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本節(jié)課以人教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五章第5節(jié)“跨學科實踐:制作望遠鏡”為例,是透鏡知識及其應用的綜合實踐,旨在通過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透鏡成像原理的理解,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與跨學科整合能力。通過望遠鏡項目,學生將綜合應用所學的物理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提升個人的科學素養(yǎng)。
二、教學目標
1.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的成像原理,掌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增強對物理現(xiàn)象的認識與解釋能力。
2.通過觀察、比較和分析不同透鏡組合下的成像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利用邏輯思維設計并優(yōu)化望遠鏡制作方案。
3.體驗望遠鏡制作過程,經歷“提出問題—猜想假設—設計實驗—進行實驗—收集證據(jù)—解釋結論”等過程,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研究精神與動手實踐能力。
4.激發(fā)學生對物理學科的興趣,培養(yǎng)其科學探究精神,引導學生認識物理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增強個人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凸透鏡與凹透鏡成像原理,掌握望遠鏡的基本構造以及工作原理。
教學難點:觀察、比較、分析不同透鏡組合下的成像效果,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利用邏輯思維設計并優(yōu)化望遠鏡的制作方案。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環(huán)節(jié):故事激趣,引發(fā)思考
1.激發(fā)興趣
教師:同學們,在1608年的某天,兩個小朋友在眼鏡店門口擺弄著幾片透鏡,好奇心讓他們將透鏡對準遠處的教堂風標,兩人興高采烈。這時,眼鏡師拿起兩片透鏡一看,發(fā)現(xiàn)風向標成倍放大了。他跑回商店,將兩片透鏡裝在一個筒子里,通過不斷試驗、改進,最終發(fā)明了望遠鏡,并申請專利,后又制造出雙筒望遠鏡。就這樣,荷蘭米德爾堡眼鏡師漢斯·李波爾發(fā)明了世界上第一架望遠鏡,開啟了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
2.啟發(fā)思考
教師:其實,我們生活中很多科學發(fā)明往往源于自身的好奇心,那么這個故事對大家又有怎么樣的啟發(fā)呢?
學生1:我覺得我們要珍惜自己的好奇心,敢于嘗試新的事物,我們永遠也不知道小小的嘗試可以帶來怎樣的改變。
學生2:我同意,我們要勇于實踐,大膽嘗試,在嘗試與錯誤中不斷地完善,最終達到想要的成果。
3.導入主題
教師(小結):對呀,科學知識其實就在我們身邊,可能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等待著我們去發(fā)現(xiàn)。今天,我們一同爭當小發(fā)明家,用透鏡組合探索望遠鏡的制作方法。
