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的深入實施,小學語文教師越來越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特別是在閱讀教學中,如何讓學生在閱讀中提升核心素養(yǎng),已成為教師重點研究的課題。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往往停留在表面,缺乏深度和貫通性,導致一些學生出現(xiàn)語言運用不精準、文字理解不透徹、思維不靈活等問題,難以建構全面、深刻的閱讀認知。面對這一系列的問題,教師應緊扣“語言應用、思維品質、審美鑒賞、文化傳承”這四個核心素養(yǎng),以課本為依據(jù)設計學習任務,讓學生在比較、分析、歸納中深入探索文本,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本文以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為主線,探析了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路徑。
在“新課標”引領下,小學語文教學目標逐漸指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因此,教師應努力改變教學方法和學習策略,以教材為基準點,巧設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閱讀、交流與反思中深入理解知識,提升核心素養(yǎng),從而向下扎根、向上生長,讓整個語文課堂變得蓬蓬勃勃,充滿無限活力。教師也可以創(chuàng)設多元化的情境與活動,為語文閱讀搭建“新橋梁”,通過精心設計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實踐中錘煉語文知識與能力,促進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高質量、高效率的教學目標?;诖?,本文以統(tǒng)編版教材為出發(fā)點,擬定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新路徑,旨在讓學生從中汲取力量,提升其核心素養(yǎng)。
一、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內涵和特點
培養(yǎng)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是語文課堂的核心目標。以往的課標主要圍繞“聽說讀寫”四要素進行界定,這種界定較為模糊。而今,在核心素養(yǎng)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教學目標變得清晰而明確,即讓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形成的比較穩(wěn)定的、最基本的學習能力,主要包括“語言應用”“思維品質”“審美鑒賞”“文化傳承”這四方面,他們呈現(xiàn)出線性遞進的關系。其中,語言應用是學生進行其他層面學習的基礎,與其他素養(yǎng)既相互獨立又相互關聯(lián),共同組成一個有機體,成為語文教學的聚焦點和著力點。
語文核心素養(yǎng)作為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集合體,展現(xiàn)出了多重特質,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第一,育人生長性。在語文學習中,隨著學段的提升、知識的擴展,學生的語文知識儲備與能力也會不斷變化,這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呈現(xiàn)“向下扎根、向陽生長、向外探尋、向內思考”的特性,滋養(yǎng)著學生的精神世界。第二,內在整合性。語文核心素養(yǎng)并非某個單一要素,而是將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等多種要素有機融合在一起,構成的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整體中,語言運用作為人們理解和表達世界的基石,它與思維活動相輔相成,共同展現(xiàn)出正反兩面的辯證關系,而語文本身又是一種傳遞文化的載體,是其他學科的基礎,良好的語文能力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其他學科的知識。第三,行為傾向性。“立什么人,樹什么德”是小學教育的總目標,而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四要素不僅是對學生知識和技能的要求,更是對他們行為傾向的引導。這就要求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真實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將核心素養(yǎng)“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做對的事、把對的事做好”。
二、核心素養(yǎng)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原則
閱讀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其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對學生未來成長具有深遠意義。鑒于語文閱讀的復雜性,教師在設計教學時,必須把握好“精、巧、活”的設計原則。第一,統(tǒng)一性。教師在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應將知識傳授、技能培養(yǎng)、過程體驗、方法運用等環(huán)節(jié)相融合,形成協(xié)同效應,充分發(fā)揮“1+1>2”的綜合效益。第二,過程性。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運用多種方法看、聽、問、寫、思,重視其閱讀方法與態(tài)度的階段性形成過程。第三,情感性。語文閱讀是一個長期的學習過程,所有學習成果和能力并非一蹴而就。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樹立樂學精神,使其能夠以持久穩(wěn)定的學習狀態(tài)投入閱讀活動。第四,發(fā)展性。在設置閱讀任務時,教師應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由表及里、層層遞進,做到“不封底”,鼓勵學生不斷地挑戰(zhàn)自我,促進其動態(tài)化成長。第五,創(chuàng)造性。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閱讀基礎和興趣特點,積極拓展課外閱讀領域,通過激趣閱讀,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最大限度錘煉和開發(fā)他們的內在潛能。
三、核心素養(yǎng)之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現(xiàn)狀
