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站在大波那銅棺發(fā)掘遺址的面前,拂面的風吹來了大波那的往事,我終于明白了一個村莊叫大波那真正的原因。這個叫大波那的地方居于祥云縣的北端,是劉廠鎮(zhèn)最大的村?!按蟛恰笔枪虐鬃逭Z“大勃弄”的諧音,相似的叫法還有“島勃腦”,“大勃”“島勃”是大腦袋的意思,也就是大首領的意思,而“弄”是所在之地的意思,合起來就是大首領的所在之地。為何是大首領?因為20世紀60年代在大波那村及其東部、龍山和象山以南發(fā)現(xiàn)了大波那木槨銅棺墓并出土了舉世無雙的國家一級文物、“國寶”——大波那銅棺,正是銅棺的問世讓大波那的名字更加貼切而形象。
銅棺發(fā)掘遺址
走過劉廠鎮(zhèn)大波那街“滇王發(fā)祥地”的牌坊,一直向前幾百米,隔著來往車輛川流不息的公路就能看到大波那銅棺發(fā)掘遺址的紀念亭?,F(xiàn)在的銅棺發(fā)掘遺址坐落在公路邊,只余下一座紀念亭和紀念發(fā)掘的石刻碑,似乎有些寂寞和寥落。
我走近遺址的紀念亭,所感受到的情緒是一陣失落,因為在來之前我想象了很多畫面,我以為它是宏偉壯觀的,至少應該是讓人震撼的,但是事實卻是遺址只空余了一個象征,畢竟六十多年的時間已經(jīng)將這里變得與周邊無異,已全然沒有了一座古墓應有的安靜和肅穆,歷史的刻度似乎消失在了時間里。公路邊往來匆匆的行人和車輛不會停下來觀看它,在這里它已是日常,是與大波那村民甚至是劉廠鎮(zhèn)人一起生活了千年的日常。只有像我這樣的闖入之人會對它產(chǎn)生極為濃厚的興趣,在腦海里想象了它千年前的模樣。聽大波那的村民說,這里周邊都屬于大波那墓葬保護區(qū),是考古保護區(qū),現(xiàn)在的房屋不得再翻建和修蓋。抬眼可見遺址紀念亭四周樹木繁盛,甚至還夾雜著核桃樹,核桃果因為成熟而掉落一地。在樹蔭的蔭蓋之下,遺址紀念亭涼爽宜人,而在紀念亭正中豎著一塊長方形的豎碑石刻,上書:
銅棺墓遺址勒石碑記
一九六四年三月出土于此的木槨銅棺墓,墓坑呈長方形豎井,槨室長三點二五米,寬一點一五米,高一點八五米,用長條形巨木迭成“井干式”結構。葬具為長方形銅棺,置于木槨之內,長二米,寬零點六二米,高零點六四米,重二五七點一公斤,形似一干欄式建筑,由七塊可拆卸的銅板組合而成,邊高零點四五米,棺蓋為二塊銅板合成人字形屋脊狀,棺下有四足支撐,足高零點一一米,棺身兩側外表鑄有細紋三角形雙線圖案等紋飾,兩橫頭外表有鷹、燕、虎、豹、鹿、馬、野豬、水鳥等動物圖案,棺內有一杖頭為兩豹相抱裝飾權杖和部分肢骨。
木槨室內出土大量隨葬品,全部為青銅器鑄造,有鋤、錛、打緯刀等生產(chǎn)工具;茅劍、喙、鉞等兵器,劍為典型洱海區(qū)域類型,即空莖首,螺旋紋柄“山”字型青銅劍、銅喙制成鸚鵡狀;有樽、杯、勺、釜、匕、箸(筷子)等生活用具;有鼓、葫蘆笙、鐘等樂器,銅鼓的鼓面為四角花藝,無暈圈,胴部膨脹,胴徑大于面徑,為西南早期銅鼓,此外還有豬、馬、牛、羊、犬、雞等銅鑄動物模型;銅制“干欄式建筑”房屋模型一件。
經(jīng)放射碳元素測定,銅棺的年代距出土時二二五0年,誤差為九十年的戰(zhàn)國中期,是云南省出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
銅棺之豪華,隨葬品之豐富,以及雙豹權杖、編鐘、銅鼓的推斷,說明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十分顯赫,可能是《漢書·西南夷傳》中說的“邑君”,證明滇西戰(zhàn)國時已進入奴隸制社會。
銅棺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曾多次出國展出,現(xiàn)在存于云南省博物館內,全村人民為作紀念,立石略述梗概,以志不忘。
大波那村立
附記:公元一九九八年四月二十二日,此碑經(jīng)老年協(xié)會提議,鄉(xiāng)人民政府予以支持,中共大波那黨支部村公所議定,由村老年協(xié)會承辦,大波那村辦石廠和水泥廠部分資助。
