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徐霞客的足跡,探尋雞足山歷史遺跡是我長久以來的愿望。歷史以來,與雞足山有關(guān)的史書少之又少,《徐霞客游記》便是記載較早,且最翔實最豐富的史料,多數(shù)人游覽雞足山都會帶上一本《徐霞客游記》,民國時期的高鶴年、費孝通等都是如此,他們都跟著徐霞客的記載去找尋相關(guān)的景觀景點,并記下詳細的游記。
雞足山歷史記載的眾多寺庵中,目前已恢復(fù)重建的有20座左右,其他大多都還湮沒在深山密林中,冬春季節(jié)是鉆入雞足山深山密林探尋文化印痕的最佳季節(jié),可以免去長蟲的驚擾,也能避免遇到突然惡劣天氣及瘴氣的侵害。雞足山君師長期在景區(qū)工作,經(jīng)常踏足人跡罕至的懸崖峭壁、深山老林中尋找歷史遺跡,是資深的雞足山文化研究人員,探訪遺址經(jīng)驗豐富,也知道圓凈庵遺址的大體位置,于是便由君師帶路,再次開始了尋訪寺院遺址的行程,此次目的地是圓凈庵及周邊諸遺址。
關(guān)于圓凈庵的記載,史書上僅有只言片語,翻遍《徐霞客游記》,并未見到他對圓凈庵的任何記載,是他當(dāng)時并未見到這個庵院還是該部分手稿遺失?不得而知。畢竟他在山期間足跡可是遍布雞足山的各個角落,多次攀崖穿林考察九重崖、羅漢壁、獅子林、旃檀林一帶,獨缺天池山下這一片的相關(guān)記載,雞足山的游記和《雞山志》書稿也有部分遺失。范承勛和高奣映的《雞足山志》都有記載:“圓凈庵(在白云居右?guī)X),嘉靖間,僧周嚴建。”除此之外,在其他明清及民國的名家“雞足山游記”中均未有圓凈庵的游覽記錄。
志書中,《大錯指掌圖記》詳細記載了去圓凈庵的線路:“(天池山)下為白云居,右為毗沙精舍,西即缽龍室,前為綠凈山房。由南下坡。東轉(zhuǎn)為斷際處,從后西折為圓凈,法界二庵。過倚杖溪、逍遙橋,為大乘、大士、大智、凈覺、極樂、寶蓮諸庵……”《雞足山志》載:“缽龍室(在天池山下),天啟間,僧瓊明建。斷際處(在五華庵上),僧寂定建。”根據(jù)志書上記載線路和大概位置,結(jié)合雞足山全景圖來看,圓凈庵的位置大概在五華庵后半山腰偏西側(cè),從五華庵后門往西北可以直達目的地。然而,考慮到從石鐘寺后往東行寺庵、靜室遺址較多,或許能發(fā)現(xiàn)更多有價值的東西,而且沿著前人走過的古道會更有穿越歷史的感覺,于是中午飯后,我們從石鐘寺東面小路往北行走。大概一百米的路程后有一條岔道,左面是一片竹林,是前些年探尋過的大乘、大士、大智、極樂等庵遺址,右面是一條較深的溝壑,從北往南流向,目測有十多米寬,應(yīng)該就是以前去往圓凈庵的路。根據(jù)記載,這里應(yīng)是倚杖溪,溪上有橋供人通行。據(jù)志書記載,這一代寺庵集中,水源豐富,大乘庵左側(cè)有雨香泉,“或雨中生香,即斯龍之所致?!被蛟S不是雨季的緣故,并未有雨香泉的痕跡,倚杖溪干涸已久,溪上的橋也不知被遺棄去了哪里,只有各種各樣大小不一的石頭被遺棄在溪澗中。還有書中的只言片語供我們?nèi)セ匚叮骸板羞b橋(在法界庵西,倚杖溪上),大錯和尚修志片云居,擔(dān)當(dāng)老人隱居寶蓮庵,無盡禪師宜斷際處,恒與仙陀、眼藏諸衲子閑游至此,倚杖逍遙蒼波,題橋為逍遙,溪為倚杖,志所懷也?!?/p>
