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的高中歷史試題,摒棄了直接考查歷史知識的形式,采用借助歷史材料創(chuàng)設情境的形式考查學生對歷史必備知識的掌握情況、對歷史關鍵能力的掌握程度,考查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水平。歷史材料類型和內(nèi)容豐富,在試題中加入歷史材料,進一步加大了解答高中歷史試題的難度。例如,2023年高考山東歷史卷第16題,直接引用包含原告的狀詞、嘉慶皇帝的上諭、地方官員的判詞等史料,信息非常豐富。因此,要想準確解答高中歷史試題,就需要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這在解答歷史解釋、解讀類試題的時候就顯得尤為突出。與其他類型的試題相比,歷史解釋、解讀類試題更加注重考查學生獲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運用歷史知識對材料信息進行分析、推理、解釋的能力。因此,在復習備考過程中,學生要注重總結歷史解釋、解讀類試題的解答方法,以在考試中取得理想的成績。
【解題思路】
1.抓住歷史解釋、解讀類試題的特點,明確類型。歷史解釋、解讀類試題的設問形式一般有:(1)談談你對……的理解。(2)結合所學歷史知識對材料進行解讀。(3)對……進行合理的解釋。
2.仔細閱讀歷史材料,明確材料主旨和提取關鍵詞。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jù),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tài)度、能力與方法。要想準確解讀史料,并運用史料準確解決歷史問題,就需要我們認真、仔細地閱讀歷史材料。在明確材料主旨的基礎上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
3.調(diào)用相關歷史教材知識對歷史材料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學生要在仔細閱讀歷史材料后,思考該歷史材料與歷史教材中的哪些內(nèi)容有聯(lián)系,學會用相關的歷史理論知識對歷史材料中提到的問題、措施、影響等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例如,在邑居者為坊,在田野者為鄉(xiāng),百戶為里,眾聚為鎮(zhèn)……鎮(zhèn)即古之三市,所以通谷、粟、絲、布、畜產(chǎn),使亡者有,利者阜?!朵嚓柨h志》。這條史料是地方志對于市鎮(zhèn)含義的描述。明清時期手工業(yè)與商業(yè)的發(fā)展催生了工商業(yè)市鎮(zhèn)。從中可以看出,市鎮(zhèn)的特點在于商業(yè)發(fā)達,其不是單純的人口聚居地,必須具備商業(yè)職能,是地方貿(mào)易的中心。
【例題分析】
1900年,梁啟超在《少年中國說》中說,“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少年進步則國進步”。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行走的少年
人物簡介
詹天佑(1861—1919)1872年,作為首批赴美留學幼童之一出國學習。1878年,考入耶魯大學,主修鐵路工程,成績優(yōu)異。1881年回國。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國自主設計并建造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震驚中外
鄒容(1885—1905)1902年,自費赴日留學,開始撰寫《革命軍》。1903年5月《革命軍》印行,署名“革命軍中馬前卒鄒容”,明確宣布革命獨立之大義在于“永脫滿洲之羈絆,盡復所失之權利,而介于地球強國之間”“全我天賦平等自由之位置,不得不革命而保我獨立之權”
周恩來(1898—1976)1898年出生于江蘇淮安,少年時先后在東北、天津等地求學,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17年留學日本。1919年回國后在天津參加了五四運動,組織成立覺悟社。1920—1924年在法國等國勤工儉學,積極在中國留學生中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貒?,全身心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中,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根據(jù)材料,談談你對梁啟超認識的理解。
解析:解答該題時,應把握三個要點。一是結合時代背景對梁啟超的認識進行論述,如從中華民族所面臨的嚴重危機以及所展開的救亡圖存運動展開論述,并輔以梁啟超對少年責任、擔當?shù)恼撌?。二是分析表格中人物的生平、觀點以及活動,談談他們對于國家發(fā)展的作用。詹天佑為國家爭光以及推動近代科技進步,鄒容推動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周恩來對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作出巨大貢獻。三是聯(lián)系現(xiàn)實,要求學生就自己在當前社會中的角色、所承擔的責任等方面進行理解,起到總結與升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