從碑文可以看出一些銅棺的形制和隨葬品出土的大概,墓葬有用木頭疊成井樣的槨室,銅棺由七塊青銅板通過榫卯結構拼合而成,棺蓋是兩塊銅板合成的“人”字形屋脊狀,底板下還鑄有棺腳,使棺底與外面的木槨之間保持一段距離(0.11米),類似一種干欄式建筑,干欄式建筑是中國長江以南新石器時代以來重要的建筑形式之一,目前以河姆渡發(fā)現(xiàn)為最早,適合雨水多、比較潮濕的地方。銅棺兩側壁鑄有人字形帶紋、云雷紋,兩面頂頭有鷹、燕、虎、豹、鹿、馬、野豬、水鳥等動物圖案。同時棺內還存有一把頂部鑄兩只豹子相抱形狀的權杖(古代象征王權和皇權的用具)和部分骨頭。
同時,木槨室里出土大量青銅所鑄的隨葬品,生產(chǎn)工具有鋤頭、平頭斧、壓打緯線的打緯刀;兵器有矛、劍、鉞斧等,劍是螺旋紋柄、“山”字形青銅劍,是典型的洱海區(qū)域劍的形狀;生活用具有樽、杯、勺子及銅筷;樂器有鼓、葫蘆笙、編鐘等。銅鼓有著四角形的花紋,胴部突出大于鼓面,是西南地區(qū)早期銅鼓的樣式;還有豬、馬、牛、羊、狗、雞等青銅模型。隨葬品豐富表示這個地區(qū)已有了定居的生活狀態(tài),六畜模型的出現(xiàn)表明當時已有了早期畜牧業(yè)形態(tài)。
無論從造型、紋飾還是拼接形式,這具銅棺都是獨一無二的精品,并且銅棺體量巨大,隨葬品豐富,以及擁有雙豹權杖、編鐘、銅鼓等說明墓主人生前地位十分顯赫,碑文里說可能是《漢書·西南夷兩粵朝鮮傳》中的“邑君”,西南夷是漢代對分布于今天云南、貴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區(qū)少數(shù)民族的總稱,而邑君就是族群的首領。
大波那銅棺是現(xiàn)今為止云南省出土的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對木槨進行測定,說明銅棺屬于戰(zhàn)國時期,這對研究滇西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生態(tài)和青銅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拋去這些客觀的介紹,在字里行間能看出大波那村民對這具銅棺的熱愛,這是一種夾雜著驕傲和崇敬的復雜感情,涌動著大波那村民對大波那那段輝煌燦爛歷史的歌頌。
而在最后的附記里,看到立碑的時間是1998年,時隔銅棺出土已經(jīng)過去了34年,村里的老人們還惦記著這件事,特別是村里親眼見證銅棺問世的那些老人,他們希望能將這段發(fā)掘的故事記錄下來,與后人一同回憶大波那曾有的光輝歲月。所以由大波那村老年協(xié)會提議刻碑以將銅棺的故事永久地存放在它出土的地方,這才有了銅棺發(fā)掘遺址上現(xiàn)在的紀念亭和紀念碑。帶我來的村民說,正是祖先的蔭庇才使得大波那在歷史長河中生根發(fā)芽的文明延續(xù)至今,所以他們真心感恩祖先,期望后人銘記大波那的歷史,記得銅棺發(fā)掘的故事。
銅棺發(fā)掘故事
帶著對銅棺發(fā)掘故事的好奇,村民帶著我走進了當年參與發(fā)掘的村民之一李萬銀的家,李老已85歲,卻精神矍鑠,聽說我們的來意,李老十分高興,似乎回憶那段往事讓他很興奮,說起當年的發(fā)掘似乎一切都還歷歷在目。聽說之前中央電視臺也來采訪過老人關于當年銅棺發(fā)掘的事,村民說希望我們能好好聽聽那段故事,記錄下那段故事,畢竟現(xiàn)在參與發(fā)掘的人已所剩無幾,這段歷史是需要記憶的,這是一段大波那最為重要的記憶。
李老回憶著往事,似乎早在1963年他就發(fā)現(xiàn)附近的采石場有異樣東西,但是當時忙著掙工分,也沒有進一步去行動。一直到1964年3月要進一步修建工事,他們開始了對石場的挖掘,當時參與挖掘的有五人。李老回憶著說挖掘那天有件奇怪的事,就是他們煮飯居然沒有煮熟,這在他們看來是件奇怪事,他說也許就是這煮不熟的飯預示著他們那天的挖掘將充滿驚奇。起初他們只是進行著尋常作業(yè),卻意外挖出一截黑色的木頭,這是一塊巨大的黑色木頭,并不像是一棵倒下的樹。一起挖掘的人有位是木匠,他覺得這是一塊非同尋常的木頭,有可能就是十分珍貴的烏木。因此,大家都比較興奮,畢竟烏木價值珍貴,他們都盼望著能挖出更多的烏木來。為此五人都十分賣力,還一邊挖一邊想著拿這塊木頭能做點什么,卻沒承想后面發(fā)生的一系列事證明這是一次將載入史冊的挖掘。