(設計意圖:通過講述李波爾發(fā)現(xiàn)望遠鏡的小故事,激發(fā)學生對望遠鏡及其制作原理的好奇心,讓學生從故事情境中產生對物理學科的學習興趣,為后續(xù)望遠鏡制作做鋪墊。)
(二)探究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1.回顧知識
教師:我們已經學習了凸透鏡與凹透鏡成像原理,現(xiàn)在請大家動動腦筋,想一下如何將這兩種透鏡組合起來,做出望遠鏡呢?接下來,我們要一同探索望遠鏡成像原理,現(xiàn)在我們先回顧一下凸透鏡與凹透鏡成像特點。
學生1:凸透鏡對物體有匯聚作用,當物體位于凸透鏡焦點外,凸透鏡會形成倒立的實像,反之凸透鏡會形成虛像。
學生2:凹透鏡對光線有發(fā)散作用,形成的像是虛像,無論物體位于凹透鏡哪一側,凹透鏡都會形成正立的虛像。
學生3:凹透鏡聚焦越短,其發(fā)散光線的能力就越強,相應的成像放大倍數(shù)也就越大;凸透鏡則是聚焦越短,其匯聚光線的能力也就越強,成像放大的倍數(shù)也就越大。
(設計意圖:通過問答的方式讓學生回顧凸透鏡與凹透鏡的成像特點,鞏固已有的知識,為后續(xù)組合透鏡實驗開展做鋪墊。)
2.實驗探究
教師:大家對凸透鏡與凹透鏡成像特點掌握得很牢固,非常好。接下來,老師給每個學習小組發(fā)放四塊透鏡,分別是直徑5厘米和3厘米的凸透鏡和兩塊直徑為3厘米的凹透鏡。請同學們動手嘗試,思考:如何將透鏡組合起來實現(xiàn)望遠的效果呢?現(xiàn)在以小組為單位展開探究。
小組代表1:我們將直徑為5厘米的凸透鏡放在前面,直徑為3厘米的凸透鏡放在后面,可以產生望遠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一定要將大的凸透鏡放在前面。
小組代表2:我們嘗試將直徑5厘米的凸透鏡放在前面,后面放一塊凹透鏡,這樣的組合形式同樣可以產生望遠的效果。
(設計意圖:發(fā)放不同直徑的凸透鏡與凹透鏡,讓學生開展分組實驗,探究不同透鏡組合產生的望遠效果,以實驗的形式體驗、探究和理解望遠鏡的成像原理。)
教師:很好,這兩種組合方式的確可以呈現(xiàn)望遠的效果,那么在這兩種情況下,分別呈現(xiàn)出什么樣的像呢?
小組1:在第一種組合方式下,我們得到了倒立的像。
小組2:在第二種方案中,我們得到的是正立的像。
教師:同學們觀察得非常仔細。剛才大家發(fā)現(xiàn)的組合方式實際上對應著不同的望遠鏡原理。第一種由兩個凸透鏡組成的組合,實際上體現(xiàn)了開普勒式望遠鏡的原理;第二種前面是凸透鏡而后面是凹透鏡的組合方式,則是伽利略望遠鏡的原理。
(展示兩種望遠鏡的對比,見表1)
教師:在之前的課程中,我們學習了凸透鏡、凹透鏡的光路繪制方法,在凸透鏡成像實驗中理解了焦距的概念,現(xiàn)在請同學們繼續(xù)探究,繪制出所選的有望遠效果鏡片的成像光路圖,并進行展示。
小組1:我們組先用第一種方法,使用兩個凸透鏡,光線從遠處的物體發(fā)出后,經過物鏡折射,形成一個倒立、縮小的實像,實像在物鏡的后方,距離目鏡較近,后實像再通過目鏡放大,形成一個正立、放大的虛像,由此我們就可以看到遠處的物體了。
小組2:我們小組認為望遠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物鏡和目鏡的焦距有關系,結合我們之前所學習的凸透鏡成像原理,物鏡焦距越長,形成的實像就越大;目鏡焦距越短,對實像的放大作用就越強,為此物鏡的焦距越長,目鏡的焦距就越短,因此望遠鏡的放大倍數(shù)就越大。
教師:大家都表現(xiàn)得非常好,不僅繪制出了光路圖,還清晰地解釋了望遠鏡的成像原理以及放大倍數(shù)的影響因素。的確,望遠鏡的放大倍數(shù)與物鏡、目鏡焦距有關,物鏡焦距越長,形成的實像也就越大,但在視場范圍會相應地縮小,目鏡的焦距越短,對實像的放大作用也就越強,故在實際應用中,可以根據(jù)具體觀測需求選擇合適的物鏡與目鏡焦距進行組合。
