝。這是屈原對人生價值的追求,也是司馬遷所推崇的精神品質的鮮明展現(xiàn),他直言“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屈原的命運與楚國興衰緊密相連,不是因為他被時代、被社會裹挾,而是他主動選擇把改變楚國的命運當作自己的責任,義無反顧地守護著楚國。
如此閱讀《屈原列傳》,我們對屈原的人生追求有了較為清晰的理解。
二、品——認識屈原的生命意識
在引導學生了解屈原對人生的追求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探究屈原的生命意識(見圖1)。生命意識包括生存意識、安全意識和死亡意識。通過仔細品味文章的經(jīng)典片段,學生可以進一步探究屈原對生命的認識。
個體的生存意識主要體現(xiàn)在其生活態(tài)度上,例如,有些人“茍活于亂世之中”,而有些人卻選擇舍生取義。文中屈原對生命的認識主要體現(xiàn)在敘寫其內心的段落。品讀文章第三段,司馬遷認為《離騷》因自怨而生,這種“怨”源自屈原的愛國忠議之心。屈原“竭忠盡智,以事其君”,結果卻落得“見疑”“被謗”的下場,如何能不怨呢?《離騷》的內容主要是陳述明主先王的治國之道“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廣崇,治亂之條貫”,述美政理想?!峨x騷》的風格與屈原的人格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司馬遷在議論中贊道:“其文約,其辭微,其志潔,其行廉”“其志潔,故其稱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在這一段議論中,司馬遷將屈原的人品與文品融為一體。屈原“志潔”,認為人應該堅守清白正義,注重道德修養(yǎng);屈原“行廉”,一生所作所為都源于對“美善”的追求,甚至把“美”置于個體生命之上,向“美”而生。于是,屈原詩歌中的“香草美人”就成了寄托審美理想的載體,將他的生命詩意化。
教師引導學生品讀文章最后一段,著重理解屈原的死亡意識。相較于生命,屈原更重視理想的崇高性和純潔性,他渴望在有限的生命里竭盡所能輔佐楚王、發(fā)展楚國,讓自己發(fā)揮最大作用。他深感時間易逝、美人遲暮,但是在楚國日漸衰亡的大背景下,悲劇的時代束縛了個體生命的自由,他無力掙脫,也不愿妥協(xié),最終導致悲劇。屈原在將生命詩意化的同時,也將死亡審美化。他在汨羅江畔形容憔悴地回答漁父:“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這不是在嘆息自己生不逢時,而是在冷峻地審視這個時代?!笆浪字疁伢丁睙o法滌清,他最終選擇投江而死,這不是一種解脫,而是一種對生命的超越,是對精神和意志純粹的追求。他以身赴常流,以此彰顯個體生命的價值,希望能喚醒世人,冀望楚王一悟,從而使楚國的命運得以延續(xù)。
三、說——從尊重、珍惜到發(fā)展和超越,生命意識的形成促進“五育融合”
在《屈原列傳》的結尾,司馬遷寫道“又爽然自失矣”。為何寫完屈原生平后他不是感佩,不是嘆息,而是茫然?司馬遷的內心是怎么想的呢?筆者引導學生閱讀《報任安書》中的“仆之先人……謹再拜”片段?!秷笕伟矔芬晃闹校瓕懴铝俗约涸庥鰧m刑之后在生死抉擇面前內心的痛苦與掙扎。
結合對兩個文段的閱讀,筆者讓學生談一談:司馬遷、漁父、屈原面臨困頓,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一個忍辱而生、一個超然而活、一個毅然赴死,你更欣賞誰的做法呢?