他們用鐵鍬撬了一下,木頭被撬動了,然后一起用力將木頭挖出,發(fā)現(xiàn)下面還有更多的木頭,而這些木頭整齊堆放成一個方形,里面盛滿了水。而當他們賣力地深入挖掘時,卻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水冒出來。出于好奇,他們想知道里面是什么,于是他們找來勺子不停地往外打水,并用木棍去攪動,一攪動就聽見了“咚咚”的類似金屬的聲音。隨著水退去一半,一個尖尖的角露出來,在模糊中他們看到一個生銹的金屬大“房子”,他們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小心翼翼地打開了“房子”的頂。當時,這個類似房屋的大東西挖出時驚呆了他們,李老說他記得“房子”里到處是水和淤泥,他們用鋤頭在房子里挖了幾下。
接著,他用鋤頭從里面撈出了東西,撈出來的好像是些圓環(huán),但用手一捏,馬上就碎了。接著又撈出了一根類似骨頭的東西,這一撈讓他害怕了,這可能是人骨,那這就是墓地,也就是說他們是在挖墓。李老說,在當時他的心中挖到死人絕不是一件好事,挖墓在上世紀60年代是一件不吉利的事。他想起了那煮不熟的飯,聯(lián)系起這挖出來的骨頭,在當時他的心中覺得很倒霉。他一邊回憶,一邊搖頭,莫名其妙地他們就這樣一不小心成為了“盜墓賊”。但是,好奇心還是驅使他們把這個“房子”挖了出來,原來“房子”是由七塊銅板組合而成,而且是由榫卯結構拼接而成,因此他們將“房子”拆了。
后來,他們借來一輛小推車,將這個“房子”的銅板運到水溝邊沖洗干凈。那時的他們還沒有文物保護意識,就想著把銅板分了,賣了能掙錢,不賣也能做點東西。只是他們也沒想好到底該怎么辦,只能將這些挖掘出來的銅板和其他銅具放在一起發(fā)掘的一個人家里。
挖出烏木和金屬“房子”的事在村中傳揚了起來,村民們議論紛紛。這時,當時的村支書知道了,一邊組織人員保護現(xiàn)場防止人為破壞和繼續(xù)挖掘,一邊向上級報告,隨后消息就從村到縣又到了省。
自此,這批挖掘出來的銅板、銅鼓、銅鐘和權杖等不能再放在村民的家中了,由村公社書記組織,連夜將東西移到了大隊部(也就是后來的大波那張家宗祠)展覽,并派了民兵看守。
銅棺的出土在震驚學術界和考古界之前,先把祥云人震驚了。在大波那,村民們以熱情的目光和熱烈的情感迎接著它,因為之前挖掘時他們以為是烏木和金屬,這是要發(fā)大財啊,所以當時引得大波那全村及附近村寨的人們爭先恐后地跑來觀看。大波那一位村民深情地回憶當時的情形,他說他記得張家宗祠里曾擺放(展覽)過銅棺和里面出土的多件文物,一直供村民們參觀了三天?,F(xiàn)在的張家宗祠的臺階似乎還留有歷史的痕跡,臺階左右兩側各放兩根大約五六米長的方木,顏色漆黑,材質堅硬。這些方木就和銅棺一起出土,因為銅棺下葬時,外面套了一副槨,這些黑色的木料就是棺槨的構件,因為數(shù)量太多,這幾根就流落在了大波那,沒人敢要,就搬到宗祠來收藏,這些黑色的堅硬的方木和宗祠里收藏的多塊石碑一起向后人講述著大波那悠遠和燦爛的過去。
四天后,縣上相關人員陪著云南省的考古專家趕到現(xiàn)場,接著,專家們清理了剩下的木槨,又發(fā)現(xiàn)了一些青銅器小件,有兵器、農(nóng)具、生活用具,還有豬、牛、羊、馬、雞、狗六畜的銅俑。
1964年3月18日,銅棺被運到祥云縣文化館,吸引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祥云、彌渡、賓川、大理等地的人們紛紛來到祥云縣文化館參觀這稀世珍寶,一時間參觀者如潮。因為當時的縣文化館條件很簡陋,隔著門窗參觀的卻是人山人海,因此只能前一批看一眼就得走開,后一批立即跟上,就這樣,仍有一天因參觀人數(shù)太多以致擠斷了圍桿。
1964年4月,銅棺被移送到云南省博物館收藏。1984年,銅棺還漂洋過海到日本和歐洲巡展近兩年,是享譽海內外的古代大型青銅器和青銅文化遺物,可以說,大波那銅棺是古代滇西文明中最矚目和珍稀的歷史遺物。
從《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銅棺墓清理報告》(1964年)來看,大波那木槨銅棺是豎井深坑,墓口距離地面2.3米,墓底至墓口深4米。也就是說,這個墓原本深埋于地下。它位于一座石山的東南面斜坡下,石山是采石場,開掘的兩年前修軍用機場跑道時開辟。一條鐵軌接到了墓地附近,墓前西北面成了一個8尺來高的陡坡,于是,靠近北面一側的木槨上方露出了出來。