隨著“新課標”的深入推進,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已成為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面臨的新要求和新挑戰(zhàn)。但是,一些教師受傳統(tǒng)教育觀念影響,在設計閱讀教學活動時仍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這些問題阻礙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第一,閱讀教學方法滯后。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是按照“講——聽”的流程進行,課堂氛圍枯燥沉悶。在這種教學方法下,教師不管面對哪種類型的文本,都習慣采用同一種教學方法,也很少考慮學生的實際學情,導致教學內容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針對性,無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第二,閱讀教學停留于表面。筆者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許多小學生熱衷于大聲朗讀,并習慣一邊讀一邊問。這種淺嘗輒止的閱讀方式,導致學生未能深入理解文本的內涵,只是停留在對文本內容的簡單復述上,缺乏深度思考與延展,閱讀效果不佳。第三,閱讀環(huán)境有一定的局限性。一些教師受“題海戰(zhàn)術”的影響,只在課堂上開展閱讀活動,導致學生缺乏足夠的課外閱讀時間和空間,加之學生的自制力不足,閱讀量與日俱減,閱讀興趣也隨之消磨。第四,閱讀評價過于簡單化。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過于重視閱讀測試的結果,常常用“好”“不好”“不對”等詞語進行評價,無法真實反映學生的閱讀情況,甚至影響學生的閱讀自信心。第五,核心素養(yǎng)認識不夠深入。一些教師只是圍繞“聽說讀寫”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沒有帶領學生深挖文本的內涵,只是讓學生讀一讀、背一背、練一練,無法真正落實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要求。
四、核心素養(yǎng)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新路徑
(一)比較策略: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
“新課標”提出,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本領,使其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學習語文知識。其中,審美鑒賞力就是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的關鍵一環(huán),它不僅是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必備能力,更是塑造學生良好精神品質的絕佳利器。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閱讀量嚴重匱乏,導致學生缺乏審美能力,并且認知不足,進而制約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與品鑒。一節(jié)高質量的閱讀課,應當容納大量的審美元素,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積極向上、富有感染力的閱讀氛圍,引導學生探索文本的內核之美,使其在“賞美”與“鑒美”的過程中,實現(xiàn)“知、情、意”的和諧統(tǒng)一,從而獲得個性化的審美體驗。
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時,教師應了解學生的閱讀需求,以教材文本為橋梁,科學設計閱讀任務,巧用比較策略,引導學生從多維度深入品味和鑒賞文本。以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閱讀教學為例,教師先提煉中心議題“舐犢情深”,再緊扣“父母之愛”,最后集合《慈母情深》《父愛之舟》《“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課文,定制了一套學習任務單,讓學生在閱讀探究中品悟“情感之美”(如表1所示)。
任務一:我是朗讀者。首先,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每組推選三位代表,分別負責三篇課文的朗讀任務。其次,教師讓每個小組通過抽簽來決定朗讀的課文篇目,并在小組內進行集體朗讀和反復排練。最后,在“個人秀”環(huán)節(jié),小組成員可以自由選擇一篇課文的精彩片段,在課堂上進行朗讀。在“朗讀者”活動中,學生依次上臺,用語言還原某個場景或者細節(jié),共同討論和比較三篇課文的情感之美。學生通過反復、大量的研讀,內心被課文中的情感深深觸動,從而更加理解了各式各樣的愛,如慈祥式的愛、深沉式的愛、鼓勵式的愛、嚴厲式的愛等,同時也提高了自身的朗讀能力。
任務二:我是發(fā)現(xiàn)者。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比較三篇課文,聚焦寫作手法,從多個維度對比“父母之愛”在感官層面上的多樣表現(xiàn),并鼓勵學生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在此基礎上,提煉其中的不同點和相同點,辨別其感情色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任務三:我是匯總者。在這一任務中,要求學生分點概括三篇課文的愛子表現(xiàn),以及雙方的情感走向。如,《慈母情深》描繪了母親對兒子深沉而細膩的關愛,兒子對母親的深深的感激與敬愛;《父愛之舟》刻畫了父親對兒子那份堅定不移的愛,同時文中也流露出兒子對父親深深的敬仰和懷念;《“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主要寫了父親與母親對兒子截然不同的愛,但都表現(xiàn)了父母對孩子未來發(fā)展的深切期望和無私付出。
任務四:我是行動者。在這一任務中,教師引導學生從課本走向生活,讓學生根據(jù)本單元的三篇課文,結合自己的日常家庭生活,用所學的寫作手法給父母寫一封信,大膽地表達自己對父母的情感。要求學生必須寫出具體的事例,并且要細寫場景內容,寫出自己的特色。情感色彩不限,可以是感激、歡喜、煩惱、擔心等。此外,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教師可以提供多種“表達愛”的選擇,如為父母唱一首歌、洗一次腳、畫一幅畫、寫一首詩等,這些多樣化的表達方式,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熱情,還為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創(chuàng)作空間,使其深刻體會到了課文中的情感。
(二)遷移策略:提高學生的表達交流能力
語文閱讀形式多種多樣,有單篇、多篇、整本書閱讀等,并且組合模式并非固定,可以是一篇帶多篇,也可以多篇帶一篇,關鍵在于如何精準選擇和安排。表達交流是語言建構與運用的核心,也是閱讀教學的起點,學生的表達交流水平直接反映了他們的語用能力,對閱讀能力的提高也有著重要影響。然而,有些學生在閱讀理解中,經(jīng)常說空話、套話,缺乏扎實的言語技能。因此,教師需要瞄準“能說”“會說”“敢說”這三個關鍵點,找準閱讀中心點,通過異質并列的手段,將不同類型的文本組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會舉一反三、遷移知識,順利完成語文學習任務。
在閱讀課中,信息輸入的路徑有很多,除了“聽”“讀”之外,還有“說”。因此,教師應牢牢抓住這一點,創(chuàng)設任務鏈條,驅動學生錘煉語用能力。例如,以“愛國主義”為遷移點,教師選取了統(tǒng)編版教材中的《詹天佑》作為基準點,貫通北師大版教材中的《飛奪瀘定橋》《愛我中華》,這三篇不同風格的文章指向同一個精神內核,即“愛國主義”。基于此,教師可以按步驟為學生設計以下任務條。
任務一:教材中“愛國”主題的課文特別多,但是這三篇課文中的“愛國時間點、經(jīng)歷點”并不相同,化身為“說書人”,講一講有哪些地方不一樣。
任務二:選擇其中的一個人物或事件,化身為“點評師”,論一論該人物或事件對民族復興產(chǎn)生了怎樣的影響。
任務三:想象一下,如果看到這些為中華崛起而戰(zhàn)斗的先輩,你會對他們說什么?