學生的分享充分體現(xiàn)了讀與品過程中的思維發(fā)展,體現(xiàn)了他們對生命意識的理解。
學生1:談到司馬遷的“忍辱而生”,大家可以一起回顧李陵的遭遇。李陵當時負責的是李廣利的后勤部隊,所帶的兵都是老弱殘兵,兵力嚴重不足,根本沒有辦法抵御強大的匈奴。在這種情況下,他選擇投降是無奈之舉,而司馬遷只是為李陵說了一句公道話,就遭受如此刑罰,他的內心必然十分痛苦。他的生死抉擇正如《報任安書》當中提到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若選擇死亡就需要考慮死亡的價值,思考此時死是重于泰山,還是輕于鴻毛。他在《報任安書》中提到“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而他最終也如這些先賢一樣,選擇了一條能夠洗刷自己屈辱的途徑,堅持完成了自己的夢想。司馬遷決心寫通史,這是他當時懷著屈辱和痛苦下定決心要完成的一件極復雜的事情。這件事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能夠改變他的死亡結局,讓他的生命乃至他家族的生命更有價值。當然,司馬遷并不知道《史記》在后世會被如何評價,但他當時所做的忍辱而生的決定就足夠偉大。
筆者總結:死亡雖可以讓司馬遷逃離屈辱與痛苦,讓他解脫,但他還有理想、使命,于是他選擇追逐理想,完成使命——寫完《史記》。此時,寫完《史記》已不僅是他的責任,而且是他及家族的榮譽與價值所在,讓他的死亡不再輕如鴻毛。
學生2:我想談談漁父的“超然而活”。在眾人皆醉、舉世渾濁的年代,我覺得漁父的選擇是明智的。其實,這種選擇與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豁達比較相似,都表現(xiàn)出對世事污濁、官場傾軋的不關心。漁父存活于世,卻不被世俗所打壓,不會因為世俗的黑暗而沉淪。這樣超然物外的態(tài)度,和莊子所提倡的觀點也有些相似。正因為保持了這樣的姿態(tài),漁父才能夠在那樣的楚國、那樣的年代存活。漁父說若“舉世皆濁”,他便隨其流揚其波;若“舉世皆醉”,他便跟著喝醉就好。這并不是一種放棄妥協(xié),而是一種保全和智慧,一種尋求在困境中走出來、超脫于外的選擇。其實,司馬遷也提到:屈原為什么不像孔子一樣去其他國家呢?天下之大,何處不可容身,他為什么要選擇死亡?若屈原能秉持漁父那樣的人生態(tài)度,或許他能活得更加自在、更加從容。但正如“此心安處是吾鄉(xiāng)”,屈原的心是安放在污濁之外、紛爭之外的。
筆者總結:這是站在普羅大眾的立場上來理解的。對于大多數(shù)普通人而言,沒有扶大廈之將傾的才能,沒有引領一個領域爭先的天賦,也無力左右時代潮流、歷史走向,那么保全自己、不讓自己被巨浪淹沒、被世事搓磨的辦法就是超脫世外、依勢而行,或者如庖丁解牛一般“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也是一種人生智慧。
學生3:我想說一說屈原的“毅然赴死”,我認為他的這一選擇是在痛苦中與自己的和解。屈原的一生中周遭的一切都給他帶來了痛苦,面對這樣的人生,他該怎樣走下去?他活著的時候覺得自己已經(jīng)沒有辦法挽救楚國,但他仍然執(zhí)著地追尋著人生的價值。他一生都在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他透徹地看清世事,為楚國竭盡所能,也明白此時的他已改變不了什么。他預料到了楚國的未來,卻又不愿真的親眼看到。他在世時提出了很多明智的政令,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政治家。他通過自投汨羅彰顯對政治理想的堅守,以及對楚國的忠誠。今天我們懷念屈原,正是因為他在文學和政治上的卓越才華。屈原的毅然赴死是與自己、與生命的和解,是他對自己生命的理性選擇。
筆者總結:之前我們討論過一個問題,死亡是生命不能承受之重還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輕?答案因人而異。對屈原來說,他理解了死亡,選擇毅然赴死。他的投江對楚國有什么作用呢?舉世皆濁,眾人皆醉,他的死是否能使人們覺醒,激發(fā)人們的勇氣?他的死既明志又醒世。然而終究是楚國無路可走,無人可用,走向了滅亡。但屈原的努力是偉大的,他選擇死不是因為不能承受生命的重量,而是因為他挑起了拯救楚國的又一個重擔。