現(xiàn)在這個地形已經(jīng)看不出來了,銅棺發(fā)掘地被填平,只建了紀念碑和紀念亭。墓地和石山之間,已經(jīng)被村民的房屋填滿,伴著異常繁忙的公路,那段厚重的回憶已經(jīng)遠去。
銅棺主人迷霧
“此墓葬為豎穴土坑墓,墓坑上大下小,口長7.5、寬2.35~2.55,底長7、寬2.05~2.4、深4米。槨室是用長條形巨木略削成方形后疊架而成,整個木槨及木樁外遍涂一層厚約3~5厘米的灰白膏泥。木槨內發(fā)現(xiàn)一具銅棺,整體造型如干欄式房屋,棺身長2、寬0.62、四邊高0.45、中間至頂部高0.62米,下部棺腳高0.11米。棺身鑄有鷹、燕、虎、豹、野豬、馬鹿、水鳥等各類動物紋飾及三角形雙線圖案等,整體重達257公斤。此墓出土約100余件隨葬品,主要為各類銅器,包括兵器、農(nóng)具、樂器、六畜模型、生活用具、紡織工具和一面早期銅鼓。根據(jù)碳十四測年數(shù)據(jù)判斷,此‘木槨銅棺墓’距今2350±75年,時代約為戰(zhàn)國初期。”(云南省文物工作隊:《云南祥云大波那木槨銅棺墓清理報告》,《考古》1964年第12期)這份報告中最多的內容是對出土文物的記錄和描述,對于墓主人亦沒有定論,但巨大的青銅棺和權杖、銅鼓等隨葬品仍能看出大波那木槨銅棺墓的墓葬規(guī)格十分之高。其中出土的鉞作為禮兵器,從商朝開始就是許多貴族成年男子的陪葬品。所以墓主人是誰,也讓人十分好奇,但是苦于沒有墓志銘或相關器物銘文的支撐,自從1964年發(fā)掘報告公開后,各地學者對墓主人的身份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和猜想。
如此高規(guī)格的墓葬形式,讓銅棺主人的政治身份比較容易推測。能在死后享受銅棺安葬,并陪葬銅鼓和權杖,就足以說明墓主人大概率有著首領的身份,甚至可能是該區(qū)域眾多首領中權勢最顯赫的一位,因為在后期附近也發(fā)現(xiàn)過一些墓葬,卻再也沒有出現(xiàn)過銅棺,可以想見,即使在大波那,銅棺的墓葬也是極為罕見的。所以說,銅棺主人有著比較尊貴的首領地位。那么在大波那,歷史上曾經(jīng)興盛過什么文明,是什么人建立,族群身份是什么?就成為學術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祥云縣,擁有滇西最廣袤的壩子,也是滇西交通咽喉,歷史源遠流長。公元前109年,漢武帝設置益州郡,現(xiàn)今的祥云為益州郡下轄的二十四縣之一,因漢武帝夢見彩云南現(xiàn),該地取名為云南縣,直到1918年因與省同名,才改為祥云。祥云縣在歷史上曾建立過一個神秘的王國——白子國,但是歷史記載寥寥。而在附近的彌渡縣出土了一根高3.3米,周長1.05米,重約2噸的鐵柱,據(jù)說是南詔時期鑄造的,這根南詔鐵柱卻和神秘的白子國有所關聯(lián)。在記錄南詔歷史的《南詔圖傳》中有說,在公元649年(唐貞觀二十三年)當時的白子國國王在鐵柱前祭祀立盟讓位于南詔國的開國國王細奴邏。這就證明了在南詔立國之前洱海地區(qū)的確有一個白子國存在?!赌显t野史》記述了最早的白子國國王是退位的那位國王的三十二世祖先,由此推算最早的白子國國王在位時大致為西漢早期。
但銅棺的墓主人是否為白子國的國王爭議頗大,首先就是有學者認為白子國只是傳說,是子虛烏有的,因為涉及白子國的地方文獻年代都非常晚,而考古發(fā)現(xiàn)也不足以證明白子國的存在。而且最大的爭議在于木槨銅棺的時間。根據(jù)1977年由中科院進行的碳十四測定,結論是墓葬距今2350±75年。2007年北京大學采用更先進更精準的加速器質譜儀,對木槨進行碳十四測定,結論是距今2425年±55年,比此前的測定早了幾十年,但大體時間都在戰(zhàn)國早中期(《云南祥云縣大波木槨銅棺墓出土銅器研究》),由此可見大波那文明早于傳說中的白子國。