因河溝較寬,無逍遙橋可走,幾人開玩笑說逍遙在心不在行,雖無橋我們也可學(xué)前人逍遙而過,即使我們文化和修為都與他們幾位不在同一層次,但志同道合之人工作過程即是快樂之心旅。于是討論著明代那些隱士立于橋頭吟詩賦歌會面的場景,繞道溝壑稍淺處,下河底再拽藤而上,到對面山嶺往東,從一段竹林中穿過,腳下已鋪滿鮮紅色的落葉,紅綠相間,滿目冬季的蕭條。半里后稍上坡便看見有大約兩米寬的土路一直往東延伸,這便是連接各寺庵的古道,眼前不知曾經(jīng)印下了多少人足跡的古道,大部分已被枯枝敗葉覆蓋,兩邊古樹蔭翳,落葉輕輕,述說著冬天的孤寂與歲月的無情。沿著古道走了一段路后,左邊雜草灌木叢中隱隱有一條小路往東北折向,君師已先往前探路,立于高處告知我們要往小路上去,于是上坡,路越走越寬,一路依然除了樹木荊棘雜草,并未見任何人煙氣息,冬天的風(fēng)被擋在了密林外,陽光偶爾會透過稀疏處斜射進來,感覺整個世界只有我們?nèi)齻€人的話語聲和腳踩樹葉的聲音。
經(jīng)過上坡又下坡后,豁然開朗,一大片平地出現(xiàn)在我們眼前,平地前是大片竹林,君師說這應(yīng)該是一個遺址,但不是圓凈庵。于是我們顧不上休息片刻,激動地沖向那堆殘磚斷瓦,希望能翻找出有文字記載的東西。該遺址規(guī)模也還算大,分為上中下三階,第二階的平地是最寬敞的,這是典型的雞足山寺庵建筑模式。經(jīng)過一陣翻找,下面兩塊平地僅有少數(shù)散落的磚瓦,大部分的磚瓦、石頭被人集中地堆放在第三階,經(jīng)過多年的遺址探訪,我發(fā)現(xiàn)雞足山的寺庵遺址被敲斷的磚瓦都會集中堆放在一個地方,而不是在原地散落,不知是寺院破壞時有人有意為之還是后面去探尋的人的手筆。該遺址破壞也比較大,墻體只剩埋在土里的部分,大部分已被雜草樹葉掩埋,如果不去翻找會很難發(fā)現(xiàn)。有一些泥土被翻過的新鮮痕跡,君師說這是野豬在附近尋食時拱過的印記。俗話說“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我們不是臭皮匠,頂不上諸葛亮,但也在認真翻找后找到了一些古物。有兩塊相對完整的菊花圖案瓦當(dāng),有大小不一的四大塊斷磚特別有意思,刻著在白云下飛奔的馬匹,雕刻得栩栩如生,實在驚嘆古人的手藝,妥妥的藝術(shù)品,是古代手藝人智慧的結(jié)晶,但七拼八湊都是各成各形,不能拼出一塊完整的磚。另外云紋還有簡單線條的各類筒瓦、磚塊都和其他遺址的差不多,碎了一地。先是有一塊斷碑被反撲在堆放的磚瓦中,經(jīng)過清理后,碑上的字逐漸清晰地展現(xiàn)在眼前。該碑是塊墓塔碑,長方形普通大理石材質(zhì),僅剩上半部分,中間是“清圓寂具戒比……”字樣,右側(cè)刻有年代:“大清嘉慶十……”。第一塊有字碑的發(fā)現(xiàn)讓我們有了繼續(xù)翻找的信心,接著便發(fā)現(xiàn)第二塊第三塊,其中一塊相對完整,也為長方形大理石,碑頭刻有“諸法無?!彼淖?,右側(cè)是年代:同治六年孟夏月吉旦,中間是清圓寂具戒比丘上湛下棱諱恩師傳墓,左邊為落款:孝徒寂祥寂呂、孝孫淳增。