(設計意圖:組織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xiàn)象,繪制光路圖,理解望遠鏡的成像原理,以及放大倍數(shù)的影響因素,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問題解決能力。)
(接著)教師:除了剛才我們分析過的望遠鏡類型,還有牛頓反射望遠鏡以及折反射望遠鏡等,每種望遠鏡都有其特點,適用于不同的觀測場景?,F(xiàn)在,我們同樣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種望遠鏡對其進行觀察,然后完成一份關于此望遠鏡成像原理、優(yōu)缺點以及適用場景的分析報告。
(三)望遠鏡類型分享與討論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我們已經討論了望遠鏡的基本成像原理以及影響放大倍數(shù)的重要因素?,F(xiàn)在,請各小組派代表展示大家的研究成果。
小組1:我們小組選擇的是折射式望遠鏡。其成像原理主要是通過透鏡系統(tǒng)進行聚焦,以放大遠處物體的光線。此類望遠鏡的優(yōu)勢在于設計與功能簡單,適合初學者使用,且在觀測地面景物時能夠提供清晰的圖像。然而,這類望遠鏡也存在局限性,如對于某些波長的光會出現(xiàn)色差。
小組2:我們小組選擇反射式望遠鏡,其中最經典的是牛頓式反射望遠鏡,利用凹面反射光線形成圖像,其優(yōu)勢在于可以有效收集更暗弱的光線,適合深空探測,其結構復雜,需要定期維護,如調整光軸。在調研中發(fā)現(xiàn),反射式望遠鏡更符合有一定天文基礎的人。
小組3:我們分析了反射式望遠鏡(卡塞格林設計)。這種望遠鏡結合了折射與反射兩種原理,既能避免色彩問題,又能保證較大的口徑與長焦距,適用于行星的觀測與攝影工作。
(設計意圖:以小組報告的形式,讓學生分享對折射式、反射式等不同類型的望遠鏡的研究成果,加深對望遠鏡成像原理以及其特點的理解。)
(四)設計望遠鏡制作方案
教師:很好,通過之前的討論與實驗,我們已經了解了望遠鏡的成像原理以及不同透鏡組合的特點,現(xiàn)在我們需要將其轉化為實踐,制作屬于我們自己的望遠鏡。在正式設計前,大家需要仔細想一下透鏡的選擇、鏡筒的長度以及組裝方式,保障望遠鏡可以達到我們預期的成像效果。
(學生分組展開討論,教師巡視指導,觀察各小組討論情況,并給予適當?shù)慕ㄗh)
教師:好的,時間差不多了,請各小組選派一名代表上臺分享你們的制作方案。
小組1:我們小組最終決定采用開普勒望遠鏡的設計方案,將直徑5厘米的凸透鏡作為物鏡,焦距為30厘米,直徑為3厘米的凸透鏡作為目鏡,焦距為3厘米,這樣可以得到一個放大倍數(shù)約6倍的望遠鏡。鏡筒的長度是35厘米,預計在后期的組裝中,我們會將物鏡固定在鏡筒一端,目鏡則安裝在另外一端,通過調節(jié)兩者的距離實現(xiàn)成像效果的優(yōu)化。
教師:第一組同學給我們做了很好的示范,他們選擇的是開普勒望遠鏡,同時考慮到鏡筒長度,這種設計方式可以形成倒立放大的虛像,非常適合天文觀測。那其他小組同學還有什么想法呢?
小組2:我們同樣選擇了開普勒望遠鏡,但與小組1的設計有所不同。我們選擇的物鏡是直徑為5厘米、焦距為30厘米的凸透鏡,而目鏡則是直徑為3厘米、焦距為7.5厘米的凹透鏡。將這兩者進行搭配組合,可以實現(xiàn)望遠效果。將凹透鏡作為目鏡后,最終的成像更加清晰,有效減輕了眼睛的疲勞感。在鏡筒長度的設計上,我們考慮了物鏡焦距與目鏡焦距的一半之差,并預留了組裝時的微調空間,最終確定鏡筒長度為26.25厘米。
教師:第二小組的設計方案非常有創(chuàng)意,選擇了凸透鏡與凹透鏡相組合的方式,這種方式在具體應用中較為常見,可以產生倒立放大的實像,再經過目鏡放大成為正立的虛像,同時小組內的學生考慮到了鏡筒的長度以及安裝時的需求。還有其他小組想要分享嗎?