同時,云南省博物館專家在研究銅棺的工藝時發(fā)現(xiàn)其青銅冶煉工藝十分高超,甚至達到讓人不可思議的地步。銅棺為多鑄口同時澆筑,榫卯接口分毫不差,即使是放到現(xiàn)在的工廠也很難做到。據(jù)專家說,銅棺的銅板都是一次性鑄成的,而鑄造這種大型鑄件,要求青銅鑄造的模具有較高的強度和透氣性,同時銅液要連續(xù)不斷地注入。并且棺板上還有精美的花紋,這具又“大”又“精細”的銅棺表明那時期銅棺所在部族的青銅器鑄造技術已經(jīng)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但這樣的技術,在戰(zhàn)國時的中原地區(qū)已十分成熟。并且,專家們還發(fā)現(xiàn)這樣的房屋型的銅棺和云南同時期考古發(fā)現(xiàn)的棺槨截然不同。難道這神秘的族群和北方長江黃河流域的那些古國有著某種聯(lián)系。而且,銅棺是干欄式房屋建筑,而干欄式房屋建筑在長江流域氣候比較潮濕的地區(qū)比較常見(河姆渡遺址的房屋建筑就是干欄式),銅棺墓還出土了編鐘,這同樣具有中原文化的特點。同時出土的四件銅鋤和碳化的谷粒說明當時已經(jīng)有了農(nóng)業(yè),而水稻的栽培起源于中國江西一帶。如果鑄造銅棺的部族開始耕種水稻,那么他們的耕種技術肯定來自那時的長江黃河流域。而比大波那銅棺還早期的大理銀梭島貝丘遺址年代從公元前3000年一直延續(xù)至公元前400年,時代跨越云南新石器時代晚期直至青銅時代。該遺址是近年來洱海區(qū)域考古最重要的收獲之一。貝丘遺址的兩次考古發(fā)掘,共發(fā)掘600余平方米,先后出土了青銅魚鉤、青銅殘片、夾砂橙黃陶及石網(wǎng)墜、石紡輪等多種器物,出土陶器、石器、貝器、骨器和玉器總數(shù)達1萬余件,其中直接出土青銅器物,這在云南省考古發(fā)掘中尚屬首次。但這些青銅器尚屬啟蒙階段。而大波那青銅器的鑄造工藝、銅棺的造型、樂器、農(nóng)具等陪葬品的工藝都極為高超,從青銅器的成熟度來看大波那青銅器的制作指向了北方的古王國,也許鑄造銅棺的族群就是從中原諸國遷徙而來的,銅棺的主人很可能來自華夏文明。
但同時,又有專家發(fā)現(xiàn)了新的謎團。銅棺棺壁外表兩側鑄滿云雷紋和人字形帶紋,這些紋飾中包括虎、豹、豬、鷹、鹿、水禽等動物,而鷹和虎這些屬于北方圖騰崇拜。銅棺還出土了一件騎馬銅俑,這也是云南考古發(fā)現(xiàn)中最早的騎馬形象,這些都顯示了游牧部族的信息。大波那區(qū)域剛好是司馬遷《史記》中記載的昆明人的主要活動區(qū)域,若從圖騰和騎馬俑來看,很符合游牧民族的特點,而“昆明族”是氐羌系民族,因此,墓主人很可能是云南的“昆明族”首領。司馬遷寫《史記·西南夷列傳》時,漢武帝已經(jīng)征服了云南,云南這個區(qū)域在公元前109年設置了益州郡,郡下設立了24個縣,是漢帝國直接管轄的疆域。在《史記·西南夷列傳》中太史公曰:“西南夷君長以什數(shù),夜郎最大;其西靡莫之屬以什數(shù),滇最大;自滇以北君長以什數(shù),邛都最大:此皆魋結,耕田,有邑聚。其外西自同師以東,北至葉榆,名為巂、昆明,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地方可數(shù)千里?!彼抉R遷認為云南有截然不同的兩個族群,他們大體上一個分布在滇池附近,一個分布在洱海附近。滇人,族屬上是“靡莫之屬”,他們的文化特征是,“魋結,耕田,有邑聚”。意思是他們頭發(fā)綰在頭頂,插一根錐子盤起,種田,過定居生活。而“昆明”(包括“巂”),則“皆編發(fā),隨畜遷徙,毋常處,毋君長”。這一人群的文化與滇人幾乎相反,他們頭發(fā)是編成辮子,過放牧的生活,沒有定居,社會組織也接近于原始的氏族社會,還沒有分化出君長這樣的社會等級。
因此很多學者相信,祥云這個區(qū)域按照《史記》的描述,就是昆明人的地盤。但是,大波那墓葬的考古遺址證明,這里不只有游牧,也有定居,這里的社會不只分化出擅長青銅鑄造的手工藝人,而且還有地位顯赫的首領。總之,大波那的社會,是一個階級社會,是青銅文明已經(jīng)取得大發(fā)展的社會,跟司馬遷描述的那群隨著牲畜遷移、沒有定居地、無“君長”的社會差異很明顯。如果司馬遷對昆明人的描述正確,那大波那顯然就不屬于昆明人,因此有學者就主張大波那屬于滇人或者是跟滇接近的“靡莫之屬”。考古專家童恩正就認為是“靡莫之屬”(童恩正:《略談云南祥云大波木槨銅棺墓的族屬》,《考古》1966年第1期),“靡莫”為我國西南地區(qū)古代少數(shù)民族,《史記·西南夷列傳》載:“其西靡莫之屬以十數(shù),滇最大?!绷硗庖灿袑W者主張是滇人,甚至認為古滇國就是大波那移民建立的。