還有一塊僅剩圓形碑頭部分,只能看到“永歷五年冬月”字樣,幾塊殘碑字體都為顏楷,書法雕刻許是寺院僧尼自己印刻。遺址上古樹已長成各種奇形怪狀的樣子,經(jīng)過歲月沖洗后的石頭紋路也相當(dāng)奇特。往西有一塊稍陡的空地,處于相對低凹的位置,地方不大,堆著一些相對規(guī)整的石頭,看樣子是個靜室遺址,并有一條淺壑從旁邊經(jīng)過。雖然沒有界碑作為證明,但翻閱相關(guān)記載和遺址所處的位置來看,這里大概率就是法界庵遺址。
《雞足山志》載:“法界庵(在圓凈庵右?guī)X),萬歷初間,僧圓心建??滴跞梢畯V息重修?!薄扒帏B泉,法界庵有溪過無我庵,泉當(dāng)其際。有青鳥啄樹果于是溪,似醉,則飲泉水以醒焉?!痹谄洹案街T庵院靜室(凡五十二所)”部分又載:“柔綠軒(在法界庵左),崇禎十年,僧無為建。”“處約室(在法界庵右),崇禎四年,玄要建?!蔽淖挚梢赃€原出歷史的原樣,明清時期法界庵的樣貌此刻已清晰地出現(xiàn)在眼前,法界庵坐北向南立于中間,飛檐翹角、幽靜清麗、香煙裊繞、鐘鼓相磬,兩邊有靜室,有僧尼修行,一條小溪從左邊靜室流過,小鳥鳴啼,在溪邊輕輕啜水。此時此刻,感覺自己已如徐霞客在玉龍瀑布時一樣,“此身非復(fù)人間”。直到黃老提醒我要繼續(xù)前行,才猛然醒來。
前半段路程處于尋找的狀態(tài),也繞了一些彎路,耽擱了較長時間,接下來的路要稍微輕松些,既然已找到法界庵,那圓凈庵就不遠了。想到今天馬上就要到達目的地了,激動的心便無法掩飾,腳步不覺加快起來。過靜室遺址后稍上坡,就已看見對面另一邊山嶺有大片綠茵茵的竹林,老干新枝相間,竹葉輕輕晃動,像是在用特有的方式迎接多年不見的友人。大概十多米長、半人高的石墻映入眼簾,君師告知已到今天的最后一站——圓凈庵。從法界庵到圓凈庵相鄰,僅需3分鐘的路程,卻被中間一條溝壑分在不同的兩座山嶺。黃老既是明師,也是做事很細心周到的前輩,走在前面找最容易上坡又安全的道路,拉開倒地的樹枝和攔路的荊棘,以便我們順利前行,避免掛壞衣服或者樹枝反彈會拍打到后面的人。我們跟隨黃老的腳步順斜坡從幾棵竹枝中間穿過,兩邊的竹枝還是會時不時牽動著我們的衣角,忽然想起李白的“綠竹入幽徑,青蘿拂行衣。”石墻邊的那段路有些滑,上去的時候還是需緊緊拽扯住旁邊的樹枝。越過石墻,便看見一塊界碑孤零零地立在幾米外的竹林間,“圓凈庵,賓川縣人民政府一九九八年二月立?!迸c眾多遺址界定碑一樣,都是由熟悉雞足山寺院的沙址當(dāng)?shù)乩先撕拖嚓P(guān)部門、雞足山文化研究者共同界定立碑。黃老立于碑前靜思,我知道他的詩此時已成形于腦海,許是在回憶圓凈庵的歷史,或在感傷曾經(jīng)的歷史滄桑,或是在重繪庵院的樣子。放眼望去,遺址與其他地方都差不多,滿目瘡痍,落木蕭蕭,而從那四五處斷墻遺跡來看,圓凈庵的樣子更容易想象些,從其遺址的范圍及幾截斷墻來估算,圓凈庵也是雞足山庵院中規(guī)模比較大的了。高奣映的《雞足山志》“附諸庵院靜室(凡五十二所)”記載:“翠柏居(在圓凈庵),天啟元年,僧洪時建。華池室(在圓凈庵右),崇禎十五年,僧三池建?!彪m文字較少,但從落入眼簾的實景可以大概繪制出圓凈庵曾經(jīng)的模樣。