小組3:我們小組決定制作伽利略望遠鏡。我們選擇的物鏡是直徑為5厘米、焦距為30厘米的凸透鏡,目鏡則是直徑為3厘米、焦距為7.5厘米的凹透鏡??紤]到目鏡為凹透鏡,可以成正立的像且適合地面觀測,我們在鏡筒長度的選擇上采用了物鏡焦距加上目鏡焦距一半的方法,并預留了一定的調節(jié)空間,最終確定為33.75厘米。在后續(xù)的組裝過程中,我們會注意調整物鏡與目鏡的間距,以保障成像的清晰度。
教師:第三小組的設計方案也非常精彩,他們選擇的是伽利略望遠鏡,并結合其特點,給出了符合要求的鏡筒長度。
教師:很好,我們現(xiàn)在已經有了具體的設計方案,接下來就讓我們動手制作望遠鏡吧!在制作中大家要注意安全,避免燙傷,同時透鏡非常脆弱,切記要輕拿輕放,避免被劃傷或弄臟。
(提前準備好制作所需工具,剪刀、膠槍、雙面膠、彩色卡紙等,學生開始制作望遠鏡,教師巡視指導)
各種活動片段展示:
學生活動一:
學生1與學生2正使用剪刀裁剪卡紙,制作鏡筒。
教師:你們準備制作多長的鏡筒呢?
學生1:我們準備裁剪35厘米,目前已經量好長度,就剩下剪裁、粘貼了。
教師:那在使用剪刀的時候要小心,同時盡可能剪裁精準些,這樣可以保證最終的成像效果。
學生活動二:
學生3和學生4在使用膠槍固定物鏡。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不要燙到自己,物鏡要固定在鏡筒的一端,保障其不會出現(xiàn)松動。
教師:大家制作時都非常認真,現(xiàn)在請大家拿起自己的望遠鏡,試著觀察遠處的物體,看看其成像效果如何。
(學生紛紛拿起自己的望遠鏡進行觀察,興奮交流觀察結果)
學生1:我們的望遠鏡成像很清晰,可以看到葉子紋理。
教師:很好,看樣子大家都掌握了望遠鏡的制作方法。接下來,我們將一起進行望遠鏡展評活動,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上臺展示小組的作品,并簡要介紹小組的制作過程與成像效果。
(各小組依次上臺進行展示,其他小組學生進行點評并提問)
展評環(huán)節(jié):
小組1:我們小組制作的是開普勒望遠鏡,選擇直徑為5厘米的凸透鏡作為物鏡,直徑為3厘米的凸透鏡作為目鏡,鏡筒的長度是35厘米,通過調整物鏡與目鏡距離,可以得到清晰的成像效果。
教師:第一組同學制作的望遠鏡非常精致,成像效果也很好。大家在剛才望遠鏡的制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難?你們是怎樣解決的?
小組1:我們在調整物鏡與目鏡的距離上花費了較多時間,需要不斷嘗試、觀察,才找到了最佳的位置。
教師:很不錯,你們在遇到問題時可以積極解決。
(其他小組依次展示,展評活動結束)
教師:通過此次實踐活動,我們了解到了望遠鏡的成像原理,親手制作望遠鏡,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希望大家可以進一步保持這種好奇心與探索精神,今天的課程到此結束,下課。
(設計意圖:通過展示與介紹望遠鏡作品,學生在體驗中獲取成功,增強個人的自信心與成就感,同時可以觀察、評價其他小組的作品,總結經驗教訓,拓寬自己的視野。)
五、教學反思
本次教學活動旨在通過制作望遠鏡的實踐活動,加深學生對凸透鏡與凹透鏡成像原理的理解,使其掌握望遠鏡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增強觀察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動手實踐能力,對望遠鏡的成像原理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并提出望遠鏡設計方案,開展小組制作,目前此目標已經實現(xiàn)。
在本次教學中通過故事激趣的形式,成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好奇心,為后續(xù)教學活動奠定了良好基礎;在探究望遠鏡成像原理與設計制作中,鼓勵學生相互交流、合作學習,以此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培養(yǎng)學生團隊協(xié)作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在動手實踐中體驗科學的趣味性,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在后續(xù)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將致力于構建更加開放、互動且富有探究性的物理課堂,以期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學科素養(yǎng)的顯著提升。
編輯:趙飛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