但大波那墓葬出土的文物,不僅有騎馬形象的銅俑,也有樂器、農(nóng)具、兵器等,呈現(xiàn)出農(nóng)耕和游牧文化兩方面的因素,而騎者的形象、木槨墓的形制都暗示它的主人應該是從北方南下的游牧人群。以致推測出,那時祥云當?shù)厣钪诺崛?,北方草原的游牧部落從新疆、青海、四川一路遷徙而來,在遷徙過程中和長江黃河流域的文明進行了交融,吸收了中原先進的冶煉技術和耕種技術,他們來到洱海區(qū)域后停下了腳步,并在和當?shù)厝诉M行戰(zhàn)爭融合后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部族群落。
但學者們又發(fā)現(xiàn)一個無法解釋的現(xiàn)象,那就是幾千年來,這種銅棺墓葬居然只發(fā)現(xiàn)了大波那這一處。根據(jù)目前的考古發(fā)現(xiàn),輝煌的銅棺墓葬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而在戰(zhàn)國之后,這個部落突然從歷史中失去了蹤影。
一系列的線索似乎都中斷了,到現(xiàn)在為止,大波那銅棺真正的主人是誰仍是一個未解之謎。
銅棺解謎持續(xù)
大波那墓葬以及銅棺主人是誰的謎題一直激勵著考古學家們持續(xù)地探索和發(fā)現(xiàn)。圍繞銅棺出土地大波那的考古,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持續(xù)了半個多世紀,先后進行了四次清理或發(fā)掘。
第一次是1964年3月木槨銅棺的出土。在大波那村民挖出銅棺以后,當時的云南省文物工作隊進行了搶救性的清理。最終出土文物基本沒有遺失,100余件隨葬品,包括銅棺在內都得到了保存。隨著時間的流逝,目前,銅棺發(fā)掘地已經(jīng)沒有了確切的地址,很有可能已被埋在地下,周邊蓋起了房屋、修建了公路,只余下大波那村建造的紀念亭和紀念碑。
大波那墓葬的發(fā)掘其實錯過了一次更早的機會。早在1961年,當?shù)卮迕裨诖蟛潜辈魁埳介_采石料,在東南山腳緩坡上發(fā)現(xiàn)兩座古墓,靠東一座,就是1964年出土銅棺的這一座,當時已露出木槨的一角。而相距20米,靠西的一座墓不幸被毀壞,出土有銅牛、馬、鐘等遺物數(shù)十件,只有一部分被縣文化館收集保存。
1977年6月,在大波那村東,與銅棺墓地相距1.5公里處的田野里,又意外發(fā)現(xiàn)一座木槨墓,墓葬形制與銅棺墓相似,但規(guī)模略小。大理州和祥云縣文物管理部門介入后,清理出銅鋤、劍、豆、杯、鐲等各類遺物40余件。
2008年2月,在距離1977年發(fā)掘遺址西北20米處,又發(fā)現(xiàn)一座6.4米長的大墓。但這個墓已被盜,只出土銅杖首、陶器等5件遺物。
2014年7月,在經(jīng)過周密勘察和國家文物局批準之后,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開始對大波那墓葬主持發(fā)掘。這次最新的考古發(fā)掘,在2014年被列入中國年度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大波那因此再次成為考古界乃至世界的焦點。
據(jù)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大理州文物管理所、祥云縣文物管理所《云南祥云大波那墓地》(《考古》2015年第7期)總結,勘探工作始于2013年11月,結束于2014年4月,勘探面積涵蓋了大波那墓地西區(qū)和東區(qū)約50000平方米的范圍,“基本探明了整個西區(qū)的范圍和遺址分布情況”。這里的西區(qū),指出土銅棺的區(qū)域,在這里發(fā)現(xiàn)了跟銅棺同一時期的居址和墓地。不過遺憾的是,這些遺址保存范圍大部分疊壓在現(xiàn)今大波那村下面,基本都不能進行發(fā)掘。在東區(qū),鉆探遺址和墓地總面積15000平方米,東區(qū)包括1977年和2008年清理的墓葬區(qū)域,基本探明此處墓地的范圍和墓葬分布情況,總面積約7000平方米。另外,在東區(qū)還新鉆探到一處墓地。東區(qū)兩個墓區(qū)都保存有長度7米以上的大型墓。