學生4:說到這,我還想說一說司馬遷。我想到了一部曾經(jīng)非常熱門的電影——《宇宙探索編輯部》。這個編輯部成員的人生志向和夢想就是能夠找到外星人。他們擁有這樣的信念——外星人一定是存在的,并且愿意為了尋找外星人而努力。他們?yōu)榱艘粭l有關外星人的消息不顧一切千里奔波,為了一點點線索和人們的口頭傳言去全力探究等。他們所做的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在外人看來,這些都是徒勞無功的,但是在他們心中,尋找外星人是他們的志向和理想,他們在竭盡全力去實現(xiàn)。這種堅守和付出是最震撼人心的。司馬遷正是這樣的人,他在極度屈辱的情況下能夠做什么?彼時的司馬遷并不知道《史記》未來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會給他帶來無上榮耀,他只是活在當下。在屈辱和困境中,對他來說,死可能就是一種解脫,但是這樣死去會讓他的人生充滿遺憾,因此他沒有選擇這條路。相反,他愿意背負起完成《史記》的重擔,因為這個重擔是他人生厚重感和價值的來源。因此,我們能夠在司馬遷的身上看到他為了追尋理想,甘愿忍受痛苦和屈辱;為了實現(xiàn)自己的志向,愿意付出一切的強大精神力量。這種精神力量感動了我,所以我特別欣賞司馬遷的“忍辱而生”。
學生5:打個比方,正如同玩游戲玩到逆風局,司馬遷是在很慘的境地之下仍選擇打下去,無論輸贏;漁父是選擇直接結束這一局,重新開一局;而屈原則是這一局玩不下去,就卸載游戲軟件,以后再也不玩了。由此,我覺得屈原的選擇不如司馬遷,他遇到很大的困難不能夠拓展思維去想辦法,而只想到死,這也是一種逃避。屈原是不是有些狹隘了?其實他可以像孔子一樣周游列國,在找到施展才華的平臺之后,再通過其他方式曲線救楚國,但他為什么不愿意做這樣的嘗試?相比而言,司馬遷在面對困難局面時,選擇了迎難而上,他想的是如何翻盤,如何改變局面,他能夠富有勇氣地去做那些看似不可能成功的事。面對困境,司馬遷仍然想著要去翻盤,并能夠付諸行動,盡了全力,即使最后失敗也痛快。
在此基礎上,筆者讓學生聯(lián)系自身和現(xiàn)實生活再說一說對生命意識的理解。
學生6:疫情防控期間,大家攜手渡過危機,尊重生命、珍愛生命,醫(yī)護工作者舍生忘死地守護每一個生命,這就是對生命意識的最好詮釋。
學生7:電影《長津湖》中有一名戰(zhàn)士說:“這場仗如果我們不打,就是我們的下一代要打。我們出生入死,就是為了讓他們不打仗?!痹谒麄冃闹校乱淮纳?、民族的生命就是他們個人生命的延續(xù)。
學生8:做好自己,抵制環(huán)境污染、杜絕浪費,不助長歪風邪氣,為人類更好地發(fā)展而行動。這正是我們能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所做的努力,也是珍愛生命、發(fā)展生命的表現(xiàn)。
生命意識關乎每個時代、每一個個體的發(fā)展,屈原展現(xiàn)出的對自我的超越、對生命價值的追求、對家國的責任、對生死的審慎構成了立體的、辯證的“生命意識”思維體系。學生的分享體現(xiàn)了他們立足作品,形成了自己對生命價值的理解。這有利于他們樹立更加崇高的人生理想??梢姡x懂古文、古人,也就讀懂了一部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便是生命教育的滲透、“五育融合”的實踐。
[" "參" "考" "文" "獻" "]
[1]" 石清.莊子、屈原作品中的生命意識比較[D].武漢:中南民族大學,2018.
[2]" 畢耕,晏華華.從文化元典看中華民族的生命意識[EB/OL].(2021-05-15)[2024-09-05].https://m.gmw.cn/toutiao/2021-05/15/content_34846336.htm.
[3]" 陳新漢.關于生命意識的哲學思考[J].哲學研究,2022(1):20-29,125.
[4]" 賀新華,胡凱.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生命教育思想探析[J].科技信息,2010(27):199,206.
(責任編輯" " 農越華" " 黃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