圓凈庵的建筑模式和法界庵的差不多,坐北向南,大殿后是一大片翠竹林,殿前松柏參天,庵院兩邊為靜室,翠柏居的位置要朝后一些。圓凈庵遺址最大的特色是竹林,整片竹子將遺址包圍在中間,讓原本荒涼孤寂的地方多了些生機,想來在四面種上竹子的那個人也是風(fēng)雅之人,這里也許是許多隱士向往的清修之地,畢竟誰不喜歡“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瀟灑人生。
圓凈庵這塊區(qū)域看起來濕度比其他地方要大,那些陳年磚頭上已鋪了厚厚的苔蘚,樹林更加茂密,氣溫也感覺低了一些。在遺址上,我們依然翻找著,卻發(fā)現(xiàn)與其他地方無異,大部分是普遍的描繪有菊花、荷花、云紋等殘磚斷瓦,有一塊瓦的花紋有些獨特,像是太陽,在其他遺址還沒見過。整塊地方相對完整的還是翠柏居,四面半人高的斷墻還堅固地立在那里,把那塊十多平米大的空地圍在中間,幾棵古柏樹立于墻外,墻頭都是歲月斑駁的痕跡,空地上還堆放著一些磚塊和雜物,前些年也許曾有人在這里搭棚住過。南面斷墻中段有一個用瓦搭建的拱形建筑露出地面,剛開始我們還以為是灶臺或者壁爐、佛龕之類,君師用手扒開旁邊的雜草枯枝后,發(fā)現(xiàn)里面并沒有用火的痕跡,因此否定了這種想法。經(jīng)過黃老四面勘測,再結(jié)合其所處的位置,最終認為應(yīng)該是門頭,最上方由泥土覆蓋,中間用瓦片做成拱形,兩邊用磚塊砌成門框,與20世紀那些門頭建筑一般無二。盡管現(xiàn)有的史料有一定的缺失,但我們依然竭盡全力去追尋歷史的蹤跡。在圓凈庵的遺址上,我們仔細搜尋著,這些珍貴的碎片、這些看似細小的殘磚斷瓦,卻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我們對它們進行細致的觀察和研究,試圖從中拼湊出古庵昔日的輝煌與滄桑,讓我們漸漸對圓凈庵的歷史輪廓有了更清晰的認知。這些碎片仿佛是歷史的拼圖,每一塊都承載著一段往事,等待著我們?nèi)ソ庾x和還原。未來或許還有更多的線索等待我們?nèi)ネ诰?,而圓凈庵的神秘面紗也將逐漸被揭開,讓我們對這片土地的歷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感悟。
用了半天的時間,今天考察遺址的行程終于圓滿結(jié)束,這次的發(fā)現(xiàn)之旅讓我們對這座古庵的歷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未來或許還有更多的秘密等待我們?nèi)ヌ剿?,而這些斷壁殘垣也將在歲月的長河中繼續(xù)訴說著它們的故事。從倚仗溪到圓凈庵,一路有坎坷、有平坦,只見“千巖奇秀”,未見“萬壑爭流”。在多次尋訪遺址后,加強史料的學(xué)習(xí)和研究是必不可少的,這些美好的體驗也激勵著我鞏固史料的積累。在這歲月靜好的時光,雞足山深山密林間,那些輝煌已逝去,卻留下那些殘垣斷壁、古樹藤蔓向世人述說著雞足山千百年的風(fēng)雨歷史,供后人不斷去翻閱、傾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