在探明遺址分布范圍后,2014年7月至12月,在大波那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考古挖掘,揭露面積約1000平方米,共出土陶、銅、石、木等不同質地的器物330余件。在西區(qū)遺址范圍揭露面積為150平方米,挖掘出房址1座、灰坑8座、灰溝7條,以及整齊排列的柱洞等。這些遺址大體說明,此處當時有建筑,有人群活動,而建筑的樣式應為干欄式。東區(qū)有南北兩個墓地,這次挖掘區(qū)位于北部墓地,實際發(fā)掘面積850余平方米,共清理墓葬25座,墓坑長度大約6米的大型墓葬有6座,墓坑長度在3米以下的小型墓葬有8座。發(fā)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和銅器,形制特征與大波那墓葬區(qū)前三次清理發(fā)現(xiàn)的遺物基本相同。出土陶器的陶質、陶色、紋飾、制法、火候等,與墓葬隨葬器基本相同,年代也大致相同。大波那墓地東、西兩區(qū)的年代應基本相同,大致為戰(zhàn)國到秦漢時期。
對比半個世紀前銅棺的發(fā)掘,這是一次富有現(xiàn)代科技含量的考古發(fā)掘行動,極大地保存了文物信息。大波那墓葬地是滇西地區(qū)少有的高等級墓葬群,出土了25個墓葬,280多件陪葬品和令人驚異的藍色遺骨。在發(fā)掘中,在6個長度超過6米的大型墓坑中都藏有木棺木槨,其中有一個獨木棺尤為特殊,棺為一塊整木加工而成,重達2噸。專家們從加工痕跡推測,出土的棺木的制作工具可能使用了戰(zhàn)國時期常見的青銅斧或青銅鉞,難以想象,在兩千年前的滇西,一口獨木棺的價值。
據(jù)當時參與發(fā)掘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們說,獨木棺很重,是用機械吊上來的,很難想象在兩千年前它是如何運輸和入葬的,而幾百上千年的樹木所制成的獨木棺一般人是無法享用的。但讓專家們驚訝的是獨木棺的棺體很小,長不到1.4米,寬0.27米,成年人根本裝不進去,但是這個棺的主人卻不是嬰兒。里面出土了一把青銅斧、三顆成人牙齒和幾根成人骨骼。而且這些骨頭還不是一個人的,是不同人的骨頭的合葬。專家推斷,這些墓葬為二次合葬墓。二次葬,亦稱復葬或遷葬,是一種流行于我國南方地區(qū)的傳統(tǒng)葬俗,特指對死者尸骸作二重處置。主持2014年大波那墓葬群發(fā)掘工作的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長閔銳在接受央視記者采訪時談道:“我們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等這個肉身腐爛以后,只剩下骨頭的時候,把骨頭再撿回來重新下葬,這就是二次葬……我們這次的發(fā)掘找了吉林大學的人類體質學的專家來對遺骨進行年齡測定,包括性別等。像她踩的那個位置,出土的墓葬里葬有12或13具遺骸,死亡時的年齡都在20到25歲之間。所以一個棺里不只葬了一個人?!?/p>
而這些出土的骨頭還有更讓人驚訝的發(fā)現(xiàn),與人體普通的白骨不一樣,規(guī)格較大的墓坑里出土的骨骼呈現(xiàn)出明顯的藍色。專家們說這是一種純度很高的藍色,它給人一種很安靜、很崇高、很神秘的感覺。對于大量出土的藍色骨骼,專家們進行了觀察和檢測,發(fā)現(xiàn)骨骼上的藍色物質分布并不均勻,通常只在骨頭的一側較深,另一側較淺。排除中毒和變異等多種可能以后,專家們推斷,骨骼的藍色,是人為染色的結果。經(jīng)過考證,這些骨骼多為20到25歲的年輕男性,也有少數(shù)女性。他們究竟為何而死,為何進行合葬,又為什么將其骨骼染為藍色?通過研究發(fā)現(xiàn),大波那周邊地區(qū)自古就存在多種葬俗。距離大波那約80公里的大理賓川白楊村墓葬,曾出土距今約4100年的紅色人骨,他們可能因為某種葬俗,被礦物染成了紅色,而大波那的藍色骨骼也可能是古代眾多葬俗中的一種。經(jīng)過科學實驗鑒定,藍色骨骼上的物質是一種叫磷酸亞鐵的礦物質,俗稱藍鐵礦,在中國境內儲量稀少。而這么多年輕人的死亡也讓人聯(lián)想到部落的戰(zhàn)爭,他們也許死在戰(zhàn)場,所以親人只能將其遺骨帶回來安葬。但特殊的遷葬習俗或者部落戰(zhàn)爭都很難準確回答大波那墓地的這些謎題。