任務四:身處新時代,該如何踐行愛國主義精神。請結合上述課文及其時代背景,說一說你的想法。
任務五:以小組為單位,自選一篇課文,改編成課本劇,攜手上臺表演,鑄就愛國主義情懷,唱響時代主旋律。
以上每個任務點都緊扣“表達交流”而設計,有效鍛煉了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的學習能力,讓他們的語文閱讀真正跨入了一個新的臺階。
(三)連接策略:提高學生的思維探究能力
古人云:“學貴有疑?!敝R往往是在解決問題中獲得的,閱讀也不例外。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開展語文教學活動,不僅要關注學生的閱讀能力,還要考查學生的思維深度。然而,一些學生在閱讀時常常囫圇吞棗地瀏覽課文,只是淺淺地閱讀,并沒有深入思考,這就造成學習流于淺表化、形式化。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為學生搭建一個思維外化的學習平臺,通過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探究問題,激發(fā)他們的發(fā)散思維,從而深刻領悟文本中的深刻內涵。
不同課文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lián)的要素,這些要素就是“閱讀連接點”。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尋找并建構這些思維連接,對于深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和提高他們的思維能力至關重要。教師可以根據(jù)課文特點,巧妙地設計學習任務,通過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探索語文知識,找出課文之間的閱讀連接點,從而有效培養(yǎng)了他們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以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閱讀教學為例,本單元整合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以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兩組課文,整個模塊都以“魯迅先生”為中心點,從不同的角度展現(xiàn)了其文風和精神(如表2所示)。
(四)整合策略:夯實學生的文化底蘊
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小學語文教師的重要使命。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不應局限于單篇課文的教學,而應整合“整本書”相關主題內容,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夯實他們的文化底蘊。四大名著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已被巧妙地融入語文教材,為學生學習經(jīng)典文學打好了基石。
語文融合了語言、文字、文章、文化等多重要素,涵蓋著時代精華。因此,教師應深入挖掘經(jīng)典文學作品,如《西游記》,通過開展整本書閱讀活動,讓學生感受經(jīng)典文學的魅力,并學會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從而有效推進文化傳承與發(fā)展,培養(yǎng)學生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感。
任務一:調查《西游記》的基本信息,制作一張介紹卡(如表3所示)。
任務二:設立“閱讀擂臺”,開啟每日閱讀比拼,按章回進行閱讀,并解說每章回的主要內容(起因、發(fā)展、高潮、結尾),通過綜合評分,形成閱讀榜單,營造積極的閱讀氛圍(如表4所示)。
任務三:自由選擇《西游記》中的一位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悟凈),為其設計一張名片(如表5所示)。
五、結語
綜上所述,古人有云:“腹有詩書氣自華?!迸囵B(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已經(jīng)成為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在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當前的閱讀能力和個體差異,找準切入點,根據(jù)實施情況,靈活調整閱讀計劃表,結合文本內容,設計多樣化的學習任務,為學生提供一個開放平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在閱讀學習中,學生通過積累閱讀經(jīng)驗、掌握閱讀技巧,從而在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審美能力、文化素養(yǎng)等方面都有所提高。但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尚未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還處于初級階段,仍存在諸多問題。因此,廣大語文教師應深挖根源,邊實踐邊反思,逐步優(yōu)化教學方法,傳授學生高效的學習方法和閱讀技巧,讓學生愛上語文,實現(xiàn)“春風化雨,潤物無聲”的教育境界。