只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他們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在發(fā)掘的數(shù)十個墓葬中,藍色骨骼主要來自幾個大型墓葬,而較小的只出土了普通的人骨,藍色骨骼也許意味著身份不同,有可能代表著高貴的地位。還有一點也能肯定,此次發(fā)掘的墓地與銅棺主人有密切關系,閔銳說:“應該是一個族群,銅棺主人級別要比這個墓地高一等?!贝四谷旱闹魅丝赡苁倾~棺的族人,“可能是他的兄弟一類的族人”。
事實上,自銅棺出土幾十年來,關于銅棺主人的族屬這一學術討論從未中斷過,之前也說過,知名考古學者童恩正對大波那墓地主人的族屬進行了研究,認為這里屬于“靡莫之屬”,云南考古學者李昆聲認為,大波那屬于“昆明人”。但最后這些說法都因沒有足夠的考古發(fā)現(xiàn)和史料的支持而存疑。因此,就像銅棺的主人推測是從北方遷移而來的與當?shù)厝诉M行戰(zhàn)爭融合后逐漸形成的一個新的部族群落的首領一樣,新發(fā)掘的墓葬群的主人也必然是一支強大的族群并和銅棺主人的群落有緊密聯(lián)系。此次出土的隨葬品中,也發(fā)現(xiàn)了杖首,是鳥的形象,說明這個部族可能有鳥崇拜。此外,隨葬品中出土了鋤頭和紡輪,說明已有農(nóng)業(yè)和紡織業(yè)的產(chǎn)生。
大波那一系列高規(guī)格墓葬的發(fā)現(xiàn),說明兩千多年前在大波那生活的這一部族群落的實力強大,并設有君長,且其青銅文化對周邊也有影響,盡管此次發(fā)掘已經(jīng)結束,一些謎題還未解開,然而可以確定的是,兩千多年來,大波那一直在續(xù)寫著傳奇,閔銳說:“這是一個有文化積淀的地方,大波那的遺存要比太和城早,它積淀的實力為日后的南詔興起和發(fā)展打下了很好的基礎?!?/p>
雖然大波那墓葬以及銅棺主人的謎題仍未解開,但是大波那墓地是目前發(fā)現(xiàn)的滇西地區(qū)戰(zhàn)國至西漢時期規(guī)模最大、規(guī)格最高的墓地,并未被盜擾,完整性高。墓葬中使用木棺槨甚至銅棺作為葬具,還有多人二次合葬,用藍鐵礦粉涂人骨。隨葬品豐富,銅器包括鼓、各式杖首、鉞、豆、鐘、葫蘆等,典型陶器有深腹平底的罐。這一切都表明大波那應是當時洱海流域地區(qū)的重要文化中心,也填補了洱海地區(qū)戰(zhàn)國至西漢這一時段考古學的文化空白。而精美的、用罕見的榫卯拼接的干欄式的銅棺是云南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青銅器,同時也是世界保存最好的銅棺。它展現(xiàn)了當時大波那地區(qū)高超的青銅鑄造工藝,也讓我們了解了以大波那銅棺為代表的戰(zhàn)國時期云南青銅文化遺存的面貌,銅棺的發(fā)現(xiàn)對整個滇西地區(qū)青銅時代文化的研究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載秦始皇“下銅而致槨”意味著秦始皇的棺槨為青銅棺,但未見實物,不敢斷定。只有大波那銅棺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保存完好的青銅棺。從它出土以來的幾十年里,名聲遍布世界,很多國家都希望中國能將它運至當?shù)卣褂[,它也曾在外巡展多年,讓更多的人見證了這一青銅奇跡?,F(xiàn)在的大波那銅棺收藏于云南省博物館青銅器展廳,每天都在迎接來訪者驚嘆的目光。
深埋在地下千年的大波那墓葬,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可以窺見歷史的窗口。在兩千四百年前,大波那地區(qū)曾有過燦爛輝煌的文明,大波那部族的族人是如此地熱愛著大波那銅棺的主人,在他去世后,族人傾盡國之力用貴重的青銅為他鑄造了舉世無雙的木槨銅棺。而如今,我們可以近距離地欣賞這件幾千年前的青銅杰作,這具獨一無二的青銅棺槨成為大波那最深刻、最濃烈也最神秘的歷史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